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新民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達善小學校 江蘇 蘇州 215000)
隨著我國教育行業的深化改革,以往小學語文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現階段,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習作時,存在著積極性不高、作文結構混亂、作文內容單一、情感空洞等多方面問題。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提倡從生活的角度入手進行教育,主張將生活與教育聯系起來,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與社會。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提倡讓學生通過寫作的方式表達對生活的感知,其教學理念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高度一致。綜上所述,本文探究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實踐,具體內容如下。
1.1 都強調生活場景與生活經歷。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中,提到了“生活就是教育”、“社會就是學校”等觀點,生活教育理論一方面強調了教學工作的開展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另一方面強調了要讓學生走出課堂、校園,從生活中學習知識。小學語文習作強調以寫作的形式反應生活,如果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脫離了生活,學生就會出現無事可寫的現象。進而引發學生缺乏寫作興趣、面對習作題目無從下手、無法把握住習作的方向、作文生拉硬套現象嚴重的連鎖反應。因此,無論是小學語文習作教學,還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二者都強調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多接觸生活、多接觸社會。
1.2 都強調教育實踐與教育發展。現階段,小學語文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著非常嚴重的重理論輕實踐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在我國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課堂教學的主流就是填鴨式教學。小學語文習作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十分密切,如果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脫離了實踐,只重視理論的填鴨式教學,教學效果就會大幅減弱。現階段,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習作教學的過程中,會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寫作方法、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忽視了學生習作靈感的培養,學生在習作的過程中沒有素材,只學會了僵硬的使用寫作方法,對于學生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也十分重視教育工作的實踐性與發展性,其主張將教學拓寬到課堂以外,將該理論應用于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能夠推動學生從生活中發掘習作素材,有助于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1.3 都強調自主學習與創造學習。“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觀點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強調了學生的學習要以“做”為核心,學生的“學”建立在“做”之上,教師的“教”應根據學生“做”的需求開展。不難發現,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中更加注重學生這一主體,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來“教”,這就意味著要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創造學習,教學的重點從教師“怎么教”變成了學生“怎么做”。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已經習慣了單方面聽教師講的教學模式,這就導致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自主學習能力與創造學習能力,對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培養十分不利。而小學語文習作主張學生將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見所想以寫作的形式表達出來,其提倡學生創造學習、自主學習,如果學生缺乏相應的獨立思維能力,那么習作教學的效果必然受到影響。
2.1 小學生缺乏習作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小學生對習作毫無興趣,那么小學語文習作的教學必將大受影響。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營造一個充滿樂趣的課堂。但實際上,我國大部分語文教師的習作課堂都無法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并非教師單方面的原因,而是現階段我國人民生活模式改變、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等多種綜合原因所致。(1)教學方式單一。大部分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仍然采用的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更加注重課文的朗讀、生字的讀音、字詞的釋義等方面的教學,在習作方面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2)學生生活單調。近年來,我國的互聯網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移動智能手機開始走進了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小學生沉迷于電子設備的現象十分嚴重,大幅縮減了小學生參與生活實踐的機會。(3)寫作訓練不足。許多小學生在學習習作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厭學心理。這主要是因為小學生缺乏寫作訓練,不能有效的應用寫作知識與寫作技能,其創作的作品無法讓自己滿意,進而引發了厭煩、排斥與恐懼心理。
2.2 語文習作教學結構不合理。結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觀點,可以發現現階段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習作教學的過程中,都存在著教學結構不合理現象。這種不合理主要體現在理論與實踐的平衡上,習作教學中的重理論輕實踐現象十分嚴重,出現了習作教學與學生生活相脫節的現象。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習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小學生學會總結生活、升華生活。而這種脫離了實踐的習作教學結構就注定了小學生在習作的過程中會感到吃力,出現無事可寫、無從下筆的現象。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主要體現在教師的課堂講解上:一方面,教師在習作教學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寫作手法、作文結構的講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學會了如何套用范文的知識點,不知道如何提升作文的整體質量,無法將素材進行整合;另一方面,教師在開展習作教學時,沒有意識到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在教學后,學生既無法從生活中獲得實踐的機會培養自身的創造力與想象力,也無法將習作應用于生活實踐當中豐富自己的日常生活,喪失了語文學科應有的作用。
3.1 以生活為核心,積累習作素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與小學語文習作教學都強調走進生活,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始終將生活作為教學的核心。在開展習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理論的教學,還要幫助小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鼓勵學生放下電子設備、放松身心,在課外多享受生活,豐富自己的閱歷。將生活中的經歷轉換成寫作素材,避免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出現情感空洞現象。
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應用于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時,要注重語文學科特色的應用。將不同單元的課文主題與寫作手法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了解文章的寫作手法,在此基礎上將這些寫作手法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相結合進行寫作,便能夠順利完成作文。教材的內容始終是有限的,如果將教學的范圍刻板的局限于教材當中,就會出現作文千篇一律的現象。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跳出教材與理論,從學校生活到家庭生活、從家庭生活到社會生活、從社會生活到自然生活,讓學生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發現現實中的美好。從而在生活中一步一步的積累習作素材,培養學生的寫作靈感,幫助學生塑造一個沒有邊界的想象空間。
3.2 以內心為視角,深挖真情實感。如果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沒有發自內心的流露真情實感,那么其作品就會出現流水賬的問題。作文來自于生活,而生活中的經歷必然包含學生的真情實感,學生在寫作的過程可能會出現無法將真情實感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的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以下兩個方面的引導,一是要引導學生記錄真實的生活,其作文的內容要具有真實性,將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所見、內心所想寫出來,注重文章真實性的同時,還要注重自身情感的表達,這樣才能有效避免的流水賬作文現象。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對某一事件、某一物品進行思考,讓學生學會如何進行情感表達。二是要引導學生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常會出現平凡事件無從下筆的困惑,這是學生缺乏感知力與想象力的體現。例如:學生在醫院看到醫務人員辛苦的工作,有的學生就會覺得很平淡,而有的同學就會聯想到醫務人員平常的生活,被醫務人員犧牲奉獻的精神所感動。這與學生的閱歷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以分享故事的方式讓學生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勇敢地表達自己內心所想,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出現情感共鳴。
3.3 以實踐為動力,提升感知能力。感知能力與觀察能力不同,感知能力建立在觀察的基礎上,是融合自身的理解,對觀察的事物進行分析、判斷的一種綜合能力。如果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缺乏感知能力,那么學生習作水平的提升也會變得十分緩慢。感知能力的培養源自實踐,學生要以實踐為動力,參與大量的生活實踐,培養自身的感知能力。學生在參與到生活實踐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觀察發現我國的自然人文美麗風光,積累相應的習作素材。以學生的郊游為例,學生在出門郊游的過程,通過觀察我國的大美河山,會產生熱愛自然的情感;學生如果觀察到自然界存在的垃圾與浪費時,會產生節約資源的情感。因此為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教師要積極地組織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當中,通過實踐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視野范圍,使學生的感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認知水平與判斷能力。這種生活中的積累,將會在學生的作文中得到相應的體現。
3.4 以情境為背景,激發想象能力。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大部分時間都集中在課堂教學當中,課堂教學難以避免會出現枯燥無味的現象。因此為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在習作課堂上要注重趣味情境的構建。讓學生沒有習作素材的情況下,通過情境的形式獲取素材。通過情境的形式,幫學生營造一個想象空間,讓學生能夠把自己帶入到真實的情景角色與情景環境當中,通過想象力進行寫作。對于缺乏學習興趣的同學而言,有趣的情境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緩解對作文的恐懼,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綜上所述,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應用于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時,要注重創設情境,幫助學生回歸生活。因此以小學語文習作課《坐井觀天》為例,以青蛙坐井觀天的故事為背景,創設青蛙在跳出井以后看到的世界,將跳出井以后的世界與小學生的生活相聯系,讓習作與生活相結合。
4.1 教學目標。首先要明確這節語文習作課的教學目標,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將青蛙與自身的生活結合起來,探究青蛙在跳出井以后對外面世界的感受。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讓學生學會在寫作的過程中,將素材與自身的生活相結合。
4.2 課堂導入。其次要導入課堂。在課堂的導入上,可以以問題結合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進入課堂。第1個問題為:是什么契機,讓不愿意跳出井的小青蛙,最后跳出了井?第2個問題:為小青蛙在跳出井以后會發現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第3個問題為小青蛙對外面的世界有什么感受?上述問題均為開放式問題,其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迅速的進入課堂,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4.3 課堂活動。然后要組織課堂活動。如果讓學生以個體為單位進行思考,那么學生很快就會感到枯燥。可以將學生按照人數劃分為多個小組,在小組內進行討論,每個小組最終提供一個共同的答案。在培養學生想象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4.4 鞏固與提升。最后要升華課堂內容。教師要對每個小組的答案進行點評,并對小組的討論內容進行升華。例如:1號小組的小青蛙因為井水被污染跳出了井外,發現井的外面全是施工工地,小青蛙因此產生了保護環境的感受。2號小組的小青蛙因為貪吃跳出了井外,發現井的外面全是果園與辛苦工作的農民伯伯,小青蛙因此產生了勞動辛苦的感受。教師在點評的過程中要將素材與學生自身相結合,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環境產生思考。
4.5 課后作業。課后要求學生根據本節課的討論內容將小組討論的故事寫成一篇作文。要給予學生開放的想象空間,讓學生自由的發揮。在小組內部進行比較,探究小組內部同樣的故事,經過不同同學的寫作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4.6 教學反思。在這節課中,小青蛙一定程度上指代學生,自己水井一定程度上指代了學校。如果讓學生單純的寫在學校外見到的事情,學生很快就會感到枯燥,無從下筆。但是以創建情景的方式,將坐井觀天的與學生的生活聯合起來,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推動習作教學回歸生活,幫助學生培養自身的想象力。推動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本文首先分析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與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之間的關系,并探究了現階段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實踐對策,并分析了具體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案例。廣大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生活教育理論,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應用,推動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回歸學生的生活,才能夠進一步的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