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光 周伊忱
(廣東省深圳明德實驗學校 廣東 深圳 518048)
現(xiàn)行的英語教材中單元內容普遍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每個模塊都有一個主題,在模塊下的每一個單元也都有與之相對應的分主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上要有單元整體教學意識,對單元教學進行整體設計,將單元中的知識點進行整合,把碎片化的語言點統(tǒng)合在系統(tǒng)的知識脈絡中,并有邏輯、有層次地在各個分課時中進行落實。這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有整體的把握,有利于學生英語語言的運用與遷移。但是,語言是文化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形式,是文化的載體和流傳媒介。漢語和英語生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因此二者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對于學生來說,單純的掌握語言不能支撐有效的溝通。只有讓他們了解西方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文化,才能幫助他們深入了解英語的存在背景,才能促進有效的溝通。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文化的滲透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師可以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通過中西方文化的對比,讓學生了解、感悟漢語與英語的差異,從而進一步把英語學好、學透,促進英語教學的發(fā)展和進步。
文化是人們長期創(chuàng)造而形成、發(fā)展的產物。不同歷史、地理背景下的文化有其不同的特點。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是很有必要的。中西文化的差異性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例如民主觀念、文學藝術、傳統(tǒng)習俗、行為規(guī)范等等,下面我主要論述中西文化在價值觀念、生活習慣和思維模式上的差異性。
1.1 價值觀念的迥異。中國人注重集體利益,注重和諧;而西方人更加注重個人利益,注重競爭。中國在封建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據(jù)主導地位,對中華民族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人崇尚仁、義、禮、智、信,以儒家的思想道德觀念作為自己的行為指南,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xiàn)自我,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往往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聯(lián)系在一起,富于愛國和獻身精神。而西方人崇尚個人主義,宣揚以自我為中心,追求自由、平等、競爭、時間以及效率等等,正是由于西方人這樣的思想認識,才推動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和進步??梢钥闯?,中西方的文化在價值觀念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
1.2 生活習慣的差異。除了價值觀念的不同,中西文化的差異性還表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習慣當中。所以在語言交際中,生活習慣的差異常常會引起很多矛盾和誤會。尤其是中國人在改革開放之后還有很多風俗習慣還沒改變,例如中國人見面問候時總是習慣說“吃飯了嗎?”,“要去哪里?”,這些習慣用語在西方人看來會很難接受、很難理解,因為西方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身體情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再如,在飲食方面,中國人很注重形式,講究“色、香、味”,所以中國烹調飯菜的樣式很多,具體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歐洲人很講實際,在菜的花色變化上從不下什么工夫,更講究其營養(yǎng)搭配和保護,注重和追求飯菜的內在質量。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西方生活習慣的差異。
1.3 思維模式的差異。在思維方式方面,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邏輯,從整體進行分析和論證;中國人注重直觀、整體、經驗。從古希臘時代起,科學家和哲學家就把抽象思維、理性思維、邏輯思維作為探尋真理的基本手段。而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是從事實出發(fā),根據(jù)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理解和盤對客觀事物的本質,探尋其規(guī)律性。中西方的人們在思維模式上各具特點,各不相同。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臘的傳統(tǒng)之上,在思維方式上以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和分析思維為特征;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則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響的東方傳統(tǒng)之上,在思維方式上以辯證和整體思維為主要特征。
2.1 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習興趣。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講解西方國家的傳統(tǒng)禮儀、生活習慣等知識,是小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解,了解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了解西方的不同文化,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就會被大大激發(fā)。語言學習也會從被動轉變?yōu)橹鲃印Ed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學習英語興趣增強,有利于增強其自身英語學習的效率。在興趣的驅使下,學生的詞匯、語法學習效率也會有所提高。此外,小學階段的孩子普遍處于語言表達的旺盛階段,學生們大多數(shù)喜歡分享、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通過引導,跟學生一起探討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異。讓學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對中國文化又有進一步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文化品格。
2.2 提升語言能力,減少交流壁壘。語言是文化的表征,文化是貫穿在整個語言運用中的脊梁,二者相互影響也相輔相成,不了解文化是無法真正學好一門語言的。通過對比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讓學生對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了正確的認識,可以降低小學生對英語這門外語的理解難度,也有利于促進小學生的英語學習。此外,有了對特定文化背景的了解,學生在語言運用時,亦能更準確,讓語言和文化相糅合,從而提升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同時,學生有了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就能在與外國友人交談時,減少甚至避免交流壁壘的出現(xiàn),降低文化誤解,加強文化交流的順暢性,不容易出現(xiàn)文化休克現(xiàn)象。
2.3 適應時代需要,融入現(xiàn)代生活。當今世界是一個“地球村”,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fā)展,人們不再拘泥于自己的本土,越來越多的人走出了國門,生活環(huán)境更加寬廣,不同國家、不同語言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小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建設者,要掌握外語這一項重要技能,從而增強與外國人溝通交流的能力。因此,在小學英語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融入西方文化能夠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增強學生在未來的競爭優(yōu)勢,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現(xiàn)代生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適應當今時代各國之間交流往來的要求。
3.1 實用性。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模式還不夠健全,社會經驗也不夠完善。所以,教師開展中西文化對比視野下的小學英語教育教學活動,應該注意從西方文化的實用性原則出發(fā),選擇與小學生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緊密、與小學生所學英語知識密切相關、與小學生日常生活交流內容相聯(lián)系的西方文化,開展英語教育教學活動,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例如,教師可以選擇對家長、老師、朋友等人物有關的稱呼,和打招呼和問候、道歉和道謝、贊揚和回復有關的內容,重要的西方節(jié)日、西方風俗,游戲和節(jié)目等內容,開展教學,豐富學生的內在知識儲備。
3.2 適用性。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征有其特殊性,在課堂上很容易產生注意力的分散,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中心,選擇具有實用性的西方文化作為教學材料,開展課堂教學。小學英語融入的文化內容應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經驗水平,教學方式也要符合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只有結合語言教學講授文化知識,并且能讓學生在實際中加以運用的教學,才能使學生切身體會到語言的社會文化功能之所在,教師才能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單元整體教學是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最為常用的教學方式。教師在備課時,以主題單元作為一個整體,把單元教學目標分散在各個課時上,各個課時之間存在邏輯上的關聯(lián)性,從而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去掌握單元知識。那么,如何在單元整體教學中融入中西文化對比呢?這首先需要教師在備課時,主動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現(xiàn)象,構思該單元中整體教學的知識結構、文化沉淀及故事劇情脈絡,并以恰當?shù)姆绞饺谌氲絾卧w教學目標和每個課時中去。
4.1 融入科技,感受中西差異。當今社會,是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社會??茖W技術的發(fā)展,也推動著英語教學的變革。在英語教學中,小學教師應該跟上科技發(fā)展,發(fā)揮科學技術的有效作用,適當?shù)霓饤墏鹘y(tǒng)的教學手段,利用信息技術來帶領學生對中西方文化進行對比。例如,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視頻、動畫,來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積極引導學生去了解西方的文化知識以及人文特點,進而更好地學習英語。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對比中西方的化差異,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特點,也能讓學生對中國的一些人文特點更加了解。這種對比上的差異,更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了教師的教學難度的同時,也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了動力。
例如,在教授牛津教材三年級第七單元《A day on the farm》時,教師可以在第一課時,先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一些西方國家農場的視頻,之后再帶領學生觀看中國農場的圖片及視頻,讓學生對中國過和西方國家的農場的總體樣貌。第二課時,教師可以利用3D虛擬技術,在教室中虛擬出中西方農場的不同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去體驗中西方國家農場的景象。讓學生在接近真實的場景中,進行對話的練習。在語言操練的過程中體驗中西方農場的不同。第三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西方農場與中國農場之間的差異。有了第一課時學生觀看,第二課時體驗的鋪墊,第三課時討論就會水到渠成。討論的過程也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語言能力,這也是英語學科素養(yǎng)的核心要素。通過這三個課時的學習,學生不但直管的感受到了中西方農場的差異性,還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和鞏固了英語知識,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
4.2 構建情境,體驗文化不同。當前的英語教學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缺乏英語情境,學生難以形成用英語進行交流和思考的習慣,這是英語教學和學習的阻礙因素。文化差異,在于感知,更在于體驗,因此在英語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通過構建情境,為學生搭建一個英文的文化體驗和交流環(huán)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西方文化,體驗中西文化的不同。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下,有趣的文化體驗中,領略異國異鄉(xiāng)的文化特色,感受外國文化和語言使用習慣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中文語言習慣的差異,學生可以更自如地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既能幫助教師更順利的開展教學活動。又能全面地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生語言綜合能力。
以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Happy birthday》為例。教師在做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時候,應該挖掘出課本中有關中西文化對比的主題,即:中國人和西方國家的人不同的慶祝生日的方式。在分課時教授的時候,可以首先在第一、第二課時教授完課本相關知識點,并介紹中國傳統(tǒng)的過生日的方式,接著在第三課時就可設計一個沉浸式的文化體驗情境。教師可以利用戲劇教育中即興排演的方式,帶領學生排演即興小戲劇,補充中西方生日中出現(xiàn)的詞匯,依次呈現(xiàn)中國家庭傳統(tǒng)的過生日場景,吃福壽面,吃壽桃,老幼有序;西方國家吃蛋糕,開香檳,歡歌笑語翩翩起舞舉辦生日派對的情境。以及當下不少同學們中西結合的過生日的場景。讓學生沉浸式的情境中學習英語,使用英語,并感受到中西方不同文化之間不同的慶祝生日的方式,以及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的可能性和其中的魅力。學生在戲劇排演過程中,全程用英文或肢體語言交流,充分體驗在中西文化影響下的多種生日文化差異,營造一個充實有趣的英語口語環(huán)境,以及文化體驗氛圍,從而促進學生充分運用英語技能,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提高。
4.3 課后延伸,實現(xiàn)素養(yǎng)提升。課后作業(yè)的設計也是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在不同的階段性小結中和單元整體總結等步驟中設計作業(yè)、探究等,及時帶領學生進行復習以及鞏固,進行適當?shù)脑u估檢驗;以單元整體教學的思路去提升學生語用素質、積極學習態(tài)度、優(yōu)化學習方法、以整體性評價去概括學生對于該單元的整體認知,從而較全面的了解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實際情況,多方面的提升學生英語綜合語言素質。
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以及模仿能力,教師可以利用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來吸引學生興趣,帶領學生去了解西方的文化知識,并讓學生充分了解和區(qū)分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差異,并作出歸納小結和思考總結,將文化差異通過思維導圖、自制繪本或英語情景劇演出的表現(xiàn)方式展現(xiàn)出來,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英語興趣。同時,在演出的過程中,也能對學生所學習過的英語知識進行考核,幫助學生鞏固自己所了解到的英語語用知識和中西文化的差異。例如:學習完《hobbies》該單元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想一想自己的愛好是什么,并舉行一個愛好交流活動。由教師指導,學生來擔任主持人,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本中所學到的內容,綜合性的對自己的愛好進行描述或者展示。例如,通過戲劇游戲空間漫步和找朋友的游戲,進行談話和配對,可以迅速組隊并操練與詢問興趣愛好相關的詞匯句型。結對后,愛好唱歌的同學可以唱一首英文歌,愛好跳舞的同學也可以跳一段舞蹈。這種交流活動能夠讓學生在描述自己的同時也去了解其他同學。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對課堂所學習的英語知識更好的進行鞏固,也能讓學生將所學習過的英語知識進行綜合性的練習與提升,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最主要的是,在表演過程中能夠培養(yǎng)學生臨場發(fā)揮的能力,讓學生得到其他同學的認同,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更加強大的內心,幫助學生更好地未來的面對生活以及學習。
4.4 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英語學習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課堂在時間、空間、經驗、實踐等方面有其局限性,教師應該克服這種局限性,將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鞏固學習知識。
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前向學生布置預習作業(yè),讓學生自主的搜集與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有關的西方文化知識,在課上讓學生相互討論,進行資源共享,這一過程技能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轉變被動學習的傳統(tǒng)模式,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其次,教師還應發(fā)揮引導作用,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并適時地向學生推薦英美原著、報刊雜志、學習網站等資源,指導學生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學習和閱讀,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在了解時事,吸收新鮮資訊的同時,還能從中提高文化素養(yǎng),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最后,趣味性強、吸引人的課外活動也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拓展和延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舉辦英語角、英語演講、英語滓論、英語配音、英語小品戲劇表演等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學習方式,通過競賽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學習激情,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這些活動中去,在此過程中,學生既能將課堂所學知識學以致用,使所學知識得到鞏固和提升,又能讓學生在使用過程中發(fā)現(xiàn)錯誤,進行糾正,進一步提高自己。
綜上所述,現(xiàn)今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英語環(huán)境,帶領學生多方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單元整體教學融入英語課堂,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也能夠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整體英語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增強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英語的應用能力,為學生未來的生活以及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中西方文化對比的方式,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中西文化差異,對學生世界觀、價值觀的培養(yǎng)起著積極向上的作用。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作為利于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良方,要求教師不斷打磨單元教學主題,不斷整合單元內知識點,以及充分利用故事情節(jié)來貫穿整體單元。針對深圳小學生學習英語的高素養(yǎng),和牛津教材的可塑性,在單元整體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及時更新教育教學方法,豐富自身的教學技能技巧,大量閱讀,廣泛吸取,積累更多的單元整體教學案例和經驗,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在高效的單元整體教學的幫助下,促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必要的英語語用知識,提高學生辨別區(qū)分中西文化差異的能力,教師和學生都能在探究的過程中有所提升,促進自身的全方位發(fā)展。相信在未來,在各個教育工作者和相關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中西文化對比視野下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會有更多的應用路徑,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做出更大、更深遠的貢獻,使小學英語教學得到更高層次的發(fā)展和提升,從而為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符合社會需要、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