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陽
(江蘇蘇地仁合土地房地產資產評估測繪造價咨詢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19)
自1997年Daily[1]和Costanza[2]提出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概念以來,國外學者陸續推出一系列關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的研究。與之相對應,中國政府在2010年《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首次提出“生態產品”的概念,該概念內涵本質上與發達國家所關注的生態系統服務相近。通過對生態產品進行價值核算,可以評估在生態產品決策過程中隱含或明確涉及的權衡[3]問題,為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完善考核評價體系提供重要支撐,也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區域生態補償[4]、自然資源資產審計[5]、自然資產負債表編制等制度的實施提供科學依據。然而,現有研究對于生態價值的核算實際上是統計量的一個簡單計算,在準確性、完整性以及可供參考性上存在爭議。國內外學者試圖通過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gross ecosystem product)核算以及效益轉移法來解決上述問題。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分別介紹了《陸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技術指南》和效益轉移法,并探討效益轉移法在我國的可應用性及發展前景,對加速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與國際接軌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2020年我國推出具備行業標準的《陸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該《指南》借鑒聯合國制定的實驗性生態系統核算標準,參考國內外相關研究共識,構建了陸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的體系框架,介紹了不同生態服務功能量和價值量的核算方法、核算數據來源、成果表達方式,為各地開展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提供了標準化的方法指南。
研究發現,《指南》中使用的仍然是傳統的核算方法,如市場價值法、替代成本法、恢復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費用法等。此外,《指南》中針對不同價值量計算的數據來源主要為實地調查、統計年鑒或期刊文獻,多渠道的數據來源導致計算標準難以統一。在具體核算過程中,價值系數的選取是關鍵步驟,但由于價值系數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而我國現行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中關鍵參數本地化測度是相對空缺的主要內容,需要以《指南》為基礎,開展大量的實地監測和現場調查,不斷完善關鍵參數庫。針對關鍵參數缺乏實際考察的情況,國外學者提供了一定的參考思路。
國外對于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的具體實踐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目前較為認可的是采用效益轉移法(Benefit Transfer Method,簡稱BTM或BT)進行價值推算。相比于傳統方法受限于時間、資金和信息等因素[6],效益轉移法效率更高,且可以跨時空轉移[7],是目前歐美等國家廣泛采用的一種評估方法。自Smith等[8]用效益轉移法評估娛樂效益以來,該方法被廣泛運用到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當中。如,美國的國家森林服務局很早就開始使用已有的價值評估文獻來研究“日單位價值”,歐洲的一些國家基于效益轉移法測度價值量的空間轉移規律[9]。考慮到效益轉移法在國外的研究基礎,可以為國內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進一步發展提供參考。效益轉移法可分為數值轉移法和函數轉移法2大類,細分為點對點轉移、平均值轉移和需求函數轉移、Meta分析轉移4小類[10]。
數值轉移法指通過簡單的點對點估算方法假設研究區與政策區的基本情況一致,直接將相關參數應用到政策地核算當中,然后進行價值估算。但在實際運用中,數值轉移法可能產生2種誤差:對于改進原始價值表的情況,對于研究區域的參數修正仍是以原數據為基礎,這就默認研究區和政策區人均福利水平一致,糧食生產條件一致,與實際情況不符;對于不修正參數的情況,構成大多數估值基礎的現行價格可能因各種原因而被扭曲,包括經濟發展水平和特定國家或地區的各種社會因素(如,同一產品或服務在不同國家往往有不同的價格,這種影響在經濟學上稱為“購買力平價”的差異[11],也會造成結果的偏誤)。
函數轉移法通過構建模型來進行價值評估,該方法充分考慮到研究地區與對比地區之間的時空差異,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誤差。在具體測算中,需求函數轉移法將對比地區和研究地區的地域差異作為自變量,避免了數值轉移中直接將一個或幾個獨立實證研究中的數據作為政策實施地的價值可能造成的大偏差甚至錯誤[12],但這種方法也要求研究區和對照區具有高度相似,因此在實際運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難。Meta分析轉移法的優勢是最明顯的,其通過分析研究大量獨立實證的樣本建立數據庫,找出對價值有顯著影響的變量進而組成新的效益轉移函數,再用政策地的數據估算結果的過程[12]。在誤差較大的情況下,會重復進行檢驗直到通過為止。因此,Meta分析法具有較高的估值效率。但是,Meta分析法在我國起步較晚[13],且Meta分析的基本步驟就包含了需要搜集大量文獻作為研究參考,而中國現有的問題恰恰是數據庫的缺失,可行性不強。
雖然效益轉移法在國外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但是應用于國內生態價值核算仍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由于當前國內在線估值數據庫建設滯后,這會導致無法為國內生態產品價值評估及價值實現等相關政策等提供更為準確的參考依據。效益轉移法在使用過程中會存在一些偏差,主要來源于選擇偏差、案例庫偏差以及案例運用方法的偏差。選擇偏差主要來源于個人偏好差異;案例庫及案例庫選擇偏差源于國內有關生態產品價值數據庫不完整、發展比較落后。西方學者在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經濟學(TEEB)項目開發期間建立了一個全球生態系統價值數據庫[11],即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數據庫(ESVD)。該數據庫目前包含來自全球693個案例研究的4042條數據記錄[14],其中有基于33項研究的中國34種不同生態系統類型的298條記錄,但仍未涵蓋中國生態系統價值核算研究。當前國內的價值計算參數大多來源于國外的研究成果,關鍵參數的本地化相對空缺,今后需推進實地考察,不斷完善。
雖然效益轉移法在中國起步較晚,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陳仲新[15]較早運用效益轉移法對我國的生態系統服務進行價值評估,謝高地提出的當量因子表實質為效益轉移法的二次轉移[16,17],上述成果都代表了效益轉移法在國內應用的可行性。
針對當前效益轉移法在國內生態產品價值核算中面臨的挑戰,今后應從以下3方面對其進行優化完善:結合國內實際的研究條件推動效益轉移法的應用,在研究中提供盡量全面的關于研究地的生物物理特征的數據,建立更多的符合國內實際的在線估值數據庫,彌補本地關鍵參數空缺化的問題。此外,建立好數據庫之后,需要對數據庫進行定期更新,不斷完善數據庫的內容;國際認可的效益轉移誤差在20%~40%范圍內[8],需從理論和實證研究上探討如何解決減小轉移誤差這一難題,如可從測量誤差、泛化誤差[11,12]等方面研究如何減小效益轉移誤差,完善效益轉移法的研究;加強對生態系統服務和自然資源價值評估的獨立實證研究,在研究中不僅考慮本身的需求,還應盡量完善研究地的研究設計,為不同研究間的對比和二次應用提供支持[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