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敏
所謂“柔性管理”,是指利用柔性手法從學生的精神和心理層面入手施行管理行為的理念,是與“剛性管理”相對的一種學生管理模式。[1]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很多小學班主任為了更徹底地糾正小學生所存在的諸多不良行為習慣,在學生管理當中大力奉行剛性管理,以嚴厲的態度和直接的手段管束學生行為,甚至還伴隨著一些比較粗暴的懲戒手段。這種管理模式雖然在短時間內可以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是這種成效是建立在學生的恐懼心理之上的,并沒有從根源層面改變學生的行為理念,而且還有可能導致學生產生逆反情緒進而出現反彈現象,最終反而不利于班級管理工作的高質量進行。由此可見,要想徹底實現班級管理工作的全面優化,小學班主任必須要深入研究并靈活實行柔性管理,以此作為指導各項工作的主線。
柔性管理對于小學班主任而言并非一個非常新鮮的概念,它在事實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執行基礎,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小學班主任對于柔性管理的認識還不是很清晰,其中甚至摻雜了一些根本性的錯誤認識。因此在開展柔性管理之前,小學班主任必須首先充分認識并堅持下列工作原則:
實行柔性管理時,小學班主任要杜絕“二極管思想”,不要全面否定剛性管理的部分合理性,更不要在管理過程中一味奉行“忍、等、讓”的理念。柔性管理是一種以懷柔手段為主但并不排斥必要警誡的綜合管理模式。小學班主任要在平日里多和學生做親密而自然的接觸,要抱著“治病救人”的態度去對待出現問題的學生。但是,對于一些影響惡劣、情節嚴重的事件依然要保持嚴肅的態度和果斷的決心,切不可出現矯枉過正的問題,到頭來反倒讓班級管理陷入混亂。
任何一種管理手段的實行都是為了達成一定的管理目的,“為了管理而管理”必然會讓管理工作淪為空中樓閣。小學班主任在實行柔性管理時,首先要明確班級管理的整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將柔性管理作為一項手段、一種工具去看待,在管理目的和行為要求上不要出現松動,抱著“曲徑通幽”的認識去理性看待柔性管理工作,以期能夠讓各項工作環節的開展更具有指向性和效果性。
小學生本就是一個富于變化的群體,一個班級中的每個學生都在時時刻刻經歷著心理和生理層面的成長發育,這就意味著班主任們的管理客體可謂是“瞬息萬變”。所以在實行柔性管理工作時,小學班主任一定要保持發展、變化的眼光,時刻注意對學生個性和共性因素的了解和掌握,及時把握學生的各項動態,同時以這些信息為素材對具體的管理內容、方式和標準做出能動調整,使柔性管理工作更具彈性和靈活性,從而讓班級管理工作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優化。
雖然不同的學生在各個方面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條件,但就整體而言,小學班主任在落實柔性管理理念時應當分別從把握學生興趣和心理動態、突出疏導性管理方法的作用、主動發現并利用學生的特長、提高自身綜合素養以及優化家校合作關系這幾個方面入手,以期取得最為有效的管理優化成果。
管理工作能否開展到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和興趣愛好。[2]剛性管理之所以很難收到良好成效,就是因為這種管理模式無法滿足學生真正的心理需求,也很難獲得學生積極的情緒支持。為了讓管理工作能夠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心,小學班主任在接手一個班級后,首先要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和生活環境,從中整理出學生們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習慣,以學生的愛好作為管理抓手、心理作為管理落腳、習慣作為管理著眼,讓管理行為能夠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引導學生從認識層面和班主任保持高度一致,從而將外在的管理要求化為學生內在的行為訴求,以此來實現柔性管理的全面落實和優化。
例如,班主任要多利用課間或活動課等機會和學生們做自然交流,分享一下最近生活中的趣事,談一談彼此喜歡的明星或電影,對學校里發生的奇聞軼事互相交流一下看法,也可以詢問一下學生最近在學習和生活上遇到的麻煩和困惑;此外,還可以通過詢問班干部等方式了解一下班里學生們之間是否存在矛盾,掌握學生們的人際交往“圈子”;此外,班主任還可深入挖掘家校合作資源,多和家長就學生的居家狀態和日常生活等話題做深入溝通,以期對學生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形成更為立體的認知。
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紀,同時由于紀律意識的相對欠缺而常常會做出一些不合規矩的行為,這些都是難以避免的事情。小學班主任教師在處理出現不良表現的學生時,要杜絕單純的懲戒性管理理念,不要直接對學生施以懲罰,而應首先幫助學生分析自身的不良行為會導致的后果,并引導學生認識到對某一件事情的正確處理方法以及這種方法的正確性之所在,讓學生從自我認知層面認識到自身行為的不合理之處,以及以后的改進方向和具體改進方法。這種模式的管理引導能夠很好地解決小學生心中“怎么做”的疑問,在堵住一條歧路的同時又給學生指出了一條更好的出路,從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學生的累犯現象。
例如,對于經常喜歡在課上竊竊私語的學生,教師要采用代入體驗的方法來讓學生認識到自身行為的錯誤性。首先讓學生交代自己說話的內容和動機,而后在學生交代的過程中故意插話打斷學生,之后再詢問學生自己的感受如何,并對學生說:“你說話被別人打斷,你會覺得不開心;那么老師在講課時常常要停下來提醒你遵守紀律,老師一樣也會不開心呀。”在學生認識到這一點后,教師可以繼續用漸進轉變的方式引導學生改正錯誤,與學生約定往后一周之內每堂課不能和其他學生說超過三句的“閑話”,而在下個星期將標準降低到“一句”,再過一個星期則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保持絕對安靜,同時要根據學生的改正進度和狀況給予一定的獎勵。
每個小學生都有著一個得到他人——尤其是老師贊許的愿望,希望在老師面前表現出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小學班主任要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在班級管理中為自己選擇一些得力的幫手,為一些具有某一方面特長的學生委派具體的管理任務,用責任心和表現欲來引導學生將自己過剩的精力用于幫助班主任管理班級上來,實現對學生個人精力和特長資源的因勢利導和合理開發、利用,從而達到良好的班級管理效果。為了進一步強化這種效果,小學班主任還可引入“競爭上崗”和“崗位考核”機制,讓學生在做班級管理工作時更具有危機感和進取心,使他們能夠煥發出更為飽滿的熱情和沖天的干勁。
例如有些學生好動且精力旺盛,教師就可以和體育教師商量委派他/她擔任本班的體育委員,負責在體育課上幫助教師維持紀律、帶領同學開展訓練;有些學生不善言談但心思細膩,教師就可以讓他/她負責班級的衛生工作,每天檢查衛生組的值日情況和同學們的個人衛生;還有的學生生性嚴謹不善說笑,那么教師就可以委派他/她作為班級的紀律委員,嚴格執行班級紀律、約束同學的課堂行為;而對于人緣很好、頗有領導風范的學生,教師可以將班長的職務交給他/她,利用其強大的人格魅力引導更多同學形成一個團結、友愛的集體……
在小學生的心目中,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教師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自己常常會在潛意識里將班主任教師當作自己成長的目標和方向。然而有些小學班主任教師卻沒有正確認識并良好利用自身所具有的這種優勢形象,而將之作為一種“威服”學生的工具和資本,這必然會導致師生關系的緊張以及學生心理情緒的負面變化。[3]為充分利用班主任教師的身份落實柔性管理并取得良好的引導效果,小學班主任要有意識地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用負責、踏實的態度和勤懇、恒久的學習來為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榜樣,并讓自己對學生進行管理工作時更有“底氣”。同時,通過這種方式來增強自身的人格魅力,以使學生能夠發自內心地接受、認同、尊敬自己,讓各項管理要求的落實得以取得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效果。
例如,在自習課坐班時,班主任教師可以帶一本業務類書籍或文學名著來到課堂,和學生們一起認真閱讀,讓學生像自己一樣潛心學習;每次收上來的學生作業,班主任教師要及時批改、下發,并要給每個學生寫上合適的評語,使學生在看到教師的認真付出后也重視起作業的完成質量;在一些原則性問題上,班主任教師要樹立起“師生平等”的原則,不在學生面前“搞特權”,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原則和紀律的絕對權威性,使之自覺地去遵守紀律……
任何一項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都離不開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優化自然也不例外。基于這一認識,小學班主任教師在開展柔性管理時,要有意識地和學生家長建立起更為靈活、多元的合作關系和溝通渠道,一方面從家長那里獲得關于學生更豐富、更真實的信息,為每個學生“畫”一幅最真實的“畫像”;另一方面也可將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和問題反饋給家長,爭取獲得家長的配合和協助。同時,還可通過這種頻繁而深入的交流使家長感受到班主任教師為學生所付出的辛苦,從而進一步促進和諧的家校關系的發展。在開展這一項工作時,小學班主任教師要注意和學生進行必要的溝通。在和家長反饋信息時,務必先與學生做深入的交談,讓學生明白自己并非找家長“告刁狀”,在最大限度上獲得學生的理解和配合,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和工作困擾。
例如,班主任教師可以利用微信或QQ 建立家校交流群,將學生們每天在學校的日常活動或表現以圖片、視頻的形式記錄下來并分享給家長們;對于出現一些問題的學生,班主任教師可通過私信的方式和家長做深入的溝通,除了反饋學生問題的內容外,還要詢問學生最近的居家表現、家庭狀況和與父母之間的關系狀態,從中了解導致這種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并站在家長的角度上提出一些解決的建議和辦法;等等。
當然,柔性管理的內涵和落實渠道是非常多樣的。除了以上幾方面的策略外,小學班主任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和興趣愛好,多組織一些諸如班級運動會、文藝聯歡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在給學生們準備更多表現自己的舞臺的同時,還能增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并讓學生們旺盛的精力得到一個合理的發泄窗口,對于班級文化的塑造和優化也是非常有好處的。[4]
每一個小學生都是待琢的璞玉,只有經過細心、耐心和愛心的雕琢才能成為傳世的寶物。小學班主任要真正認識到這一點,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以柔性管理作為指導理念,通過對學生個性元素的充分把握和疏導性管理來優化學生的行為與認知,并利用因勢利導的手段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自身的長處和來自教師的信賴,以此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成長過程中獲得更多行為和認知方面的收獲與進步。[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