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葉昕媛 顏丙春 (揚州大學海外教育學院)
隨著我國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未來將是信息技術與教學模式深度融合的時代。2018年4月18日教育部發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構建一體化的“互聯網+教育”服務平臺尤為重要,而線上線下教學則是實現“互聯網+教育”的主要表現形式。“互聯網+”在線教育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已成為當前不可缺少的學習形式和學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將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優勢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多層次、全方位融合的教學模式,包括線上自主學習、線下課堂面授和線上線下反饋評估三個部分。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整合多種教學資源,合理采用各種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又可以改變教與學的方式,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應用創新能力。進入“互聯網+”時代,混合式教學的概念逐漸演化為“基于移動通信設備、網絡學習環境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情境”。[1]有學者認為混合式教學“結合網絡課程應用情況以及教師在教學中的實踐經驗,可以概括出在線課程+課上習題、在線課程+技能實操、在線課程+案例研討、在線課程+小組項目等多種教學模式”。[2]也有學者認為混合式教學有利于節省課堂教學的授課時間,可以發揮教師引導、啟發及監控的主導作用,能夠調動和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以及創新性。[3]隨著信息化教學的迅猛發展,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優勢不斷凸顯,混合式教學必將成為未來學校課程實施的主流教學模式。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選擇到中國學習,來華留學教育無論是規模還是質量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國際學生的能力培養與學歷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令第42號《學校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管理辦法》(2017年)中明確指出,漢語和中國概況應當作為國際學生高等學歷教育的必修課之一。由此可見,國際學生的漢語教學工作已成為衡量國際學生教育質量的基本要求之一。
在對外漢語教學課程建設的發展過程中,“綜合漢語”曾被稱作精讀課,是漢語課程體系中的核心課程,是聽力、口語、閱讀、寫作四項基本技能的綜合訓練與綜合運用,在來華留學教育和國際學生人才培養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國際學生學歷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
我校國際學生“綜合漢語”課程作為公共必修課,每個學期4個學分,64個學時,共四個學期,256個學時。主要講授漢語語音、漢字、詞匯、語法以及中國文化知識,課程要求國際學生應掌握最基本的漢語語音知識、發音技能、初級階段常用詞匯、漢語基本句型、漢字基本筆畫筆順和基本結構等漢語知識;具備漢字流暢書寫能力和漢語交際能力,能用漢語解決日常生活和漢語學習中的簡單問題,了解與漢語交際相關的中國文化知識,具有初步的跨文化意識。
國際學生“綜合漢語”課程的重點是國際學生應掌握1200個HSK 4級考試要求的詞語,掌握易混淆語言點的異同。課程難點在于舊字(義)帶新詞以及同字(義)的詞語擴展和聯想練習,每課五個語言點以及易混淆語言點的對比分析。
國際學生“綜合漢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國際學生打好語言基礎,進行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全面訓練,以增強國際學生對漢語的語音、漢字、詞匯、語法形式與意義的辨別和組配能力;培養在具體文本、語境和社會文化規約中準確接收和輸出漢語信息的能力;提高國際學生運用漢語進行適合話語情境和語篇特征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使國際學生熟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領會中國文化精髓,提高中國文化素養,以適應在中國工作、學習及生活的需要,為國際學生進入我校不同學科的專業學習提供漢語語言支持。
該課程在講授漢語基本知識、培養國際學生漢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同時,通過漢語的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訓練,幫助國際學生打好漢語語言基礎,可以使國際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中國,了解中華文明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促使國際學生對不同國家的文化、不同文明的認識和理解。充分挖掘課程中漢語所蘊含的優秀中華文化,讓語言技能、文化知識與立德樹人三者有機融合,育人與育才相統一,融入“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意蘊,引導國際學生加深對中國社會文化價值觀的理解,提升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和認同感。
經過幾代對外漢語教師的不懈努力,對外漢語教學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較多問題。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依靠多媒體課件,如PPT、視頻動畫展示,結合教師課堂上的語言講授,教學方法較為單一。教師的教學重點一般放在漢字、詞匯及語法上,對漢語思維能力的訓練極少涉及。漢語的思維方式與英語不同,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缺乏對國際學生漢語思維的訓練與培養,導致國際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不知道“怎么用”“為什么用”和“什么時候用”,[4]致使“學”和“用”完全分離,傳統線下課堂教學效果欠佳。
新形勢發展的今天,當今社會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現有教材內容已不能有效滿足國際學生漢語學習教育教學的需要。部分教材內容和詞匯略顯陳舊、單調,課文內容缺乏情景聯系和故事趣味性,實用性不強,專業方面的漢語教材較少,教材的內容更新較慢,導致國際學生學習漢語乏力,教學資源匱乏,缺乏積極性和興趣,影響了國際學生學習漢語的效果。[5]
由于漢語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語言和文化差異較大,國際學生不適應課程的教學氛圍和教學方式,特別在傳統線下課堂教學中尤為突出。有學者認為“在留學語境下,個體受到特定身份認同的引導,有目的性地進行語用常規的選擇和語言的投資,致使二語語用發展軌跡散雜而緩慢”。[6]此外,鑒于漢語與其他語言差異較大,國際學生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普遍存在學習困難和畏難情緒,導致學習漢語過程中極易產生焦慮問題,[7]從而引發心理問題,繼而阻礙了漢語學習的主動性。
相比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最大的優點就是時間靈活,教學活動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非常適合喜歡愉快教學氛圍和輕松教學模式的國際學生。在線下教學課堂中,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綜合運用語法翻譯法、視聽法、講授法、演示法、情境法、任務教學法及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借助THEOL在線教育綜合平臺、唐風漢語教學平臺、微信群、QQ群等多種在線平臺,根據混合式教學實踐內涵,進行了“綜合漢語”混合式教學研究與改革實踐。
課程資源建設不僅是“綜合漢語”課程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國際學生漢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資源主要包括線上網絡教學平臺課程資源、線下課程教學案例庫以及國際學生實習實踐基地。通過以上豐富的課程資源,使國際學生提升漢語學習能力,增強漢語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國際學生漢語水平,增強中國文化的感知。
本課程注重教學設計,根據每課的教學目標,堅持語言點(生詞、語法、課文)教學、文化互動討論、思政主題討論三者有機結合,以“課程思政”理念為指導。在教學手段上,基于智慧教室的多媒體手段、短視頻等課堂教學和基于線上教學平臺的學習討論和答疑相結合。在教學內容上,實現中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中國傳統文化與漢語語言知識點的有機融合,使國際學生深刻領會詞義背后的文化內涵,充分調動國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漢語教學的授課效果。
教師通過線上平臺在上課前一周發布教學課件,上傳錄制好的教學視頻、拓展材料、課后作業、單元測試,布置課前導學任務。在拓展材料選擇時,應著重選取有利于培養國際學生漢語思維的學習材料,如選擇與時代密切接軌的拓展材料,不僅能滿足國際學生漢語學習與時俱進的需要,也彌補了教材更新緩慢的不足。在作業與練習設計時,著重增加有利于訓練國際學生漢語能力的綜合練習。
在上課前,要求學生觀看教學視頻以及完成相關學習材料與作業。為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度,每段教學視頻時長不超過15分鐘,課后作業的設計均采用圖文并茂的多種題型,并把觀看視頻和完成作業作為考勤要求,納入期末考核。
在“綜合漢語”的線下課堂中,師生互動主要以“一對一”和“一對多”的形式。首先,教師在上課前瀏覽網絡教學平臺,批閱課前導學任務作業及課前小測試,匯總高頻錯題。在教學設計中結合實際情況設計出合適的教學步驟。在上課時,對國際學生提出的問題與高頻錯題進行詳細解答。其次,講解重難點學習內容,進行精講多練,多次操練每課重要的語言點,并對語言點進行歸納總結。最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課前導學任務,師生積極互動交流,教師講解拓展材料,擴展相關內容。
通過國際學生作業、單元測試情況,了解教學效果及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針對學生出現的心理焦慮問題,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消除畏難情緒。對于國際學生普遍掌握欠佳的語法點,采用短視頻微課的方式,集中梳理知識結構,強化記憶和語言運用,促進國際學生漢語學習的主動性。
本課程綜合考核成績包括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其中平時成績占30%,期末考試成績占70%。
平時成績由線上教學環節成績(占比40%)和線下面授課程環節成績(占比60%)綜合加權后得出。為保證課程考核的客觀與公正,采用過程性評價方法。其中線上教學的考核包括課前導學任務完成度、教學視頻觀看、單元測驗、在線討論交流等。線下面授的考核包括出勤、課前導學任務的完成、小組討論的參與度以及課堂互動的表現、隨堂小測驗、課后作業等。
期末考試成績主要通過考試試卷進行衡量,試卷題型主要包括:第一,填空題,包含看拼音寫漢字、給指定漢字組詞、完成對話等;第二,選擇題,包含選擇適當的詞語填空、閱讀對話選擇正確的答案、根據問題選出正確的答案、根據句子排列順序等;第三,書寫題,包含根據提供的詞語組成句子、根據圖片寫句子等。還有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聽力題以及中國文化方面的簡答題。
為全面了解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中國際學生的學習情況、線下教學情況和在線教學平臺使用情況以及混合式教學效果,每個學期對授課班級進行問卷調查。
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大部分國際學生能夠積極地利用在線教學平臺完成漢語學習,對網絡教學不受空間限制的優點贊同較高,在線教學能夠滿足國際學生對漢語知識的理解,接近90%的國際學生表示能夠掌握教師所講的大部分內容。此外,國際學生對教師課程中的語速、課后作業、教學方法等方面表示認同,多數國際學生表示愿意在課上參與教師組織的活動討論,課后就自己不懂的問題通過在線教學平臺詢問教師,能與教師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經過與國際學生的溝通交流,學生的語言知識面有所拓寬,課堂專注度有所提高,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所增強,對漢語的興趣和愛好有所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隨著現代教育教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課堂單一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化的教育教學需求,尤其是進入教育信息化2.0時代,急需變革傳統的教學模式。而“線上”+“線下”多層次混合教學模式的出現,能夠靈活組織學習內容,可以實現有組織、有計劃、有明確學習目標的線上和線下共同學習,豐富了國際學生的漢語學習素材,提升了國際學生漢語學習的效果,實現了漢語教學的內涵式發展。研究結果對提高國際學生漢語教育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可為高校混合式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有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