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麗英
(福建省邵武市八一希望小學 福建 邵武 354000)
美術以視覺形象承載和表達人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和審美趣味,豐富人類的精神和物質世界。美術教育的歷史悠久,它作為培養新世紀全面發展的人才的要素之一,不能再局限于傳承傳統的美育,美術課程應該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為國家培養具有人文精神、創新能力、審美品位和美術素養的現代公民。作為美育工作將承擔起對自然美的不懈追求、感悟、享受、再現和對人文美的不斷創新與實踐的能力的培養與發展使命。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引導和培養學生自主發現美、欣賞美,讓孩子們身處其中,耳融目染于自然美與人文美的環境中也就變的尤為重要。
在這多年的美術教學中我對引導學生如何發現美進行了摸索和探究,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
所謂美的環境,就是要有適合學生年齡段、充滿童真、童趣、積極向上的環境。在兒童的世界里,主要是通過自然界的外部特征來認知所看見的事物,從而進行聯想、創造。因此培養孩子認識自然美的能力,就要抓住他們的思維特點,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他們身臨其境,身邊處處都有花,有樹,有草地有山坡,有流水,顏色豐富多彩,造型各具特色。這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美,讓學生懂得了藝術來源于生活,在教學中我十分的注重營造這樣美的環境,還原自然,帶給學生美的直觀感受,也更有利他們發現美。
在上三年級《美麗的花》這課時,我便注重孩子們在生活中對花的觀察。課前讓孩子收集花的知識,對花和枝葉的結構特征、生長規律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大自然的熱愛。在課堂上首先讓孩子們說說你在生活中都見過什么樣的花,是什么顏色的,都有哪些形態?你最喜歡哪種花?接下來讓孩子們欣賞課件中出現的各式各樣的、五顏六色花的圖片,最后引導孩子們繼續觀察各種小盆景,并根據花的形態猜猜這些花的名稱,并說說你的理由。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儲備,增添了再造想象的素材,而且讓學生更加清晰的認識了花的特征,同時可以滲透一些環境光線的變化會對花的色彩有所影響,這樣的引導會讓學生畫出的花更加的鮮活和逼真。
每個故事對于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因為感受的角度不同。那么一個物體在不同的視角觀看,也會感受到它不同的美。在大自然中,物體的形態大多都是不規則的,不同角度的人便能體會到橫看成林側成峰的不同感受,怎樣改變視角才能呈現更美的那一面呢?在作品中構圖便是作者所呈現的視角,均衡、對稱、變化對角線等等這些構圖方式能為作品的視覺效果加分。那么在觀察物體時,從物體的正面、側面、下面全方位的觀察,既平視、仰視、俯視都會有不同的視覺效果,會發現不同的美。
四年級下冊《平凡的美》這課要求學生認真觀察,以獨特的視角發現平凡的美。是的,再平凡的東西都有美的一面。美的視角不同就能發現不同的美感,創作者如何表現平凡的生活物品的美呢?課前讓學生用不同的視角去觀察生活中不太引人注意的東西,感受一下要用哪種視角去看才能表呈現出它最獨特,最具有美感的一面。接下來想一想你從這些平凡的物品中發現的美具有哪些相同與不同之處。可以從這些簡單、平凡的物品的形狀、顏色、觀察視角的遠近、是特寫還是全景等等進行分析,逐步的引導孩子用不同的視角去發現者平凡的美。最后用線描或者色彩畫一畫你眼中的美麗的生活物品。
拍照,是影像時代必不可少是技能,在生活中也有越來越多的場景值得我們拿起相機把美好的一面記錄下來,如何用相機的鏡頭去發現美呢?五年級《校園合影》這一課,對于五年級的孩子來說,事物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可在構圖方面還需要引導。拍照人人都會,快門一按,畫面中只要有人和景就行,但是要怎樣才能拍出能夠傳達師生關愛之情、同學間的同窗之情的美感精彩瞬間,讓人印象深刻的畫面來呢?這就需要學會利用不同的視角來完成,讓畫面更加生動,構圖完整又富有新意。在合影前先談談自己平常是如何拍照的,都是以怎樣的視角去觀察所拍的景物,然后讓學生用兩個視角去拍攝同一組合影接著互相對比一下,不斷的尋找美的視角,接下來就是討論拍攝的結果,談談哪一個視角呈現的畫面更新穎,給人的印象更加深刻。經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在拍攝的過程就知道如何根據拍攝內容進行調整角度以達到最加完美的視覺效果,呈現你發現的美的畫面。
在生活中有著多種多樣的創作素材,它們的顏色、形狀、材質等等都不相同。通過觀察這些素材豐富了孩子們的表像儲備,那么要如何進行創新發現獨特的美呢?引導孩子發散思維非常重要,打開孩子的創新思路進行積極的聯想,用不同的藝術的形式進行加工和改造,創造新的藝術形象,展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的美。
三年級《化平凡為神奇》這一課讓學生認識美術與生活的關系,培養孩子用不同的材料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的能力。如何利用素材的特點,將它們粘貼、插接、彎折等制作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完美的作品?如何化平凡為神奇呢?重在引導學生學會發現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素材,巧妙的進行加工,并加以運用于藝術作品中。
第一環節:引導學生觀察身邊事物的各種物體的外形,顏色等特征并進行簡單的描述。再拿出提前收集好的各種廢棄的材料如包裝盒,布,毛線,樹葉,掛歷等等。
第二環節:更深層次的觀察各種物體的外形,顏色等特征,學生交流討論如何用那些收集的廢舊材料表現出來,使其要具有立體感。
第三環節:選擇幾種物體并適當的分析它們的立體造型,引導學生簡單示范幾種基本制作方法,如卷、穿插、拼貼等,還可讓學生領會多種立體造型的表現方法,如半立體的幾何形等較特殊的立體造型。
第四環節:創新——變廢為寶,充分發揮身邊廢舊材料的作用,并進一步引導在現有事物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力,打破物體的原有形態,進行組合、創造立體的工藝品。
第五環節:情感升華——增強環保意識,學生學會利用廢舊材料發揮自己的創新意識,制作立體的工藝品美化我們的環境,是一個一舉兩得的環保好方法。
通過以上的幾個環節,循序漸進的讓孩子們感受到了在打破物資的原有形態后如何去創作一些新的形象,如何去完善這個形象,不斷的追求美的感受從而發現一個更美的世界。
每個在自然界中的不同種類物質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一面,色彩、形態、以及它們的紋理等等,這里就說說如何引導學生去發現紋理的美,不同物質有著不同的紋理或粗糙或光滑,或稀疏或稠密,或深或淺等。
在上三年級《天然的紋理》這一課,課前先讓學生在生活和大自然中了解各種各樣紋理,如不同種類的樹皮、葉、花及木頭的橫切面,不同組織結構的石頭,不同材質的紙張,不同類型的布的紋理,金屬與棉花的紋理的區別等等讓孩子感受不同紋理的特點。然后再找一找這些不同的紋理中,按照自己的確定的主題來進行分類,比如紋理的深淺、類似某種物體的形狀、質感的粗細等等。在課上便拿出自己分好類的紋理,談談你分類的理由是什么,為什么這樣分。接著用發現美的眼睛把收集的紋理仔細觀察,觀察它的顏色,觀察它的形狀,觀察它的大小,觀察它能讓你產生聯想的細節處?最后選擇留在你頭腦中最美的那一個形象用語言描述出來,可以是單個的形象,也可以是多個形象組合在一起的一個新的形象。在交流中不斷深入的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也充分發揮了想象能力,層層遞進從最普通的物質中發現獨特的美。深入淺出,最后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自由選材利用樹葉、石頭、紙或者布等材料的不同紋理,采用不同的表現形式組織起來,用彩色顏料把美的紋理拓印下來,再進行添畫,便可創作出一幅美麗的紋理花。
生活中這些熟悉的審美對象會給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能夠創造更為廣闊的藝術情境,也更容易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讓學生在闡述和制作的過程中,既學會了自主的去發現每個事物中所存在的美。又在操作中學會了如何去組織這些看似沒有聯系的素材,來創造新的藝術形象從而發現美的存在。
用“美”的眼睛發現美的存在,在藝術創作中的表現形式和創作手法不同,觀察到的“美”也就不同。莫奈——《日出》清晨的那一抹日出,在他的眼睛里是日出時絢爛的色彩,有種朦朧美。梵高——《星空》用畫筆記錄眼里的一切璀璨渴望萬物的色彩都是如此的奪目,流動著,燃燒著,給人以震撼的美。達利——《記憶的永恒》在他的眼里有一個荒誕的夢境,有“稀奇古怪”人物,有柔軟的鐘表,怪異的形象也有一種獨特的美。在人物雕塑上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舊石器時期的產物,出土于奧地利威倫道夫的維納斯,肥碩的身材與經典的維納斯大相徑庭,這美嗎?美,當你了解了遠古人類的審美特點和它的歷史背景,了解在那時的形體美體現的是對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意識,對母性的偉大的歌頌。不論繪畫,雕塑等等這些藝術品的美,還有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尊重、禮貌、信任等這都是美的,你發現了嗎?
小學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藝術家,其目標是通過藝術教育加深大眾對藝術文化的理解,學會理解審美不僅是“看得見”的,也是通過大腦感知的,包括對周圍所有形式的看得見的生活進行更深的感悟。
從開始教學后發現,學生評價藝術作品過于單一,主觀性很強。學生更喜歡使用簡單的“像不像”來評價藝術作品的“好壞”,學生將作品對象與現實世界的對象進行比較,即“對號入座”,他們認為不能對號入座就不好,比如抽象畫,很多同學的第一反應就是“亂畫”,作為美術老師,應該努力改變學生的美術欣賞習慣,鼓勵學生欣賞不同的作品。教師必須明白,審美素養的發展需要一個教育過程,不應該強迫學生分析當代表現性作品的學習。例如,當我們講授抽象作品時,我們邀請學生伴隨音樂去欣賞作品,并把學生帶進藝術家繪畫的情緒中,學生們開始分析作品的音樂和節奏,并使學生意識到作品強調的是色彩和線條,而非“像不像”。
小學生活潑好動,教師要學會掌握學生的天性,在課堂上創造一個鼓勵學生“玩耍”、評估和自由發言的環境。在美術課上,教師會向學生展示一些優秀作品,當孩子們不約而同地說“哦,那太美了”、“太漂亮了”,并發出由衷的贊嘆之情,這是學生的第一反應。但他們只能說“漂亮、美麗”此外,找不到什么說法出來。因此,教師的任務是逐步積累學生藝術語言,使學生理解作品內容并融入到評價中,同時引導學生邏輯推理。作為一名美術老師,為了享受課程,能夠將自己“拉”進學生中,在邊玩邊學和邊學邊玩,我們大膽嘗試創新的教學方法,在各個學習階段進行游戲,為每個班級開發更科學的教材、方法和技巧,小學手工藝最受小學生歡迎,有許多活動形式和資源。為鼓勵小學生積極參與手工的制作,教師可以舉辦有獎的手寫比賽,進行口頭或物質上獎勵,使學生更加積極和認真的完成課程內容,可以包括獎狀、水彩筆等,增強學生的實踐興趣。在工藝課上,老師們積極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與學生一起思考,積極創造興趣愛好,發現“玩”的美。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育中的美學規律應該賦予學生感悟藝術的能力,并鼓勵他們思考和比較。教師不應草率地用簡明的解釋代替學生的理解和知識,而應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和討論進行實驗、思考、識別、評價,最終達到增強審美情趣的目的。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一篇文章叫《畫楊桃》。一些學生將楊桃畫為五角星,因為從不同的角度看起來像不同的形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同樣的東西從不同的角度拍出不同的照片。同時,學生眼中所反映的世界并不與成人世界一樣,因為他們所展示的大部分視覺圖像都是直覺和想象的結合,只有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提高,他們才能逐漸為主動的再創作,只有當它成為一種直覺和理解的表達時,才能成為一種積極的愛好。藝術學習過程需要情感的發展,以發展學生的各種技能,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因此,課堂教學不應使用過多的標準來評價班級學生,同時也要看畫是否真正反映了學生的內在自我,是否有什么新奇的表達方式,多給予積極的贊美,少一些友批評。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審美信心,提高審美潛能。
有了美的環境,改變了美的視角,學會了美的創作,用“美”的眼睛發現美無處不在,從觀察、尋找、最后鑒賞,這就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的培養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當審美水平達到新的高度時又能有新的發現的重要過程。生活中慢慢的學會去鑒賞、去發現世界上處處都有美,美的環境,美的景物,美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