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秀琴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第六中學 福建 三明 365050)
自新課改實施以來,我國教育部門開始大力推進“核心素養”與各學科教學的結合。在2016年,召開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會議中,對“核心素養”這一核心概念進行了界定,并明確了“核心素養”的基本框架。各類學校也開始依據“核心素養”的特點開展教學活動。在2017年《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專門對初中體育教育提出了具體要求,要大力培養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提升他們的體育運動能力,形成良好的體育品德。
發展體育教育本質上是想讓學生們意識到強身健體的重要性,在生活中真正自覺地去進行體育活動。初中階段屬于教育的基礎階段,是學生思維形成的初階時期,因而教育接收外來的新鮮事物,故可以對其進行體育方面的全面教學來實現其體育思維的形成。在中級教學階段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非常關鍵,把體育核心素養融入體育教學之中,對培養學生終身鍛煉的習慣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初中體育課程中把核心素養融入其中,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意識,還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本研究基于核心素養發展背景下,探索初中體育教學課堂的發展現狀及路徑。
課程核心素養是我國當前中小教學的一個主要范疇,是學校在新課程改革中實現的一項關鍵標準,同時也是學生在學科課程修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最基礎、核心的綜合素質,同時又是學習者在課堂教學和實際教學活動過程中,逐步養成的專業知識、實用技巧、基本品德等因素的綜合。運動專業的核心素養是學習者對運動基本知識、體育運動的流程和方式及個人對運動情感態度的綜合,其主要涉及運動感知能力、實踐能力、運動健身意識能力和運動社會的認識能力等。
1.1 體育運動的認知能力。體育運動認知能力是指中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的活動中,可以意識到體育運動對他們的體質、素養、知識等方面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是他們身心綜合素養的主要表現。中學生體育的認識意識,主要分為發展體質、運動知識、機體意識等,在各個方面都是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由于中學生正處在身心全面發展的階段,通過培養他們對體育鍛煉的認識意識,就可以改善中學生對運動的認識方式,因此中學體育教學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讓他們了解體育的基本技能,從而培養他們的身體素質。所以,在發展初中體育核心素養的過程中,必須對其基本體育項目加以鍛煉,開發他們的耐力、速度、能力等因素,同時還必須對他們的肢體協調性和靈敏度加以訓練,從而能提高他們對運動的主體意識,增強他們對運動的興趣,對于培育他們身體的核心素質有著非常關鍵的意義。
1.2 體育健康的認知能力。體育健康認識能力是指高中學生在運動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到運動對身體發展和心理健康、個人能力提高的影響,從而可以更加主動的投入到運動當中。在中國新課程教學改革中,把學校運動教育和體育健康意識融合到了一起,運動健康意識是中學體育課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時也是中學體育課程必須培育的基本能力之一。在運動核心素質中,指中學生對運動健康的認識能力并非單純意義上的運動健康,而是他們必須從身心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和較強的社會生活適應性三位一體的運動健康認識能力。要求學習者經過體育運動,可以增加自我的健康指標,并在學習中發展自身積極健康的心理,在體育鍛煉中可以建立團體合作、良性的關系,通過對運動保健知識的掌握,建立合理的運動保健觀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1.3 體育品德的認知能力。體育品德的感知能力,重點是指中學生在體育學習的整個過程中產生的,對體育運動品德與社會體育文化精神、個性體育運動品德的感知,它們間的相互關聯又是互補、交叉轉化的。社會體育品德重點是指初中生在對參加運動活動和訓練工作過程中而產生的社會道德規范感知,個性體育運動品德的養成重點一般是指中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的整個過程中所養成意志、耐心、勇敢等品質;社會體育品德重點是指中學生在體育學習整個過程中逐漸產生的,是在參加體育鍛煉整個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個性文化精神和社會總體形象,如凝聚力、感染力、社會號召力等,也是個人體育運動品德的主要內涵。優秀的運動品德是體育運動核心素質訓練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提高中學生健康成長水平和綜合發展能力的關鍵部分,可以更有效的保障中學生的身體全面發展。而高中學生體育道德認知能力的養成,就必須把體育道德內容、體育精神和運動品德融合到一起加以訓練,才可以保障高中學生的身體和諧發展,為后期的學業打下了基石。
2.1 學科素養和核心素養的辯證關系。學科核心素養和核心素養一直是我國教育學界的熱門詞匯,這兩者在教育領域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結合國內外學者度核心素養的研究,總結出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個體在成長發育中逐漸形成促進個體生命發展所需的知識、態度、能力,且這些最終都會融為一體成為個體成長的綜合素質能力,并長久的發展。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對某一學科的學習,掌握該學科基本的知識,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價值觀,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關于如何理解學科核心素養與核心素養的關系,這是落實我國教育目標和開展教學工作的前提。在我國學術界學科核心素養與核心素養的關心表現出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可以進行相互轉化;另一種觀點認為科學核心素養是在學科教學中融入核心素養而形成[1]。由此可見,第一類觀點比較重視學科核心素養的價值作用。實際上,當前有很多學校開始把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和核心素養作為重要的教學工作,但是卻沒有取得很好的實施成果。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進一步明確學科核心素養和核心素養的作用價值,使這兩個概念得到了較為明確的劃分。
2.2 體育核心素養是一種集體質、健康、技能社會情感的綜合能力。體育核心素養一詞是由英國學者Whitehead提出的,他認為體育核心素養是貫穿于人類從出生到死亡整個發展過程的始末[2]。賴天德(1998)認為體育核心素養代表著一種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3]。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下,體育素養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李永華(2011)認為體育核心素養主要由體育品德和意識兩部分組成[4]。
綜上所述,關于體育核心素養的理解國內外學者有著不同的理解,本文對體育核心素養的界定為在體育運動中人類表現的一種運動能力。一是體育素養可以提升個體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水平,二是可以培養個人意志力、良好的健康行為。因此,體育核心素養具有發散性和階段性特征。
3.1 教學思想不明確。在新課標實施過程匯總,我國許多教育專家發現我國初中生的體育教育表現很多不足問題,尤其是教學思想出現了很多分歧。例如,競技運動逐漸被弱化,開始重點關注身體健康發展;摒棄傳統的體育教學方式,重新制定體育教學模式。另外,很多一線教師受現代化教育思潮的影響,表現出體育教學工作如何教的問題,在扔掉一些教學舊觀念和舊教學方法之后,面對新的教學思想觀念不知如何運用。這些都是因為教師的教學思想不明確、不統一導致,教師沒有充分理解體育核心素養,沒有制定明確的體育核心素養實施方案。
3.2 教學目標不具體。在新課程標準中對初中體育教學目標給予大的指導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教師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但是,教學目標沒有依據不同年級進一步進行細化。在體育教學中應該根據不同年級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很多教師在面對較為籠統的教學目標時,無法明確具體的教學內容,導致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不能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體育訓練任務,不利于學生身體健康的發展。
3.3 教學內容不豐富。很多教師在制定教學內容時,只是圍繞體育教材來展開,將本學期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制定一套整體方案。通過實踐調查發現,教學內容不夠豐富,體育運動項目基本以田徑類和球類為主,缺乏特色性和新穎性,如體操、武術、游泳項目教學內容很少涉及。因此,在如今的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學內容不豐富是最顯著的缺陷。
3.4 教學方法單一。在實施初中體育教學時,很多體育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觀念,以分組的形式進行訓練,在講解知識時也是完全依靠教師,學生被動聽教師講。根據相關調查發現,教師習慣于采用動作示范的方式講解一些基本運動技能,很少采用創設情景的教學方式。另外,體育教學只停留在課堂上,缺乏從課下途徑來培養學生運動技能,而且體育課程很容易被一些文化課所占用,尤其是下雨天,這一做法完全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4.1 轉變體育核心素養理念。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核心素養理念非常重要。在現代化教育中非常注重將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強調知識、能力、素養三者的融合?,F代化教育應該以培養初中體育核心素養為宗旨,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重點關注初中生發展的全面性、完整性。在學生全面發展中,體育學科的學習是重要的一部分,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身體綜合素質,還可以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思想品德。因此,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轉變體育核心素養理念,充分體現體育核心素養真正的價值作用。
4.2 細化體育核心素養教學目標。在體育教學中,體育科學素養是學生學習體育的重要基本知識,也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不同年級的學生學習能力也會不同,所以教學目標的制定應分年級進一步細化。
在初一階段,學生對新的學習環境還不熟悉,且學生的身體素質也參差不齊。這是教師應該把體育理論知識作為重點教學內容,通過小組教學、討論式教學來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進而可以更好的學習體育。
在初二階段,學生對學習環境逐漸熟悉起來,都已具備一定的體育科學核心素養,教學目標應重點培養學生基本運動技能,提高學生們的健身行為。另外,在這一階段,學生需要開展道德方面的培養,學會控制情緒,用于挑戰苦難。這一階段是培養學生體育科學核心素養的關鍵時期。
初三階段,學生需要面臨著繁重的文化課學業,體育的學習都會受到一定限制,且學生們會逐漸喪失對體育學習的熱情,更多的關注文化課的學習。因此,這一階段體育教學目標需要激發學生主動健身,通過體育的學習幫助學生疏導壓力與負擔。
4.3 構建多元化體育教學內容體系。教學內容的選擇需要重點考慮學生實際的學習能力和社會發展需求。因此,教學內容應遵循科學性、全面性等原則,可以把教學內容三大類,即必修基礎類、選修實踐類、能力培養類。
必修基礎類的教學內容圍繞體育基本知識展開,需要學生必須掌握。學生通過這這一類的學習可以全面了解體育的發展史,學習健康的體育運動知識,如運動員在運動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在運動時運動員若受傷如何解決等。因此,必修基礎類教學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對這一類內容引起高度的重視。
體育實踐教學內內容主要圍繞體育競賽而展開的專項訓練。主要包括比賽戰術、比賽流程和規則、專項體能和技能等。由于體育比賽種類項目繁多,學生很難把每一項都學習到,所以學生可依據自身的喜好選擇其中1-2項進行專項訓練,這樣一來學校在開展體育比賽活動時,學生可以積極踴躍參加,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體育競賽之中,培養他們的體育精神。
能力培養類教學內容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這一類教學內容需要學生從初一入學開始進行學習,教師需要運動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做到課內外結合,全方位提升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進而實現終身鍛煉。
4.4 創新體育教學方法。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需要依據教學內容,合理化、科學化運用教學方法完成體育教學。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分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彼此之間交流,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識。例如,在長跑教學中,許多學生都會感到很困難,無法堅持跑完教師規定的任務。為此,教師應該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分組長跑,引導學生做一些心理暗示,克服困難,激發他們的好勝心,增強他們耐力長跑能力。因此,體育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形成良好的體育品德。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不斷深化過程中,對初中體育教學目標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把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作為教學重點。本文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對初中體育教學發展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初中體育教學存在教學思想不明確、教學目標不具體、教學內容不豐富、教學方法單一這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四個創新路徑,一是加強轉變體育核心素養教學理念;二是進一步細化體育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三是構建多元化體育教學內容體系;四是創新體育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