熊 劍
(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營林分院,云南 昆明 650021)
生態文明的建設是關系到人民群眾幸福生活、民族復興與發展穩定的長遠大計。隨著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環境污染問題日漸嚴重,生態系統也面臨越加嚴重的發展挑戰,這使國家、社會、企業以及個人建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并以此為基礎性的指導思想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實現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妥善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就顯得尤為迫切。雖然我國的林草資源的總量位居世界前列,但當前資源不斷被破壞、人均數量不足、林草總體質量下降等問題必須引起廣泛關注,并進行有效解決,這樣才能保證林草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為促使林草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與利用的目標,管理人員應當采用先進的管理技術與手段,使其利用效果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同時促進該區域整體的可持續性發展。例如,云南省境內的林草管理人員,可采用全新的育種與栽培技術,推動本地區林草管理的可持續發展,而林草資源也能得到更充分地利用。隨著近年人民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與能力也在不斷提升,林草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也越加清晰。從生態文明的角度分析,林草資源是一種可再生資源,但由于其生長、恢復周期較為漫長,因此也屬于較為稀缺的自然資源,盡管林草資源的開發利用相對較為簡單,可是相應的管理工作卻非常重要,這是其充分發揮自身價值并踐行可持續發展最有效的途徑。
首先,有利于取得良好社會效益。在生態系統中自然資源是其主體的重要構成要素、空間載體和生態保護的重點對象,它具有經濟、社會與生態等多種屬性,這不僅能有效滿足人民群眾生活、生產、娛樂以及審美等需求。林草資源作為我國生態系統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對其進行有效管理,不僅能在凈化空氣、防止水土流失、提供舒適人居環境等方面作出貢獻,還能為經濟發展提供助力。林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發展,比如植被恢復建設、綠色旅游等,這樣能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由此可見林草管理在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并能為環境保護、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提供助力。
其次,有利于維護生態平衡。林草資源是可再生資源,所以它能夠遵循可持續性發展的規律進行管理。林草的生長較為緩慢并具有一定周期性,林草發展的這一特征,這也是導致林草自然資源發展過緩甚至缺失的主要原因。雖然林草資源的開發非常簡單,但資源恢復卻極為漫長。而科學、合理地對林草資源進行有效管理,不僅可以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完整性,還能更好地順應當前低碳環保的發展趨勢。所以在進行林草管理中,應深入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以便更好地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同時這也能滿足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需要。
當前,各行各業都在蓬勃發展,經濟增速也非常穩定,這使社會大眾的注意力被經濟效益所吸引,但卻忽視了自然資源所帶來的生態效益。特別是林草行業中上述問題尤為嚴重,所以林草管理工作想要取得更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是比較困難的,同時其工作資金大部分需要依靠財政統籌和專項資金投入,只能得到很少的社會與企業資金的支持,而且林草行業相應的社會機制并不完善,這便造成了資金來源結構過于單一,導致大部分林草工作項目資金匱乏,再加上社會認同度較低,無法使林草管理工作的發展得到有效保障,這嚴重阻礙了林草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在林草管理工作中,林草專業技術是落實林草資源管理等工作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所在,林木選擇、栽種養護、病蟲害防治、植被恢復、生態環境保護等技術,都需要在傳統技術的基礎上,根據區域實際情況與時俱進,借此進行關鍵技術創新。但當前的林草管理工作卻在技術創新方面,卻遲遲沒有營造出輕松、高效的技術研究氛圍,技術科研人員還會被一些無關緊要的行政事務牽絆,例如部門活動過于頻繁,會直接影響科研人員的技術創新進度;而技術創新的缺失,使得生態建設工作的順利實施受到阻礙,低效率的科研工作也造成了人力、財力與物力等資源的浪費,這對林草行業的前進發展非常不利。此外,現階段的林草行業中,很多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較差,甚至有個別人員沒有經歷過系統化的專業培訓,其管理水平極為有限,進而使林草管理工作出現效率偏低、缺少管理經驗、質量堪憂等問題,并且會在林木選擇與種植培育方面出現漏洞,導致林草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必須具有高瞻遠矚的前瞻性,這樣能在推動經濟前進的同時,重視對林草資源的保護,從而在提高經濟水平的同時,有效維持生態環境的平衡。林草單位應當正確理解并重視林草管理工作,對其進行全面、合理的管理工作部署,同時對林草管理的機制進行深化改革,采用全新的管理思想與方式,使管理人員的責任感得到不斷增強,使林草管理工作能落實到位,充分調動林草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這樣能更好地推動林草管理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此外,需要對林草管理以及可持續發展工作進行大力宣傳,提高大眾與社會的參與度,并對林草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進行全面普及,使越來越多的單位、企業以及人民群眾參與到林草管理工作當中,并擴大林草資源管理的正面影響力,以便為林草管理的可持續發展有效助力。
生態文明視角下,為真正實現林草管理以及可持續發展,決策團隊必須從林草資源的實際情況出發確定目標,同時以科學、全面、細致的規劃與發展策略作為林草管理的基礎,再開展實時保護。對于林草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理念,管理人員必須牢記在心,并落實當日常具體工作當中。在進行實際管理時,相關部門要建立起內部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還可以與人民群眾聯合起來,開展相互監督的新工作模式。林草監督工作不僅要以經濟發展為出發點,還要關注對林草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管理。林草部門要加強對區域內工作人員的監督與管理,確保他們能夠以端正的思想、積極的態度對待本職工作,并且要利用有效的監督機制對其行為、思想等進行約束,這樣也能為林草管理工作的順利實施提供強而有力的保障。各級政府要呼吁、組織區域內的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林草管理工作,依法行使自身的監督權力,對林草管理工作中出現的錯誤行為、不檢點行為向上級部門進行舉報,或針對自身存在的困惑進行提問。此外,林草管理部門要建立起完善的內部責任制度,從根本上避免森林火災或滑坡等重大災害性事件的發生,真正將監督與防控工作落實到林草資源管理的各個環節當中,確保林草資源管理的可持續發展。
在過去的發展歷程中,林草資源管理的方式主要采用人工進行,這不僅是管理效率偏低,并且極易出現錯誤,而隨著近年來我國林草管理內容越加復雜,如果只依靠人工管理,那么林草管理工作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將會停滯。所以,在社會與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應當積極采用先進的技術與管理方式,推動林草管理工作的更進一步發展。盡管當前的林草資源管理工作,在管理方式與技術層面上仍存在諸多不足,但卻可以有效利用現有技術,并積極吸納、借鑒國外的先進理念與設備,在優質新苗培育等工作環節中融入新技術,在探索研究中保持林草管理工作前進的步伐,從而有效推動林草資源管理的質量。為更好地落實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理念,可以將碳捕捉等先進技術引入林草管理過程當中,或是運用科技造林技術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實現高效、高質的林草資源發展目標。此外,在進行林草管理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監督與管理優勢,利用無線監控設施對林草區域進行實時監控,以便能對林草資源進行實時定位監控,從而能有效杜絕或及時處理各類危險事件。
在思考林草管理工作及其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林草資源本身的完整性與合理開發等問題。但在實際工作中仍然存在少數不法分子為實現一己私欲而不顧法律約束,非法竊取或破壞林草資源,這對林草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的落實造成了阻礙。對此,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應從當地林草的實際情況出發,對相關的法律與法規進行不斷完善,通過法律手段保護林草資源,使相關的開發利用工作能夠合理進行,以便有效防止心懷叵測之人對林草資源的破壞。同時,為真正實現生態文明的建設與可持續發展,使社會經濟與生態保護二者能相互制約、促進,不僅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還要考慮到經濟與生態效益的共同發展,并且要依據實際情況對二者進行恰當的動態調整,在避免出現一刀切管理政策的同時,要滿足社會發展與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以科學、合理的資源開發方式為標準,對經濟發展中的林草資源開發與利用進行有效約束。這不僅能促進林草資源管理的法律地位得到提升,還能確保林草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為在生態文明視野下落實林草管理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工作,不僅要從管理方式與法律法規等方面入手,還要重視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這樣才能使林草生長得更健康,進而使經濟損失得到有效降低,并且能實現對林草資源的合理保護,促進林草資源管理與可持續發展效果的提升。
首先,應當提高病蟲害處理的預防精準性。病蟲害會對林草資源造成非常嚴重的破壞,這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損失,而為保證林草管理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順利進行,必須要通過科學的手段對林草資源進行保護。在落實病蟲害防治工作時,要從林草的實際生長環境出發,在參考往年病蟲害情況,再分析病蟲害的種類和破壞程度,以便做好相應的預防工作;同時開展巡視工作,加大日常監測力度,并提前采用苗木隔離的防治措施。生態文明視角下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化工作,在落實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季節變化、溫度與降水情況以及林草的生長趨勢,做好綜合性的病蟲害預防工作。
其次,提高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生態文明視角下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不能只依靠簡單的藥物噴灑,它需要對科學的防治手段進行科學運用,并且能在消除病蟲害的過程中,還要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例如,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林草本身的生長環境,并以此為出發點,采用合理的生物技術、物理技術與化學技術,使病蟲害防治工作真真正正地落實到林草的各個生長環節當中。此外,積極采用全新的病蟲害防治新設備,如頻振式殺蟲燈等,這不僅能提高林草病蟲害防治的工作,還能實現對病蟲的集中查殺,從而使相關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林草產品的市場需求、價格波動、林業政策、林木流轉與融資,都是實現林草管理社會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而林草種植規劃、苗木育種栽培、日常管護,則為社會經濟效益的實現提供必要的技術生產支持。在具體的林草管理工作中,只有著眼于實際的真實需求,才能發現行業發展的短板,進而采取有效的手段進行工作改進與完善。發展林草管理工作的基本目的在于,逐步落實林草產業的轉型升級,推動其生產經營效率的提高,并能使產業整體得到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實際的生產經營活動中,林草管理部門應當在生態效益與市場調節中取得平衡,并采用生態效益影響深遠的生產技術,同時要在全面、詳細的市場調研基礎上,努力整合區域內的林草資源優勢,對技術、人力與信息資源進行科學運用,及時提供必要的種植生產技術指導。這樣才能將林草管理工作真正落實到位,并獲取更為長遠的經濟效益,使可持續發展得以實現。
此外,要對林草經濟結構進行科學化調整,培育全新的產業發展方向。實現高效的林草管理以及可持續發展,最關鍵的是一點在于合理優化林草經濟結構。其一,要以市場需求作為基本的導向,重視林草資源的短期生長,加強對經濟類品種的種植與建設;其二,對新產品進行不斷開發,使低層次的原材料得到綜合性的加工,使林草產品的附加值得到提升;其三,對林草的旅游觀賞資源進行深入開發,推動林草旅游業的發展。總之,應當對林草行業進行科學化的改造,培育新型的產業發展方向,積極調整林草產業結構中的不合理之處。
在生態文明視角下,林草管理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越加明顯,同時林草行業的發展空間也更為廣闊。為實現林草可持續發展的健康目標,林草部門應結合當前生態文明的思想與理念,加強林草管理,同時對林草資源進行科學開發與利用,引進、研發先進的林草管理技術,并制定科學而高效的管理機制,這樣能使林草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發展空間,進而為之后的可持續發展做好鋪墊。盡管當前的林草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在理念、制度與技術的不斷完善下,林草行業必然能實現可持續性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