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昱彤 孫麗男
(長春大學旅游學院,吉林 長春 130607)
近年來吉林省響應國家政策,積極謀劃、持續發力,強化財政資金作用,合理穩健發揮金融杠桿作用,不斷做強做大扶貧資金池。以村為基礎單位,結合地域情況,因戶施策落實項目、因村施策謀劃產業、因人施策推動就業,全面梳理貧困存在問題,推動阻礙清除。全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等突出問題。在全面推動下,截至2019年底,吉林省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剩余10063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07%[1],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標志著吉林乃至全國初步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但脫貧攻堅任務完成不意味著這項工作徹底結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接下來的工作重心,做好鄉村振興,仍然需要多部門的協作與共同治理。
這當中,民辦高校作為社會高等教育部門的一部分,理應以更好面貌、更高質量服務于鄉村振興這一大目標,2021年發布的《吉林省十四五規劃》更明確將“促進產學研完成復合合作”、“高校人才落地農村”等列入省委省政府重點工作清單[2],民辦高校與鄉村振興之間有著如此緊密的聯系,本文就從以下2個方面進行分析,試圖探索出若干民辦高校服務吉林省鄉村振興的優化路徑。
改革開放以來,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辦高校人才建設。經過數十年的建設,吉林省民辦高校已擁有專業完備、體制健全的一流人才庫[3],其不僅在教學研究方面成果多多,也擁有著可服務于鄉村社會建設方方面面的知識與技能儲備,這無疑為鄉村振興儲備人才提供了良好的資源環境。
民辦高校擁有不同學科和門類的人才,其有不同的專業學科背景、扎實的教育理論基礎以及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具有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公共管理學及藝術類等學科背景的高水平專業教師和研究人員都能在鄉村振興政策的方方面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民辦高校人才對于政府政策制定有著比較熟悉的知識與經驗儲備,其或者曾長期跟蹤某一項政策的發展實施,或者對發達地區的行政設施建設有著獨到的研究,或者長期立足于田野從事中國鄉村基層社會的研究等,這些專業力量理應成為吉林當下進行鄉村建設的“參謀部”,積極建言獻策,發揮其新型智庫功能。而對比傳統智庫,民辦高校的人才智庫有著以下3方面的優勢。
民辦高校智庫依托龐大的高等院校機構,可以發揮人力資源充足的優勢,利于聚集多個領域的高水平人才,這就有利于其研究鄉村社會的方方面面,從不同角度提供資政建議。同時,民辦高校智庫承擔著人才培養的任務,不斷培養出更多研究型人才,使得自身及其他智庫的人才儲備不斷充足,也可以滿足吉林省在下一個階段的鄉村建設人才智庫需求。
民辦高校智庫根據其研究方向,進行長期深入研究,具有專業的研究團隊和大量研究成果,在政策的時間壓力之前已做好研究儲備,從而在面對突發性問題時能夠快速響應,及時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此外,民辦高校智庫對研究問題具有專業的研究能力和深厚的知識儲備,能夠支持其提出獨到的創新性思想。
民辦高校智庫具有開放性。開放性體現在研究團隊和研究資金的開放,不同背景與學科的研究人員均可以在高校智庫中進行研究,有利于研究創新和研究成果的豐富;高校智庫在研究結果的發布上更為開放,高校智庫具有更廣闊的平臺和網絡進行政策建言,也可以利用其公信力和可信度引導和教化公眾,更可以在鄉村建設中發揮更為廣泛的作用。
當然,民辦高校建立的初衷就是為了發展職業教育,鄉村振興的本質是人才振興,而教育與培訓是人力資源培育的重要手段,其主要通過文化傳播、技能培訓等方式進行,增加鄉村的人力資本存量。從客觀來看,教育投入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了農民的實用技術水平、職業技能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拓寬了農民就業渠道,轉變農民傳統的生產方式,推動鄉村產業生產全環節升級,促進鄉村振興。新型職業農民是以一定的專業技能并以相對現代化的技能為生,與傳統的小農相區別的科學性現代化農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高了農民的創新及科學經營管理水平,推進農業科技化、產業化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除了基本的技能培訓之外,吉林省民辦高校還擁有一批信得過、打得贏的理論工作隊伍,大學生輔導員、學生工作部和高校共青團的工作人員是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中堅力量。其具有扎實的思想政治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對鄉村地區的思想政治引領、品德價值觀教育、學習生活幫助、文化生活提高和心理健康輔導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大部分貧困人口雖然已經完成了脫貧退出,但部分貧困人口,包括已脫貧人口仍然存在自主脫貧意識缺乏、“等靠要”思想嚴重、自身發展能力不夠的問題,因此這些群眾雖然擺脫了物質貧困,可是在精神上依舊是貧困的。因此,要提高精準扶貧政策成效,需要持續開展扶志教育[4],這就使得民辦高校的理論人才隊伍有了用武之地。其可以利用自身豐富的理論知識和長期學生工作中積累出的實踐經驗引導思想落后的群眾逐步走出貧困思想的迷局,工作對象也包括已經退出的貧困人口,持續關注貧困人口主體意識的培育。另外,民辦高校還可以對口支援鄉村地區中小學,通過中小學教育開展針對中小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教育,好習慣、好行為養成教育,樹立學生“幸福是靠奮斗得來”的價值取向,由學生帶動家長促進思想觀念、個人習慣的轉變。
總而言之,對于教育和培訓來說,其目的都是提高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若其教育水平越高,參加的培訓越多,也會追求更加健康文明舒適的人居環境,自然而然地帶來生活方式的變化,促進鄉村振興,這也正是民辦高校參與鄉村振興的最大意義所在。
吉林省民辦高校在數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重視職業積累與人才培養,若干時間以來,已積累出一定先發優勢,其中不少可以服務于鄉村振興建設大目標,有效實現協同治理。
吉林省民辦高校生源龐大,畢業生眾多,遍布輻射整個東北地區,這些畢業人才中不少在從事與鄉村有關的工作,或者來自農村,扎根城市,其不僅能夠更方便快捷地開展活動,同時也對進行家鄉建設懷有熱情,對家鄉情況比較熟悉,能夠因地制宜,堪稱未來吉林省進行鄉村建設的一支“生力軍”。服務社會是民辦建設的重要使命,地方民辦高校也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資源,為地方和社會展開公共服務,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建設貢獻力量。
民辦高校與當地政府、社會存在著緊密聯系,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民辦高校以職業教育為本,來自各行各業的畢業生會有一部分留在本地就業,這些在當地各行各業工作的校友便是能夠推動高校活動的天然人緣優勢。這些人緣優勢對于開展鄉村振興工作將會大有裨益;民辦高校還可以利用本身所具有的軟實力資源優勢,多方面助力鄉村治理機制優化發展。
鄉村振興無疑需要有力而高效的行政人才。在這一過程中,民辦高校可以充分推進基層政校合作,充分發揮民辦高校擁有專業門類多、培訓經驗廣的人力資源優勢,點對點對基層部門工作人員和領導干部展開具有針對性的專業短期培訓,構筑多方一體、通力協作的新型政務人員培訓機制,力求培養出一批各負其責、執行有力的鄉村振興一線實踐者。
鄉村振興中,教育部門承擔著科研知識成果落地的艱巨任務,吉林省民辦高校多年來致力于發展應用型本科和針對性職業教育,由此產出了一大批可以在鄉村實踐應用并帶動當地群眾致富的一線一流學科成果。在配合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吉林民辦高校應當利用這一資源優勢,積極促進研究成果上市轉化,把實現自身科研部門理論成果落地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緊密聯系起來,通過定點協作、規劃實施、重點扶持等諸多方式一體化推進基層產學研共同體。在具體的工作當中,應選派一批具有專業素質的優良人才打入基層,常駐農村,通過專業知識的運用將吉林上萬農村中的一部分打造為未來鄉村振興工作站。選派這些人才時,更應當注意鄉村振興事業的急需專業與知識,要將最能助推鄉村振興的專業門類與專業人才下放到基層一線,尤其是在與廣大農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聯系甚繁的農學、商學、工學3個方面。
當然,民辦高校作為獨立社會法人,本身所擁有的優勢之一便是較輕的體量與相對靈活的模式。基于這一優勢,吉林民辦高校可以在助力鄉村振興事業中承擔更多職能與任務,如教育部門雖然嚴格意義上并不是以營利為主要導向的,但無可否認的是,學校周邊確實會經常出現經濟集聚現象,周邊產業較為繁盛。民辦高校就可以借助這樣的優勢通過開設分校、建立新校區等方式助力農村地區經濟成長。類似的舉措使得教育資源更加均衡化,解決了城鄉之間的知識不平等;通過新校區設立和政府推動促進教育相關第三產業發展,本身也通過新產業的引入平穩有序地踐行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可謂一舉多得。
而在更為廣闊的省內省外市場方面,民辦高校同樣具有不少優長之處。鄉村振興過程中,很多時候產業能否發展取決于信息的爭奪。而吉林省民辦高校多數都有比較完備的經濟分析教研部門,這些部門可以幫助農村進行產業分析,爭取有迫切發展需求的領域的行業政策,補齊存在的短板,完善基礎設施;高校可以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培養人才,疫情期間民辦高校基本都展開了線上教學,取得了相當優異的成果。這些成果同樣可以引入到鄉村振興過程中,幫助鄉村地區引入吉林省較為發達的城市優質的教育資源,通過網上教學、雙師課堂等方式,提高現下吉林地區較為落后鄉村教育水平,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加強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民辦高校本身就是由私人資本募集而成的高等教育機構,天然地與吉林省內一些優秀企業家有著先天聯系,其可能是校董成員,也有可能旗下的企業經常參與與民辦高校的互動。吉林省民辦高校可以利用這些優勢,如通過市場上做藍領培訓就業的人力資源公司,對接農村剩余勞動力和社會化用工企業。這些人力資源公司在為用工單位提供人力資訊的同時還會提前對勞動力做一定的培訓,如此就解決了群眾從技能提升到就業的全流程[5],從而真正幫助農民提升能力、提高收入。
通過多種舉措,利用吉林省民辦高校自身優勢,引入市場化的力量,帶動吉林農村地區整體經濟發展,真正使群眾樹立走向小康的信心,同時獲得致富的技能。
民辦高校作為社會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承擔著為國家培養人才的教育職能,也肩負著回饋人民的社會職能。本文從吉林民辦高校的優勢出發,分析了2條產學研配合實現吉林鄉村振興的優化路徑。希望未來民辦高等教育部門能夠關注基層,落地基層,在黨和國家的指導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合理調度人才資源,為實現吉林鄉村全面振興的偉大事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