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 璐
(山東省青島第五十三中學 山東 青島 266000)
引言
《詩經》作為優秀的文學作品,其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與藝術價值,針對《詩經》優秀篇目的鑒賞與教學,是提高學生鑒賞與寫作能力,培養學生文學愛好的重要途徑。但根據本文的調查與研究發現,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詩經》教學并未發揮應有的教學成效,仍存在諸多現實問題亟待解決。基于此,本文初中語文《詩經》教學策略展開探究是有其必要性的。
1.1 《詩經》的藝術價值及文學價值。《詩經》作為我國古典詩歌的源頭,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學價值,對后世詩歌體裁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這也體現了《詩經》的教學價值,是國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藝術價值層面,詩經可以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雅》和《頌》更多地展現統治階級以及宗教信仰方面的內容,而《風》則更多地展現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真實地反映了那個年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期盼和內心訴求,而不論是《風》、《雅》還是頌,都有極強的現實主義風格,真實地展現著我國古代的民俗生活與精神世界,對后世的詩文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是中國古代詩文反映現實這一傳統的源頭[1]。而在文學價值層面,《詩經》的寫作手法可以劃分為“賦”“比”“興”三種,這三種不同的寫作手法都展現著不同的詩文風格,其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針對這三種寫作手法的研究有助于我國語文文學的進一步發展。基于此,《詩經》是具有極強的教育意義和極高的教育價值的,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詩經》教學十分必要。而《詩經》所具備的藝術價值與文學價值也決定了其具有較高的教學價值,通過《詩經》教學,學生可以學習到對現實事物的描寫技巧,同時也可以對“賦”“比”“興”三種寫作手法加以借鑒,將其應用于作文寫作中,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1.2 《詩經》有助于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詩經》教學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詩經》蘊含的現實注意風格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現實意識,語文是一門實用性極強的學科,其與現實生活具有密切聯系,如果將語文教學同現實世界分割開來,會極大地影響語文教學成效,也不利于學生的未來成長。而《詩經》具有極強的現實主義風格,如《碩鼠》、《采薇》等詩篇都真實反映著當時社會存在的現實問題,在語文教學中開展詩經教學,可以引導學生更加注重現實生活,將語文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中,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二,《詩經》展現的傳統禮儀有助于學生道德素養的培養,中華民族對禮儀與道德的追求是從未停止,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整理編纂而來的《詩經》更是蘊含著道德與禮儀的精髓,如《雨無正》、《鶴鳴》等詩篇中都包含著一定的重禮重德思想,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詩經》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準。
1.3 《詩經》有助于學生的審美與鑒賞能力培養。上文曾說過,《詩經》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與藝術價值,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詩經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可以在對《詩經》文學價值與藝術價值的賞析過程中加深學生對美的感悟。具體而言,《詩經》包含的美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藝術之美,詩經的詩歌體裁與寫作手法都具有獨特的美感,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也是極為獨特的一部分,“賦”“比”“興”三種寫作手法對思想感情的表達具有獨特的技巧,而《風》《雅》《頌》獨特的現實主義風格也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現實主義的理解,深入學習《詩經》的藝術紙美,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更可以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與表達技巧,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2]。第二,情感之美,《詩經》中包含大量對感情的描寫,如《關雎》、《蒹葭》所描寫的唯美愛情,又如“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所描寫的戰友情,都無疑展現著《詩經》的情感之美,深入學習《詩經》有助于學生正確看待自身情感。第三、語言之美,《詩經》相較于我國其他傳統古詩文還具有一種獨特的語言之美,《詩經》的格式以四言為主,且多用排比、疊字等寫作手法,這無一不凸顯著其獨特的語言美感,而隨著語言意義的不斷發展,還有很多《詩經》的詩句逐漸發展為成語,在漢語語言體系的構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采用吟誦法開展《詩經》教學,可以更好地展現《詩經》獨特的語言之美,學生可以在吟誦過程中更好地感受詩經獨特的語言格式帶來的語言美感,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對語言美的鑒賞能力。
1.4 《詩經》有助于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邏輯思維是學生正確認識外部世界的重要手段,邏輯思維可以幫助學生厘清復雜的外部關系,從而明確是非對錯,在面對復雜事物時可以做出正確判斷。同時邏輯思維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基于此,針對邏輯思維的培養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目標。而《詩經》的學習難度相對較高,其中存在這大量的生僻字與異義詞,學生想要學好《詩經》課程,就必須充分調動邏輯思維,開展自主思考,而這一過程正是學生邏輯思維培養的過程。例如《擊鼓》這篇詩文,其中的“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常被用來歌頌愛情,但事實上其是對戰友情的一種描寫,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意義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在當今,已經沒有人會用這篇詩文描寫戰友情,而學生需要對詩文的意義和歷史背景加以學習,辯證地看待其意義的變化,在合適的場景下加以應用,這就是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一種表現。
2.1 教學缺乏整體性。教學缺乏整體性是當前《詩經》教學模式中存在的重要問題,該問題主要表現為教師過度重視字詞釋義以及詩文背誦,而忽略了對詩文思想感情的講解,例如教師在教授《詩經》兩篇:《關雎》和《蒹葭》時,就更注重對“雎”、“鳩”、“窈窕”、“蒹葭”、“湄”等生僻字及其釋義的講解,更多的是要求學生通篇背誦全文或熟練掌握生僻字,練習方式也以默寫和背誦為主,而忽略了對整篇詩文的寫作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解讀,進而導致學生對《詩經》篇目的理解過于片面化與碎片化,難以建立起系統的知識框架,從而導致《詩經》教學成效不佳[3。而導致該問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師的教學觀念尚未轉變過來,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語文教學更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文字語言表達能力,這要求教師給予學生更大的表達空間,但在實際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仍以自己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沒有正確認識到學生的學習需求,而是根據自己的理解與經驗對詩文進行理解,并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學,進而導致《詩經》教學缺乏系統性與整體性,教學成效相對較差。
2.2 缺少吟誦教學。吟誦教學是《詩經》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可以更好地凸顯《詩經》獨特的語言魅力,幫助學生吟誦中更好地理解《詩經》詩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以強化《詩經》教學成效。同時吟誦法的學習過程也相對輕松,學生只需要在吟誦過程中不斷加深理解,就可以獲得較為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負擔[4]。然而根據本文的調查發現,目前大部分《詩經》課堂上都缺少吟誦教學,而造成該問題的原因就是吟誦教學的教學周期較長,學生需要在吟誦過程中融入對詩文的理解與認識,這需要學生對詩文進行多次吟誦,同時還要在每次吟誦后留出一定時間以使學生慢慢理解詩文,這無疑需要較長的教學時間,這在注重學習效率的應試教育背景下是難以得到普及與應用的。
2.3 教學觀念陳舊。教師教學觀念陳舊是當前初中語文《詩經》教學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這一問題主要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缺乏正確認識,部分教師仍將自己看做語文教學的主導者,采用教師教、學生學的單向教學模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是完全被動的存在,這種教學模式極大地壓抑了學生的自主性與創造性,尤其是在《詩經》這種強調學生共情與感悟的教學課堂上,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情感的釋放,嚴重影響《詩經》教學成效。
而造成該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應試壓力大,這是導致教師教學模式僵化的主要原因,我國的教育環境整體上依然以應試教育為主,素質教育改革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而在這一教育背景下,學生和教師的影視壓力都很大,學生為取得好學校的錄取資格,就必須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而為保證學生可以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教師也不敢隨意轉變自身教學模式,長此以往,教師的教學觀念愈發陳舊,教學模式趨向僵化,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5]。第二,受制于初中語文教學內容,初中語文教學對《詩經》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中《詩經》的所占篇幅極低,這就極大地限制了教師的發揮空間,有限的幾篇《詩經》文章很難使學生正確理解《詩經》文學價值與藝術價值,教師僅能針對圍繞較為淺顯的字詞釋義等內容開展教學活動,這使得教師對《詩經》教學的重視程度不斷降低,教學成效也在不斷下降。
2.4 信息技術應用頻率低。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其對教育領域產生了較大沖擊,微課、多媒體、在線教育等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豐富了教學方法,也更適應當前信息社會背景,信息化與智能化教育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新趨勢。然而根據本文的研究與分析發現,在初中語文《詩經》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頻率仍相對較低,最常用的應用方式就是PPT,很難真正發揮信息技術獨特的教育優勢,不利于《詩經》教學的進一步發展。而導致該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教師自身信息技術水平不高,總體上看,初中語文教師群體中以中年教師為主,其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能力與接受能力較差,又需要同時兼顧工作與家庭,日常生活壓力與工作負擔就相對較大,很難抽出充足的時間學習信息技術,進而導致其信息技術水平不高,不足以支撐其高效應用信息技術。另一方面教師也許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點,信息技術雖然可以有效豐富教學方式,有助于吸引學生注意,但其對學生的吸引力過大也會產生一定的負面效果,初中學生年齡較小,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是他們的天性,太豐富的教學模式與新奇的教學技術很可能過度吸引學生注意力,進而導致學生過分關注形式而忽略了教學內容,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
3.1 開展情景教學。為提高初中語文《詩經》教學的整體性,教師可以開展情景教學,圍繞《詩經》選篇的內容及其思想感情創設教學情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學習《蒹葭》這篇詩文時,教師可以利用教室的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水流、鳥鳴等背景音樂,還可以展示一些“蒹葭蒼蒼”的景色圖片,以將抽象的文字表達具象為現實情境,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篇。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課程開始前為學生講解一些唯美的愛情故事,以和《蒹葭》表達的思想感情加以呼應,從而引導學生融入教學情景中。
3.2 增加吟誦教學。隨著素質教育目標的提出以及雙減政策的推行,教育環境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當前教育模式更強調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主張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而吟誦法在這方面具有突出優勢,學生在吟誦過程中需要不斷進行自主思考,以深入理解詩文蘊含的思想感情,才能達到良好的吟誦效果。因此,《詩經》教學應加大吟誦教學所占比重,在吟誦教學方面投入更多的時間資源,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3.3 創新教學模式。
3.3.1 問題導向教學,教師可以圍繞教學內容和教學主題設置合適的問題,以該問題為引導參與到《詩經》教學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刺激學生開展自主思考,進而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7]。例如:在學習《關雎》這首詩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問題,如“雎鳩是什么鳥?”“雎鳩鳴叫代表著什么含義?”等問題,鼓勵學生自己查閱相關資料,找到問題的答案,也可以抓住學生對罕見生物的好奇心來導入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成效。
3.3.2 開展互動教學,語文教學的教學內容更為開放和包容,尤其是《詩經》這類古詩詞,每個人都可以針對同一首詩文發表不同的見解,教師和學生都具備更廣闊的發揮空間,這也為互動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可能性。具體而言,互動教學主要包括以下兩種形式,一是師生互動,教師可以加強與學生間的師生互動,與學生合作翻譯詩文,并在這一過程中與學生展開平等探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8]。二是生生互動,這也是互動教學的重要形式,初中學生所學的語文知識相對基礎,且自身理解與翻譯能力也相對較差,很難獨立翻譯和理解拗口的古詩文,因此教師可以鼓勵生生互動,根據學生的性格、既有知識儲備、學習態度等因素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由學生合作翻譯詩文,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相互學習、相互補充,不僅可以有效提升班級整體語文學習水平,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3.3.3 開展競爭性教學活動,高中學生年齡相對較小,其好勝心較強,教師為強化《詩經》教學成效,可以開展適度的競爭性學習活動,設置合理的競賽主題,鼓勵學生開展競賽,給予競賽成績優異者一定獎勵,還要適時鼓勵落后的同學,從而在一次次競爭中強化學習成效。例如:教師可以以歌頌友誼為主題,鼓勵學生對《詩經》選篇進行仿寫,并組織仿寫大賽,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評委會,對仿寫作品進行評價,從而選出其中的優勝者加以獎勵,這種競賽活動可以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好勝心和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對《詩經》學習的興趣,同時學生在參與到評選活動時,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更可以使學生看到他人的不足,并進一步反省自身,找到自己的不足,從而進一步加強對《詩經》這一特殊文體的理解與認識。
3.4 活用信息技術。活用信息技術是優化《詩經》教學成效的有效手段,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應用方式:第一,活用微課,微課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項新興教學技術,其具備獨特的技術優勢。教師可以將上課過程錄制下來,并加以整理,將其制作成一個微課視頻,以便于學生課后復習,可以有效提高復習效率。例如,在學習《采薇》這門課程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前錄制一段簡短的微課,對《采薇》的背景故事加以講解,以幫助學生預習,同時還可以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而在課程結束后,教師也可以將課堂上錄制的上課視頻加以剪輯,將釋義、生僻字詞、思想感情等知識要點整理為一份復習微課,以提高學生復習效率。第二,搭建教務系統,學校可以依托互聯網平臺搭建教務系統,教師可以在該系統內部布置客戶作業,學生在該系統內完成作業后,依托互聯網平臺這一高效信息傳輸通道,學生的作業可以快速傳遞到教師手中,教師可以快速進行評價與反饋,從而有效提高整個作業教學效率。第三,鼓勵學生查找相關資料,《詩經》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其歷史背景與形成原因也是《詩經》教學的一部分,只有明確其歷史背景與相關故事,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共情心理,加深學生對其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而互聯網內包含豐富的信息資源,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收集到豐富的課外知識,教師可以在課程的前一天為學生布置一定的資料收集任務,使學生在搜集過程中不斷加深對《詩經》的了解,以優化詩經教學成效。
根據本文的研究與分析發現,《詩經》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在初中語文教育活動中開展《詩經》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與文學水平,是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滿足學生素質教育需求的必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