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玉
(甘肅省臨夏縣韓集鎮雙城中心小學 甘肅 臨夏 731800)
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閱讀可以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和理解能力。但是,當下許多教師的教學方式及理念嚴重滯后,忽視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及認知發展規律,開展填鴨式的閱讀教學,使得學生對語文閱讀課堂感到枯燥、乏味,導致其對語文閱讀的興趣大幅度降低,從而學生在語文方面的閱讀能力始終無法提升。對此,基于文化素養創新語文閱讀教學的方式已是必然趨勢。
1.1 忽視學生的個性化差異。一些教師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過渡以結果為目的開展語文閱讀教學,忽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地位,習慣性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方式開展語文閱讀教學,讓學生僅僅作為被動性的聽眾,接受填鴨式的灌輸教學知識,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其心智及身體發育還未成熟,缺乏一定的思維能力、自控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需要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加以科學、規范的引導,然而以教師為主導的語文閱讀教學使得學生的主體性無從發揮,所以,給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間少之又少。還有一些教師依照自身的教學經驗向學生傳輸所謂的閱讀技巧,使得語文閱讀課堂由教師全程包辦,不利于學生自主探索、獨立分析及思維能力的拓展。
如,教師借助多媒體將閱讀知識點及問題以課件的形式展示給學生,使得學生無法通讀全文,僅僅是為了應對老師的問題搜索答案,使得學生對語文閱讀全文的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無法依照自己的節奏通讀整篇文章。由此可見,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地位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最終使得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及效果很難達到理想標準。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重視學生的主體性,規范引領學生掌握書本教材中的知識點和閱讀技巧,使其能夠通過閱讀感受和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及內涵,以此來達到學生有效閱讀教學目的。
1.2 未設定明確的閱讀教學目標。新課改背景下,明確的教學目標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要,然而,在實際的語文閱讀課堂中,一些教師并未設置具體閱讀教學目標,忽視學生的閱讀能力插頁及認知發展規律,采用統一、標準化的方式進行閱讀教學,很難起到閱讀在語文課堂中的積極作用。如,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并未著重針對閱讀技巧及學生的閱讀興趣重點開展教學活動,而是單一的要求學生熟讀課文進而達到背誦的標準,對于語文知識點的閱讀理解情況一些教師并未有所要求,同時,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之前,教師也未告知學生開展閱讀活動的目標及意義何在,完全依靠教師課堂中的講解,不引領學生課后進行溫故和思考,并檢索與閱讀教材所相關的背景資料及知識點,使得學生在語文閱讀課堂中處于盲目學習的狀態,無法有效的將語文閱讀所相關的知識點進行串聯,更無法將所學的知識點靈活運用在日常寫作和生活中去,更無法談及語文閱讀中所蘊含的文化素養,這也是影響語文閱讀教學效果的重要原因。
1.3 教學觀念嚴重滯后。教師一直是教學過程中的引領者,教師引領的好壞與否關乎著學生語文閱讀的質量及效果。教師過度以書本教材知識點為教學任務,不重視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忽視學生的差異化及能動性的特點,在組織學生開展課文閱讀時,很多時候是走馬觀花的形式而已,并沒有針對性的組織學生進行精讀、泛讀進而標記出自己所認為的重難點,給予學生疑難解答的自由時間,使得學生對語文閱讀完全失去興趣,無法獲得有價值的閱讀知識點,以致于影響后續有關語文閱讀的作業及任務的完成度。
1.4 忽視文化素養在語文閱讀中的滲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材中,有許多情感色彩、傳統文化、經典文學類的閱讀素材,其中所蘊含的人文色彩、情感及審美價值濃厚,如果科學、規范的引導學生進行語文閱讀,有利于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的人文素養。但是,大多老師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忽視文化素養在語文閱讀中的滲透,并未過多解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寫作手法、情感表達等多種人文特質的知識,使得語文閱讀課堂不具備基本的人文色彩,如許多描寫思鄉情感意境的優美語段、表達愛國情感的主題思想等等,教師并未引導學生過多的品析其中所蘊含的閱讀技巧及情感表達,使得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不高,很難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及思維拓展能力。
除此之外,一些教師自身不具備專業的語文素養和文化素養,對于新型的閱讀教學模式及指標的理解不夠全面,很難與時代發展的節奏保持同步,這也是學生在語文閱讀課堂中無法培養文化素養與作者的情感表達產生共鳴的原因。
2.1 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及個性化差異。對于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大多以敘事、記事為主,通俗易懂。所以,教師需轉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閱讀課堂,全面了解學生的能力差異及認知發展規律,盡可能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展開語文閱讀教學,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深層次理解語文閱讀中所表達的中心主旨,從而能夠更深層次的掌握語文閱讀知識點和技巧,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和思維拓展提升。
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時可以讓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語文課文,讓學生深深感受到文中父親艱難的在廢墟上挖了38小時,阿曼達在廢墟下堅持信念,鼓勵同學;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這句話給父子二人帶來的巨大精神力量,深入情境精讀課文之后引領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一下自己的體會和感受,相互交流自己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所體現出的濃濃愛意,能夠給學生帶來深深的代入感,強化學生對語文閱讀的理解,從中也能理解自己的父母親在日常生活中做了哪些微不足道卻飽含父母之愛的事,從中能夠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能、思維拓展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2.2 多元化創設語文閱讀的教學方式及內容,激發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小學生對語文閱讀教學的興趣高低關乎著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教師可借助互聯網優勢多元化創設語文閱讀的教學方式及內容,以學生為主體,以興趣為教學導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積極性,能夠讓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升其學習效率和質量。為了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我國的傳統歷史文化,教師可將現代語文閱讀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相結合,引領學生了解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積極文化,通過語文閱讀逐漸內化為自身的人文素養。隨著外來文化的不斷引進和傳播,使得我國的本土文化受到嚴重的沖擊,致使許多教師忽視對學生本土民族文化的傳授和講解,以致于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缺乏集體意識、不具備社會公德心、怕苦怕累等等,所以,教師需為學生做好糧食引領的好榜樣,培養學生掌握更多關于閱讀的技巧要領和知識,不斷積淀在語文閱讀中的文化素養。此外,教師還可進行延展性的拓展學生自主學習課外閱讀的技巧和要領,以此來開闊學生的視野,了解和認識更多的地域風情、風俗習慣及各民族的優良品質及風土人情。
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三年級語文下冊《驚弓之鳥》一課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軟件,以卡通視頻的方式導入驚弓之鳥,生動、形象、直觀的視頻展現能夠給學生極強的代入感,充分激發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之后引領學生一起解讀成語故事中所蘊含的人文特質,深度解讀成語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挖掘傳統文化,從而更好的傳承和弘揚。例如,驚弓之鳥這一成語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人要坦坦蕩蕩,品行端良,由此我們才能做到問心無愧。成語故事所告訴我們的道理不僅僅是故事,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同樣適用,引領學生吸取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特質,做一個光明磊落品行端正的人。
2.3 轉變傳統的閱讀理念,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思考是提升閱讀教學有效性、推進文化素養培養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師在語文閱讀課堂中,需要不斷對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引導式提問,讓學生在語文閱讀的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能夠深層次與閱讀教材中描述的情感、意境產生共鳴,由此,不僅能夠有效實現語文閱讀的教學目標,還能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延伸,從而能夠自主的進行高效閱讀、深度閱讀,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形成對閱讀的深層次理解。同時,教師還需注意的是進行開放式的引導提問,讓學生積極大膽的暢所欲言,能夠讓讓學生在語文閱讀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口語交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能進行的發散思維暢想創新,從而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展和邏輯能力深化,有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清平樂.村居》一課時,首先,教師可進行詞作導入,讓學生初步感知宋詞以及字體歷代的演變,“居”引導式的提問學生看到這個字你想到了什么?是居然之家還是安居樂業呢?給學生自主思考和聯想的空間;之后出示“村居”看到這個詞學生們又能想到什么場景呢?這時,有人說矮小的房子、還有人說安靜的氛圍、也有人說吟詩的詩人……之后由教師簡單介紹作者的歷史背景及信息,引領學生一起感受詩人所描繪的細膩情感,進入辛棄疾的《村居》閱讀,初讀詞作、指導朗讀、詮詞釋義,引領學生一起感受汪翁媼聊天、喝酒談心、清苦心安的溫暖場景,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尚還羨慕,更何況所處戰亂時期的古人呢,辛棄疾出生在被金人所侵占的北方,親眼目睹漢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過上安寧的生活,一直為抗擊而不懈努力卻屢遭奸臣打擊迫害,最終被貶至遠離戰火的江西農村,所以,本首詞充分體現了辛棄疾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情感。之后教師可以引領學生總結課文的主題內容,一起感受辛棄疾所描繪的村莊之美以及所表達的愛國情感,之后讓學生以這首詞為基礎,結合自己的閱讀和理解寫成一篇小短文,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情景所描繪出來。
2.4 重視文化素養在語文閱讀中的滲透作用,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若想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中的文化素養,閱讀人文經典、傳統歷史文化等極其必要,這也是語文閱讀中的人文特質所在。所以,教師需重視文化素養和人文情感在語文閱讀中的滲透,將閱讀教材中所表達的人文情感進行有效的延伸,以此來達到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綜合品質的教學目的,特別是我國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教師可結合文章的時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經歷、傳統的民族精神等多方面進行文化素養的滲透,以此向學生不斷輸出有價值、有意義的人文閱讀信息,讓學生能夠在語文閱讀的過程中真切的感受到中國漢字語言的魅力以及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能夠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認同感。
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時,教師可采用情境式的導入,生動的講解圓明園的毀滅歷史及背景,之后引領學生聲情并茂的有感情朗讀課文,教師可采用以讀為主,讀中感悟的教學方式,在語文閱讀過程中滲透人文元素。引領學生一起欣賞圓明園的精美建筑及布局之美,收藏之珍貴,從中領會風格別致的西洋景觀和民族建筑,讓學生通過讀句子、談體會并有感情的閱讀自己喜歡的句子,之后為了驗證學生對課文閱讀的掌握情況,引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并進行復述性的總結以此來升華閱讀課文的主題,教師可采用引導式的主題升華,如無情大火,將圓明園變成一片廢墟,假如此刻的你就在圓明園的廢墟旁,你有什么感想?同時向學生總結,經過華夏兒女的艱苦奮斗,中華巨龍已實現騰飛,祖國正以強大的實力雄踞于世界東方,祖國在不斷的發展壯大,所以,呼吁學生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讀書,為振興中華而艱苦奮斗,為未來的前程似錦而刻苦學習,少年志則國志,少年強則國強。引領學生真切感受我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及豐富的人文內涵,從而能夠增強學生的愛國自信和情感認同,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文化素養的不斷滲透和情感的延伸,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及、閱讀能力及文化素養的全面提升。
總的來說,文化素養是小學生未來發展學習的重要基石,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文化素養,有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所以,教師需要適時更新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及認知發展規律,激發學生對語文閱讀的濃厚興趣,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為語文閱讀課堂增添濃厚的人文色彩,有利于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文化素養的提升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