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維蘭
(甘肅省臨夏縣尹集鎮尹集中心小學 甘肅 臨夏 731804)
在語文教育中,插圖是重要的學習資源,對閱讀和寫作都有積極的幫助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突出了插圖的重要性,也增加插圖的數量,想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圖文并茂的語文學習空間。小學語文教材插圖具有形象性、直觀性、趣味性和啟發性的特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幾乎大部分課文都會配有一幅或多幅的插圖,這些插圖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圖片的構成元素豐富,利用教材的插圖可以去誘發小學生,讓他們打開想象的大門,發散思維,拓寬寫作思路,培養寫作興趣,豐富寫作想象,全面提高寫作水平,這對提高小學語文寫作水平有著突出的作用。在插圖資源應用的過程中,通過插圖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通過插圖可以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借助插圖資源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真正的讓語文寫作教學達到突出的效果。語文插圖大多是根據課文內容的開頭、中心或者結尾部分所設置的,它能幫助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全面了解,老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通過插圖,可以讓學生對比文章描述的內容感受語言的魅力,并且靈活熟練地將這種語言描述應用在寫作中。
插圖是指穿插在語文課文中,為語文知識、學習背景提供輔助的圖像。語文插圖從位置的分布來看,主要分為了文本內容前的插圖、圖文信息同步的插圖和文本內容后的插圖[1]。通過這些插圖,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內容。插圖與文章聯系密切,小學生們的生活經歷非常有限,他們對從沒有見過,或者不熟悉事物的描述還處在形象思維階段,對問題的思考需要依賴于具體的事物。因為有些語文的描述和學生現實生活相距較遠,就會導致學生在理解上存在著一定的障礙。語文插圖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幫助學生對抽象的內容加以理解。例如在小學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古詩詞就是學生理解的一個難點,古詩詞內容短小精悍,但其中所蘊含的精神所表達的含義卻十分豐富。學生們對古詩的理解,需要將其翻譯為現代漢語,然后根據漢語的翻譯來進行反向推理。但因為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積累有限,在翻譯古詩詞時會出現不理解的情況,透過古詩詞中的插圖,配合翻譯的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有更深刻的了解,讓內容變得更加的生動形象。
例如在小學語文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課文3第八課的《靜夜思》,這篇文章的插圖和古詩詞融為一體,將一輪明月掛在天空的圖像展現在學生眼前。這首靜夜思是李白的著名詩作,學生們從開始呀呀學語之初就會被家長引導著對這首古詩進行背誦。這首古詩的意思是銀色的月光照在床前,好像地上下了白霜,抬起頭來,望著高高掛在天空的明月,便不由得低下頭思念故鄉。詩中的比喻、襯托等手法,都是為了表現詩人的客居思鄉之情,靜夜思從題目上來理解,就是安靜夜里的思念,詩人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更是千古佳句。疑是地上霜是好像給地上鋪上了一層白霜,所以對于詩人而言,他將眼前明亮的月光,想象成了白霜,這樣寂靜的夜晚,那樣寒冷的霜。看到月光,聯想到撒在地上的白霜,充分表現了詩人對家鄉的懷念。此外李白還有一首和月亮有關的詩詞,叫做《月下獨酌》,在學習這首詩時,老師也可以配上相關的插圖感受詩中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詩人提著一壺美酒。在花叢間,自酌自飲,無親無友,舉杯想要,邀請明月,對著自己的身影,仿佛也像是有三個人。同樣是寫月亮,一個寫的是月光,一個寫的是月影,透過靜夜思的引導,老師就可以讓學生來對月下獨酌這首詩進行分析。很多學生不理解,語文的寫作和古詩詞的分析有什么關系,其實古詩詞都可以作為寫作素材的一部分,在學生借助插圖內容對古詩詞有了更深度的理解之后,將這些古詩詞用到文章寫作過程中,就能夠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時,很多老師都會將作文教育和語文基礎閱讀教育相聯系,在進行日常語文教學時,會給學生進行一定的指導,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無法針對性的對作文進行學習[2]。給出作文題目后,學生們也冥思苦想,寫不出內容,沒有寫作思路,只會簡單的模仿。對于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來講,需要利用針對性的時間來指導學生進行作文寫作,真正的落實作文教學。而不是讓學生結合范文的思路來進行模仿寫作,這樣雖然學生能夠寫出作文,但一個班所有的學生都按照這樣的例文來進行借鑒,有著極高的統一性,無法幫助學生實現更好的提升,當前小學生的作文寫作綜合語言組織能力還是較為薄弱的。隨著新課改的全面實施,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作文教學已成為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小學生的年齡、思維、對事物的認知不清晰等因素都限制著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所以說,小學生在語文寫作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困難。
2.1 閱讀量有限,缺乏寫作素材積累。對于小學生語文寫作教學而言,寫作需要從生活的方方面面、課外閱讀中進行不斷的積累才能更好的進行寫作,但由于小學生的周末往往被家庭作業和各種補習班所占據,從而沒有大量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間接的忽視身邊美好的事物。還有的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沒有養成積累優美詞語的經驗,從而導致在寫作時往往只記得優美句子中的幾個字,不能更好的優化文章的內容。
2.2 寫作形式單一,缺少生活經驗積累。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能力相對較弱,因此在寫作時往往像一篇流水賬,沒有新穎的地方,這是因為小學生缺少對生活經驗的積累。例如:學生在生活中多注意觀察就能看到小狗對食物、玩具是怎么“藏”起來的,還能夠觀察到一些幫助老奶奶過馬路、隨手撿起地上的垃圾等等行為都是在生活中經常能看到的,因此這也是小學生寫作形式單一的一個重要方面。
2.3 教學形式傳統,缺少寫作興趣。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往往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寫作教學,例如: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會使用固定的標題讓學生進行創作,這樣做嚴重阻礙了學生的想象力。或者教師在寫作教學過程中還會根據寫作內容無意識的說出寫作方向,從而導致學生在寫作時也會向教師說的方向進行創作,沒有自己發揮的空間,因此對寫作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擾,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寫作興趣,嚴重阻礙學生對寫作的積極性[3]。
3.1 培養寫作興趣。小學生思想單純,活潑好動,寫作對于他們而言是相對枯燥的事情,這也是小學語文寫作質量無法提升的主要原因。面對這種情況在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時,老師可以利用教材插圖這一資源,通過圖畫來激發學生描述表達的欲望,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語文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五課,《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在這一課透過文章的描寫,在文末給出了一幅插圖,這幅插圖是金色的梧桐樹。在路的兩旁,樹下滿是梧桐葉子,一個小男孩在路上行走著。這篇文章就是按照主人公背著書包上學的情景開始進行描述的。天空是晴朗的,地面是潮濕的,因為剛剛下過雨,有時候還能在地面上看到一個亮晶晶的水洼,小水洼就像一面鏡子,能映照著藍天。道路兩旁的法國梧桐樹掉下了一片片金黃的葉子,這片片落葉像一個個金色的小巴掌,粘在下過雨的水泥道上,它們排列的不規則,甚至有些凌亂,但是凸顯出了屬于水泥道自然的美。在這樣的一篇文章里,透過這樣的插圖,引導學生,對教材描述內容進行了解,三年階段的學生還處在形象化思維階段,通過插圖,再配合老師課堂上的PPT,就能夠帶學生進入到文章所描述的場景中,讓學生能夠對文章的描述有一個全面理解,而后通過這種方法指導學生理解晦澀難懂的詞語。在文章描述的過程中,對于天空,學生們都習慣用晴朗來描述,但是文章用到了明朗,明朗和晴朗的意思相近,但是明朗能夠寫出光線的充足,它是借助一夜秋風、一夜秋雨所帶來的。明朗天空,這時候作者的心情也是歡快雀躍,通過這樣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描述的詞語,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通過仔細推敲,抓住寫作的核心,應用合適的語言來進行描述。秋風秋雨帶來了明朗的天空,也鋪滿了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在文章里課文五到七自然段重點寫了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透過這一段的描述,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們聯系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感,來寫出獨特的場景,體會別樣的美。例如道路兩旁如果種的是楓樹,那么當秋季楓葉落下時,地上就不是鋪滿金色巴掌了,而是鋪滿紅色的巴掌,甚至可以聯想到鋪滿紅色花瓣,因為楓葉的形狀也像一朵朵盛開的小紅花。這樣的描述可以透過文章的寫作形式,讓學生進行仿寫,幫助學生能夠仔細觀察生活,感受到屬于生活中的美。因為作者對自然的喜愛,它把葉子觀察的非常仔細,把葉子比作小巴掌,善于思考,善于想象,依靠著觀察想象,把秋天的景色寫得相當之好,秋景就這樣躍然于紙上。試想一下,無論是誰走到這條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看到這樣的場景都會非常喜歡。通過這篇文章的引導講解,老師要讓學生具備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有了發現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生活中的美。比如,上下學路旁的鮮花,街角的雕塑,樹上的小鳥,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小路,不同心情看到的小路。透過這樣的仔細觀察,把生活中的美寫下來,這對學生的寫作是很幫助的,可以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
3.2 拓寬學生寫作思路。寫作是一件非常靈活的事情,即使老師給出寫作一個特定的主題,學生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這個主題。也正是因為寫作的宏觀發散性思維,導致學生無法找到新的創意,寫作內容大多陳就,在寫我最親愛的人時,大部分學生都選擇寫自己的母親,然而在描寫時,千篇一律,有一半的學生在寫母親給自己做飯,洗衣服。還有一部分學生在寫母親對自己的愛,但是如何愛,只是利用宏觀的描述來表達,整個文章群都是華麗辭藻的堆積,缺乏真情實感,這樣的寫作是無法達到高質量的效果[5]。面對這些情況,大多是因為學生寫作思路被局限所導致的。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就可以利用課文中插圖資源,借助靈活多樣插圖信息,幫助學生對插圖進行分析,聚焦于細節,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提高學生的寫作品質,提升寫作質量。
例如在小學語文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四課《母雞》,這一單元的文章設置中都是寫動物的,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學習作家是如何表達自己對動物的感情,并且讓學生通過文章學習過后,能夠嘗試著自己寫出動物的特點。這篇文章是我國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描寫了對母雞看法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母愛的贊頌。這篇文章的線索就是情感變化。文章寫作過程中形成了鮮明對比,前半部分寫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拼命炫耀,后半部分文章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而又真實的母雞形象,作者對母雞的情感也由討厭轉為尊敬。在這篇文章學習的過程中,主要是讓學生能夠掌握作者真實描寫母雞的方法,感受屬于作者的語言風格,加強語言實踐。在文章有幾處句子,就寫的格外有特點,到下蛋的時候,它差不多是發了狂,恨不得讓全世界都知道它這點兒事,成績就是聾人也會被它吵得受不了。這一出句子是作者運用了夸張寫法,諷刺的母雞喜歡炫耀,聾子本身是不怕吵的,因為他們根本聽不到聲音。作者用籠子也會被母雞吵得受不了,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自己對母雞討厭的情緒。而后最后文章用到了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用到不敢一詞,主要是通過這一個詞語表達自己對母雞情感的變化。這時候作者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喜歡,而是對母雞母愛一種純潔神圣的尊敬,是情感的升華。除此之外,在文章中還用到了一些畫龍點睛的詞語。例如母雞欺負同類時,趁其不備,它是趁人不防備的時候下毒手,非常兇狠,讓人厭惡。而后對于保護小雞時,又是一種警惕的狀態。一直保持著高度警惕的母雞,不會害怕各種強敵,隨時準備作戰,這些詞語的描述都寫出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表達了作者對母雞的敬意。在這篇文章插圖中所用到的插圖,是一只母雞領著一群小雞在田地里的情景,通過這個插圖就能感受到作者最終對于母雞的情感是敬佩、欣賞。作者對母雞情感的變化由開始的討厭到尊敬,整個文章中都有著生活的氣息,讀起來令人覺得十分舒服。老師可以讓學生仿照這種描寫方式來寫一寫自己身邊的小動物,可以是家里面養的動物,可以是路上遇到動物,可以是生活中接觸到的小動物,通過情感前后對比的變化或者是具體突出自己對動物的喜歡,在這樣的寫作中,通過簡單的模仿,再到融入自己的情感,可以實現寫作內容的升華,可以讓寫作思路變得更加多樣,這樣就不局限在描寫時,只能描寫動物,非常可愛,我喜歡它,這樣的單調,通過個人情感的變化或者是具體的與動物之間發生的事情,來讓寫作思路得以拓寬。
3.3 豐富寫作想象力。想象力是最富有創造性的能力,也是小學生在學習中需要培養的重要能力。有了想象力,才能讓寫作如虎添翼,讓筆尖的文字增添趣味性、多元性,作文才會具有可讀性。但因為認知經驗、生活經歷相對少,學生就缺乏想象的基礎,導致寫出來的文章平平無奇[6]。面對這種情況,老師在課堂教學時,利用插圖的元素來引導學生對插圖中的形象和元素進行分析,提高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的寫作水平可以進一步的得到提高。
例如在小學語文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丁香結》,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宗璞描述了丁香花。丁香有白丁香和紫丁香。丁香花在月光下白的瀟灑,紫的朦朧,在文章的插圖中,給出的是紫白相間的一處丁香花,這樣的一個插圖,讓學生在對照文章語言描述時能夠有更深刻的體會。這篇文章寫的是作者對丁丁的看法,總結出了截是截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決不完的,如果人生沒有任何問題,太太平的話不就平淡無味嗎?這篇文章表達出了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要面對人生中的不順心和困難,將它看作生活中的一部分,這樣才能夠讓人生有滋有味。課文中所寫的丁香結主要是?既指丁香枝條上的一柄花蕾,又指生活中的仇怨。在古人眼中,丁香結永遠是惆悵和仇怨的象征。例如在描寫秋天時,大部分詩人詞中的秋天都是悲傷的寂寥的。然而,在詩人劉禹錫的描述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別樣的寫出了秋天的開闊明麗,反映出了詩人樂觀的情緒和不屈的斗志,和這篇丁香結的寫作有異曲同工之妙。每個人的一輩子都有很多不順心的事,一件事情解決完,另外一件事情又來了,丁香節年年都有,人生的問題也是解決不完的。丁香結這三個字給了學生無盡的遐想,他既是寫丁香,又是在寫人生。悲觀的人看丁香,只能看到年年歲歲無窮無盡的結。樂觀的人看丁香,看到的是丁香花盛開的美,生活中的樂趣,有很多生活中的美好。
綜上所述,插圖作為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重要資源。利用插圖對于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寫作思路拓寬,寫作想象力豐富都有突出的作用,最終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寫作能力,讓學生的想象之花不斷綻放。通過老師的趣味引導,讓學生透過插圖感受到寫作,感受到語言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