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雄燕
“1+N”鏈接式閱讀教學指導機制是針對小學低段語文教學特點演化而來的一種教學指導模式。在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其圍繞某一主題進行以“1+N”為核心的閱讀指導教學機制。在“1+N”鏈接式閱讀教學指導機制下,教師能夠圍繞互動、教學、討論、評價等活動建立不同的語文閱讀指導機制,在提出“1”的同時,依靠“N”的補充說明細化小學語文閱讀課堂。[1]對于當前的教學來說,“1+N”鏈接式閱讀教學指導機制是對教學活動的重新拓展,其構建了“總分式”的全新教學格局。
低年級小學生的文化積累水平較低,對于語文知識、語文故事缺乏了解,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對學生的語文思維、學習方法進行引導,才能提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在這種情況下,諸多問題開始出現在閱讀教學活動當中。借助“1+N”鏈接式閱讀發起教學工作,能夠將語文閱讀教學問題轉化為“總—分”的形式,進而幫助學生逐步剖析文本,積累語文學習經驗。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烏鴉喝水》的教學為例,對于這樣趣味橫生的教學作品,學生愿意在情感上接受有關文本。在教學活動中,可結合“1+N”鏈接式閱讀教學機制完成教學任務。借助“1+N”鏈接式閱讀的指導,在教學中結合“總—分”的形式提出多個問題:首先,是對文章主要內容的提問:烏鴉喝水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在提出問題之后,學生需要閱讀文本進行回答,從而得出對應的答案。
在教學中,其對于文本素材形成了一個初步的把握。隨后,將“1+N”鏈接式閱讀中的“N”提取出來,繼續深化教學,借助“N”提出多個問題:烏鴉是怎樣喝水的?能不能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語言來復述一下?在每個問題當中,學生對于《烏鴉喝水》的理解不斷加深,進而掌握了課文閱讀的一般方法。對于教學中所涉及的長篇幅、多角色的教學文本,可針對教學知識繼續發起教學工作,結合“1+N”鏈接式閱讀建立問題框架。在問題中不斷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剖析,從而打開語文教學的新方向。
低年級小學生很難安安靜靜地學習,在獲得了學習經驗與學習結論之后,其希望能夠將“自己的成果”在課堂上分享出來,從而得到他人的認可。在這種心理意識的影響下,教師必須為學生創造討論互動的機會,從而在討論互動的過程中掌握語文閱讀指導思路,鍛煉學生的語文技能與閱讀能力。在“1+N”鏈接式閱讀模式的支撐下,可嘗試將學生分為不同的“討論角色”,小組長扮演“1”,其他學生扮演“N”,從而提高語文閱讀質量。[2]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小公雞和小鴨子》的教學為例,在閱讀活動中,教師可通過“1+N”鏈接式閱讀機制引導學生開展互動: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落實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對學生的閱讀技能、方法進行訓練、分享。擔任“1”的小組長負責對組員分配任務,如分角色閱讀、輪流朗讀等,其他組員配合小組長提出的閱讀要求扮演“N”,在教學中開展互動:分角色朗讀課文。
在《小公雞與小鴨子》的有關教學中,剩下的三名學生恰好可以飾演小公雞、小鴨子、旁白三個角色。當學生完成小組閱讀任務之后,由小組長對每個組員進行評分。這種“1+N”鏈接式閱讀衍生而來的互動機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小組長的自滿心理。
在教學中,可嘗試改變教學機制:針對學生的閱讀表現定期調整小組長,借助競爭機制深化“1+N”鏈接式閱讀。這樣的閱讀引導下,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其他學生處獲得閱讀靈感,進而在閱讀的過程中重新積累寶貴的閱讀經驗。角色不同,功能不同,學生所獲得的學習經驗自然存在差別。在未來的教學中,每個學生都能夠掌握新的閱讀技巧,從而積極回應閱讀教學指導活動。
低年級小學生雖然不具備深厚的文化功底,但其同樣具有旺盛的求知欲與學習欲望。在學習了短篇幅的語文故事之后,學生的學習熱情被進一步地調動起來,從而形成新的學習欲望。在教學指導活動中,教師要重視應用語文資源的必要性,在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的同時,結合課外資源應用“1+N”鏈接式閱讀指導模式,拓展學生的文化思維,形成閱讀品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寒號鳥》的教學為例,閱讀的過程中,可將課文《寒號鳥》視為引導教學活動的“1”,在完成《寒號鳥》的閱讀學習之后,與學生進行互動:《寒號鳥》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你從《寒號鳥》中得到了怎樣的哲理?學生對教師的問題進行解答。此時,學生逐步理解了文本的核心情感,教師圍繞有關文本開展第二環節的教學工作:除了《寒號鳥》之外,你還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請你在課堂上分享出來。
這一環節,“1+N”鏈接式閱讀中的“N”進入到教學課堂當中,發揮出文化互動作用。學生會給出《狼來了》《小紅帽》《三只小豬》等故事,教師結合“1+N”鏈接式閱讀對比文本材料提出問題:結合你的閱讀經驗思考一下,《狼來了》《小紅帽》《三只小豬》等素材與我們所學到的《寒號鳥》之間有著怎樣的差別?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進而從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故事中的情感等角度分析文本,理解文本在行文思路、主要情感上的差別。
在隨后的教學中,教師可結合“1+N”鏈接式閱讀制作教學表格,在表格當中設計對比模塊,要求學生對不同的故事、哲理進行整理,將學習經驗轉化為一種可視化材料,在教學活動中進行保存。借助“1+N”鏈接式閱讀,低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不再是一個“學了就忘”的過程,而是能夠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更為深刻的記憶,進而開發學生的語文思維。
在低年級開展閱讀活動,教師不僅要強調學生文化技能與學習能力的綜合培養,更要重視學生閱讀情感、閱讀興趣的開發,結合教學活動的有關要求建立全新的閱讀指導機制。在“1+N”鏈接式閱讀的推動下,閱讀活動之后應該包含著諸多的衍生品,如情感教育、德育教育、文化教育等。借助“1+N”鏈接式閱讀理念豐富閱讀活動,鼓勵學生圍繞教學素材深入學習文化知識與閱讀方法,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構建多元化的活動機制與活動體系,能夠開發學生的閱讀能力,促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接受情感教育、技能教育,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素質,在“1+N”鏈接式閱讀的支撐下,各個教學活動環環相扣,有助于學生提升自身的閱讀素養。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小馬過河》的教學為例,在完成閱讀任務之后,可結合“1+N”鏈接式閱讀理念的指導深化教學工作: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布置探究、互動、交流等任務,開發學生的語文思維與學習技能。
首先,以《小馬過河》為“1”,對文本進行解讀,以文本的解讀活動為引導,促使學生形成觀點。其次,以探究活動、討論活動為“N”,鼓勵學生表達觀點。教師可在閱讀活動中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文章中提出了“要聽取別人的意見”“多去嘗試”等觀點,對于這些觀點,你認可嗎?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已經形成了活動經驗與活動意識,能夠對相關問題作出回應。在學生討論有關觀點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開展多元活動,借助“1+N”鏈接式閱讀的引導幫助學生積累閱讀經驗。在交流中,分享語文智慧與語文情感,對課文中所提到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意見。在課堂討論活動中,將自己支持或反對有關觀點的原因分享出來,升華語文課堂。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語文閱讀活動轉化為學生討論、分享的平臺,學生能夠在互動的過程中重新解讀語文知識。
綜上所述,“1+N”鏈接式閱讀模式在低段語文閱讀指導活動中確實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但需要注意的是,作為一種全新的閱讀教學指導機制,在圍繞小學生閱讀教學活動應用“1+N”鏈接式閱讀時,教師要對閱讀的方法、閱讀活動、課外資源進行重新安排,展現“1+N”鏈接式閱讀的多元化、聯系性特點,建立多元閱讀指導機制,培養學生的閱讀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