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勇
小學生正處于啟蒙教育的階段,開展和生活貼近、高效的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因此,為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科學素養,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實際生活,以多樣、高效的生活化教學完成教學,促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掌握更多科學知識和技能。
在傳統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會講解結論性內容,這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生活實際相脫離,難以對科學知識進行親自驗證,體會科學的奧妙所在,使得教學過程枯燥乏味。教師的教學難以吸引學生,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也沒有更多興趣。此外,一些教師沒有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經歷,只根據個人生活經歷、認知水平進行知識講解,這也使得教學不能很好地適應學生[1]。
首先,在小學,科學課程屬于活動性質明顯的一類課程,涉及很多領域的知識。而在生活化教學中,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能有效結合。在科學課中,各類技能知識源于生活,而生活化的教學促使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對科學技能和知識進行感悟,并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發展其科學素養。
其次,科學源于生活,教學的生活化,有利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更多的科學知識。在生活的熟悉環境中,學生感知和科學有所聯系的事物,有利于學生對科學加深感悟和理解,幫助學生用科學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在小學,學生的思維會從具象思維逐步轉變為抽象思維,而這要求學生可以在生活中認識科學、理解科學,借助生活,使得科學學習的難度有所降低,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最終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最后,在新課改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教師改變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在科學教育中,教學的生活化,有利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改變,真正加強生活與教學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潛力,最終達到教學目的。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他提倡在學習中生活,在生活中學習,以此才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缺失,變成了被塑造、被傳遞的對象,他們在課上缺乏實踐運用的機會。傳統教學把教材的內容當作基礎,將課堂教學當作途徑,將書面考核當作監督的手段,最終形成一種完全隔離于生活的教育機制,再加之教師往往以理論闡述等方法進行教學,因此學生往往沒有興趣,學習的效果十分有限。分析小學科學教學內容可知,其主要以生活實踐為基礎,若只單純運用理論展開教學,難以使得學生身臨其境,切身體會到科學的有趣與有益。而在運用生活化教學后,學生才能夠對科學益處真正有所體會,將學用結合的科學學習方法真正貫徹落實。
在科學教育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和利用在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及場景,創設教學的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經驗,不斷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學生在課堂教學以及科學實驗中主動參與。教學的生活情境創設,要求教師明確教學的內容與目標,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認知水平,將科學知識或技能的學習,滲透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出于對情境的興趣進行科學學習,為學生積累將知識運用于生活的經驗[2]。
例如,在《栽小蔥》一課,要求學生了解植物種植、植物生長等方面的知識,認識到土壤對生命的意義,提高學生對自然界的認識,培養學生對自然的熱愛等情感。對大多數的小學生而言,栽小蔥是一件十分陌生的事情,他們對小蔥的認識往往只停留在從菜市場買小蔥的階段,對小蔥栽種基本沒有概念。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教學的生動情境,可以展示農民伯伯栽種小蔥、小蔥成長過程的圖片和視頻,以直觀的影像內容,激發學生對小蔥栽種的興趣,使其對新知識的學習抱有強烈的好奇心。而在經過情境創設后,學生對新課中收集土壤、栽種小蔥、澆水施肥等內容的學習也會更為簡單,學習效果也能得到有力保障。
現階段,小學科學教育所用的教材內容豐富,會涉及化學、生物等知識內容,但還是有知識容量比較小,且更新速度不能跟隨時代發展步伐的缺點。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中,為學生適當進行延伸補充,促使學生不斷拓展自身的學習視野,提高學習熱情。而針對所需補充的各種教學內容,教師需要從生活中不斷積累加工。例如,在《認識液體》一課中,要求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液體有所認識,知道液體和固體的區別,了解液體的具體特征等。在教學中,因為液體是學生在生活中會經常見到的事物,而學生能在生活中接觸到的液體事物也非常多樣化,因此,在課上,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鹽溶液、純凈水、牛奶等液體資源運用起來,以此為學生呈現豐富多彩的科學世界。
此外,在教學中,為幫助學生認識到不同的液體也會有密度之分的知識,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利用上述不同的液體進行實驗。在實驗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將等量的純凈水、鹽溶液倒在杯子中,在杯子中分別放置質量相同的物品,引導學生觀察杯子中各物體的浮沉狀況。此時,學生能夠觀察到裝有不同液體的杯子中物體的浮沉程度也有所差異。為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教師此時可以將液體密度的知識教授給學生,并舉出一些有趣的例子,如世界上有名的“死海”,加深學生的理解。綜上所述,在教學中,對生活資源的運用有利于提高教學趣味性,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提升教學的效果。
在教學中,教學導入屬于重要活動,有利于學生進行溫故知新,在幫助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回顧的同時,也能為他們的新知識學習打下基礎。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學導入應該確保所選的生活內容和教學內容有所聯系,還應該確保導入內容有一定的趣味性,這有利于學生在課外實踐等活動中鞏固實踐課堂所學知識。若教師只把教學導入當作切入新課的手段,容易使得教學內容和生活有所脫離。從課堂質量的提升方面來看,教學導入屬于新課開始的一個關鍵環節,也屬于保障學生學習最終效果的關鍵。在導入活動中,教師需要以學生順利進入新知識的學習過程為目的,結合新課內容合理導入,以此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為他們對新知識的探究做好鋪墊。這些都有利于學生更順利地進入學習狀態,使其學習的過程顯得更為輕松。
例如,在《土壤的成分》一課,教師可以把教學安排在室外,帶領學生對小花園、小菜園等場地中的土壤進行親自體驗感受。在教學開始之前,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任務,如“你認為土壤包括什么成分?你能找到兩種不一樣的土壤嗎?它們分別由什么構成?”等,促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土壤知識的學習。在這個導入活動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分組活動,使其在組內合作互動。而在學生找到土壤后,也可以及時利用手中的土壤,回答教師的問題,由教師進行引導,引導學生對土壤成分進行深入的學習。而在這種導入活動中,因為導入活動的參與性、趣味性都較強,有利于學生提高探索學習的興趣,使其在新知識的學習中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主動性。
在科學教學中,教學的生活化應該不受傳統理念所束縛,鍛煉學生在生活中的自我認知以及獲知能力,促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探究學習中,培養更多的生活技能。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使其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各種素材,對實驗材料進行代替,打破傳統教學的束縛,促使學生能靈活、輕松地獲得相關知識。
例如,在《多姿多彩的植物》一課,要求學生認識到植物的多樣性,了解植物的基本結構,知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功能等等。因此,在課后作業的布置環節,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尋找你生活中常見的兩三種植物,做好植物筆記”等作業。在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他們可以尋找自己周圍的小花園和大自然中的花卉、綠植等植物,對植物的根莖特點、枝干特點、花朵特點等進行圖畫或文字的記錄,并通過互聯網等途徑,對植物生長的條件等內容進行調查,了解植物生長需要適宜的氣候、水分、陽光等條件,植物不同,則它們所需的生長條件也有所不同等等。總而言之,在生活作業中,學生能將所學知識在生活中實踐運用,在實踐中驗證知識、拓展知識,對植物形成更為全面、充分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教學中,組織多樣豐富的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提高科學素養,有助于學生在生活經驗的回顧中,獲得對科學知識進行探究的動力。實踐活動屬于學生對科學知識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在活動中,教師需要將自身引導及組織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和技能的理解與掌握。
例如,在《植物的一生》單元學習后,學生掌握了植物從發芽到長出幼苗,到開花結果等的知識,也了解了植物在不同階段中需要的生長條件和營養需求。因此,為幫助學生實踐運用所學知識,教師可以安排課后的植物種植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親手種植胡蘿卜、小蔥等植物種子,并根據不同植物生長的不同需求,為植物澆水、施肥等,最終完整培育出一株植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有成功也會有失敗,一些學生會在種植中發現植物變蔫了,此時經過查閱書籍等資料,他們可以知道這說明植物缺水了,需要為植物澆水。一些學生在種植中發現胡蘿卜的根莖長得不大,此時他們經過查閱資料,便能發現要讓胡蘿卜長大,需要為它施用肥料等等。總而言之,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真正能實現學以致用,體會到應用科學知識的樂趣。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需要改善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在小學,科學屬于綜合性、實用性較強的學科,因此科學教學不能使用分數至上的評價模式。在教學的生活化評價中,應該將學生知識聯系生活的能力、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等當作評價的主要標準。此類生活化評價,能對學生的學習狀況、科學素養進行有效考察,這屬于生活化教學時難以被忽視的內容。但是,教師也要避免對學生成績完全不關注,畢竟成績是以考試模式反映學生學習狀況的重要參考,雖然對成績有所影響的因素比較多,但考試的成績,會反映學生一定的知識掌握程度、學習態度等。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態度、能力及成績在評價體系內的占比進行合理安排,以保障為教學進行科學評價,提高學生進取意識,促使學生鞏固優點,彌補不足,發展其科學素養。
例如,在《植物的一生》單元學習后,經過一段時間,學生種植植物的實踐作業也取得了成果,他們也對種植過程有所記錄。此時,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實踐成果進行評價。在一個班級中,總會有學生的植物長得又大又壯,教師應該表揚他們,鼓勵其在班級中分享種植的經驗;而一些學生的植物長得比較矮小,教師也應該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種植過程,大家一起分析植物矮小的原因,為學生的種植總結經驗。在評價學生的植物生長狀況之外,教師還應該評價學生植物筆記的記錄狀況,有的學生筆記字跡工整,圖文并茂,教師也需要根據這方面對學生進行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方面的評價。總而言之,教師需要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評價,使其全面看到自己在活動中的優點和缺點。
在小學,科學教師應該看到科學教育的實踐性、知識多樣性、生活性等特征,在教學中積極應用生活化教學的策略,將教學和學生生活聯系起來,改良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創設科學教育的優質課堂,促進學生科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