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江西省上饒市第二中學 江西 上饒 334000)
近些年,我國高考正在不斷改革和優化中,需要教師和學生都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時,教師需帶領學生探究生命本質,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結合生物概念、重難點、科學史等構建問題情境,鍛煉思維能力;開展多樣化的生物實驗,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態度;聯系日常生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1.1 核心素養定義。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終身發展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養,如批判性思維品質,理解知識的能力,掌握科學本質、擁有基礎研究方法,能做到理性分析和思考,重視社會和科學之間的關系,逐漸形成最基本的技能和知識,養成終身學習意識、發展理念。核心素養不僅是一門學科制定教學目標的基礎所在,還是國家教育目標最具體的體現,可全面反映出三維目標。核心素養具有十分明顯的特點,即批判性、動態性、關鍵性和情境性。
1.2 核心素養的具體表現。
第一,生命觀念。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包括非常多的內容,其中生命觀念具體指的是,學生能通過學習生物知識,能積極探究和分析生物學的基礎概念,能逐漸形成最基本、重要的生命觀念,如結構觀、功能觀、適應觀、進化觀、能量物質觀、平衡與穩態觀等。在學習生物知識時,學生能利用生命觀念去了解、感知世界,能解釋和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命現象[1]。
第二,理性思維。理性思維要求學生能逐漸形成良好的科學思維習慣,能靈活運用歸納、概括、推理、演繹等多種方法,始終秉承批判性、理性的思維探究現象原理和生命規律。在生物學社會議題中,科學論證、正確審視是非常重要的內容,養成理性思維可讓學生在main對未知情況后,可以清晰判斷、合理分析。
第三,科學探究態度。如果學生能具備正確的科學探究態度,那么就能鼓勵分析和探究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生物學問題,可在生物學范圍內進行深入交流、觀察和討論,而這也可實現學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在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需格外重視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使其能獲取更多深層次的知識。在參與探究活動過程中,學生能逐漸掌握正確的探究方法,實現個人探究能力的提高,還能逐漸形成尊重事實、敢于質疑、勇于探究的科學態度。
第四,社會責任感。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需帶領學生合理判斷生命現象、社會問題,擺脫傳統迷信、封建思想的影響,這對于科學發展、社會健康等可產生積極影響。此外,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可激活學生關愛生命、主動保護環境,還能使其保持健康生活,主動分析并解決當前社會上存在的問題[2]。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本地的各種資源,積極開展不同類型的科學實踐活動,將責任感成為學生能力發展、健全人格形成的催化劑。因此,社會責任感可成為保證學生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2.1 理解生命本質,滲透生命觀念。生命觀念指的是將觀察到的生命現象,以及生命現象背后的相互關系、特征等,進行詳細解釋后等抽象,是人們經過多方驗證后得到的觀念,能夠解釋、理解與生物學現象、事件相關的觀念、意識和思想方法。在生物學科中,生命觀念是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中的重要支柱和基礎,同時也是最有價值、最精華的內容。在生物學核心概念中,生命觀念是非常重要的呈現方式,是貫穿生物學科中的主線。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從生物學的概念入手,逐步滲透生命觀念。從當前生物教學情況來看,教師大多都是直接講解生物學的事實性知識,不夠重視學生生命觀念的培養,而這會對學生日后學習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教師需格外重視生物概念的講解。
例如,在教學《細胞的基本結構》時,教師就需利用這些知識滲透生命觀念。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生物概念,教師就可運用更加直觀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來說,細胞屬于微觀層面,無法用肉眼看到其功能、作用等[3]。此時,教師就可與學生一起觀看與細胞相關的紀錄片,帶領學生從微觀層面進行細致觀察和分析,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教師還可展示不同細胞的結構圖,并進行詳細講解,幫助學生順利理解抽象、復雜的概念。在學生充分理解知識后,教師可帶領學生了解實際上那些頑強的生命,讓學生能認識到生命的重要性,感受到生命的多彩。
2.2 構建問題情境,鍛煉理性思維。在學習生物知識時,學生必須要始終保持理性思維,能了解并尊重事實,秉承務實、嚴謹的求知態度,利用科學合理的思維方法分析、認知并解決問題,逐漸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要想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教師就可結合教學內容構建問題情境,使其在真實的情境中思考、論證、審視生物學問題。因此,教師需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結合教學內容設置多樣化的問題,逐步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其逐漸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維。
2.2.1 結合概念構建問題情境。思維最基本的形式就是概念,同時也是思維的重要產物。通常情況下,學生能了解和掌握一些生物學的具體事實,但難以準確理解抽象的概念[4]。在進行概念教學時,教師可構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綜合分析和研究生物學事實,利用概括、抽象的方式構建概念。
例如,在教學有關基因表達的內容時,教師就可結合教學內容構建問題情境:通過檢測雞不同類型細胞中的m RNA和DNA時,可發現紅細胞、輸卵管細胞、胰島細胞中的DNA可知,三者都含有珠蛋白基因、卵清蛋白基因、胰島素基因;但是在三者中分別檢測到帶有珠蛋白基因的mRNA、卵清蛋白基因的mRNA以及胰島素基因的mRNA,你覺得這一事實說明了什么問題?在問題的驅使和影響下,學生紛紛進行思考和分析,在比較、交流過程中得到結論:雖然三種細胞中擁有相同的基因,但轉錄后形成不同的mRNA。此時,教師需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基因知道但報紙的知識,并得到相應的結論。通過一連貫的思考和分析,學生能順利理解概念知識,理性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2.2 利用重難點構建問題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從當前生物教學情況來看,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較低,未能采用層次化的問題,而這會影響到學生興趣的激活、思維的發展。要想實現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提高,教師就需設置一些高質量的問題,保證表述的簡潔清晰,結合教學內容的重難點知識構建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5]。
例如,在教學有關ATP的知識時,教師需結合重難點知識構建問題情境:有機物中儲存的能量是否能直接被細胞利用?為什么ATP更適合成為直接能量物質呢?既然ATP有這么便捷的作用,但為何細胞中的含量較少呢?機體需要消耗較多的ATP,但未能儲存較多的ATP,如何才能解決這一矛盾呢?你覺得細胞中ATP是否是一種能量貨幣?利用問題層層剝離、循序漸進地教學,可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思考,還能使其逐漸養成理性思維習慣和能力,準確把握生命本質,逐漸形成良好的生命觀念。
2.2.3 運用生物科學史開展教學。生物學科中涉及到科學史的內容,每個知識點背后都隱藏著科學家的創新思維和科學思維。在培養學生理性思維時,教師可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延伸,認真篩選與生物知識相關的科學史,逐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6]。
例如,在教學DNA的內容時,教師就可帶領學生了解科學家發現DNA的過程。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教師還可提出一些問題:“你認為,蛋白質和DNA誰才是遺傳物質呢?這兩者是否都是遺傳物質呢?早期人們都認為蛋白質是遺傳物質,那么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推測呢?科學家為何會對這一推測產生懷疑呢?”在觀看視頻、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了解科學家不斷試錯、探索的過程,了解到知識是在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需要勇于創新、敢于質疑。在聯系科學史所構建的問題情境中,學生獲取證據、發現問題、邏輯推理能力都會得到有效提高,能學會基于證據和事實進行論證,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
2.3 開展生物實驗,培養科學探究態度。科學探究指的是學生能分析和研究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生物學問題,通過提問、觀察等方式分析生物知識,精心設計實驗方案,討論和交流實驗結果、結論等。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學生能產生探究生命現象的欲望,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思路,逐漸形成合作意識。在傳統的實驗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講解理論知識,學生進行操作的方式,未能引導學生去分析、發現和解決問題,而這嚴重影響到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必須要及時調整教學理念,結合教學內容積極開展生物實驗,促使學生逐漸形成科學的探究態度。
例如,在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條件時,教師就可聯系日常生活,利用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當你們發燒、感冒時,是否會覺得渾身不舒服?胃酸時是否會出現食欲不振的情況?你覺得這是為什么呢?你覺得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酶的活性呢?你覺得可以設計怎樣的實驗去證明自己的觀點呢?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學生之間能進行激烈的討論和交流,最后確定出此次試驗需要探究并解決的問題:是否溫度會影響到酶的活性?pH值是否會影響到酶的活性?學生可將酶看做出蛋白質進行假設: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對酶的活性產生影響,那么要發揮酶的作用就需要適宜的溫度;無論是過堿還是過酸都對酶的活性產生影響,因而需要適宜的pH值才能發揮酶的作用。之后,教師就可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如何確定好溫度梯度?如何才能保證實驗自變量的合理控制?在這種與生活存在緊密關聯的情境中,學生能主動提出問題,利用所學知識和實驗技能解決問題,自行設計較為完善的實驗方案,還能體驗設置對照試驗、控制變量、觀察現象、記錄數據等探究過程,大大提高學生的實驗參與度,同時還能實現學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的同步提高,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學探究態度。
2.4 聯系日常生活,培養社會責任感。
2.4.1 日常教學中培養社會責任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充分利用生物知識培養社會責任感,讓學生能形成良好的觀念和思想,為其未來生活奠定良好基礎。例如,在教學有關蛋白質的內容時,教師就需認真講解生命活動中蛋白質的重要作用,使其能懂得保持營養均衡、健康生活。在教學生物適應和進化的內容時,教師需讓學生認識到每一個生命都是重要的、來之不易的,都是經過億萬年的發展而來的重要產物,應當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在教學生態系統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可讓學生認識到生態系統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有機整體,人類應當懂得保護自然、尊重自然。在講解生物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需帶領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艱辛,感受科學家的科學精神,認識到每個人身上都應當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能為人類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2.4.2 利用實踐活動培養社會責任感。生活中蘊藏著非常多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的教育資源。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拓展教學的途徑。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無法只采用說教的教學方式,而是要積極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能親身去體驗和了解。實踐活動的開展還可讓學生的課余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鍛煉其知識應用能力。例如,教師可讓學生去調查學校附近的水資源狀況、化肥農藥的使用量、生態養殖情況等;了解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所帶來的印象,探究人工生態系統帶來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等方面的影響,制定一些人與環境能和諧相處才措施;調查和了解本校學生的近視率情況,讓更多人能了解近視的危害,掌握科學用眼的方法,認識到防控近視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項長期任務,學生可通過自主學習逐漸形成。在生物學科的教學中,教師需格外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探究生命本質、創設問題情境、聯系日常生活、開展生物實驗,讓學生能在正確引導下順利消化和理解生物知識。同時,教師還需關注學生的發展和需求,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最終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穩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