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浩,李小英
(1.延安市安塞區牧草工作站,陜西 延安 717400; 2.延安市安塞區林業和草原局,陜西 延安 717400)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為了滿足和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于是在草原上開展生產活動,由于人們過度采挖、放牧的經營,以致出現草原的沙化、鹽漬化、石漠化即“三化”現象,隨著草原有害生物(草原鼠害、蟲害、有害植物等)對草原的入侵,使得草原面積不同程度地縮減,嚴重損害草原生態系統,維護草原生態系統,生態保護修復與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越發彰顯,維護草原生態環境平衡刻不容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共同生命體”的理念,加強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草原防災減災能力,是促進草原生態系統修復、增強生態承載能力、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措施。
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主要環節之一。草原是保護地球的一道自然屏障。草原,承擔著涵養水源、調節氣候、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草原生態功能的重要性作用是其他生態系統無法比擬和替代的。
在我國草原生態恢復過程中,不管是責任,潛力還是價值都是生態文明,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一是草原植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包括有害氣體。不止如此,還能提高空氣質量,改善環境,調節惡劣氣候,減少霧霾。二是可以蓄養水分,防風、固沙,降低噪聲,美化生活環境;三是草原生態系統維持著生物多樣性和復雜性,草原上分布地很眾多生物互相依存,從而構成一條完整的草原生物鏈,自然界中,草屬于草原生物鏈中的基礎環節,草原上的植物種類、生態的穩定性以及草原質量對草原生物鏈中的生物種類和數量有著直接影響;四是發展畜牧業根本是靠草原,畜牧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支柱產業,草原生態環境的質量與否,直接影響著畜牧業能否健康發展,其結果勢必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
在城鎮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旅游開發等工程中,需要征占用草原,這種無序及過度的開發草原,導致草原面積不斷減少。
草原面積不僅僅是減少,隨之伴隨著草原質量下降,部分草原生態脆弱地區出現大面積的退化現象,主要的原因是人為因素,或者是不利自然發展因素所導致的,其中土壤和草原植被遭到破壞,從而導致生態質量減退。并且由于大量人工開采草原和過度利用,打破了生態環境的平衡,導致草原質量下降。
雖然草原生態有著較強調節功能,但如果忽視草原生態的監測與保護,極易造成草原鼠害、蟲害、有害植物的侵害,如果防控不及時,方法不得當,治理力度不到位,草原生態系統必定遭受破壞,造成草原防風固沙功能減退,有害生物入侵,草原植被生長受阻,草原生態系統倍遭破壞。
草原生態修復與治理問題,需要采取高度的思想認識,專業的組織機構,科學的防控決策,敬業的工作作風,先進的技術手段,吃苦耐勞的防控團隊進行修復和治理,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方方面面原因,修復能力和質量效果十分有限,加之生態治理手段不足,因而生態修復治理措施不能充分利用。
總體來看,我國草原生態系統還不盡如人意,草原生態有待加強和提高。草原生態系統飽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和干擾,使得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面積減少,草場質量降低、草原功能下降,為此,鑒于目前草原生態的實際現狀,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實加強草原生態修復與治理工作,確保草原生態環境質量的大幅度提升。
以往人們缺乏對保護環境的意識,也意識不到生態環境重要的觀念,更是認識模糊不清,從古至今普遍認為草的作用渺小,從流傳的諺語和成語中顯而易見,要轉變傳統觀念,提高思想認識,需要全民參與和重視。依靠報紙、輿論、網絡、媒體等平臺,大力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很多人無法注重環境保護,也不明白倘若環境遭到迫害,會對我們有何影響。并且大多數缺乏這方面的法律法規,所以政府或者是有關部門可以大量地宣傳,讓人們都結合起來,可以通過媒體讓人們明白生態環境對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有機會可以讓人們參與到實踐中來,比如植樹造林,或者是大量種植植被,提高人們對保護環境的積極性。
(1)草原生態修復與治理不能墨守成規,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照草原生態環境的各自地理位置、各類草原類型、不同氣候特征、來制定詳細的修復計劃,并且物種不同,一樣針對方式不一定有效果,所以要結合實際的植被情況,結合現在的生態環境情況在實際分析出有針對性的規劃。實施方案,實際實施過程中,要分類管理、科學規劃、精準實施。草原圍欄封育在一段實際內一度被普遍認為是恢復退化草原經濟實惠的治理辦法,因為它省時、省力、省錢。
(2)特別是當生態環境退化到一定程度時,要對草原區域實施禁牧,或者是不允許放牧行為。禁牧時間要嚴格規定在3年以上,如果有嚴重退化的區域,或者是草原脆弱區域就要實施永久禁牧的行為。因為在春季或者是秋季是植物返春的季節,大量的植被會修養再生,這個時候是促進種子萌芽和生長最合適的時機,禁止畜禽的放生也是為了保證草原的修復,可以讓草原休養生息。禁牧通常是以圍欄建設為主,但也只是短期效果,因為在禁牧期間,草原雜草叢生,是一種既不穩定又不完善的草原生態系統。再次,大面積圍封極不利于草原恢復,圍封恢復草原的大面積實施,從根本上改變草原牧區的生產結構和生活方式,是不利的。草原圍欄,限制了動物的活動區域。
(3)可以加速植被的改良,因為對草原的補播只是在少數草原被破壞的前提下效果最佳,可以結合當地的詳細草原情況,具體播種一些優良的品種,用以增加產草量。播種的方式分別為:人力和機補,像較為平坦和連片的草原就可以采用機補的方式,節省人力物力并且播種效率快,可以快速提高草原植被覆蓋度。
(4)對于草原生態環境較好的,要加強管理,科學進行畜牧業工作,實時監測草原生態環境質量。相對草原生態環境較差及惡劣的,要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實際確實可行的治理措施,可以通過補播、施肥、澆水、有害生物防控等技術手段,提升草原環境的改善,對于被破壞的環境要嚴格實施禁牧,并且要嚴格地落實到管理人,要隨時制定相關的制度要求,加強草原修復治理工作,落實到每個公民身上,要嚴格重視起來,推進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工作。
草原生態環境的管理,必須建立在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建立健全草原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尤為重要,有法可依是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治理的重要保障,草原生態修復和治理的長效管理機制、草原生態保護管理制度是草原生態修復與治理有力措施。因此有必要讓有關部門,可以開設一個專門的基金項目組,并且同時將這個項目納入到治理部門上,或者是加入管理員的年度考核,引導人們加強重視,努力讓人們明白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積極性,確保草原生態修復與治理的管理質量提升。
想要做好草原生態的保護,那么其中的治理和修復工作尤為重要。有關部門要盡快落實此次項目的實施進程,要大量地宣傳與草原生態的法律法規,著重保護生態環境是當下重中之重。在人力無法管理的情況下,最好結合互聯網和云數據等先進技術建立草原生態數據庫,要隨時檢測草原的情況,好加強管理監督工作。
全面監管草原生態的各項變化情況,制定防控預案,著力構建草原技術服務、監理監測、災害預警防控體系,強化草原保護修復;二是認真履行職責,加強草原生態系統的巡察頻次,加大對破壞草原生態系統及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三是建立草原生態修復治理責任追究制度,對草原修復治理情況要深入了解,跟蹤查對,對責任心不強、工作不力或者未履行職責的單位和責任人、要依法依規予以處理、不斷提升草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大自然具有神奇的魅力,人的力量與大自然相比,微乎其微,因此解決草原的生態問題,要尊重客觀規律,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達到生態修復的最終目的。通過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適度緩解草原生態壓力,是保護及改善草原生態的關鍵性措施。
相對落后傳統的畜牧業,對草原生態環境極易造成破壞,其原因主要是其生產方式簡單粗放,僅僅靠增加自然放牧的牲畜數量來產生經濟效益,且抵抗自然災害能力相對較弱,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其最終結果是浪費資源,經濟效益不高,而且對草原生態極易造成破壞。要想實現草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草原生態不遭破壞同時,畜牧業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轉變傳統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走現代畜牧業發展的路子,建設草原生態文明。
既要治標又要治本,解決草原的生態問題,必須依據“保護為主,建設為輔,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治理為輔”的基本原則。不搞過度保護,堅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施策,不搞應急式生態修復,從根本上保護草原生態。
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在不影響自然修復的前提下,配合必要人工措施,通過草場改良,培育高產優質牧草,實施節水灌源工程,改良畜禽品種等綜合技術措施,全面保護修復草原生態系統,確保護草原生態的高質量穩定性。
要真正做好草原生態修復與治理工作,需要轉變傳統觀念,提高思想認識,全民重視和積極參與,加強政府部門和草原管理機構對草原生態修復工作的領導,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緊密配合,形成合力,制定草原生態修復治理措施要科學規劃,分類管理、科學規劃、精準實施,強化管理、加強監督,必須依據“保護為主,建設為輔”的基本原則,充分發揮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轉變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走發展生態畜牧業的路子,維護草原生態平衡,提升草原生態環境質量,為草原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堅實的基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