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銀瑩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將學生的錯誤籠統地歸結為粗心大意,過于依賴題海戰術的作用,使得小學生在思維定式下機械地解答題目,課堂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重視小學生審題能力和習慣的培養,并從根本上分析他們出錯的原因,以在對癥下藥的基礎上,促使小學生在知其然的同時做到知其所以然。
受到認知水平以及學習能力等的影響,小學生在解答數學問題時,表現出了如下三種狀態:一是抓耳撓腮、百思不得其解,浪費較多時間,卻不知道如何下筆;二是解題思路出現偏差,在大量計算后,得出錯誤答案;三是運算速度較快,但不能保證準確度。[1]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應該從正確審題入手,引導小學生挖掘題目中的關鍵性信息,以提高他們的解題速度,夯實他們的數學基礎。畢竟,正確審題是做題的首要步驟,若審題方向出現偏差,再多的努力都是徒勞的。由此可見,培養小學生的審題能力是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水平的關鍵。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小學生基本的數學知識,還應該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以做到授人以漁。目前,小學生仍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在面對較為復雜的數學題目時,他們存在強烈的畏難心理,增加了做題的難度。而隨著審題能力的不斷培養,他們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技巧,思維較為活躍,這便于他們從數學的角度入手思考問題,從而能使他們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對于題目中的重點字詞句小學生應反復讀、仔細揣摩,以抓住重點,理清數量關系,即當看到“多”或“少”字眼時,要清楚知道是哪兩者之間的對比,并能明確哪個大、哪個小,以快速整理思路,做到下筆如有神。
例如,在面對題目“一個長方體的長是5分米,寬是45厘米,高是24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時,很多小學生能快速給出5×45×24的答案,卻忽略了題目中的單位并不統一,需要先換算單位,才能進行計算。而在面對題目“一塊布長4米,用去1/4米,還剩多少”和“一塊布長4米,用去1/4,還剩多少米”時,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解題方向卻完全不同。小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只有穩定情緒,仔細推敲,并圈出其中的關鍵詞,才能做到不遺漏,正確理解題意。
只有反復讀題,才能在關注到整體的同時,發現部分的差異,防止漏讀、錯讀等情況的出現。但很多小學生在平時的練習和考試中存在緊張心理,導致讀題的時候情緒不穩定,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對他們多一些訓練和指導,以促使小學生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從而提升他們的數學綜合能力。
仔細觀察有助于小學生發現出題人的意圖,能使他們快速找到解題的關鍵。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轉變自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而是要樹立小學生的主人翁地位,把課堂教學交還到他們手中,給予他們足夠的觀察和思考時間,以促使他們獲得一定的成就感與自豪感,從而加深他們的理解與記憶。
例如,在面對題目“工程隊修一條路,已經修好了全長的2/3,距離終點還有12米,這條路全長是多少米?”時,小學生在看到題目時,往往一頭霧水,并不清楚分數和具體的長度之間的關系,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鼓勵他們自主觀察,深入探究。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他們能在觀察中發現12米其實就是全長的1/3,但對于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他們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發現題目中的數量關系。作為教師,應對他們多一些鼓勵和引導,以幫助小學生樹立解題的自信心。而在面對題目“舞蹈小組中男女生人數比例為4∶3,現在又轉進來7名女生,這時男女比例為3∶4,試求舞蹈小組的總人數”時,教師可引導小學生多次重復觀察,以發現其中的變量和不變的量,進而在促使他們深入思考,經過計算得出最終答案。
磨刀不誤砍柴工。觀察的過程中看似浪費了時間,卻為小學生消除了解題道路上的障礙,使得他們的整個解答過程更為順暢。因此,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促使他們在邊讀、邊觀察、邊思索中,順利解答問題。
在教師講解完例題后,很多小學生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迫不及待想要解答教材后面的變式題,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明明是相近的題目,卻總是審錯題、會錯意,寫錯解。[2]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以題組練習的形式,引導小學生在類比思考中,獲取相應的審題能力,以完善他們的數學思維。
例如,在如下題目中:(1)一件衣服原件100元,第一次降價20%,第二次又降價20%,這件衣服現價多少元?(2)一件衣服原價100元,第一次降價20%,第二次提價20%,這件衣服現價多少元?(3)一件衣服第一次降價20%,第二次提價20%后現價為96元,這件衣服原價多少元?由于先入為主的觀念,小學生錯誤地認為降價20%后再提價20%,相當于價格沒有變動,卻忽略了其中的單位1在時刻變化。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引導小學生先對比題目,發現其中的異同點,然后以小組的形式探討解題方法,并讓他們暢所欲言,促使他們獲得深刻的認知體驗,豐富他們的數學知識體系。
類比思考能促進小學生發散思維的發展,能在深入辨析中,促使他們發現數學課程的奧妙之處,進而能激發出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使他們在數學的世界中自由自在地遨游。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曾經說過:數無形時少直覺,形少數時難入微。尤其是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認識的字較少,在審題時,常常丟三落四。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采取數形結合的形式,增加題目的趣味性,降低審題的難度,從而更好地為小學生服務。
例如,在面對題目“科技園上午有游客12人,中午有6人離開了,下午又來了8名游客,此時園內有多少游客?”時,由于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在閱讀時較易混淆其中的關鍵信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電子圖抽象表示每一個游客,先畫12個點,再圈走6個,右邊又來8個,這時問一共有多少人,將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問題由繁到簡,結合圖形思考學生就會產生熟悉感,從而能幫助他們進行有效審題。而在面對題目“果園里今年收獲核桃360千克,收獲的紅棗比核桃的2倍少40千克,果園里今年收獲紅棗多少千克?”時,教師可要求小學生自主畫出線段圖,以促使他們快速列出算式360×2--40。
數形結合是小學數學課程中的基本思想之一,也是培養小學生審題能力的有效武器。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訓練小學生的畫圖能力,即把題目中的文字描述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這往往能使小學生發現題目中層層遞進的關系,可使他們體會到解題的樂趣,從而能將課堂教學推向最高潮。
檢查是審題能力培養的關鍵一環。但在目前的教學中,教師并不注重小學生檢查能力的培養,而是在批改作業時直接指出他們的錯誤,這導致小學生下次還在相同的地方出錯,并不能有效糾正他們的錯誤思維,使得教學效果事倍功半。為此,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要求小學生自查自檢,以引導他們走出思維誤區,從而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做題習慣。
例如,在面對題目“甲書架的書是乙書架的5/8,若從乙書架取21本書放入到甲書架,則兩個書架的本數相等,乙書架原來有多少本書?”時,小學生潛意識里會認為乙書架比甲書架多21本書,因此得出“乙書架的3/8為21”的錯誤結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先組織他們進行自主檢查,借助逆推法發現其中的矛盾,然后讓同桌之間相互檢查,以學習同伴的解題思路和長處。由于是自主發現的錯誤,他們的記憶往往更為深刻,課堂教學效果也較為顯著。
在檢查環節,教師還應引導小學生做好反思和總結,即為什么會出錯,應該如何保證邏輯的正確性等。此外,教師還應要求小學生將錯題整理到筆記本上,并經常翻閱,以提高他們的做題質量與水平。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題中有很多的隱含條件,需要小學生在反復讀題的基礎上,仔細觀察、類比思考,并采取數形結合的方式,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最后通過認真檢查,提高他們解題的準確率,促使他們樹立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