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婷 楚瑞閣※ 楊航
中醫學說在解釋腫瘤發病的病因病機、發展機制以及日后的診斷治療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前期的研究和報道中,多數專家學者多從寒邪、濕邪、火邪等方面闡述腫瘤的發生、發展以及預后。而對于風邪這一無形之邪并未進行過多的探析與研究。本文試從風邪的角度來探討腫瘤的發生發展機制,以期在腫瘤發展的早期進行及時有效的防護和干預,減少有形之邪的積聚,抑制腫瘤的發展及惡化,為臨床中醫藥治療腫瘤提供新的方向。
風邪致病歷史由來已久,《靈樞·九針論》載:“四時八風客于經絡之中,為瘤病者也”。此后,歷代醫家對風邪的發病尤為重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華佗的《中藏經》以及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皆對風邪致病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以及補充,并各有發揮,增補其施治的藥物,引領了后世對風邪的辨證論治的先河。
《靈樞·九宮八風》載:“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風受天地陰陽之氣感化而生,催生萬物,風氣來無影,去無蹤。致人生病則為風邪。前人通過取象比類的方法,衍生闡述了風邪理論,而通常闡述的風邪,有別于內風,是屬于外邪的范疇。鄒易良等[1]也對風邪的概念進行了規范化的闡釋,認為風邪通常是指外感之邪,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體感受風邪的方式也在不斷變化,不恰當的生活方式逐漸成為首要因素,《素問·風論》:“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而在現代社會中,風邪也無時不至,比如:空調吹出來的涼風;洗完澡,未及時擦干身體就吹風扇。此時,皮膚腠理開闔,風邪往往趁虛而入,致人發病。楊梓等[2]認為,空調病的發病過程分為邪犯經絡、邪入臟腑、 正虛邪戀3個階段。張景岳說:“風之始入,自淺而深,至其變化,乃為他病,故為百病之長”。由此可見,空調病與風邪的發病過程極為相似。風邪常在,生活起居稍許不慎,即可感受風邪而發病。
風邪入里致瘤絕非單純的某一個因素所能導致的,而是多個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風邪入侵,首犯皮膚腠理,《傷寒雜病論》:“太陽病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此風邪初犯人體時所產生的癥狀,可以通過汗法、針灸等方式及時祛除風邪,邪去正安,人自然康復,若未及時治療,風邪漸而入內,隨著風邪的不斷深入,其外感之性愈弱,最終,遇經脈皮骨肉及五臟而停,擇虛處而駐,留邪之處,因人而異,《靈樞·百病始生論》曰:“是故虛邪中人也,始于皮屑,皮屑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發入,入則抵深,深則毛發立……留著于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或著孫脈,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伏衛之脈”,此時,風邪致瘤的病因病機仍未被完全闡明,難道傷風感冒沒有及時治療,就都要得癌癥嗎?顯然不是,五臟元氣的虧虛在腫瘤的起病中也起著關鍵作用,腫瘤病機為本虛標實,與五臟皆有關聯,但以肺、脾、腎三臟虛損尤為關鍵。肺朝百脈失利、脾臟生化乏源,腎臟溫煦失司。五臟六腑濡養不及,氣血津液不得通,瘀血、痰濁等諸多內生之邪壅積。人體的陰陽平衡被打破,或生寒,或生熱,或寒熱錯雜,風邪攜外來之邪與內生有形之邪相互膠結,加之起居不節,暴飲暴食,憂傷惱怒等諸多因素致氣機升降紊亂、氣血津液澀滯,陽氣不行,瘀而搏聚不散,久而成積,最終形成腫瘤。
1.1 風邪影響腫瘤的轉移風邪善行數變,游走于筋骨皮肉、五臟六腑之間,在游走的過程中,受臟腑之氣感化,外風逐漸生為內風,內風挾痰、挾瘀,挾毒,或上擾清竅,或入侵臟腑,或流竄于經脈、皮毛、骨肉,所到之處,均受其影響。風邪所到之處于虛處成積,發為轉移瘤[3]。在肝轉移后期,患者往往會并發肝性腦病,出現神志昏迷,頭暈、撲翼樣震顫等癥狀,與“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暴強直,皆屬于風”的描述相符。屬于風邪影響腫瘤轉移的范疇。風邪也會改變腫瘤所處的微環境。實體組織中較為豐富的成纖維細胞 呈惰性靜止狀態,但當其處被募集活化在腫瘤區域聚集時,可被外泌體介導轉化為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 ,從而觸發細胞外基質重塑,分泌多種生長因子和趨化因子,可促進腫瘤細胞的侵襲轉移過程[4]。裴俊文等[5]認為,風邪在腫瘤轉移的過程中,具有媒介傳導的作用。在風邪促進腫瘤轉移的過程中,諸多學者認為內風是推動腫瘤復發和轉移的始作俑者,比如賀用和等[6]的“論“風”與腫瘤轉移”學說,而無有外風作祟,何來內風為禍,外風為因,內風為果,有因才有果,外風為根本,在腫瘤的轉移發病中起著更為重要作用。
1.2 風邪入侵人體的部位《素問·太陰陽明論》云:“犯賊風虛邪者,陽先受之……傷于風者上先受之”。風為陽邪,易襲陽位、上位。《素問·金匱真言論》云:“言人身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風為陽邪,其性開泄。風行周身,皮膚在外,為陽中之陽,首當其沖。而頭為諸陽之會,居于高位,也易受風邪侵襲。借此理論,也可進一步解釋了中晚期癌證出現腦轉移以及皮膚破潰流膿的情況。張橋等[7]認為,肺虛風邪留戀為肺癌腦轉移的病機,外風侵襲,觸動內風,內外交應,風邪挾痰裹濕,上襲清竅,風直中腦絡,積而成塊。其二,人體自有營衛之氣,運行于周身,發揮溫養內外、抗御外邪的作用。外來之風難以憑空進入人體,必是循路而來。有學者認為,關節為人體經脈腧穴匯集之處,孔竅為人體與外界溝通之道,均屬虛處,風邪逢虛則入,更易侵犯這些部位[8]。
1.3 風邪入里的臟腑《素問·風論》論述了五臟風的癥狀,其可說明五臟皆可受風邪,同時,可以發現五臟風的癥狀與腫瘤的表現十分相似,肺風之狀……近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在臨床中,肺部的腫瘤往往會對交感神經產生擾動和損傷,引起霍納氏綜合征,此時,患者會出現上眼瞼下垂等相關癥狀,與“眉上”部位相近。《素問·生氣通天論》: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肝為風木之臟,體陰而用陽,其性剛烈,易亢易逆。外風、內風擾動肝臟,故風邪入里,以肝臟受邪最重。
1.4 風邪入里病機特點風邪為其他外邪致病的先導,《臨證指南醫案·卷五》曰: “六氣之中惟風能全兼五氣”。風為百病之長,《溫病條辨》:“風也者,六氣之帥也,諸病之領袖也”。六淫之首,為外邪致病之先導。外風直犯肺衛,肺者,腠理毫毛相應,同時,直中肌表,或夾雜其他五邪,由表入里,循經入內,暗中耗傷臟腑,并與痰、毒、瘀等病理產物,互相膠結,日久成瘤。總而所述,風邪致瘤的特點有:①由表及里,由外及內;②常常夾雜其他外邪。
1.5 風邪入里的季節風之肆弗,無阻不透,無時不有,而尤以春季為最,風氣通于肝,肝于四季對應春季,春節生發,對應陽中之少陽。陽氣變動發而為風邪,“春三月,此謂發陳”春季萬物生發,從天人合一的角度來看,人體由冬季到春季,新陳代謝開始活躍,而殘存在人身體內的腫瘤細胞亦開始活躍,加之風邪的加劇,春季也往往成為腫瘤轉移、復發的高發季節[9]。
1.6 風邪與人體免疫相關風邪與炎癥細胞因子有關,有相關研究發現,風邪的發病可能與機體免疫應答的過程有著密切聯系,正常時表現為炎癥反應,異常時表現為免疫亢進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抑制時免疫缺陷相關疾病,風藥可通過多靶點、多途徑參與調節機體免疫應答過程,從細胞因子水平重塑免疫微環境[10]。
2.1 瘙癢在臨床中,瘙癢不僅僅簡單地是皮膚病變,也間接地反映了臟腑的病變,此所謂有諸內必行諸外,瘙癢是風邪入里成瘤的早期癥狀,王三虎教授[11]認為,皮膚瘙瘁是惡性腫瘤的早期表現,也是惡性腫瘤減輕和惡化的晴雨表。由于癥狀較輕,很難與腫瘤相聯系,風邪入內,風氣藏于皮屑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瀉,漸而逐漸入里。現代醫學認為,當人體內出現惡性腫瘤時,腫瘤組織細胞能產生組織胺和蛋白內分解酸等生物活性物質,上述物質可刺激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進而引起皮膚瘙癢的感覺。由腫瘤引發的皮膚瘙癢的表現往往較為特殊,皮膚會出現非同尋常的瘙癢,但皮膚表面卻無明顯皮膚以及皮色的改變[12]。
2.2 疼痛疼痛是腫瘤發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癌痛的發生與多種原因密切相關,腫瘤患者正氣虛弱,正氣對于人體的推動作用減弱,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氣血凝滯不通,久而成瘀,瘀血阻滯脈絡,不通則痛;腫瘤患者氣血精津不足,五臟不得濡養,不榮則痛。風邪善行多變,趁虛而入,疼痛多呈游走性疼痛,且部位不定。《素問·奇病論》:“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于大腸,而著于盲,盲之源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金匱要略·腹滿寒瘡宿食病脈證并治第十》:“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谷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以上條文皆指出了風邪所致疼痛的病癥特點是環臍而痛,攻沖作痛。
2.3 汗出惡風風性開泄,張志聰解釋說:“風為陽邪,開發腠理,故多汗。風氣傷陽,邪正不和,故惡風也”。同時,五臟風等風病多以汗出惡風為首要癥狀,汗出腠理開,邪氣得以入內,而臨床中,腫瘤患者也會不自覺出現汗出惡風的癥狀,往往與腫瘤患者氣虛,以致不能固護津液,而長時間的汗出,津隨氣脫,又加重了這一過程。病毒感染也能引起腫瘤的發生發展,現代病因認為,EB病毒與B細胞淋巴瘤和鼻咽癌的發生有關,而在EB病毒感染的早期,往往以發燒、咽痛、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表現。這與中醫風邪犯病癥狀相近,早期的病毒感染會使細胞發生基因突變,出現惡性轉化,從而導致腫瘤的發生[13]。
2.4 過度治療所引起的不良反應晚期腫瘤患者往往正氣不足,五臟六腑皆虛,而放化療以及免疫治療在治療腫瘤基礎病變的同時,會傷及臟腑經絡,損其正氣。風邪趁虛而入,產生相關不良反應。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素問·風論》有“風邪久居肌腠,若一旦內入腸中,則為腸風泄瀉”,《靈樞·百病始生》說:“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膚……留而不去,則傳舍于絡……留而不去,傳舍于經……留而不去,傳舍于俞……留而不去,傳舍于伏沖之脈……留而不去,傳舍于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不化,多熱則溏出糜”,則高度概括了這一機制,說明風邪侵襲人體首先犯于皮膚,邪氣留連、久而不去則通過絡、經、俞、伏沖之脈傳變至腸胃,喻嘉言說:“風邪傷人,必入空竅。而空竅,惟腸胃為最”。因此而發為腹瀉、腹痛、腸鳴等癥。蓋因風邪內侵于腸腑,風盛則攣急,導致腸道痙攣,大腸傳導失司,或有氣滯于中、腑氣不通,故有“諸暴強直,皆屬于風”一說。脾胃大腸虛弱,風邪因而乘之,正邪交爭,正不勝邪,發為腸風。風客腸胃,使其受納、傳導功能失常,水谷來不及吸收并輸布于人體便從腸道泄下,故多發病迅速,常見泄下急迫,飯后即泄,完谷不化。臨床治療當以健脾溫中為法,促進胃腸道功能的調節和恢復。
2.5 矢氣在臨床上,常見患者,吃完祛風藥后,會出現出現放屁多的情況,陳修園在“人百病,首中風”條下說:中臟多滯九竅,風邪入里,里屬陰。六腑,以降為順,以通為用,邪氣當從下為出路,通過后竅矢氣排出途徑,符合氣機升降出入的規律。如《讀醫隨筆》所言:“凡治病,總宜使邪有出路”。同時,賈海忠教授發現,祛風藥可以補益大腸,發揮順腸通便的作用,對便秘具有較好的療效[8]。與祛風藥促進人矢氣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同理,患者外感風寒時,會出現打噴嚏的狀況,此時,病邪尚在表,屬陽,邪氣當從上驅除。這是人體通過正氣驅除風邪外出的一種方式。邪去,正復則安。
3.1 概述由于風邪犯病,病情變化迅速;風邪善動不居,涉及范圍廣;常與其他外邪相互錯雜,病機錯綜復雜;個人體質各異以及風邪入里的情況不同;很多患者在進行手術、放化療后,過度損耗人體的正氣,導致無力抵御風邪入侵。以上諸多因素,導致病情輕重差異較大。綜上,對于風邪的論治應該針對風邪的特性以及重視對人體的臟腑功能出發,進行綜合治療,而不應只是見風息風。同時,本文試從御風、治血、息風這3個角度,著手考慮對于腫瘤疾病的辨證論治。
3.1.1 御風玉屏風散,出自《丹溪心法》,由黃芪、白術、防風等組成,本證適用于因衛虛腠理不固,感受風邪所致的表虛證。此方固表實衛,補中兼疏,寓散于收,托里固表,玄府開闔有度,諸藥共奏益氣固表、止汗御風之功。通過網絡藥理學研究,玉屏風散可以通過多靶點、多通路參與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14],袁琴等[15]發現,玉屏風散可以通過TSLP/STAT3信號傳導途徑發揮抗血管生成作用,并可降低肝癌中VEGF的水平和血管生成,抑制腫瘤的生長以及轉移。
3.1.2 治血“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欲息風,先治血。《圣濟總錄》中“柔風”篇提到“血氣俱虛,風邪并入”。陳自明著《婦人大全良方》亦言:“人有勞傷血氣,半身偏虛者,風乘虛入客于半身,名為偏風也……此由血氣衰損,為風所客,令血氣不相周榮于肌,故令偏枯也。風邪入侵五臟,擾氣亂血。營衛氣血失和,臟腑經脈失養,宜生血補虛;外感風邪侵襲肌表,易汗出,汗血同源,易致津血損耗,在祛除風邪時,不忘養血補血;腫瘤患者久病,多虛多瘀,或恰實邪入體,阻滯血脈經絡,治宜用活血行血”。臨床上常用方劑有很多,大八風湯、增損茵芋湯、續斷湯、漏蘆散等方劑[16]。
3.1.3 息風外風侵襲人體,可引動產生內風,內有邪風,氣血經絡紊亂,同樣也可招引外風而為病[17],即清代王旭高《西溪書屋夜話錄》所言:“凡人必先有內風而后招外風,亦有外風引動內風者”,若御外風,先定內風,此所謂攘外必先安其內。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平息內風當先治肝。臨床上常用羚角鉤藤湯、大定風珠、鎮肝熄風湯等。
3.2 針對風邪的相關中藥
3.2.1 山藥古名為薯蕷,作為一種常見的食材,其功效不容小覷,《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諸虛勞不足,風氣百疾,薯預丸主之”。《別錄》中記載山藥:“主頭面游風,頭風眼眩,下氣,止腰痛,治虛勞羸瘦,充五臟,除煩熱,強鑰”。山藥對人體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外可祛風,內可補虛。尤其是適用于因虛而受外邪的情況,此時,一味祛風,反而重傷陽氣,山藥味甘,行肺、脾、腎三經,甘味能補能和能緩,調補臟腑之氣,發揮扶正祛邪之功。在現代研究中,許遠征等[18]發現,山藥多糖能夠有效抑制小鼠體內腫瘤的生長速度,并改善機體免疫細胞的調節能力。山藥提取物聯DC-CIK對結腸癌HT29細胞干細胞荷瘤裸鼠模型抑瘤效果最佳[19]。同時,祛風補虛的藥物還有:稀薟草、桑寄生、何首烏等,這些藥物在發揮抗腫瘤方面的作用,仍然值得思考與探究。
3.2.2 蟲類藥蟲類藥的使用有著悠久的應用歷史,常見的蟲類藥包括:全蝎、僵蠶、蜈蚣、蛇類等,蟲類藥物行善走竄,藥力可通達四末,游走于筋肉皮骨之間,以搜風通經,活血通經。能夠加強機體循環,增強代謝能力。蟲類藥多數有毒,可以毒攻毒,對抗腫瘤的生長與進展。其藥味以甘、苦、辛為主,甘能補、能和、能緩,苦能燥、能堅,辛能散、能行。黃鉦凱等[20]推測,蜈蚣可能通過作用于PPARγ、PPARα、INS等靶點,通過干預PPAR信號通路、HIF-1信號通路、癌癥轉錄失調等方式,通過多通路、多途徑發揮抗胃癌效應。藥理學研究發現,全蝎可通過誘導細胞凋亡、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以及血管生成、調節免疫等多通路、多途徑發揮抗癌機制[21]。而國醫大師劉尚義也善用蟲類藥物,通經、祛邪、化痰、散郁,不僅能夠治療腫瘤基礎病變,還可有效緩解癌性疼痛[22]。
3.3 積極預防對于平素體格羸弱之人,應注意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物,加強保暖,在夏天時,適當提高空調的溫度,避免冷熱刺激。預防四季不正之風對于身體的侵害,《黃帝內經》對此也作了專門的論述:“謹候虛風而避之,故圣人曰避虛邪之道,如避石然”。凡是與當令季節相反方位而來的風,都可稱作虛邪賊風。尤其是在惡劣的天氣下,應減少外出,以預防虛邪賊風的侵襲。同時,順應四季,改變飲食習慣,進食當季蔬菜瓜果,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減少熬夜,增加機體的免疫力,抵抗風邪的侵入。
當下,對于腫瘤病因病機的探索一直是研究的熱點,隨著研究不斷深入,風邪在腫瘤在早期發病中的作用逐漸被人們所重視,這對于腫瘤的早期預防和防治有著積極意義。論治風邪,應注重局部與整體的有機統一,在治療時,以綜合治療為主,并應始終注意培護正氣,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抵御風邪的入侵。注重對人體臟腑功能的保養與恢復,心泰安康,陰陽平衡,也將降低腫瘤的復發和轉移。日后,還應不斷努力,通過臨床研究不斷探索和完善“風邪致病”理論,深入剖析其機制,并作為以后防治腫瘤的一個研究方向,以期進一步完善中醫藥防治腫瘤的臨床和理論研究工作,使得臨床用藥針對性更強,更有效、更精準、更具有靶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