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有菊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濱江學校 甘肅 隴南 746000)
寫作是對內心感受、情感情緒進行傾吐的過程,需要深厚的語文知識作支撐,還需要具備靈活、發散且深刻的思維,可以反思寫作傾吐內存在的不足之處。對于初中語文教學而言,寫作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但受到傳統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的影響,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寫作素養不容樂觀,大部分學生缺乏寫作興趣,難以在日常語文學習中積累寫作素材,對作文的謀篇布局、行文脈絡等的構想不足,且缺乏寫后修改的良好習慣。學生此種寫作學習現象也反映出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忽視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引導、強化與指導,進而導致學生寫作水平的發展十分緩慢。為此,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革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式,在語文教學中探尋提高學生寫作素養的契機,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穩步提升。
初中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五大方面:其一,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通常以知識為本位,以教材為主導,將學生置于被動地位,忽視對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壓抑的教學模式、枯燥的教學活動、單一的教學方式,再加上缺乏寫作情境創設,很容易誘發學生對寫作學習的負面情緒,降低學生對寫作課堂的參與度,進而制約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其二,學生寫作素材積累不足。在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學中,大部分教師缺乏對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方法的啟發、引導,傾向于直接為學生呈現好詞好句、寫作范文,忽視學生自主汲取、建構寫作知識的內在需求,導致學生對教師的講解、解讀產生較大的依賴心理,從而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產生消極影響;其三,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未能意識到訓練及強化學生寫作思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此種教學觀念及教學方式的影響下,學生很容易陷入思維定式,難以從多角度、多維度表達自己的寫作立意,且對語言材料的組織、語言知識的運用不夠靈活,進而導致學生寫作素養發展緩慢;其四,閱讀與寫作融合度不足是寫作教學的主要問題之一,教師通常將閱讀與寫作視作相對獨立的教學單元,導致學生閱讀體驗不深入、寫作中缺乏對閱讀知識及技能的遷移,不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其五,寫后修改環節缺失。在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通常為學生布置課下寫作任務,學生寫作后教師對作文進行批改及評價,指導學生修改,但大部分學生在缺乏教師的監督下隨意修改作文,未能反思自己的寫作過程及方法,導致寫后修改流于形式,無法助力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1]。
2.1 創設寫作情境,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當前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忽視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問題,導致學生對寫作學習缺乏積極性、主動性,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寫作活動內。為解決該問題,有效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教師需要在教學中積極創設寫作情境。情境是指教師引入的具有探究性、開放性及趣味性的場景,學生與情境進行交互,從中提煉自己所需的信息、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產生高漲情緒與飽滿情感、強烈的學習動因,進而獲得寫作啟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所創設的寫作情境要契合初中生的思維特點、認知發展規律及興趣愛好,緊密結合所講授的寫作知識及技能,通過語言情境、多媒體情境、情感情境等引發學生求知欲、寫作欲望,讓語文教學事半功倍,并讓學生主動進行寫作嘗試,以此為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2]。
例如在“嘗試創作詩歌”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階段創設語言情境:詩歌是世界上美麗的花朵,是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中璀璨的明珠,素有“文學之母”、“語言鉆石”之美育的詩歌盡顯語言之魅力,遨游于詩海,其樂無窮。以詩情畫意的語言激活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順勢引出本節課的寫作主題。在學生情緒高漲知識,教師順勢呈現視聽情境:播放余光中《鄉愁》配樂朗誦音視頻,讓學生體會詩歌意象之優美、情感之濃郁、節奏旋律之美妙,自然而然地形成濃厚的詩意,在課堂上營造詩的氛圍,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詩歌創作及表達上。
此種初中語文教學導入策略可以在課堂伊始便調動學生情緒情感,將詩歌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激發學生以自己的語言仿寫詩歌、創造詩歌的內在動因,對于提高學生寫作積極性、主動性及創造性大有裨益。
2.2 積累寫作素材,奠定學生寫作基礎。寫作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能夠綜合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培育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同時,寫作是一項綜合性與創造性的活動,不僅依賴于學生濃厚的寫作學習興趣、強烈的寫作與表達動因,還依靠學生扎實的語言基礎、寫作素材基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幫助學生從多渠道、多角度、多空間汲取寫作素材,結合自己的寫作主題、需求及寫作風格等對這些素材進行整理、篩選及加工處理,將寫作素材轉化為自己的個性化語言、表達方式及寫作手法,再加上教師對學生的引導與指導,能夠讓學生的寫作內容更加豐富、寫作思路更為開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方式十分多樣,重點在于激活學生發現美、感知美的眼睛,調動學生創造美的信心,并非將寫作素材直接呈現給學生,而是要啟發學生,引領其在生活、學習中深挖寫作素材[3]。
例如在《觀點要明確》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信息技術利與弊”這一話題,從兩大方面幫助學生積累素材:其一為關聯現實生活,引導學生思考在日常學習及生活內自己會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身邊的同學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所帶來的便捷或困擾,如學習—利用信息技術查閱資料—資料真偽難辨;交往—利用信息技術交朋友—身份難界定等,學生回憶自身生活經歷的過程便是于生活內積累寫作素材的過程;其二為應用新媒體平臺,教師可以播放新媒體平臺上體現信息技術利與弊的短視頻,引導學生從中提煉多元化觀點,找出論證觀點的句子及案例等,讓學生在對比分析中逐漸形成自己清晰的觀點,善于從現象內提煉寫作素材。
在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后,學生會在寫作過程中靈活自如地運用這些素材,所寫出的作文有理有據、內容詳實、邏輯嚴謹,以此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穩步提升。
2.3 發散寫作思維,提生寫作構思能力。對于初中生而言,寫作過程復雜、環節眾多,大部分學生在面對寫作主題時會出現無從下筆的現象,究其根本在于寫作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不足。實際上,寫作過程只有兩大環節,即“寫什么”、“怎么寫”,前者需要學生的寫作立意思維,后者則需要學生的立意表達思維,其中表達立意一般通過結構,即材料的組織予以實現,體現出學生對自己作文的構思及謀篇布局,學生結合“寫什么”以靈活組織結構及材料,由此學生的寫作思維活動才能被打開,學生的寫作便有了思維的支點。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寫作思維的訓練及強化,重視教學過程中對寫作知識及寫作技能的介紹,以教育智慧激發學生的寫作智慧,讓師生、生生間的思維發生碰撞,幫助學生逐步突破固有思維的束縛,降低對教師講解、范文的依賴,轉而從自己個性的角度出發進行寫作,以此通過訓練、發散學生寫作思維逐步達到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語文教學目標。例如在《議論要言之有據》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學習成績是否最重要”主題開展辯論塞活動,按照學生觀點將其劃分為正反方兩隊,引導學生在提出、論證本隊觀點的同時預設對方可能提出的反駁理由,并針對其反駁理由進一步列舉案例、引入名言等做出辯論。在辯論賽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最大化激發,運用多種論證方式以確保自身觀點的說服力,在駁斥對方觀點時做到有理有據。在辯論賽結束后,教師請辯論雙方代表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可以談一談對方提出的新穎觀點、難以反駁的理由等,指導學生結合自己在辯論賽中的收獲、感觸及體驗等進行議論文寫作。
經過思維的碰撞、發散,學生在議論文寫作時能夠深刻論證、多角度論證,保證自身作文言之有據、言之有理,切實解決學生寫作內涵淺顯、空洞乏味的問題,可見發散學生寫作思維對于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意義。
2.4 重視讀寫結合,發展學生寫作素養。讀寫結合是契合新課改理念的初中語文教學方式。正如我國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所說:“閱讀是內化,寫作是傾吐”,閱讀與寫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大部分初中生在寫作時難以調動自己語文知識的主要原因便是在寫作前缺乏深厚的閱讀基礎,亦或是在閱讀過程中未能有意識地汲取文本內精妙的語句、貼切且生動的語言表達方式、新穎的觀念以及獨特的美學思想,沒有將閱讀知識及技巧遷移至寫作中的能力,導致學生在寫作時內容空泛、情感空洞。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現讀寫一體化,在寫作活動前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內涵深刻、情感細膩且真摯的閱讀素材,促進學生在閱讀中內化吸收語文知識,建立閱讀與自身寫作思路的關聯性,再指導學生在寫作中運用閱讀體驗、感悟及收獲,將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為此,初中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讀寫結合教學,引導學生在也讀中把握文本結構及脈絡,理解文本內容及邏輯思維,在讀寫結合中建立寫作思路,融入自己的情感[4]。
例如在《學習縮寫》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多體裁文本,如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小說等,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從宏觀上把握好文本體裁的特點、基本要素及結構,如小說一般包括環境、人物及情節三大要素,不同要素起到不同作用且缺一不可;記敘文包含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要素,要素間有著極強的邏輯關系,且有著一定的記敘順序等。學生在掌握文體特點后,教師順勢指導繪制思維導圖,提煉出文本內體現各類要素的重要詞匯及語句,幫助學生把握好初中階段所需學習的文本體裁。接下來引導學生縮寫文本,此時學生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在縮寫中需要保留文本的要素,對照思維導圖以簡潔凝練的語言體現出要素間的關系,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縮寫技巧。由此可見,實行讀寫結合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2.5 注重寫后修改,提高學生寫作水平。修改是寫作中的關鍵環節。曹雪芹在創作《紅樓夢》時“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托爾斯泰創作的《安娜·卡列尼娜》前后經過十二次精心修改;老舍在《我怎樣學語言》中也強調:“作者對自己的寬大便是對讀者的不負責?!背踔猩趯懽髦腥魺o“讀者”意識,忽視對自身作文的修改、潤飾,便會對寫作產生應付的心理,將寫作視作一項任務。而教師鼓勵學生間交換閱讀作文,相互提出意見及建議,檢查作文內不通順的語句、錯誤的用詞、不合適的修辭及表現手法,反復閱讀后對作文的謀篇布局、行文思路等進行優化,能夠讓學生形成“讀者意識”,幫助學生養成修改作文的良好寫作習慣。不僅如此,學生間的相互閱讀是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在自身努力及同伴支持下,學生切實感受到自己的寫作水平逐漸提高、寫作內容愈加豐富優質,將使學生獲得成功、滿足的寫作體驗,進一步激發學生寫作的自主性及積極性。為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將寫作后學生的自我改進、生生間的相互評價作為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著力點[5]。
例如在《學習改寫》教學中,教師在幫助學生掌握改寫技巧、對文本進行改寫后,開展集體評價修改活動。先指導學生閱讀自己的作文,改正其中的錯別字、不通順語句。在請學生間交換作文,采用批注的形式提出建議。最后,學生結合自評、相互評價、對同伴作文的閱讀感受,再次審視自己的作文,補充語言細節以體現自己改寫的立意、內容,合理運用修辭手法讓自己的改寫內容更加生動,借鑒同伴的寫作方法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
通過學生寫后的自主與相互修改,促成學生間的優勢互補,強化學生的作文修改意識,讓學生在寫作中不僅可以靈活組織語言、個性化表達,還能夠以修改的方式提高自己的作文質量,對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價值。
總之,寫作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對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意義深遠。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學中忽視對寫作興趣的培養、學生寫作素材積累不足、缺乏對學生寫作思維的訓練及強化、讀寫結合不夠深入、寫后修改環節缺失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語文教學的開展、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初中語文教師需要積極優化、改進寫作教學方式,加強對寫作知識及寫作技巧的介紹,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豐富學生素材儲備、打開學生寫作思路,進而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