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榮榮 韓雯
(貴州財經大學大數據應用與經濟學院(貴陽大數據金融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特色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之一,能夠實現區域內的資源優勢和地理優勢的有效整合,在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同時,助推農業產業結構升級。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有序開發優勢特色資源,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創建特色鮮明、優勢集聚、市場競爭力強的特色農產品優勢區。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明確,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并強調中央財政繼續統籌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建設。由此可見,特色農業產業化已成為發展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
貴州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特殊的地形及氣候條件造就其山地特色農業的經營方式。2021年,貴州省委、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山地農業現代化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聚焦優勢單品、優勢區域以及優勢產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規模化水平,加強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同年,貴州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聯合印發《貴州省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管理辦法》進一步強調,省級銜接資金除用于培育和壯大欠發達地區特色優勢產業進行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外,還可用于支持貴州省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全產業鏈發展。
為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充分發揮貴州省特有優勢,貴州省政府在給予特色農業政策支持的同時,下發一系列財政資金幫助其發展。如,2019年貴州省政府設立138億元的貴州綠色產業扶貧投資基金,按照基金投資與銀行貸款15∶85比例,以投貸融合的方式預計撬動784億元的銀行貸款來支持12大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2021年貴州省級財政統籌農業產業發展相關資金45億元成立貴州省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基金,以“參股投資子基金+戰略性直接投資”相結合的方式,擬帶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資不低于90億元,實現超135億元的總投入用于支持農業農村現代化產業發展,并重點投向現代特色農業等產業項目。盡管貴州省已采取一系列利好措施支持特色農業發展,但仍面臨地方財政補貼激勵有限、產品種類尚不豐富、信貸擔保機制尚不健全、農業保險服務力度尚待提升等問題。由此可見,深入探討貴州省金融支持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問題,對于大力推進貴州省農業現代化建設以及實現有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銜接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而,本文通過分析貴州省現行金融體系支持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希望能為貴州省特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鄉村振興的實現貢獻綿薄之力。
貴州省以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并致力于提升農業產業的規模化、區域化、品牌化以及市場化水平。在保證糧油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辣椒、食用菌、茶葉等特色優勢種植品種。2020年,全省種植業實現共計約2782億元的總產值,同比增長7.7%。而茶葉、園林水果、中藥材、食用菌等12大農業特色優勢種植業成果更是喜人,分別取得了產值同比增長21.7%、24.4%、26.9%、36.8%的佳績。特色農業在促進農民增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同時,逐步實現有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銜接。
目前,貴州省為支持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打造了極具貴州特色的金融支持體系。
為更好支持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優先發展、率先實現優勢品種突破,貴州省確立了由省委、省政府領導負責的農村產業革命工作制度,并將茶、食用菌、石斛、中藥材、刺梨、辣椒等明確為12個特色農業產業。2019年,在中央安排的農業生產發展資金12.92億元的基礎之上,省級財政又為農業生產發展資金注入6.75億元,專項用于支持農業產業發展。除此之外,又下發專項資金13億元對特色優勢農業產業進行補充。
為提供特色農業產業更好的服務體驗,貴州省金融機構通過聚焦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建立金融機構重點聯系制度,為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提供持續精準的金融支持。貴州銀行業緊緊圍繞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陸續推出“黔菌貸”、“中藥貸”、“刺梨貸”、“貴椒貸”等特色信貸產品,并創新“風險補償金+名單企業”、“政府增信+商業化擔保”等運作模式,實現累計投放貸款2294億元。以石斛為例,截至2020年3月底,全省各類銀行機構石斛產業貸款余額約2.2億元,涉及801戶,其中企業類貸款余額1.2億元,涉及18戶。同時,推出發放“訂單貸”,緩解特色農業經營主體在實際生產、銷售、擴展業務時所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以助力特色農業產業鏈的進一步延伸。
貴州省不斷完善農業保費補貼政策,創新政府救災方式,逐步構建起省、市、縣3級政府共同發展的風險保障體系。2019年,貴州省作為西南5省中唯一省份開展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獎補試點。按照“以獎代補”方式,對12個特色產業中未納入中央財政補貼險種和省級政策性險種的產業給予補貼,在市縣財政給予不低于30%的補貼基礎上,省級財政獎補實繳保費的50%,實現將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足額納入預算。與此同時,貴州銀保監局積極引導保險公司加大對特色農產品的險種開發,通過備案綠色通道累計完成101個特色險種的備案。2020年,地方特色農險保費收入占到全省農險的42%,12個農業特色產業保險金額226億元、賠付總額達7.8億元。
這一系列利好政策為貴州省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創造了較為優良的金融環境的同時,亦為貴州省持續推進農村產業革命以及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較其它產品而言,特色農業產品因具有準公共品的特質往往表現得更加依賴于地方財政支持。因而,特色農業經營者往往會表現出對農業財政補貼更高的依賴度。雖然中央及貴州各級政府已給予特色農業較大的資金支持,但由于貴州省部分特色農業的生產周期(如中藥材)較傳統農業產品(如水稻、玉米)相對更長,生產成本更高,面臨的市場風險更大,這些補貼便顯得杯水車薪。除此之外,貴州省政府財政實力較發達省份而言相對較弱,能夠給予特色農業的補貼力度相應受限,這無疑會降低特色農業經營者的積極性,進而制約特色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故在農村金融條件尚不完善,資本下鄉及回流渠道尚不健全的情況下,特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需要更有力的財政補貼支持[1]。
就目前而言,貴州省針對特色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服務產品種類不夠豐富,服務方式也有待進一步完善優化,無疑會對特色農業的產業化發展產生消極影響。考慮到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特色農業實際發展狀況有所差別,可能導致經營不同產品的特色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有著差異化的金融服務需求[2]。然而,目前貴州省大部分的金融機構提供的產品仍以信貸類產品為主,如“黔菌貸”、“貴椒貸”、“中藥貸”、“刺梨貸”等,過于單一化的產品類型尚不能迎合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特色農業經營主體的實際發展需求。除此之外,在貴州省部分偏遠地區農村金融機構所提供的服務,存在成本較高、額度較低、服務手續煩瑣、周期較長等問題,以至于影響了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進程。
由于貴州省部分特色農業的實際經營主體為傳統農戶,其可提供的融資貸款抵押物有限又或是其它條件達不到擔保機構的最低門檻,商業擔保公司往往會從自身利益出發而拒絕該請求。除此之外,部分擔保公司過高的擔保費用也使得特色農業經營主體望而卻步。就目前而言,貴州省的融資擔保機制尚不健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較為嚴峻,容易造成特色農業經營主體因缺乏必要的擔保而被金融機構拒之門外,致使“惜貸”、“拒貸”現象頻繁出現。這會導致特色農業經營主體因缺乏信貸融資而無法擴大生產經營規模,進而阻礙了貴州省特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特色農產品的生長、培育過程中需要更多的資金、技術支撐,一旦災害發生,將使得特色農業經營者的實際損失被放大。由于部分農戶對災害的發生存在僥幸心理,或對于農業保險的作用、意義認識不夠,往往不會購買農業保險進行風險分擔,這無疑進一步加大風險發生時的損失程度。除此之外,貴州省特殊的地形條件造就了山地特色農業經營方式的同時,也使得特色農業呈現出相對分散的特點。因而,保險公司在查勘定損時需花費更多時間、更多人工,這無疑使得特色農業保險查勘定損成本提高。以辣椒種植險為例,由于貴州省氣候不穩定,使得辣椒在培育、栽種、采摘時期容易遭受自然災害的襲擊,并呈現出損失頻率高、損失范圍大的特點。與此同時,當前貴州省尚未形成較為完善的農村保險服務體系,伴隨農村基層服務網點建設相對滯后等問題,致使許多偏遠地區特色農業經營主體不能及時享受優質的保險服務。
地方財政補貼力度及補貼體系關系到特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貴州省在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進程時,應探索建立與“貴字號”產業規模、區域性發展相適應的財政補貼體系,保證在特色農業經營主體數量不斷增加、特色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的情形下,財政補貼額度能夠實現同步增長。貴州省政府可嘗試采取地區差異化補貼方案,即結合各市(州)地區的特色農業實際發展水平、種類、規模等因素采取分層差別補貼,做到因地、因量制宜。并積極探索財政資金支農與貸款資金的有效結合模式,將其作為抵押、擔保資金,科學嵌入銀行信貸流程中,以進一步擴大支農資金的效用[3]。
就目前而言,貴州省大部分的金融機構提供的產品仍以信貸類產品為主,尚不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特色農業經營主體的實際發展需求。因而,涉農金融機構應樹立服務特色農業經營主體的價值理念,根據特色農業產業化的不同發展階段、多樣化的發展需求進行金融產品的創新,以更豐富的金融服務產品類型來滿足特色農業經營主體的實際所需。涉農金融機構可采取實地考察、發放問卷等方式了解特色農業經營主體的實際需求,并以此為導向,開發真正滿足其需求的產品。而在豐富金融服務產品類型的同時,也要進一步優化金融服務方式。如,科學減少不必要的流程手續,合理調整貸款的周期長度,適度下調針對特色農業產業經營主體的貸款利率等。
融資擔保功能的發揮使得特色農業經營主體具備了信用能力,利于銀行與經營主體之間構建良好的信用關系。不斷拓寬抵押品范圍,積極穩妥開展林權抵押貸款、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試點以及大型農機具抵押、生物性資產抵押、農業保單質押等模式;發揮農業保險與信貸、擔保、期貨(權)等金融工具聯動作用,開辦涉農“政銀保”小額貸款保證保險,以給予擔保公司必要的信心;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在充分發揮農業信貸擔保作用的同時,逐步推進“政府+保險+擔保+銀行”的合作模式。可根據不同經營主體自身的信用情況,設置其信用授信額度,既能實現合理控制信用風險,又可幫助特色農業經營主體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農業保險服務體系健全與否的發展狀況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三農”工作的進展與成果。可以鄉鎮、村級為單位,設立特色農業保險宣傳點,以達到更好的政策宣傳效果。同時,通過廣播、電視、報紙、微信公眾號等方式,進一步加大對特色農業經營主體相關金融政策和知識的全面解讀和宣傳,盡可能將相關金融知識普及至每個經營主體;利用好貴州省大數據中心的先天技術優勢,可通過遙感和大數據技術對天氣以及市場行情做先一步的了解及預測,并嘗試建立“地塊+特色農業經營主體+作物”的空間化承保理賠數據庫,將難以估量“實際產量損失”轉變為可以估計的“模型預測產量”,實現對特色農產品的生長狀況和未來市場狀況更加精準把握[4];保險公司應抓好農業保險縣級以下分支機構的建設工作,爭取早日實現網點建設鄉鎮全覆蓋、服務遍及所有行政村,讓更多特色農業經營主體享受更加優質的保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