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衛芳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衙前鎮第二小學 浙江 杭州 310000)
預測是在大多數人身上自然存在的閱讀心理,學生在一二年級會認字后可能已經會無意識地運用這個策略,如他們會根據課文情節展開想象編故事,可見預測是一種最常用的閱讀策略。但我們要引導學生將這一種無意識的閱讀心理,轉變為一種有意識地閱讀策略,并能在實際閱讀過程中不斷積極地進行預測。學生在閱讀文章時能有意識地預測會讓閱讀變得有趣生動,始終有繼續往下讀的興趣,從而提高閱讀效率。顯而易見,預測是學生在閱讀中需要培養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學生在接觸到文章后,文章的題目、某一幅插圖、某一個句話、某一個情節……都有可能激活學生大腦中現有的某些相關知識或生活經驗等,作為依據,對下文進行一些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么?預測沒有對錯之分,只有依據不同。成功的預測往往和作者描寫的內容相接近;反之,學生將不斷地調整自己的預測,更加仔細地閱讀文章,尋找新的依據,驗證之前的預測,并不斷產生新的預測。
我們之所以說預測能夠提高閱讀效率,是因為學生在閱讀前文的基礎上對下文進行了猜想。帶著這種猜想繼續讀下面的文章,會使學生強烈地產生讀下去的欲望,學生的注意力將更加集中于相關的文章內容上。當然,預測也是要有依據的,必須根據前文的內容線索或者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預測。在反復的預測驗證中,學生的預測能力逐漸得到培養。
因此,統編本教材在小學階段首次以閱讀策略為主線,在三上語文第四單元中安排了以單元形式組織文章,引導學生學習并運用基本的“預測”方法,逐漸培養學生主動積極運用“預測”的閱讀策略意識,成為積極的閱讀者,并能逐步成為閱讀的發現者和創造者。圍繞“預測”這一閱讀策略的學習,第四單元安排了“單元導讀頁”,三篇童話故事:《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精讀課文,《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和《不會叫的狗》是略讀課文,一個口語交際《名字里的故事》,一個“續編故事”的習作練習和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單元學習要素落實在各個板塊,安排呈現層次性和梯度性的特點,教學時要注意循序漸進地組織學生學習。整個單元教材設計意圖如下:
1.單元導讀頁,提出預測要求。通過讀導語句,明確學習重點,知道要學什么;通過讀語文要素,知道有三個學習任務。
2.精讀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學習預測方法,通過旁批提示知道可以根據題目、插圖、文章內容里的一些線索進行預測;根據課后習題提示,認識到預測的角度和依據不同,預測的結果就可能不一樣。
3.略讀課文《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不會叫的狗》,一用預測方法,根據課前的導讀提示,了解可以一邊讀一邊預測后面的故事,進而預測故事結局;當發現預測與實際不一致時,學著修正自己的想法,尋找更合理的依據,接著猜測;課后習題根據書名猜內容,聽老師讀結局或聽同學交流,與自己的預測進行對比;拓展練習,自選一本同學不熟悉的故事書,邊讀邊讓同學猜猜后面可能會發生什么。
4.口語交際《名字里的故事》,二用預測方法,指向于說,預測同學、家人、老師名字里的含義、來歷以及寓意。
5.習作《續寫故事》,三用預測方法,指向于寫,通過觀察人物姿勢、表情等,預測故事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么;比較插圖中的變化,讀讀泡泡提示語,預測故事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么。
6.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總結預測方法知道邊讀邊預測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讀書要仔細,多關注細節,預測會更準確,看標題預測內容,能幫我們挑選到自己喜歡看的課外書。
《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講述了一天胡蘿卜先生漏刮了一根胡子,這根胡子不斷變長,被小男孩剪了一段放風箏,還可能會被鳥太太當作晾尿布的繩子……入選課文時用省略號代替了文章原來的結尾,給學生大大拓展了預測的空間。這篇略讀課文,在第四單元中起到讓學生第一次運用習得的預測方法,進行預測實踐的作用。
《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這篇課文還安排了課前導語:“讀下面的故事,一邊讀一邊想: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么事情?”用前面精讀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中學到的預測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抓住題目、插圖、課文內容里的一些線索等開展預測實踐,和同學一起交流“接下來故事會怎樣”,說出“為什么這么預測”的依據,在猜想證實中培養學生的預測能力。下面以《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為例,在教學中訓練學生運用學到的方法進行預測的幾點做法:
1.1 鼓勵學生想象,發展預測能力。打算培養學生的預測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必須激起他們的預測興趣,要讓學生在閱讀中不由自主地去猜想預測。鼓勵學生在閱讀中產生質疑,引導他們學會觀察,勤于思考,提高觀察力,不斷確認或修正預測,更加仔細地去閱讀文章。《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課堂教學時,老師要引導學生每讀一段,就立即提出問題: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為什么這么預測?在不斷的詢問質疑中,學生通過不斷地猜測、想象,對下文的閱讀進行了主動地探究和學習。同時,注意傾聽同學的預測,與自己的預測進行對比,不斷思考,不斷調整自己的預測,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1.2 改變閱讀方式,進行預測訓練。《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選編成課文時省略了結尾,其他內容課文中已經出示,給學生留下的預測空間只有結尾。于是想到了借助“魔法紙”進行預測:用一張紙先將課文蓋住,讀一行往下移一行。讀到你感興趣的地方,不要著急往下看,先猜一猜故事會怎么發展,并在旁邊做上簡單的旁批。注意預測要有依據。
這樣讓學生借助“魔法紙”來預測,不會使文章所有的內容都呈現在學生面前,保留了神秘感,同時又預留了預測的空間。值得提醒的是運用“魔法紙”前,學生不要去讀課文,對課文要保持新鮮感,這樣更能真實推進對學生的預測實踐,讓預測真實發生。
借助“魔法紙”預測教學片段:
師:小朋友們,老師手上拿了一張,你猜猜看老師用它來干什么?
生:畫畫、寫字、折飛機、剪紙……
師:你是憑什么猜的?
生:我是根據平時我們的用法猜的……
師:哈哈!大家都猜錯了。這是一張“魔法紙”,它可以這樣用:用魔法紙先將課文蓋住,讀一行往下移一行。讀到你感興趣的地方,不要著急往下看,先猜一猜故事會怎么發展,并在旁邊寫下你的預測。想想你預測的依據是什么?魔法紙每個人只能使用一次哦。
利用“魔法紙”來讀課文改變了原來學生熟悉的閱讀方式,學生感到新奇的同時進行了預測實踐,創設了學生預測的機會,提高了他們的閱讀趣味。規定是每人只能使用一次,實際上學生因為形式的新穎會多處多次進行預測,大大增加了預測的練習。
學生對閱讀的預測貫穿著閱讀文章的整個過程,不管是在讀之前還是在讀的過程中,甚至在讀完以后,學生都可以根據文章的不同內容里的線索為依據進行預測。在實踐中,讓學生的預測能力得到提升。
2.1 讀前預測。讀前預測,就是指學生在仔細閱讀文章之前,通過閱讀標題和導讀,看插圖等,利用自己已有的一些知識、閱讀的積累和生活經驗來預測文章接下來所寫的內容。
2.1.1 標題。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在閱讀時學生首先看到的是文章的標題,標題常常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主題。讓學生抓住標題去預測,就能初步感知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或主旨。所以在閱讀前,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標題進行琢磨,從標題當中提取關鍵信息,從而對文章的內容或者主題做出合理的預測,有效鍛煉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如在教學《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時,在閱讀文章之前,讓學生看著題目猜猜看,故事有可能寫什么內容?
在課后拓展延伸的時候,課后習題第二題列出了六本書,讓學生根據題目預測故事的主要內容:給學生一些書的名字,請學生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預測一下書里面可能寫了些什么內容。看著這六本書的書名:《躲貓貓大王》、《柔軟的陽光》、《夏洛的網》、《團圓》、《帽子的秘密》、《小靈通漫游未來》,讓學生對這些書名大膽進行預測內容,學生預測的內容肯定是不一樣的,對與自己預測的內容差別大的會很有興趣,產生了迫切想要閱讀這些書的興趣。
2.1.2 插圖。插圖往往與文章內容有密切的關系,一般能透露出一些文章的內容,因此在閱讀課文之前,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內容,尤其要注意前后圖中的變化,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無形的,要引導學生去發現,抓住插圖中隱藏的一些信息,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提高閱讀效率。
《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這篇課文中的插圖是一個啃著果醬面包的胡蘿卜先生,下巴長著一根很長很長的胡子。鳥太太的手上拿著尿布正準備晾尿布,轉頭眼睛正盯著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讓學生看到這樣一幅插圖預測:從鳥太太的拿著尿布的動作和轉頭盯著胡子的神情來預測鳥太太可能會想到用胡蘿卜先生的胡子來當晾小鳥尿布的繩子。
觀察插圖預測教學片段:
師:小朋友們,仔細看課文中的插圖,你看了哪些東西?
生:胡蘿卜先生、鳥太太、一根長胡子、尿布……
師:再仔細看看鳥太太的動作和神情,你猜猜看鳥太太在想什么?
生:鳥太太想用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當晾衣繩。
在課后拓展延伸的時候,課本中推薦了六本書,讓學生根據書名猜過主要內容之后,再提供了每本書的封面讓學生繼續猜一猜主要內容,比較一下前后預測有什么不一樣?兩次預測的依據分別是什么?學生可以自己挑選感興趣的三本,再次按要求預測,練習方法,在實踐中培養預測的習慣。
2.1.3 導讀提示。略讀課文《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在文章的前面安排了導讀提示,在學課文之前出示導讀提示:“讀下面的故事,一邊讀一邊想: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么事情?”那么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始終圍繞一個問題,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么事情?整個教學過程中,帶著問題去讀書,學生通過不斷地思考、猜測、驗證,對文章內容進行了主動的探究。
2.2 讀中預測。讀中預測,就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根據前文出現的一些信息依據,對接下來文章會發生什么事情來作出預測。文章的首段、關鍵句或聯系已有經驗可作為依據進行預測。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能一直都在進行著預測,只不過馬上接下去閱讀下面的內容了,沒有停下來思考,交流,預測的環節很容易被人忽略。為了培養學生讀中預測的習慣,教師需經常借助一些方法,創設各種預測機會,使讀中預測在閱讀過程中體現出來。比如借助“魔法紙”預測,讀到感興趣的地方,不要著急往下看,先猜一猜故事會怎么發展,并在旁邊做上簡單的批注。接著,更加仔細閱讀,進一步預測。讀完后讓學生回顧一下自己的預測,和原文相比哪些地方預測到了,哪些地方是出乎意料的,哪些地方又是截然相反的,都是依據什么來預測的,進行深入思考,適當放慢閱讀速度,給預測留出充足的時間才能培養讀中預測的習慣。
2.2.1 首段。文章的首段很多時候有開門見山,引出下文,為下文做鋪墊的作用。比如《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首段寫到:“胡蘿卜先生常常為胡子發愁,因為他長著濃密的胡子,必須每天刮。”首段就直接點出胡蘿卜先生常常發愁的原因,如果一天沒刮會怎么樣呢?學生進行預測后,引出下文胡蘿卜先生這根長胡子開始了一系列的奇妙經歷。
2.2.2 關鍵句。很多段落都是圍繞著一個中心意思展開的。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如果能抓住這樣的中心句,就能對整個段落有個直觀地了解,使預測更加有效,更加接近原文。這也是預測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
2.2.3 聯系已有經驗。閱讀是知識不斷累積的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了許多生活經驗。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再聯系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進行預測。這樣,學生的預測能尋找到相應的依據會更合理,學生閱讀文本或故事的興趣會更強烈。
比如胡蘿卜先生的胡子長得很長有一個原因是沾到了很有營養的果醬,讓學生聯系生活中,小朋友要長高可以吃肉喝牛奶等一些有營養的東西。那么對于胡子來說果醬也是很好的營養品,也能使胡子變長。學生以生活經驗為依據,預測就會接近原文,更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2.3 讀后預測。除了讀前預測和讀中預測外,有時候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讀后預測,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比如《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故意隱去了故事后面部分的內容,以省略號結尾,行文戛然而止,學生在讀完課本中的內容之后,總感覺意猶未盡。這時可以讓學生來預測,接下來故事會怎樣發展呢?故事最后會怎樣結尾呢?故事就會有不同的走向,內容也會五花八門,學生閱讀興趣大增,預測就會變得更積極。
學生知識經驗各不相同,預測的依據就不同,大多數學生預測到的不一定和原文一樣,因此教師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預測予以不斷地肯定、鼓勵或修正。在進行預測的過程中,如果所預測的與原文內容一致,則證明預測是正確的,及時肯定,鼓勵繼續閱讀下去;如果預測與原文不一致,說明有可能對已經讀過的信息理解有誤,這時就需要引導學生再回過去讀讀上面的內容,發現剛才遺漏的線索修正預測,促使學生更加仔細地閱讀下文。
例如《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這篇課文,編者故意用省略號代替結尾,為學生預測留出了空間,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的大膽預測,因預測的范圍較寬泛,難免出現學生的預測與原文差別很大或截然相反時,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預測結果,而是要引導學生發現自己遺漏的線索,找到更合理的依據,或者幫助其及時修正思路,然后繼續預測。切不可直接否定,讓學生對預測產生畏懼心理。
第一步:梳理預測。
從頭到尾看一下自己的旁批,如果你的預測和故事一樣,請在旁邊打上“☆”,如果不一樣請畫個小“○”,每猜對一處得一分,比一比誰的得分高,激勵學生主動預測。然后說說和故事一樣的預測,你的依據是什么;和故事不一樣的預測,你的依據又是什么。本課最后以省略號結束,說明故事沒有結尾,試著預測一下,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學生交流過之后,出示一段作者的原文,讓學生對照自己的預測是否一致,驗證依據的合理性:
于是,鳥太太剪了長長的一段胡子,系在兩根樹枝的中間:“這下好了,我總算找到一根夠長的繩子。”
第二步:繼續預測。
當鳥太太遇到胡蘿卜先生以后,又會發生什么故事呢?學生的預測很豐富,繼續驗證預測,修正預測,而老師往下讀故事:
胡蘿卜先生就這樣一直走,他的胡子一直長,當胡蘿卜先生走進一家眼鏡店的時候,他的胡子也就不再發瘋一樣長了。由于一路上胡子派上了很多用處,已經不是那么長了,就掛在他的肩膀上,胡蘿卜先生開始掏錢為他的近視眼買眼鏡。
和學生交流預測的一樣嗎?學生都沒有想到,學生按慣性思維繼續預測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會繼續幫助更多的人。那么我們不能再按剛才的想法預測下去了,我們要及時改變自己的想法,及時修正自己的預測。那么接下來又會發生什么?繼續預測,繼續交流,大家選出一兩個最合理的預測后出示原文:
白菜小姐用那根胡子系住了眼鏡。
故事到這兒就結束了。和我們的預測一樣嗎?看著這個故事結尾,有沒有明白作者為什么沒有像我們想的那樣繼續寫胡子幫助其他人?這時就需要趕快轉變自己的思路,修正預測,進一步預測,更加仔細地閱讀下文。
只有當學生在閱讀中,對預測成為一種習慣,那么學生對于閱讀文章就已經不再是一種負擔了,而是體驗到如做游戲般有趣,低年級學生就會慢慢地喜歡上閱讀。在課堂中教師應利用多種形式加強預測能力的訓練。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具有很強的好奇心,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進行預測。激發學生在閱讀中預測的興趣,可以采用一些吸引學生興趣的形式,如游戲,猜謎語等兒童喜歡的形式培養對于他們的預測能力,使他們漸漸將在閱讀中預測當成一種習慣,邊讀邊預測。在訓練的剛開始,可以由教師扶著走,引導學生進行猜想,而后可以慢慢地放手,讓學生自行預測,使學生養成猜想的習慣,從而在閱讀中常常預測,并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證實。
讓學生主動預測課文內容,這對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要比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強很多。整個過程學生通過不斷的猜測,進行了主動的學習。教師應當在平時的閱讀中,創設各種學習機會,注重預測方法的滲透,讓學生學會預測。在預測中不斷地推理證實,不斷調整修正預測。形成預測習慣,強化預測能力,開拓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最后,作為長期從事農村一線語文教師的我,可能理論學習不夠,新的課例接觸得少,思考還不夠成熟,但研究之心是熱忱的,在以后的教學中會繼續思索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