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晶宋展樹劉秀麗
(1.甘肅省慶陽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慶陽 745000;2.隴東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系傳統常用中藥材,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藥,其化學成分主要為物堿、龍膽次堿、龍膽寧堿、秦艽堿丙等[1],是治療風濕痹痛、筋脈拘攣、濕熱黃疸、便血、小便不利等病癥的藥材之一,還具有鎮痛、消炎、退熱等功效[2]。秦艽屬于高原寒帶淺根植物,以身粗、長、干凈,棕色,不帶皮,略彎曲,味苦者為佳品。野生秦艽生長地域寬廣,主要分布在我國華北、東北、西南、西北地區[3],主產于甘肅、陜西、四川等地[4]。近年來隨著制藥工業的發展,秦艽需求急劇增大,但野生秦艽資源越來越少,原材料供不應求,甚至瀕臨滅絕。面對國際國內藥材市場提升中藥制劑的競爭力,發展質量穩定的藥材,實行規范化、規模化生產,使中藥材品質得到穩定和提高是勢不可擋的大趨勢,甘肅藥用植物資源豐富,為秦艽的道地產區,然而秦艽生長緩慢,生產周期長,但市場需求量的增加和野生資源的匱乏,嚴重制約了其產業化發展,為此擴大秦艽人工栽植意義重大[5],也是解決供需矛盾和實現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慶陽市地處甘肅隴東地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降雨多集中在7—9月,海拔800~2400m,年平均氣溫8~11℃。近年來,慶陽市將中藥材產業發展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依托農業資源多樣性和氣候適宜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堅持綠色、循環、高效發展理念,加快推進“四區四帶”產業區域布局,大力發展中藥材特色優勢產業。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種植種類不斷增加,標準化種苗繁育和生產基地已具規模,2021年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3萬hm2,主要種植柴胡、黃芪、黃芩、板藍根、丹參、秦艽等品種。結合近幾年的試驗及生產實踐經驗,根據隴東地區氣候、土壤、雨量等條件總結秦艽高產栽培技術措施,可豐富特有藥用植物的栽培技術,對提高藥用植物開發利用、推動產業提質增效、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別名秦糾、左秦艽、大艽,龍膽科龍膽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0~60cm,主根粗長,圓柱形,上粗下細,扭曲不直,有少數分枝,中部多呈螺紋狀;根莖部有許多纖維狀殘存葉基。莖直立或斜生,基生葉多叢生,無柄,葉片披針形或長圓披針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生于草地及濕坡上。
選擇土層深厚、排水良好、保墑能力好的平地或緩坡地塊,土壤以質地疏松,含腐殖質的沙壤土或壤土為好,前茬適宜種植玉米、豆科作物。春季或秋季深翻20~30cm,施有機肥3000~3500kg·667m-2,整平、耙細,土肥混勻,做寬1.2~1.5m的畦,雨水充沛的地方做成高畦或壟,雨水較少的地方做成平畦。用8%辛硫磷顆粒劑5~8kg·667m-2進行土壤消毒,待播。
隴東地區春季干旱少雨,直播出苗率低,秋季雨水充沛,9—10月上旬,選擇當年采收的新鮮種子進行播種,出苗率高。
選擇平整、土質疏松的地塊,將種子與細沙土拌勻,按8~10kg·667m-2大面積撒種,薄鋪一層細土,覆稻草遮蔭保墑。
當秦艽苗高3~5cm時,按除弱留強原則進行除草間苗,適當澆水;苗高6~8cm時進行定苗,平均苗株距保持5cm左右,保苗1萬株·667m-2。
根據種苗長勢施用追肥,以農家肥為宜。出苗后,施用尿素5kg·667m-2、磷酸二氫鉀1.5kg·667m-2。
4.1.1 種子處理
將種子在溫水中浸泡24h,以1∶3比例與細砂混勻,磨損種皮蠟質層,提高種子發芽率,促進萌發。
4.1.2 播種
播種可分為春播、秋播。春播在3月下旬—4月上旬土壤表層解凍時進行播種,秋播在9—10月上旬左右進行播種。最好在溫室或者拱棚育苗,環境條件利于控制,采用條播或撒播的方式,開溝10cm,深1cm左右,行距20cm,將種子均勻撒在溝內,薄鋪一層細土,覆稻草遮蔭保墑,以利出苗。播種量約0.5kg·667m-2為宜。
4.1.3 苗床管理
播種7d左右,畦面進行灑水,保持土壤濕潤。出苗一定注意苗床溫度,應盡量控制在22℃左右,溫度高于28℃時,打開拱棚兩頭進行通風降溫,溫度過高會出現燒苗現象。苗期30d左右第1次除草,隨后按照生長情況進行及時除草。待苗高6~8cm時進行間苗定苗,平均苗株距保持5cm左右。
移栽前對種苗進行抗逆鍛煉,打開通風口,揭去覆蓋物,逐漸加大通風量,增強光照強度,使秦艽在自然環境下適應生長一段時間。春季移栽在4月下旬、秋季移栽在10月,移栽前施入底肥(農家肥2000kg·667m-2、磷肥50~80kg·667m-2),按行距20~25cm,株距10~15cm起苗移栽,保苗1.3萬株·667m-2,苗深以露出地面為宜,澆足定根水,覆土壓實根莖部并壓平地面。
秦艽移栽后及時灌溉或澆水,在幼苗期勤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但不能積水;移栽定植后,用遮陽網進行遮蔭,待秦艽苗完全成活后撤掉遮陽網。
根據植株生長情況進行追肥,追施肥料主要以農家肥為主,或配施復合肥、氮磷鉀(N-P2O5-K2O=15-15-15)三元復合肥20kg·667m-2,在植株封壟降雨后或澆水時撒施。開花期間,可采用葉面噴肥的方式,多次噴施,可選用尿素0.2kg·667m-2加磷酸二氫鉀0.1kg·667m-2。
在5月中旬進行第1次中耕除草,松土、破除土壤板結,操作細致,以免傷苗。根據秦艽生長情況,每30d進行1次除草。
秦艽一般病害以真菌性病害根腐病、葉斑病和銹病為主,蟲害相對發生較輕,苗期主要有蚜蟲、小地老虎等危害,大田期有蠐螬和蛞蝓危害。防治病蟲害主要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提倡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配合使用化學防治技術的原則。在種植前應科學選擇地塊,對土壤、種子、種苗進行消毒,生育期間進行綜合防治,做好田間管理并及時清理病株,保持田園清潔。
6.1.1 癥狀
秦艽根腐病是一種土傳病害,主要危害作物根部,使根系腐爛壞死,出現缺苗斷壟、死苗現狀。發病初期,根部或莖基部呈褐色,地上部分葉片逐漸變黃,出現萎蔫癥狀。發病中后期,病變部分顏色逐漸由褐色變至黑色,發軟腐爛。地上部分生長緩慢直至干枯,甚至成片死亡。
6.1.2 發病規律
根腐病一般在土壤板結、低溫潮濕、積水等情況下易發生,病菌附著在土壤和病株上進行越冬,發生病菌處呈現一條黃色侵染線。
6.1.3 防治方法
輪作倒茬,秦艽與小麥、禾谷類作物進行5a周期輪作,可減輕根腐病的發生;深翻土壤、增施生物有機肥,可改良土壤理化性狀。土層深翻20~30cm,增施腐熟有機肥,降解土壤有害微生物及秦艽生長過程中分泌的有毒次生代謝物,改善秦艽生長發育的土壤條件;建立無病育苗田,減少種苗傳病。育苗地應選擇未種植過深根性藥材的地塊,育苗地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加40%辛硫磷乳油均勻拌入細土進行噴灑消毒土壤;藥劑防治,在病害發生初期,選用15%噁霉靈可濕性粉劑1200~1500倍液對病株及周圍區域內植株地莖處灌根防治,每7~10d噴施1次,連續防治2~3次。
6.2.1 癥狀
葉片上產生不規則形狀病斑,呈灰白色,病斑略隆起,邊緣灰褐色,大小不一,病斑上分布不均勻小霉點,嚴重時整個葉片壞死。
6.2.2 發病規律
病原菌在秦艽種苗上越冬,次年4月中旬開始發病,病害在生長中、后期高溫多雨季節發病嚴重,由中心病株向周圍蔓延,嚴重時成片得病枯萎。
6.2.3 防治方法
輪作和間作,發病初期可選用65%代森錳鋅500~800倍液、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d噴施1次,連續防治2~3次。
6.3.1 癥狀
主要為害秦艽葉片,發病初期葉表皮局部感染,受害部位因孢子積聚產生黃褐色小皰點,嚴重時孢子堆密集成片,造成落葉或使得葉片因體內水分大量蒸發而枯死。
6.3.2 發病規律
銹病多發生于8—10月,在雨水較多區發生嚴重,一般壤砂土發病率較高;田間管理粗放,感病植株殘體不及時清理消毒,則發病率高,危害嚴重;忌選前茬越冬作物地塊。
6.3.3 防治方法
花期開始,約10d噴1次150~200倍液高脂膜(乳劑)。如,中心病株發病初期,可選用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000~15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d噴施1次,連續防治2~3次。
蚜蟲一般多發生于春末夏初,以若蟲或蟲卵在雜草叢中越冬,待氣溫回升,若蚜活動,卵開始孵化。若蟲和成蟲在秦艽幼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刺吸植株葉片汁液,使葉片卷縮發黃,植株出現生長不良,嚴重時全葉變黃、脫落甚至枯死,造成減產。蚜蟲蟲害初期,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25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或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2000~3000倍液輪換噴霧防治。螻蛄、蠐螬、地老虎、金針蟲為害植株根莖部分,以深翻地、中耕除草方式進行人工捕捉,降低蟲口密度。防治蠐螬,整地時用3%辛硫磷顆粒劑3~5kg·667m-2進行土壤處理;防治地老虎,初期可選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3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d噴施1次,連續防治2~3次。
秦艽生長緩慢,一般直播的3~4a采收,育苗移栽的2~3a年開始采收。育苗移栽相比直播苗提前了1~2a時間收獲,縮短了栽培年限。秦艽在秋季10—11月進行采收,植株地上部分開始枯黃,根深2cm挖起,挖出后打碎土塊抖凈泥土,清除莖葉,揀出藥材。秦艽用機械或人工采挖均可,但要求挖全根系,避免機械損傷,保證全根。
清洗干凈,放置晾曬場晾至主根基本干燥,稍帶柔韌性,須根完全干燥時,堆積發汗3~5d,顏色呈灰黃色或黃色時,再攤開將根晾至完全干燥。包裝按商品規格標準分等定級,按凈度、采收時間、大小等要素分出規格、等級,分別包裝,貯存于陰涼、通風、干燥處,注意防蟲蛀和防霉變,不得與有毒有害物質混貯,確保藥材質量。
秦艽為常用中藥材,開發口徑寬、趨勢強勁、市場需求大,價格穩中有升。秦艽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種子直播出苗率低、生長周期長,不適宜大田栽培,而育苗移栽成活率高,生長周期短,如果采取科學種植技術和合理栽培密度,能縮短栽培周期,增加經濟效益,種植前景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