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橈敏
(玉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一帶一路”是在國際形勢不斷變化、世界經濟和文化交融日益頻繁的新時期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推進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1]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舉措。在新的歷史時期,作為高等教育核心通識課程的大學英語課程責無旁貸地緊跟時代發展步伐,與時俱進地創新教育教學實踐改革,不斷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滿足國家發展戰略建設和高素質外語人才培養的需求。
“一帶一路”是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簡稱。“一帶一路”建設使得大量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參與國家發展戰略建設,這需要一大批有效勝任數字技術、經濟貿易、工程技術、文化教育等領域建設任務和民意溝通,具有世界眼光、國際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優質人才[2]。優質人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提高我國履行國際義務以及參與全球治理能力的重要甚至是關鍵的能力,但“一帶一路”建設人員雖然業務能力強、專業技術過硬,但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相對薄弱,用沿線國家通用語言進行行業對話和有效深入交流的能力不強[3]。大學英語課程緊跟國家發展戰略建設和教育改革步伐,大力推進以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內容改革為落腳點的教學創新,以價值塑造為引領,幫助學生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培養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優秀人才,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4]。
跨文化交際主要指在特定的交際情景中,來自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交際者使用同一語言或界面而進行的恰當、得體和有效的溝通信息、交流情感、互動理解[5]。開展跨文化交際教學,幫助學生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是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6],要完成這一任務,當下大學英語課程跨文化交際教學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跨文化交際,顧名思義,并不針對或局限于某一特定文化,既可以發生在目的語文化中,也可以發生在母語文化和第三文化中[7]6,既包括對非本族語文化的學習和借鑒,更包括對本族語文化的介紹和傳播;既包容和適應非本族語文化的特征,又保留和堅持本族語文化的身份[8]134,文化知識、溝通技能和情感動機是跨文化交際的核心要素[9]。
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指在特定的跨文化環境下,應用英語這一中性的信息交流媒介,有效而得體地完成文化交際任務的能力,是既能出入各種文化,又堅持中國立場;既能夠學習國外的先進文化思想,又能夠將中國的文化傳統與當代的中國特色介紹給世界[10]290-291的能力。在推進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升國家軟實力的背景下,著力培養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介紹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以及解釋當代中國社會[11]11的中華文化傳播能力更是大學英語課程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時代特征。
進行跨文化交際教育是大學英語課程的重要教學任務。改革開放后的相當一段時間里,大學英語課程跨文化交際教學內容局限于缺乏可理解語篇的英美社會習俗和文化知識的傳授,部分滿足了學生了解英美社會風俗習慣的好奇,但未能切實發展他們在真實的跨文化語境下進行信息交流、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在交際策略訓練上,大學英語課程跨文化交際教學以非本族語使用者的交際行為符合目的語文化的規約為標準,以培養非本族語學習者順應目的語文化的交際能力為目標[12]116,一味強調迎合英美文化思維模式、表達習慣和言說方式的“得體性”和“恰當性”訓練無形中使得大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母語文化失語,也使得英美社會對中國文化產生無知、偏見甚至傲慢。
基于一個國家一種語言一種文化假設為前提[13]117的傳統大學英語課程跨文化交際教學的狹隘性顯而易見,其“重技能輕素質”“重專業輕通識”“重應用輕文化”等實踐弊端導致培養的學生應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夠,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思辨能力不足[14]12。雖然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的不斷完善以及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但在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內容配置等方面的實質性變革仍滯后于時代發展的需求,大學英語課程跨文化交際教學與時俱進的發展仍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一帶一路”倡議明確了大學英語課程跨文化交際人才培養目標;“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是推進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舉措,明確了大學英語課程跨文化交際教學方針。大學英語課程貫徹“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教學方針,以課程體系建設為突破口,以文化教學為落腳點,以學用一體多元教學模式創新為抓手,大力推進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跨文化交際教學實踐,立足本土化,放眼國際化,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樹立全球觀[15]29。
為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等教育課程應根據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專業能力素質要求,科學合理地設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16]。在此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主動融入學校思想政治教學體系,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著力培養有文化、有思想、有道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國家發展戰略建設者。
課程體系建設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大學英語課程跨文化交際教學建構融中華文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人文素養和專業能力課程于一體、必修和選修課程相結合、線上課程和線下課程互補的通識課程體系,以通識課程體系建設為突破口和出發點,以價值塑造為引領,深入挖掘和不斷提煉通識課程體系系列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情感教育資源和人文教育素材,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無聲地融入教材編寫、教學設計、活動組織、效果評價等教育和教學環節。“以我為主”,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通識課程體系建設以中華文化系列課程為主體,潛移默化地促進中華文化精神和價值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提高綜合文化素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厚植家國情懷[17]550-551。“兼收并蓄”,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通識課程體系建設有計劃地引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特色文化相關課程,以課程的新穎性和多樣性驅動學習欲望、發展學習行為,幫助學生在了解和掌握異域文化現象特質、傳統習俗、內涵價值的學習過程中,通過文化對比和分析等方法,培養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
大學英語課程跨文化交際旨在加強與世界溝通,爭取廣泛理解,消弭西方世界對中國社會的無知和偏見,改善外部環境,服務國家發展。幫助學生用英語這一中性交流界面向世界宣傳和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有效進行跨文化交流已成為我國大學英語課程跨文化交際教學的重要使命和內容[18]。
幫助學生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在跨文化交際中,跨文化是語境,交際是方式,能力是關鍵。大學英語課程跨文化交際教學以文化為落腳點,以文化能力培養為核心,為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目標奠定基礎。“以我為主”,大學英語課程跨文化交際夯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教學內容,開展基于內容的教學,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兼收并蓄”,大學英語課程跨文化交際教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民族和特色文化,幫助學生拓展文化知識面和文化分析能力,陶冶對異域文化傳統和習俗的理解、包容和尊重,培養跨文化交際的同理心,進而在跨文化交際實踐中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排外,以恰當而得體的方式進行文化溝通和交流[19],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
幫助學生培養在日常生活、專業學習、學業深造、工作就業、社會交往等方面應用英語進行有效交流的能力是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6]。
“以我為主、兼收并蓄”,大學英語課程跨文化交際教學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特色文化為內容,為學生系統訓練聽、說、讀、寫、譯等英語語言技能提供了豐富多彩資源和素材。教師通過多樣性學習任務的設計,驅動學生充分利用學習平臺,創設學習場景,開展線上線下結合的自主學習,系統訓練基于文化知識和信息表達的語言技能,為培養正確運用語境解決實際問題、傳遞文化信息的應用能力奠定基礎。母語文化環境為英語應用能力培養營造著真實的交流語境和自然的學習形態,大學英語課程跨文化交際教學引入項目教學,促成學生學以致用、學用一體,開展協作性、社會性、研究性學習,將掌握的文化知識、習得的語言技能等有機整合、遷移和應用于傳播中華文化的應用實踐,將文化知識發展為文化能力,將語言技能內化為語言能力,發展思辨能力和社會語用能力。
教學中華文化,培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明的優質外語人才已日益成為大學英語課程跨文化交際教學研究的共識。“一帶一路”倡議為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創新跨文化交際人才培養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以我為主、兼收并蓄”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方針為大學英語課程跨文化教學實踐提供了嶄新的視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