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卓如 易 強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 廣東 佛山 528200)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了“課程思政”的概念,“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比欢?,課程思政改革在高中階段的進度和熱度,顯然低于高校教育,仍需進一步完善。中學學生位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期,思想尚未成熟,因而,課程思政對于指引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顆紐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將思政教育引入高中外語課堂,有利于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推動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苯處熥鳛檎n程的設計者,引領者,在落實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綜合教育中,必然面臨著諸多挑戰。本文將研究如何在日常教學中自然而然融入思政要素,并增添嶺南文化元素,形成凸顯本土特色的英語課程思政路徑,旨在強化學生大灣區的文化認同,增強英語課程思政的親和力。
課程思政作為新時代下綜合的教育教學改革理念,提倡“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走進課堂內外、走進學生心靈,把社會注意核心價值觀等思想貫穿國民教育全過程”。課程思政的本質是立德樹人。主要是依托于各類課程,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合到各門課程中去,讓各類課堂成為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借此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思想觀念和行為上產生積極的變化。使得思政教育不單單局限于傳統思政課堂,而是將思政教育貫穿各類課程,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實現育才和育人的統一,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的統一,協同育人。
3.1 深度——回歸教材,挖掘思政元素。思政教育在高中英語課堂的開展,簡單地寄托于教材以外的學習,無疑是給原本緊湊的教學平添壓力而已。相比于傳統的思想教育,課程思政強調隱性的,潤物細無聲式的,潛移默化的教學方式,這也是課程思政的要義。教材以其本身豐富的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是中學英語課堂打開思政教育的鑰匙。首先,就基于新課標下的北師大版高中英語課本而言,主要圍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三大主題展開,內容較之舊版更為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正如王薔所言本次教材的修訂以立德樹人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力求使新教材成為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資源,引導廣大教師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達到學科育人、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1]。教材本身即帶有豐富的文化色彩和教育價值。其次,基于開放性的設計理念,新版教材的語篇豐富,既關注為學生介紹目的語區域的文化,又增添了許多頗具中國文化特色的主題語篇,并且涉及了一些日常生活的話題,如餐飲,飲食,運動,旅游等。同時精心設計了許多彈性內容和自主學習資源,給教書和育人預留了許多創新空間。教師擁有足夠的空間,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主動性,為自己的課程思政留下畫龍點睛之筆。這要求教師需要把握好這把鑰匙,摒棄以往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標簽化、邊緣化的固有思想,透過現象看本質,有意識地深挖高中英語教材中的思政因素,從教材入手,在深度分析文本的基礎上,立足學生的實際需要,留心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所關注的問題,以學生關注和容易產生困惑的問題為切入點,提出切實可行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循序漸進,使得整個英語教學過程水到渠成。這一目標的設立要求與課堂教學內容有緊密聯系,并且足以引起學生共情。比如教師針對一篇描寫外國友人在國外旅游的游記,提出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這種空大的教學目標,對于學生而言,顯得過于生硬,目標根本難以一蹴而就。課程思政本該如同涓涓細流的小溪,潤物細無聲,強調是學生的一種頓悟,不是生搬硬套[2],更不是可有可無。教師需要時常懷有思政教育的意識,將學科教學與其融匯貫通,在課前備課時,就要主動尋找教材的思政教育切入點,提前構思,準備好拓展素材,為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把思政這一環牢牢嵌入整節課之中,在英語課堂中傳播正能量,健全學生人格,汲取語篇中蘊含的價值觀。
教師不僅要看到手上已有的資源,更要看到其他隱性資源,善于整合各式資源,借助多媒體進行二次資源開發,巧用多模態語篇。正處于青春期的學生,生理和心理都面臨發展的關鍵期,他們對新奇的事物蠢蠢欲動,熱衷于探究成人世界,渴望獨立,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教師如果一味照本宣科,采取單一說教的教學方式,顯然不合時宜,甚至適得其反,引起學生的排斥情緒。
3.2 熱度——依托主題,鏈接社會議題。教師作為整個課堂的引導者,應發揮好拋磚引玉的作用,并且強調整個英語思政課堂學生的主體作用。中學英語課堂中社會議題的嵌入,必將使整個課堂更具趣味性和思考性。教師拋磚引玉的這塊“磚”應具備以下特性:(1)爭議性,是在社會上發酵的熱點討論問題,與時俱進,足以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容易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2)關聯性,社會議題緊跟單元主題,對于學生來說是可理解的,且難易適中,與學生已有經驗或者日常所關注的問題密切關聯,符合學生在該心理發展階段的特點。在這一環中,教師圍繞社會議題,巧設問題,使學生展開討論與評價。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正確價值觀的生成,關注學科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的關聯,深入學生內心,引起學生廣泛的思考。唯有學科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議論內容與學生年齡和發展階段相適應,才便于學生遷移所學在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感受語言,理解其意義,認同內化價值觀念,達到知行合一。
以2019年新版北師大高中英語教材必修一Unite Two sports and fitness 為例。在本單元的lesson 2 Rules of the game這章節中,主要是以rules作為主題進行聽說訓練,同時使學生學會如何表達情緒。教師在進行這一模塊的訓練的練習后,可以鏈接2021年韓國在奧運會短道速滑賽事上的外文報道視頻或圖片。詢問學生What do you feel about it? 讓學生可以運用已學過的情感表達方式進行遷移和輸出。教師采取連續追問Why do you feel about that? Did they obey the rules ? Would you cheer for them? Rules and victory, which one is more important? And for what? If everyone is allowed to go against the rules and do at will, will winning make any sense? Without fair rules, can Paul become a big guy in the end?層層遞進,從違反規則反面素材入手,讓學生們通過討論,鼓勵學生們使用英語表達自我,教師加以引導,最后達成共識 Rules make competition meaningful and interesting.從而幫助學生對規則更深一步的理解,在公平競爭和體育輸贏之間產生思考,形成正確的是非觀,激發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在整個價值引領過程中,幫助學生嘗試連接新舊知識,聯系自己的經歷,在主題語境下大膽表達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達到深挖主題內涵,提高學生道德修養的目的。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領者,本身就是思政教育中最直接,最關鍵的要素,教師決定了課程思政的質量和走向。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要求教師首先做好表率,嚴格要求自己,發揮榜樣作用。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運用生動的語言和動作,增強課堂的感染力,調動學生們的情緒。在言行舉止上,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帶領學生領略知識的海洋,陶冶道德情操。
3.3 厚度——依托中國故事,滲透嶺南文化。2005年“灣區”這一理念被首次提及,粵港澳大灣區開啟了打造世界級一流灣區的進程?;浉郯挠蓛蓚€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九個城市組成。它們無論是在經濟,還是在政治、文化、教育、醫療、服務上,都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性。隨著大灣區國家發展計劃逐步推進,勢必要逐步加強各要素間的交流合作,而有力的文化支撐無疑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走向融合,走向世界級灣區的重要一環。因而,大灣區內的文化認同和融合必將是連接大灣區內各城市的粘合劑,是大灣區縱深發展需要面臨的首要問題。而教育就是可以打通粵港澳大灣區“任督二脈”的關鍵突破口?;诖四康模谡n程思政大背景下,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教師在關注學生思政教育的同時,也有必要有意識地滲入嶺南本土文化,借本土文化來滋養思政教育,深化中學生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認同,實現思政教育本土化,增加思政教育的親和力,發揮思政教育的最大的效益。
另一方面新版北師大教材的在編寫上,與舊版相比,突出關注中國故事的闡述,更多地聚焦到我們中國自己的故事,運用真實鮮活的語言,介紹中國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傳統文化,致力于為學生成為優秀的中華文化傳播者的奠基者打下良好的基礎,樹立文化自信[3]。新教材的這一新轉變,為教師在課堂上促進學生的文化知識學習和吸收提供了平臺,也為嶺南文化的融入提供了交接點。新版英語教材強調以主題為核心的單元整體設計,3本必修共包含9個單元,每個單元設有不同的主題,在每個單元的自主學習模塊下——reading club,向學生展示了許多中國元素,如中國飲食文化、中國武術文化、傳統節日文化等,教師要善于從教材中挖掘原本豐富的中國因素及其深層內涵,利用這種素材拓展和延伸課堂。
如必修一第二單元的reading club,包含運動課程安排,介紹了中國武術,不僅具有實用性,同時也兼具文化性。中國武術篇從拳法的分類、日本跆拳道的起源、韓國軍事訓練方法影響三方面展現了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影響深遠。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導入微課或功夫熊貓的片段或圖片為學生激活圖式,打下基礎。教師在讓學生體會豐富輝煌的中國武術文化的同時,更要注意深挖武術的內涵,如從“武”的構詞結構出發,武由戈和止構成,深入解讀在古代,武的出現是為了停止斗爭,而不是挑起斗爭,革新學生對武術的認知,感受中國文化的厚度,課內課外相結合,挖掘中國文化的魅力和精華,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增強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文化自信。在第三單元celebration中,教師更是可以從中西方傳統節日的對比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態度和行為,以包容的眼光看待外來事物,既不盲目跟從,也不盲目否定,既看到一個文化的正面,也看到它的負面,形成正確的文化視角。逐漸對本國文化充滿自信,引以為豪;對于外國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來涵養自身,發展自身。依托教材中的中國故事[4],教師要巧妙通過深挖內涵,充分應用多模態語篇,通過中外文化對比,文化的延伸拓展,升華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注重文化體驗,避免單一靜態文化知識的教學方式。
在嶺南文化的滲透上,教師要學會在原本的中國故事上見縫插針,穿針引線。如在中國武術這篇文章的學習中,引用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詠春拳、黃飛鴻等素材作為例子,在課上通過詠春等歷史淵源,小故事再述,再現武術視頻,微課等生動活潑的形式,給與學生了解認識嶺南文化的機會。學生們面對自己熟悉又陌生的詠春,佛山無影腿等,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的氣氛,開拓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對本土特色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讓學生對所處的大灣區地區文化的深刻全面認識。通過對比與其他地區的異同,突出嶺南文化特色和與其他地區的淵源,理解文化的聯系與發展。立足本民族文化,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讓文化煥發生機,抵制崇洋媚外思想,樹立文化自信。
學生在習得文化的同時,教師也要重視訓練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和思維,避免中國文化失語。可以從what,when,where,who,how指導如何敘述故事,提取教材部分例句,為學生分析句子成分,鼓勵學生的遷移應用;在中國故事的語境中積累豐富的詞匯,開拓視野;幫助學生學會提煉有價值的信息,形成記憶樹或思維導圖的方式輸出,加深學生的記憶和理解,讓學生學會整理歸納故事,鍛煉學生的思維品質;并且教師可以在這一情境中,充分利用小組合作或者對正面和反面人物進行辯論的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中訓練英語的聽說讀寫,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梳理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品質。教師在介紹相應故事,與學生討論梳理故事內容結構的時候,強調要以故事為背景,事件的人物或某個矛盾點入手,通過辯論,情景再現,角色扮演的形式,加強學生的理解和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思辨能力,并強調老師在最后的引導和總結,重視學生整體價值取向的引導。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正確的政治意識,有利于使思政元素內化為學生的道德意識,為外化于實際行動打下思想基礎,增強對國家的文化自信和歸屬感。
3.4 廣度——課外實踐活動。文化具有一定的區域性,相似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的區域歸屬于同一文化圈。粵港澳大灣區各個區域的文化雖因歷史背景差異而有所不同,但是,其主要的文化特質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圈[5]。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所處地區的嶺南文化對學生進行文化認同、人文精神、文化自信等方面的課外教學活動方面的教育,如,教師帶領中學生走訪黃飛鴻紀念館,祖廟,詠春拳的學習基地,領略嶺南民風民俗,感受嶺南文化特色;鼓勵中學生參加嶺南文化知識競賽、嶺南文化宣講活動,讓中學生能受到嶺南文化的熏陶,在參觀的過程中調動他們的情感,提高對嶺南文化所處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認同感,更加擁護黨的領導,堅定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享樂主義。教師有目的地設計課外教學活動,如采用項目式學習。教師講解嶺南文化是什么,為什么要了解和學習嶺南文化,通過什么樣的途徑去了解和學習嶺南文化。教師應該在活動開始前提出上述問題,讓學生在活動開展時帶著問題去思考,去發現隱藏在身邊的嶺南文化因素。課外活動課通過班級的團日活動開展,如,集體看電影《葉問》并作一個觀后感的分享會,觀看視頻關于廣東省已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4項,分別是古琴藝術嶺南派、廣東剪紙、陸豐皮影戲和粵劇,以及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為代表的嶺南文化,這些都是頗具嶺南特色的文化遺產。通過觀看影片,從視覺和聽覺上調動學生的情感,引起共鳴,既能加強同學間的友誼聯系,又能在同學的思維碰撞中逐步加深對嶺南文化的認同?!叭逵胁W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在重視課堂英語學習的同時多參加課外實踐活動,培養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知行合一的社會主義新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能否把高中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一代,事關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課程思政遠遠超越傳統意義上的思政課程,是新時代下,每個教師的責任與使命,作為高中英語教師,理應從傳統應試思維中解放出來,著眼于教育改革的前沿,善于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主動探索思政教育嵌入學科教學的途徑,以本學科的教學方法為基礎,創新多種教學方式,從深度、熱度、厚度、廣度出發,走向思政教育的溫度,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把學生的需求放在首位,從課程,教材,教學中發掘思政元素,融合語言認知與思想認知,發揮課堂的最大效益,切實落實學科育人的理念,才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