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志清
(撫順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林業處,遼寧 撫順 113000)
綠色礦山一般指的是在礦產開釆過程中,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開采,對開采區和周圍地區生態環境影響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從而實現環境生態化、資源高效利用化、開采科學化、管理信息化、人文和諧化的礦山。對于被破壞的場所,需要科學的設計、合理的措施,確保礦山始終與環境相適應。
綠色礦山建設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其顯示了該地區礦山利用和開發的整體能力、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和維持生態環境平衡的能力。礦山資源的開發利用需要符合國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規、產業政策、資源規劃和地質環境保護規劃。不得在生態功能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內或附近開采,不得影響和破壞重要交通干線和旅游公路兩側可視范圍內的景觀和地貌。
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需要采用有利于生態保護的先進技術和生產方法。采礦產生的三廢必須有切實可行的處理措施,符合國家和地方有關標準。
在處理生態環境問題時,必須盡最大努力確保生態環境從一開始就不受破壞。礦山環境治理最好在不破壞原有礦山環境的基礎上進行。因此,在礦山生態建設或礦山生態環境恢復中,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地理環境與氣候環境[1]。
撫礦集團非常重視生態環境治理。經過多年努力,減少了采礦造成的生態退化和環境污染,合理確定了治理方向和目標,實現了科學規劃、遠近結合、分步實施的原則。實現了邊治理邊開采的目標,實現了開發、治理、恢復的良性循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使礦山生態面積逐年擴大,礦山生態恢復效果逐年提高,切實改善撫順市區環境面貌。
為了實現綠色采礦,生態恢復和采礦生產需要緊密結合。露天礦進行剝離作業時,表土應單獨存放。撫礦運輸部、西露天礦、東舍場的材料組成主要包括油頁巖貧礦石、綠泥巖、凝灰巖、底板頁巖、玄武巖等。東舍場和排土場的材料覆蓋表土,分別存放。表層土壤肥力高,適合種植植物生長[2]。
舍場生態恢復治理工作,在規劃設計方面,堅持統一規劃,分布實施的原則;在土地整理方面,開展土地平整,挖出火根,復蓋客土;在苗木選擇方面,針對舍場占地面積大,土質差,無水源的實際,選擇栽植耐干旱小樹,主要有刺槐、火炬、榆樹、沙棘、京桃、楊樹等適合矸石山生長耐干旱樹種;在組織植樹方面,主要采取專兼職相結合方法。對栽植難度大的地塊,由撫礦林業處組織專業植樹隊伍負責植樹,其它栽植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塊,由集團公司每年組織基層各廠礦廣大黨員干部義務植樹來完成。
1.1.1 苗木檢驗標準
規格合格;無明顯病蟲害和物理傷害;樹型端正;土球符合要求。
1.1.2 土球開挖標準
土球直徑為樹木胸徑的8~10倍,深度根據樹種根盤深度確定;挖完土球后,先用草袋或布繩將土球包好,然后綁扎,先水平,再斜向,然后交替綁扎牢固。土球可以用三角形捆綁法或四角捆綁法包裹。最后,用繩子把樹干綁好,固定牢固,然后把樹完全挖出來。綁扎后的土球不得露出土壤;土球下部的直根和粗根用鏈鋸或鋼鋸鋸斷,切口應整齊無撕裂。
1.1.3 苗木樹冠修剪
如果用作行道樹,必須剪掉第1個分枝點下方的側枝,并根據樹形對分枝點上方的枝條進行修剪和截斷。落葉樹應以原始樹形為基礎,樹枝應適當稀疏。保留的主枝和側枝可以在較強的芽上剪短,需要剪掉1/5~1/3的枝條。
1.1.4 運輸標準
運輸樹木時,應先捆綁樹干和樹冠,以免影響樹木的成活率和樹姿的變形;必須從車體后部向前裝,且樹枝不能承受風;如果在24h內無法運輸到現場,必須隨時檢查并采取保濕措施。
1.1.5 整地標準
嚴格按照圖紙要求整地;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可分為粗制備和細制備。粗整地和回填必須使用無垃圾的客土,并在澆水夯實后進行微調;為了提高土壤肥力,需要在細土制備的回填土中添加有機質;地形應考慮排水坡度。斜坡必須平整;低洼地區應設置排水溝。
1.1.6 定點放線
定點放線位置必須準確,按圖紙放線,標記清晰。定點放線須經設計、監理驗收;所有地下管網的準確位置應由甲方和相關部門及時確認。如果自然種植與地下管道沖突,可以移植樹木。位移前,施工方應獲得設計單位、監理單位和施工方的批準。
1.1.7 基坑開挖標準
位置必須綜合考慮平面布置方案,并最終定位可適當調整;坑的深度和寬度應在土球周圍和底部開挖10~20cm,以便回填客土;坑內客土應為富含有機質的砂壤土,其余不得使用;回填至坑內的客土和砂壤土必須清除磚、瓦和有害雜質后才能使用,添加的有機腐殖質不得少于土壤總量的1/4。
1.1.8 坑盤標準
種植后要在樹木周圍筑成高20cm左右的坑盤,坑盤內邊應稍微大于樹穴10~15cm。坑盤須用細土拍實,不能漏水。
1.1.9 種植標準
按設計圖紙要求核對苗木品種、規格、位置。常規種植應對稱平衡,行道樹之間應在同一條線上,相鄰植物的規格應合理匹配,高度、胸徑和樹形應相似。種植的樹木應保持直立,不傾斜,并注意觀察面的合理方向。種植時,必須伸展根系,填料應分層壓實,種植深度應與原種植線一致。樹木種植后必須加以支撐。柱子必須綁扎牢固,綁扎樹木處應夾草繩或布墊,綁扎好的樹干應保持直立。對于胸徑大于5cm的樹木,種植后用草繩或新的柔軟保濕材料將樹干和主次主枝緊緊包裹,以保護樹干和主枝,并將樹干包裹整齊。存活1a后,在確保不會倒下后,可以逐漸移除,樹干應保持清潔。
1.1.10 5cm以上胸徑的喬木支撐標準
支撐要在定植時同步進行,栽植好后再進行打樁,保證支撐穩定;進行坡地栽植時,要保證雨水可以流出,避免沖刷樹木根部的土壤;粗頭削尖打入土中,以期牢固,打入土中深度應在30~50cm以上;支柱要進行扒皮或涂白,以防止有病蟲害感染樹木;支柱貼樹干部位加襯墊后用細麻繩、細棕繩或鐵絲緊固并打結,防止松動。
1.1.11 養護
養護期一般1~3a,在此期間,要及時更換枯死苗木,并按植物生態特征,喜陽樹種、喜陰樹種、耐濕樹種、耐旱樹種等要求區別開來進行養護。根據樹木不同生長階段隨時調整養護措施,保證土壤水分、適時整形修剪、噴灑農藥預防病蟲害、及時清除雜草等。追肥主要是施氮肥和復合肥。進行截干的喬木,成活后的萌芽一般不規則,需要把設計規定枝高以下部分不定芽全部抹掉,在設計枝高以上選3~5個長勢良好、生長健壯的新芽進行保留。所有樹木都應當進行澆水,在初期應勤澆水,干旱天氣應當每日澆水,雨水較多季節則在需要時澆水。隨時清除種植區雜草。在暴雨季節,要隨時對樹木支撐木棍進行加固。修剪是為了加速樹木生長,枯枝及枯花要隨時去除,切口要涂鉛油或專業樹木愈合劑。要隨時進行病蟲害防治,一般噴灑敵殺死藥劑或氧化樂果等。
邊坡綠化必須保證邊坡的穩定和安全。綠化時,應考慮護坡。邊坡綠化需要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對于邊坡綠化,今后應盡量避免人工維護和管理,必須認為適當的綠化方法在經濟上是合理的。
邊坡綠化技術包括噴拌種植技術、巖面垂直綠化技術、生態種植袋邊坡植被恢復技術、生態灌漿邊坡植被恢復技術、土工格邊坡植被恢復技術、三維網絡邊坡植被恢復技術等,以提高邊坡穩定性,保持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可以在坡腳種植藤蔓。
對于邊坡較陡的區域,可以采用支護型厚層基材施工工藝。施工工序:清坡放樣→掛網釘網→集中配料→基質吹附→栽植苗木→蓋遮陽網→養護。必須進行坡面整理,采取人工清理坡面上的碎石、浮石及表面雜物等。將高鍍鋅六角網自上而下鋪設在坡面上,并用錨桿固定坡頂及坡腳。將基質配置土、草炭土、植物纖維、植物型保水膨松材料、土壤固化劑、土壤穩定劑、復合肥、菌根等按設計配比混合攪拌,形成復合型植生基材。將基材送至噴射機中,利用空氣壓縮機將基材送至坡面槍頭處,基材和水在槍頭處混合噴射到坡面上。采用遮陽網覆蓋,并力求固定仔細,這樣可防早期遮陽網被風吹跑,其目的是預防成型后的作業面被雨沖刷;同時可保溫保濕,促進植物的生長。
菌根是土壤中某些真菌與植物根的共生體。菌根能增強植物根部健康成長,可以幫助植物更好地吸收營養和水分,增強植物對問題地點種植的抗逆性,提高植物移植后的存活率及實現古木復壯的效果,促使植物延長掛果及開花期。菌根還可以固土、節水,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增強植物抗病蟲害能力,通過長期植被復墾達到土壤改良和礦山修復的效果。尾礦極端的生存環境抑制了微生物多樣化,植被難以自然定植,即使定植也是生長緩慢。因此,植被恢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恢復大自然原有的生態功能,是礦山治理的關鍵所在。在有條件的礦區,使用菌根可以在礦區植被恢復中提高綠化效果。
植被恢復應盡量在表層土壤上種植抗旱、耐瘠薄、生長快的作物和牧草,如草地和豆類,作為生態恢復早期的主要植物種類。選擇當地耐旱耐瘠薄的優勢樹種進行復墾,使礦山恢復到與原生態景觀相似的地貌環境中,盡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對已停止排矸十多年的矸石山進行植被恢復和用材林建設,可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可用于用材林的樹種包括闊葉樹種,如榆樹、楊樹、刺槐。純林模式,蓄積量黑楊大于刺槐,刺槐大于白榆。通過加強管理,白樺和樟子松可以在矸石山造林。樟子松是一種常綠針葉樹種,可用于排土場植被恢復。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還可以獲得一定的木材收入。撫順礦區排土場環境中,日本落葉松和長白落葉松不適合營造用材林。對于排土周期短或熱量較深的排土場,應選擇淺根灌木或草本植物來恢復植被,而不選用深根喬木,以防止根系接觸深層熱源導致樹木死亡,并可能再次惡化生態環境。排土場土壤結構較松散,深層存在潛在的高溫熱源。用材林的培育方向應為中小徑材。在樹木倒下、根系尚未接觸到深熱源之前,應進行主伐利用,及時更新造林,盡快恢復植被,改善土地利用率[3]。
矸石排放已經停止,現場有微量雜草。通過實踐,可以采取開墾造林等措施,加快植被恢復。錦雞兒、沙棘、刺槐是首選樹種;白榆、胡枝子、皂角可作為其他樹種混交造林的輔助綠化樹種。對于有局部燃點的地段,應選擇耐旱、耐高溫、根系較淺的灌木樹種進行造林。這樣不僅可以避免深層頁巖因根部延伸而氧化加熱引起的進一步火災,還可以避免由于深度高溫導致的樹根死亡和倒伏[4]。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世界經濟可能持續衰退影響下,中國繼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體現出一種責任與擔當。這源于對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科學思考。礦山生態修復是生態文明建設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定會不斷面對新的挑戰和機遇,考慮問題更加全面,治理問題模式、理念及方法都要不斷創新,礦山環境的監測診斷、生態修復監管等很多高端手段會逐步完善,并不斷被重視。因此,需要切實圍繞深刻執行綠色、創新、協調、開放、共享這5大發展理念,全面有效地改善礦區的環境。
習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礦區生態環境安全了,就為礦區生存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替河山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這是所有林業工作者的奮斗目標,也是綠色礦山從生態角度要達到的最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