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盛兒,張冰鈺
金銀彩繡是指在絲質織物上用金線或銀線,搭配各色彩線刺繡而成的手工藝品,其是寧波工藝美術歷史上最悠久的“三金”工藝之一,現已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本文將從非遺保護的角度,探討寧波金銀彩繡的發展歷史、視覺元素以及與民俗文化的關系,并以此為基礎,嘗試提出寧波金銀彩繡在未來傳承與創新方面的發展路徑,以期能夠更好地推廣寧波金銀彩繡文化。
金銀彩繡具體始于何時已無法證實,但據史料記載,金銀彩繡在唐朝時期開始盛行,鑒真東渡日本時帶去了金銀繡千手佛等手工藝品。到了明清時期,江南一帶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出現大批制作金銀彩繡的工廠,民間和官府所需的繡品均出自各大工廠之手,并且在此時也誕生了以金銀彩繡為重點繡種的“許德來寫花店”。根據金銀彩繡老藝人的回憶,鴉片戰爭之后,國外的各種刺繡技法通過傳教士傳入寧波,被當地人稱為“外國繃”,當時的寧波人將傳承千年的傳統金銀彩繡技法與西洋刺繡技法相結合,豐富了寧波金銀彩繡的地域性特征。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寧波二輕工業局干部結合寧波金銀彩繡的技法,大膽吸收敦煌壁畫中的藻井和戲劇補子的圖案,刻意采用灰暗色系的絲線,使得繡品看起來更加有歷史文化感,寧波金銀彩繡也因此被稱為“仿古繡”,意為仿唐代的金銀繡[2]。1960 年底,寧波工藝美術研究所領導赴京參加全國工藝美術會議,因匯報交流的需要,將寧波最有代表性的金銀繡、朱金木雕、泥金彩漆和骨木相嵌四項傳統工藝美術合稱為“三金一嵌”,而當時為了使金銀繡與其他三者之名相匹配,結合金銀繡工藝的配色特征,正式定名為“金銀彩繡”[3]。1980 年,趙樸初先生在寧波繡品廠參觀時,寫下“斟古酌今,裁云剪月;奇花異草,妙筆神針”的贊嘆。至此,金銀彩繡在國內的聲譽更加響亮,寧波金銀彩繡的傳承與發展開始為社會各界所重視。
20 世紀 60 年代初,寧波繡品廠承接上海某外貿單位的金銀彩繡樣品和訂單之后,多次對外擴招繡工,至此,寧波金銀彩繡的發展達到了頂峰。然而,隨著電腦繡花技術的引入,機繡的效率比純手工繡制要高得多,很大程度上替代了純手工繡制。因此,對需要純手工繡制的寧波金銀彩繡來說是一大沖擊。并且,寧波金銀彩繡所用的真絲布料和絲線都是高檔材料,價格昂貴,致使制作寧波金銀彩銹的成本變高、利潤變薄。經濟體制的轉變和市場的飽和又嚴重減縮了寧波金銀彩繡的生存空間,加之民間刺繡藝人缺乏創新能力,最終導致寧波金銀彩繡走向衰敗。
直到近年來,國家開始重視非遺保護,大批寧波金銀彩繡技藝的傳承人開始自發地承擔起拯救這一手工技藝的責任,寧波金銀彩繡才有了明顯的起色。目前,已經有一批民間刺繡藝人在裘群珠女士創辦的金銀彩繡藝術館參與寧波金銀彩繡的傳承工作。還有很多民間刺繡藝人早已不再刺繡,但是他們留下的民間繡品和刺繡精神為金銀彩繡在新時代的傳承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金銀彩繡在技藝、配色和紋樣等視覺元素的創新,賦予了中國刺繡紋樣全新的造型藝術形態和審美風格。寧波金銀彩繡作為集裝飾性、實用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寧波傳統工藝美術,被廣泛應用于時尚服飾、民間日用品以及藝術欣賞品中。本章將根據金銀彩繡的技藝、配色和紋樣,分析不同類型金銀彩繡的審美特征,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
寧波金銀彩繡是民間彩繡與金銀繡緊密結合的成果,其針法、技藝獨具一格,自成一派。寧波金銀彩繡常用的針法有盤金繡、包金繡和墊金繡。寧波金銀彩繡是金線、銀線與彩線的有機結合,形式相對豐富,表現手法不拘程式,大多依據手工藝人的性情和修養來運用針法和配色,形成粗中有細、點面結合、板而不結、針法巧施的特色。大面積使用金銀色,使得任何顏色在同一畫面上都能和諧共處,繡品整體表現出富麗堂皇又不失典雅的藝術效果。
1.盤金繡
寧波金銀彩繡針法應用最多的當屬盤金繡,將金線按照圖案線條進行盤旋,用彩色絲線橫向釘固。盤金繡一般用來勾勒圖案的輪廓,并不填滿,主要起美化和調和色彩的作用,明清時期的龍袍多用此法來繡制龍紋。2008 年第二屆寧波工藝美術精品展獲得金獎的工藝品《龍袍》正是運用了金銀彩繡中的盤金繡針法。龍袍上的圖案運用了龍紋和云紋,修邊和下擺裝飾有水紋和山紋,中間的龍頭使用了胖繡針法,增加其立體感。《龍袍》整體突出了帝王之氣,象征天子穩坐江山之意。
2.包金繡
包金繡是以一根或兩根金線為一組,用彩色絲線繡好紋樣的內部之后,再用金線繡紋樣的外輪廓。包金以刺繡為主,然后沿圖案邊線進行釘制,使金線和彩線完美組合在一起,形成亮麗又飽滿的效果。許謹倫的《蝴蝶》就巧妙地運用了包金繡的針法,用金線勾勒由彩線繡出的蝴蝶雛形,不僅豐富了圖案整體的配色,而且在色彩上有了鮮明的對比,層次感非常明顯。
3.墊金繡
墊金繡是在包金繡的基礎上用內墊、外墊或內外墊結合的針法把圖案紋樣的空隙全部墊滿[4]。但由于墊金繡用工較重,不宜在大規格繡品上應用,在設計上要考慮用工和用線量,因此,需要考慮其在實際應用方面的效果和價值。墊金繡目前制作對象主要為杯墊等小件物品,這樣既表現了墊金繡的藝術特色,又有內虛外實的對比效果,既能省工省料,又能取得較為理想的視覺藝術效果。
寧波金銀彩繡最大的特點是在深色系的襯底上,通過金線和銀線搭配彩色絲線進行織繡,使其呈現出富麗華貴的藝術面貌。金銀彩繡的配色可以分為仿古色系和節慶色系兩類,仿古色系的金銀彩繡,多使用冷色作為配色,給人以古樸沉穩之感,主要用于宗教、壽慶、服飾以及生活用品等方面。節慶色系的金銀彩繡則運用大紅、橘黃等鮮亮色彩,并與綠色、紫色等對比色進行搭配,形成高純度、強對比的藝術效果。
1.仿古色系
仿古色系是寧波金銀彩繡的一大特色并發展至今。仿古色系多采用黑色、灰色、石青、赭黃、灰綠等色調,彩繡的襯底常用明度較低的顏色,與金、銀等多彩絲線形成鮮明對比,突出紋樣的生動造型。
2.節慶色系
我國的民俗色彩體系中,紅色、橙色等暖色系給人以鮮亮的視覺感受,因此被賦予吉祥喜慶的含義。暖色系繡線與金線、銀線搭配使用形成的寧波金銀彩繡,紋樣美觀、繡品絢麗,能很好地烘托出節慶氣氛下的情感色彩,詮釋了傳統文化的內涵。《百鶴朝陽》立屏是 1989 年寧波繡品廠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40 周年獻禮的大型金銀彩繡作品。立屏正面以旭日、群鶴和滾滾波浪為主體,繡于鮮艷的大紅色繡面上,以中華大地的名勝古跡和松竹梅蘭等花卉作點綴,下端飾以傳統的金銀繡萬年青、壽桃和博古圖案。金線、銀線和彩色絲線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著力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勇往直前的精神和華夏大地欣欣向榮的意境。
除了重大節日之外,在有關人生重大儀式的慶典活動時,寧波當地百姓同樣會使用金銀彩繡作為裝飾或者贈禮以烘托歡樂喜慶的氛圍。比如結婚時,會贈予新人《百年好合》繡品,這類繡品以喜慶的大紅色為基底,圍繞著經典的雙喜字繡有龍鳳等吉祥紋樣,表達對新人的祝福。又或是老人的大壽之日,奉上在紅綢面上用金線盤出的繁體“壽”字繡品,以祝福老人健康長壽。
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常使用漢字的諧音、造型和語義來象征和隱喻吉祥的含義,進而演繹為紋樣、圖像和文字“三位一體”的審美意象表達。寧波金銀彩繡中運用了大量具有吉祥含義的紋樣,再運用金銀彩銹的針法對其進行織造,使其具有獨特的視覺審美效果。學者陸麗君認為,祈福納吉與倫理教化是民間刺繡文化的核心內容。因此,寧波金銀彩繡在紋樣題材上,用蝙蝠、鹿、喜鵲等祥瑞動物來代表福、祿、喜;用龍、鳳、仙鶴、麒麟等神異瑞獸和梅花、牡丹、蓮花等花卉表達吉祥如意的含義。
寧波金銀彩繡吉祥紋樣的運用與當地民俗傳統密不可分。比如,寧波當地流行為小孩制作“周歲襖”,“周歲襖”的胸前繡有兩個童子,一個手捧毛筆,另一個雙手捧笙,“筆”與“笙”組成“必勝”的諧音,寓意小孩長大后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會“必勝”。衣領上則用“卍”字符組合成連續的裝飾紋樣,寓意歲歲平安。再比如,寧波的沿海區域有一種特殊的習俗,即在開漁的前一天,漁民們會舉行祈求順利平安的儀式,儀式上,漁船的主人必定穿著用金銀彩繡裝飾的“豪華龍褲”以示虔敬。
金銀彩繡作為一種傳統的視覺表現形式,本質上表達了中國傳統圖像的意義建構和審美表征方式,是在一定時間與空間環境中,圖像藝術理念和視覺文化的產物。寧波金銀彩繡流傳下來的繡品體現著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寧波人民的社會審美情趣,具有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
寧波金銀彩繡主要分為服飾、生活日用品和藝術欣賞品三大類,不僅滿足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且起到美化生活的作用。寧波金銀彩繡既體現著寧波人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也承載著根深葉茂的民俗文化,代表著民間藝術特有的審美情趣,具有非常濃厚的鄉土情感。
婚服和戲服是寧波金銀彩繡服飾類的典型代表。舊時寧波女子結婚都會穿戴霞帔,風光出嫁。相傳宋高宗被金兵從臨安追至明州(今寧波)地區,為躲避追殺而藏匿于一名女子的籮筐中,獲救后,宋高宗向女子許下等其政權穩固之后,定以金銀彩繡肚兜為信物,履行迎該女子入宮的承諾。但由于消息不小心走漏了風聲,傳遍了整個村莊,次年,宋高宗再次親臨此地發現家家戶戶都掛出了金銀彩繡肚兜,根本無法確認哪家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于是賜下圣旨“浙東女子盡封王”。因此,寧波地區新娘出嫁時使用宮廷御用的婚服并不會被判觸犯皇權。新娘霞帔上象征吉祥紋樣的龍鳳、鴛鴦等圖案正是運用了金銀彩繡技藝,表現喜慶與輝煌共存,從而達到皇家宮廷霞帔的華麗效果。此外,新中國成立前,寧波咸塘街有一家名為“真善美”的龍鳳戲服店,其傳人孫翔云老先生用金銀彩繡裝飾美化了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龍鳳戲服,并為多名戲劇大師制作了金銀彩繡戲服,使其在舞臺上得到了極佳的效果展示。
生活日用品類的寧波金銀彩繡多用于室內裝飾、飾品、佛教用品等方面,佛教用品是其中重要類別之一。古時候,寺院辦佛事時都需要民間刺繡藝人用針線繡出上好的佛帳、經幡、跪墊等佛教用品,直至今日,寧波的天童寺、阿育王寺等多處寺院中,都保留著金銀彩繡繡品,做裝飾和宗教儀式之用。
藝術欣賞品是寧波金銀彩繡最為重要的一類,傳統的寧波金銀彩繡工藝品的民間性極強,民俗氣息較為濃厚,地域特征相當明顯。寧波金銀彩繡的當代工藝品則側重細膩的表達,顯露出一定的時代文化氣息。例如,寧波博物館的館藏作品《百鳥朝鳳》是在整幅黑色軟緞上,展現鳳凰、仙鶴、孔雀以及其他形象生動、造型優美的鳥類。《百鳥朝鳳》采用了大量的盤金繡、墊金繡、包金繡等寧波金銀彩繡獨特的刺繡針法,突出了畫面中耀眼的金銀線與五彩繽紛的彩線相結合的熱烈氣氛,光彩熠熠的金銀線貫穿整個畫面。鳥類的形象多采用包金繡的針法,造型小巧生動、姿態各異、色彩鮮亮,精致卻不搶鳳凰的風采。《百鳥朝鳳》是寧波地方文化中難得一見的珍貴工藝品。
人生最重要的幾件大事當屬出生、結婚、死亡等,寧波金銀彩繡在這些重要的儀式上也有一定的份量。在非常重視儀式感的寧波人眼中,嬰兒滿月之時,會為其送上金銀彩繡制成的具有吉祥寓意的虎頭鞋、虎頭帽、長命鎖等繡品,以期通過老虎的威風,保佑孩子健康成長。結婚時,新娘不僅可以享受穿戴霞帔的待遇,而且可以得到賓客送上的以喜慶大紅色為基底,以金線為主,繡有龍鳳等紋樣的金銀彩繡繡品。這些金銀彩銹繡品表達了賓客對兩位新人的祝福。金銀彩繡繡品上的荷花、蓮花等紋樣也時常被用于喪事中,寄托了生者對亡者在陰間能擁有“美好生活”的祝福,也借此希望亡者可以庇佑家人,保護子孫身體健康平安。
寧波民俗文化中使用的金銀彩繡繡品,不僅體現了繡品的精美,也顯示了寧波民風民俗的古樸雅致。金銀彩繡與寧波民俗文化一直相伴相存,民俗的一脈傳承預示著金銀彩繡具有一直延續的生命力,同樣,對金銀彩繡的傳承,也是對寧波本土歷史和文化的傳承。由張世君、史翠珍、沙珍珠、陸亞菊等幾位金銀彩繡技藝傳承人耗時 2 個月完成的《甬城元宵圖》將寧波的地域文化特色描繪的淋漓盡致。《甬城元宵圖》使用了數十種金銀線、彩色絲線,結合鮮花繡、網繡、盤金繡、打籽繡等傳統針法,展現了寧波府的“城隍廟”“缸鴨狗”“狀元樓”“趙大有”“天一閣”“天封塔”等建筑的歷史風情,以及舞龍、舞獅等民俗活動,250 余名人物歡慶熱鬧的場面躍然于作品上。金銀彩繡成為寧波民俗文化的載體,寧波民俗文化又為金銀彩繡的傳承提供了新的題材和方向。
寧波金銀彩繡歷經千年,享譽海內外。但從 20 世紀 90 年代以后,從事金銀彩繡的年輕人便日益減少,多數金銀彩繡手藝人也已改行,金銀彩繡傳統技藝面臨著新的困境,解決金銀彩繡的保護和傳承問題迫在眉睫。新時代背景下,追溯歷史,重新探求和理解寧波金銀彩繡技藝的傳承是其能否得以傳承的關鍵。
1.從業人員老齡化問題
改革開放以后,思想觀念的轉變讓不少人認為靠技藝吃飯的職業是低下的職業。因此,金銀彩繡手藝人紛紛轉行。目前從事金銀彩繡技藝的手藝人年齡都較大,愿意學習或能堅持學習金銀彩繡技藝的年輕人并不多,很多有興趣學習的年輕人都半途而廢了。
2.設計創新問題
大部分老一輩的金銀彩繡手藝人雖然掌握著不俗的制作技藝,卻缺乏藝術創新的能力,而金銀彩繡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需要的就是新文化內涵的支撐。
3. 失真問題
存放在各大博物館中有關金銀彩繡的視頻資料,存在影片片段缺失、畫面失真或播放錯誤等問題,導致珍貴的視頻資料無法完整地保存和傳承下去,這樣便不能滿足寧波金銀彩繡通過數字化手段保護和傳承的需求。
寧波金銀彩繡所面臨的傳承問題,歸根結底是由于寧波金銀彩繡自身存在局限性,跟不上社會變革的速度,難以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在這條艱難的傳承之路上,裘群珠女士創辦的寧波金銀彩繡藝術館毅然走在了最前面,依靠史翠珍、張世君等骨干力量為寧波金銀彩繡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寧波金銀彩繡藝術館組織制作的繡品已經多次獲獎。目前,寧波金銀彩繡藝術館正積極與寧波紡織服裝技術學院、寧波財經學院等多所院校合作,使金銀彩繡成為學校的課外學習課程,培養年輕的金銀彩繡愛好者。
寧波金銀彩繡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鄉土氣息,每件工藝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將工藝品市場化是推廣傳統手工藝不可忽視的因素[5],裘群珠女士創建的寧波金銀彩繡品牌“錦繡一生”,把傳統手工藝與現代人的審美觀結合起來,使寧波金銀彩繡的價值開發和產業發展前景大好。因此,本章將從非遺保護的角度,探討對金銀彩繡工藝品進行現代化開發的適合路徑。
1.技術創新開發
對寧波金銀彩繡工藝品的創新,并非通過流水線操作取代純手工制作,也不是固守傳統技藝,而是對傳統金銀彩繡的技藝、配色、紋樣等方面進行個性化的融合與創新設計。在技藝上,可在盤金繡、包金繡和墊金繡等針法的基礎上,巧妙地融入蘇繡的“套針”、蜀繡的“暈針”、廣繡的“捆咬針”等其他傳統刺繡技藝,也可像寧波金銀彩繡的老藝人融合“外國繃”一樣,以金銀彩繡針法為主,融入更多的國外刺繡手法,使金銀彩繡工藝品更加多元化。在紋樣上,傳統金銀彩繡的紋樣種類繁多,每種紋樣都蘊含了不同的文化內涵。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在傳統金銀彩繡紋樣的基礎上,結合寧波各大地標建筑,設計出現代化的金銀彩繡文化符號,賦予金銀彩繡具有新時代文化內涵的紋樣,使其更加符合現代消費者的審美需求。
張世君設計制作的寧波金銀彩繡作品《冷艷》,正是在熟練掌握了傳統寧波金銀彩繡制作技藝的基礎上,對技術進行創新開發的一種嘗試。在表現形式上,張世君一方面轉變傳統金銀彩繡喜慶的主題,改用灰藍的冷色調來突出主題;另一方面融匯中西,既運用中國畫中的工筆技法描繪作品的色彩,又采用西洋的風格來裝裱金銀彩銹工藝品。合宜的配色加上精工細作,成就了畫面的細膩感和立體感,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牡丹孤傲富貴的氣質。在內容上,張世君將金線與彩色絲線捻在一起進行繡制,克服了傳統絲線容易起球、發毛的弱點,延長了寧波金銀彩繡工藝品的保存時間,拓寬了寧波金銀彩繡的應用范圍。
總之,寧波金銀彩繡工藝品的技術創新開發,應結合現代消費者的審美趨勢,在傳統藝術表現形式的基礎上,融合現代化的設計思想,設計出具有時代特色的金銀彩繡工藝品,賦予其新時代的文化內涵,這是未來金銀彩繡產業化創新發展的必然趨勢。
2.地方品牌化開發
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產業以品牌化的模式發展,產品價值和品牌認知度都會隨品牌形象的提升而提升。目前,真正在打造寧波金銀彩繡品牌的公司還比較少,裘群珠女士創建的寧波金銀彩繡品牌“錦繡一生”的知名度雖然很高,但在各大網絡平臺上往往被標注為“小眾”品牌。大部分金銀彩繡公司還處于“閉門造車”的狀態,這是寧波金銀彩繡品牌形象不夠突出的原因所在。
筆者認為,金銀彩繡的地方品牌化開發,應注重培養寧波本地的金銀彩繡設計品牌,通過與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合作,共同推出金銀彩繡系列工藝品,帶動寧波金銀彩繡品牌文化的建設,提升寧波金銀彩繡新時代的文化價值。在打造寧波金銀彩繡個人品牌的同時,可以對“三金一嵌”進行品牌化聯名宣傳。“三金一嵌”本就是寧波傳統手工藝的最大招牌,重點開發這四個非遺項目的聯合企業形象,開展寧波“三金一嵌”的聯合品牌形象宣傳,形成四大非遺項目互利共贏、共同傳承的模式。
3.金銀彩繡創意產品的市場化開發
寧波金銀彩繡的創意產業化發展離不開市場化開發。寧波金銀彩繡的創意產品品種豐富,如眼鏡袋、硬幣袋、小鏡子、婚慶筷子套等,這些創意產品應用性強、造型美觀、色彩亮麗,內容與時俱進,適用于現代生活環境,深受廣大金銀彩繡愛好者的喜愛。
在國家相關政策和浙江省政府的支持下,寧波金銀彩繡未來的發展道路是光明的,關鍵還需要把具有歷史底蘊的地方文化融入生活中。寧波金銀彩繡內涵豐富,在信息時代也可以借助互聯網等多種現代新媒體逐步實現可持續傳播。通過現代傳播渠道,依靠老藝人發揮獨到的傳統手工技藝魅力,吸引年輕人參與傳承和傳播金銀彩繡技藝。寧波金銀彩繡作為地域傳統文化,不僅需要“火”起來,還需要“活”起來,更需要依托本地的歷史文化走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相對于蘇繡,寧波金銀彩繡追求更真實的構圖和意境;相對于潮繡,寧波金銀彩繡更追求畫面的立體感與飽滿度。金線、銀線與彩線的有機結合,構成了寧波金銀彩銹粗中有細、點面結合、板而不結、針法巧施的特色。金銀彩繡是寧波人民世代相傳的地方文化符號之一,精美的圖案紋樣體現了寧波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祝福,蘊含著寧波人民積累下來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充分展現了寧波地區勞動人民卓越的創造力,是非常寶貴的文化財富。非遺保護這一重大課題,近年來逐漸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對于地大物博、民族眾多的中國來說,保護與傳承只是開始,其間遇到的瓶頸問題會很多,尤其是對非遺傳承人的培養更是面臨嚴峻的挑戰[6]。只有厘清金銀彩繡發展演變的淵源和脈絡,了解金銀彩繡視覺元素中蘊藏的文化內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金銀彩繡技藝,進而更好地對其進行保護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