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煉
在素質教育的發展背景下,新媒體技術也逐漸應用到小學學科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理念需要不斷創新才能為學生帶來更加適宜的學習方式。數學作為基礎學科,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考查較為全面,也是學生學習的重難點,在新媒體環境下培養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具有多個方向,以下逐一分析,以期為廣大數學教師提供借鑒和參考。
如今,小學數學教學已經不僅僅停留在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方面,對數學閱讀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漸增加。數學閱讀代表的并不是表面上的概念解讀,其中更包含著許多的數學能力,如判斷思維、概括技巧等。因此數學閱讀水平的提升需要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之上,具備嚴謹的思維能力和數學邏輯,這對于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而言至關重要,此時養成的良好學習習慣對于其之后的學習和發展都有重要的促進意義。教師需要對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保持高度重視,使其具備基本的分析能力,精準把握文本中的重點內容,理解文字和符號等的數學含義,培養自身發散思維,提升注意力和邏輯縝密程度[1]。
在新媒體環境下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可以全面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和思考意識,鼓勵其更好地融入學習氛圍當中,促進自身判斷意識和邏輯思維的完善。以下是新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應用的幾點途徑[2]。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具有多種實踐途徑,可以促進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提升。首先,新媒體技術能夠創新教學方法,摒棄以往的教學方式,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數學知識不再停留在字面內容的理解上,更全方位地完成知識化,使得學生獲得新鮮的學習體驗,確保學習能力的穩步提升。其次,新媒體技術可以構建良好的數學學習環境,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學科內容,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感受到學科知識的趣味性。數學知識較為復雜,對學生思維能力要求較為嚴格,借助新媒體技術能夠全面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增強他們的學習體驗。最后,在新媒體背景下,信息的獲取途徑多種多樣,提早接觸新媒體環境能夠使得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對網絡信息具備正確的辨別意識,有效篩選學習信息,找到促進自身成績提升的學習方式。
在以往的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師總是占據著課堂的主導地位,沿用著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進行概念知識、文字符號和答題技巧等知識的講解,這樣的教學策略只能對數學教學起到單向輸出的作用,并不能夠幫助學生深化閱讀能力。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產生學習的厭煩情緒和抵觸心理。因此,在新媒體的教學背景下,教師應該創建學習情境,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將數學知識進行轉化,把靜態的文字轉變為具象的畫面、圖形等等,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科內容,借助精準的數據保證教學計劃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網絡環境下的學習資源豐富,搭建網絡環境,教師能夠借助網絡的途徑學習到更多先進的學習理念,多所名校名師的教學資源共享也為教師創新課堂提供參考和借鑒,這些都能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使其感受到學習的趣味性,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不斷完善自身的數學素養。
例如,在進行蘇教版《長方形和正方形》學習時,本節課主要講解的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式,帶領學生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具備總結歸納知識點的能力。在進行本節課的知識學習時,教師可以先初步進行簡單的概念講述,逐字分析書中介紹兩種圖形的字面含義,為接下來的閱讀能力提升打好基礎,然后創建多媒體學習情境,結合幾何圖形的基本特征進行展示和歸納總結,列舉生活實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結合,從而樹立正確的學習思維,更好地掌握數學概念[3]。
小學數學閱讀與思考中的數學素材包含的內容十分全面,其中有數學知識概念、運算公式和運算法則等。教師要善于借助小學數學當中現有的素材對學生展開閱讀指導,通過在網絡上搜索相應的用來教學的數學素材,將其融入到課堂當中,充分發揮出閱讀與思考的作用,有效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將素材進行編輯整合,引導學生在閱讀關鍵詞時能夠推理出素材中涵蓋的基本信息內容;同時,能夠找出相應的隱藏條件和題目要求。為了更好地開展閱讀分析,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讓大家在合作的過程中經歷閱讀分析、思考和探究,使其結合素材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以此有效提升其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
以《混合運算》為例,教師可對學生展開循序漸進的引導教學,首先應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引導,讓學生在情境中自主發現其中的問題信息,并結合自己發現的信息內容分析問題、說明問題、進一步解決問題。如:“某一個公園的售票處標價,成人票每個人10 元,兒童票每個人5 元,小明共有100 元錢,他購買6 張兒童票,還剩下多少錢?”結合該問題,學生很快閱讀分析得出式子:100-6×5=70 元。之后,教師繼續出示情境問題引導:“小明有100 元錢,又來到這個公園,購買了8 張成人票和2 張兒童票,還剩多少錢?”學生閱讀后列出式子:100-10×8-2×5=10 元。基礎問題引導完畢后,教師可以繼續結合這道題目的條件列出算式,并要求學生結合式子,對應出已知條件的信息。式子如下:(1)8×10 +5;(2)
100-9×10-5;(3)100-(7×5 +3×10)。其中,第一個式子8×10 +5,學生就可以結合條件解釋為,小明購買了成人票8 張和兒童票1 張。通過讓學生按照這些式子,結合已知條件和混合運算的相關知識概念進行解釋,不僅能夠幫助其掌握這一知識的相關原理,還能有效鍛煉其從底層邏輯入手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素質教育的發展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需要進行從理論到實踐的全方位創新,良好的數學能力不僅需要學生具備基礎的數學知識,更需要掌握解題方法和整體的數學思維。因此,豐富的多媒體資源使得學生具備更多學習途徑,加強監督指導,也會對拓展其數學視野起到一定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積極落實監管機制,借助多樣化的教學評價平臺凸顯學生在課堂當中的主體地位,使其及時意識到自身的優秀和不足之處,在多個方面感受到教師的贊賞和鼓勵,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有效的評價系統能夠促進教師教學的實效性,在新媒體背景下的教學評價系統能夠讓學生更方便感受到教師的指導,結合豐富的教學資源開拓思維,對于解題思路的拓展和思維的提升都有針對性的指引。
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結合其學習能力設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制定不同的獎勵機制,借助多媒體技術完善教學方法,對其進行針對性的監督和指導,便于學生及時意識到自身的能力不足和閱讀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在嚴明的制度指引下拓展學科視野,感受到更多多邊形面積的實用之處,理解推導過程,深化學科思想[4]。例如,在進行蘇教版《多邊形的面積》一課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在帶領學生理解多邊形面積的基礎上,掌握面積的計算公式,借助公式解決實際的學習問題,全面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邏輯思維意識。
數學教學中,閱讀學習與實踐練習是息息相關的,教師要在網絡上尋找并積極引入經典例題引導學生展開閱讀,通過將閱讀與練習相結合,強化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同時,在閱讀與思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帶領學生深入挖掘教材當中的具體數學概念和不同知識點之間存在的關聯,使其在閱讀中能夠逐漸將自己學習過的數學知識進行連接與鞏固,從而逐漸在腦海中形成相應的知識框架,并掌握快速解題的技巧,以此促進學生運算能力的提高。
在進行教學創新的同時,教師還需要注意到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自身學習環境、知識儲備和思維發展等情況的不同,在進行同一數學內容分析的過程中也會展現出不同的閱讀能力差異,這樣的差異性在實際的學習過程當中無法避免,教師要做的不是采用統一的教學方式限制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而是深入到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當中,找到適宜其理解能力的閱讀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題目含義和數學知識,培養他們正確的思維意識,能夠使用創新的閱讀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小組合作就是促進個性化教學的方式之一,在新媒體技術應用背景下,合作方式也豐富多彩,教師應該將二者緊密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閱讀效率。
例如,在進行蘇教版《倍數與因數》一課的學習時,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帶領學生學習因數與倍數的概念,使其認識到二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從而掌握正確的求取因數或倍數的方式,明白其中的邏輯關系。該環節涉及的概念內容較為繁瑣,需要學生逐步把控,教師可以將其展示在大屏幕上,借助不同的色彩標記,幫助他們找到關鍵字詞,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會潛移默化提升自身的閱讀思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且具備獨立思考的意識。同時,教師還可以設置相應的合作環節,開展競爭與合作項目,進行小組間的技能比拼,培養學生應用因數與倍數概念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全面塑造正確的學科素養,從而提升教學效率[5]。
教師在授課中要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打造數學閱讀的機會,使其充分意識到數學閱讀的重要性,同時,經常展開數學題目的閱讀,還能提升學生的信息整理整合能力,使學生在面對問題時能夠快速找到問題的關鍵詞,從而逐漸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效培養其探究思維。
以《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一)》為例,教師可以出示一些已經統計好的數據表格,讓學生根據表格當中的信息內容說一說自己的發現,能夠學會統計和梳理表格當中的數據。例如,多媒體出示某一個班級同學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統計表,之后動態展現出相對應的統計圖,并讓學生觀察統計表當中的“合計”是如何計算的,說出條形統計圖當中的每格的高度表示幾個人等等。通過創建這一閱讀機會,讓學生展開合作探究,使其自行梳理和分析信息,不但能夠幫助其進一步掌握有關于條形統計圖的作用和意義,還能引導其更加縝密地進行思考,有效強化數學閱讀理解的精準度。
綜上所述,新媒體環境下提升小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具有多種實踐途徑,良好的閱讀技巧和思維對于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有一定的促進意義。教師應該深度把控數學教學思想,積極尋求更多多媒體技術與數學知識結合的途徑,及時解決現有的學習問題,正確地指引學生進行知識探索,豐富課堂內容,創建學習情境,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