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元白詩箋證稿》的考察"/>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陳寅恪的文學史觀與“修辭立其誠”的寫作傾向
——基于《元白詩箋證稿》的考察

2022-11-19 22:59:50余婉卉
寫作 2022年4期

余婉卉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中國知識、學術、教育體系轉型的大潮中,不少中國學者試圖以舶來的“文學”概念勘察中國文學的疆界,尋繹擘畫中國文學史料,判斷中國文學價值。至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學史的編著和出版愈加踴躍,面對“如何書寫中國文學史”這樣一個宏大繁難的問題,作為史家的陳寅恪也在思索并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文學史,以文學為主體,又關乎歷史編纂,它與陳寅恪的關聯是雙重的。一方面,陳寅恪對“史”體察極深。另一方面,他對文學的認知和研習絕不止于“喜讀小說,雖至鄙陋者亦取寓目”①陳寅恪:《陳寅恪集·寒柳堂集》,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1頁。的業余愛好層次。與同時代諸多學者相似,寫舊體詩是陳寅恪記事抒懷的日常途經。甚至,在文學與史學之畛域日趨分明時,他卻先后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成都燕京大學、嶺南大學、中山大學等校擔任歷史系與中文系合聘教授②1932年,陳寅恪任清華大學中文、歷史兩系合聘教授。1940年,陳寅恪任昆明西南聯大中文、歷史兩系合聘教授。晚年在廣州的嶺南大學、中山大學,他亦曾接受中文、歷史兩系的合聘。。誠然,陳寅恪并未發表任何題為“文學史”的學術作品,但他在《元白詩箋證稿》等著述中卻將“文學”置于思想衍變的關鍵環節,對中國文學史的編寫范式提出極富見地的主張,并藉此透視研究對象的生活方式、政治實踐和價值取向,表現出“修辭立其誠”的寫作傾向和人格追求。

一、以“史家長編”之法觀“同題競作”

約在18世紀后期,歐洲學人、作家開始推崇“審美經驗”“審美和諧”,文學逐漸替代宗教精神力量,學界形成“文學史”的著作觀念——甄選卓異的文學作品,視之為民族財富。而中國文學史的書寫,即肇始于近現代學人在“民族化”的驅動下借鏡海外。其間不乏“以西格中”者,但亦有不少人既追隨西方文學史的理念,又力圖建立新的范式以保全中國文化的本來面目,或無限拓展“中國文學史”的寬度①如林傳甲《中國文學史》涵蓋古代文字、訓詁、經學等門類;黃人《中國文學史》收入制、詔、策、諭等文體。,或保持“純文學”范疇與中國文化史實之間的張力②如傅斯年《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

而對“史”高度敏感的陳寅恪,順著中國文化的肌理,提出文學史可以如此架構:

今并觀同時諸文人具有互相關系之作品,知其中于措辭(即文體)則非徒仿效,亦加改進。于立意(即意旨)則非徒沿襲,亦有增創。蓋仿效沿襲即所謂同,改進增創即所謂異。茍今世之編著文學史者,能盡取當時諸文人之作品,考定時間先后,空間離合,而總匯于一書,如今史家長編之所為,則其間必有啟發,而得以知當時諸文士之各竭其才智,競造勝境,為不可及也。③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9、46頁。

可見,陳寅恪取徑史學,傾向于從文體與歷史語境的互動中勘測作家作品的文化價值、社會角色。他主張在具體的時空坐標中建立文人、作品的關系網絡,從而看清“仿效沿襲”“改進增創”的脈絡。從某種意義上說,陳寅恪承繼了中國古代文論中以《文心雕龍》為代表的“觀通變”“觀奇正”“見異唯知音”等觀念,且更著眼于同一時空中的文人交游、作品交集。

史家往往善于以歷史視角解讀詩文、判斷價值,而陳寅恪亦將文學置于“史”的鏈條中考察,關切其演化軌跡。他主張從中國文人“同題”唱和的風尚入手:

故今世之治文學史者,必就同一性質題目之作品,考定其作成之年代,于同中求異,為一比較分析之研究,而后文學演化之跡象,與夫文人才學之高下,始得明了。否則模糊影響,任意批評,恐終不能有真知灼見也。④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9、46頁。

亦即,觀照一部文學作品,要縱覽其所屬的文體、話題體系,比照文本之間的“家族相似”,方能最大程度還原那個時空中寫作、閱讀、傳播、再寫作的立體畫卷。這可視作“文本間性”,此現象非中國文學所獨有,因此陳寅恪的這一建議既遵循中國文學傳統,又具有普適性。

陳寅恪的上述觀點非憑空臆造,而是立基于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量文學事實。他的詩作、教學和研究,時常關涉元白。1927年6月,王國維自沉辭世,陳寅恪即采用元白長慶體寫下《王觀堂先生挽詞》。1932年,他在清華大學開設“唐詩校釋”課,校釋的主要對象即為元稹和白居易之詩⑤陳寅恪:《陳寅恪集·講義與雜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1頁。。1935年,他在清華中文系所講授的課程直接名為“劉禹錫、元稹、白居易”⑥卞僧慧:《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卞學洛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169頁。。1940年,陳寅恪在西南聯大開設的兩門課程之一即是“白居易研究”①另一課程為“隋唐史研究”。參見蔣天樞:《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頁。。1944年,他在成都燕京大學開設課程“元、白詩”及“元、白、劉詩”②陳寅恪:《陳寅恪集·書信集》,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216頁。。1949年,陳寅恪在嶺南大學講授“白居易詩”。嶺南大學并入中山大學后,他又在中大開設“元白詩證史”課③劉隆凱整理:《陳寅恪“元白詩證史”講席側記》,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頁。。據陳才智《陳寅恪先生的白居易研究》一文所見,陳寅恪1935年開始發表有關元稹、白居易的著述,是年10月發行的《清華學報》刊登其論文《元白詩中俸料錢問題》(后錄入《金明館叢稿二編》)。1942年,清華大學刊印其書稿《白香山新樂府箋證》。1947年至1950年,陳寅恪在《清華學報》《嶺南學報》等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有多篇關乎元白:《〈長恨歌〉箋證》(1947)、《白香山〈新樂府〉箋證》(1948)、《論元白詩之分類》(1949)、《元和體詩》(1949)、《白樂天之先祖及后嗣》(1949)、《白樂天思想行為與佛道之關系》(1949)、《白居易與劉夢得之詩》(1949)、《白香山〈琵琶行〉箋證》(1950)等④陳才智:《陳寅恪先生的白居易研究》,《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到了1950年11月,集陳寅恪研究元稹、白居易之大成的《元白詩箋證稿》由嶺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室出版線裝本⑤卞僧慧:《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卞學洛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266頁。。此書在多家出版社持續翻印、重印,堪稱陳寅恪著述中的名篇。

在《元白詩箋證稿》等著述中,陳寅恪屢次采用的概念是“同題競作”而非更常見的“同題集詠”,大概前者更能凸顯文壇中人相互挑戰、彼此品評、激賞的動態圖景。而元稹、白居易所在的文學世界,恰符合這一理想型。陳寅恪由《長恨歌》諸篇的創作背景洞察到,“樂天當日之文雄詩杰,各出其作品互事觀摩,各竭其才智競求超勝”⑥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46、117、44頁。。

《舊唐書》的《元稹白居易合傳論略》給陳寅恪留下了極深印象,“沈謝既往,元白挺生”成為他立論的基礎。陳寅恪指出,《舊唐書》的議論往往代表“通常意見”,故可推知不僅元白詩膾炙人口,元白文在當時一般人心目中也勝過韓柳,堪稱元和一代文章正宗⑦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46、117、44頁。。

分析元稹和白居易的人生軌跡和創作歷程,能有效了解彼時文壇格局和社會心態,避免以后世眼光來代替在場者的口碑。已有學者發現,由《舊唐書》《新唐書》可知,元稹、白居易在世時,“元白”并稱就已經出現,并多次出現在此二人的詩文中,這是不同尋常的,須知唐代詩人并稱一般出現在其身后⑧尚永亮:《“元白并稱”與多面元白》,《文學遺產》2016年第6期。。這說明陳寅恪極具識力。時至今日,文學研究的新范式提倡歷史感和歷史想象力,力圖避開歷史的過濾,探求重要作家作品的經典化過程。而陳寅恪以史學家的眼光,在20世紀上半葉即已甄別出元稹和白居易的獨特文學地位,將作品置于文本生成及相關制度的大語境中,試圖重現那段歷史的現場感。

二、洞察“詩友亦詩敵”

中晚唐至北宋初年,元白詩文流傳甚廣,美譽度較高,追慕仿效大有人在。然而,北宋中期之后,“尊杜抑白強作解釋之批評”⑨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46、117、44頁。漸興。《新唐書》、蘇軾《祭柳子玉文》、魏泰《臨漢隱居詩話》等,依循了杜牧對白居易“淫言媟語”的評價,發出“元輕白俗”論⑩陳友琴:《白居易詩評述匯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46頁。。從此,元白詩屢遭負面評價,王夫之、王士禎皆為代表。晚清民初,中國學人對傳統文化的反思異彩紛呈,在此背景下,陳寅恪看待元稹、白居易的眼光大不相同于歐陽修、蘇軾、王夫之諸人,折射了民國學術思潮對宋元明清人“元輕白俗”說的反省。

在《元和體詩》一文中,陳寅恪指出“元和體”多被誤會,于是分析唐人的界說和元稹、白居易的言論以求“真解”。陳寅恪認為,元和體分兩型,一為次韻相酬之長篇排律,一為“杯酒光景間小碎章”,而廣泛播行的是后者①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345、348、51、309頁。。然而,風靡當日的元和體詩卻被杜牧、李戡等人斥責為“纖艷不逞,非莊士雅人所寫”②杜牧:《唐故平廬軍節度巡官陜西李府君墓志銘》,吳在慶校注:《杜牧集系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744頁。。陳寅恪指出,李戡痛詆的是自顧自吟的“杯酒光景間小碎章”,但“諷喻閑適之辭”并不在其批判之列。一方面,陳寅恪透過《國史補》等材料窺測時人心態,認定“元和體”在當時并非美詞,并直陳近人以“同光體”比于元和體,“自相標榜,殊可笑也”③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345、348、51、309頁。。另一方面,他強調元稹、白居易的詩體對后世影響極大,認為吳偉業《永和宮詞》《圓圓曲》、王闿運《圓明園詞》、王國維《頤和園詞》等皆是追仿元白之詩作④劉隆凱整理:《陳寅恪“元白詩證史”講席側記》,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1、19頁。。

陳寅恪既深知元白在文學史上的實際地位,更著眼于二人關系之于元和時代詩文發展的重要性。他在《元白詩箋證稿》中直言:“元和時代同時詩人,如白樂天之心伏劉夢得,及李公垂之心伏白樂天,皆文雄詩杰,歷盡甘苦,深通彼己之所致。后之讀者所涉至淺,既不能解,乃妄為品第,何其謬耶!”⑤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345、348、51、309頁。后人不應無視前代詩人之間的復雜互動,武斷品評詩人等次。陳寅恪曾在課堂上指出:“以前的文人,相處當中,或是互相標榜,或是相輕。元、白既不相輕,也不互相標榜。他們在創作上是在友誼競賽。”⑥劉隆凱整理:《陳寅恪“元白詩證史”講席側記》,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1、19頁。此論并不獨斷,日本有學者亦覺察到,白居易的諸多唱和贈答詩中,其感興“不是被事物激發出的感動,而是由已有詩篇引發出的情緒促成的”⑦[日]丸山茂:《唐代文化與詩人之心》,張劍譯,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20-29頁。。

作者間的交往、唱和,衍生出作品間的互文,如果以當代文藝批評范式來看,這可謂是一種同時代創作者之間的“影響的焦慮”。在談論白居易與劉禹錫的關系時,陳寅恪再次提及元白二人的互動對彼時詩壇產生了重大影響:

夫元白二公,詩友也,亦詩敵也。故二人之間,互相仿效,各自改創,以蘄進益。有仿效,然后有似同之處。有改創,然后有立異之點。倘綜合二公之作品,區分其題目體裁,考定其制作年月,詳釋其意旨詞句,即可知二公之于所極意之作,其經營下筆時,皆有其詩友或詩敵之作品在心目中,仿效改創,從同立異,以求超勝,決非廣泛交際率爾酬和所為也。⑧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345、348、51、309頁。

正因為抓住了“詩友”亦“詩敵”的關鍵,陳寅恪從點到線及面,立足于元稹、白居易所在詩人圈的一系列詩文,以“箋”這一傳統學術文體,構致出中唐文壇一幅幅極具動態感的畫面。

不論在文稿中,還是課堂上,陳寅恪對元白的論述都始于《長恨歌》。他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因襲并彌補了元稹的《鶯鶯傳》(《會真記》)。“會真”意為遇仙,因此言及“天上人間會相見”的《長恨歌》也是會真詩。《鶯鶯傳》結尾,張生發論“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⑨元稹:《鶯鶯傳》,汪辟疆校錄:《唐人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39頁。,而《長恨歌》中的楊貴妃即傾國傾城。陳寅恪又由《長恨歌》的創作時間——元和元年的冬天,確認白居易作此詩不為科舉,而是為同元稹競勝①劉隆凱整理:《陳寅恪“元白詩證史”講席側記》,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9、40頁。。

陳寅恪由《長恨歌》而勘察出一個同題競作的互文網絡。他指出,唐明皇與楊妃是唐世文人公開共同習作詩文之題,讀解《長恨歌》還應結合陳鴻的《長恨傳》。“歌”為“兼備眾體”的唐代小說中之歌詩部分,而史才、議論則見于傳文。《長恨歌》與《長恨傳》“不可分離”,“必須合并讀之,賞之,評之。”②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45、36、47、50、229、121、125頁。陳寅恪既發現《長恨歌》在彼時膾炙人口,“如一妓誦得《長恨歌》則不同于他妓,由是增價”③劉隆凱整理:《陳寅恪“元白詩證史”講席側記》,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9、40頁。;還從意象等寫作特征察覺到《長恨歌》對當世文壇的直接影響,料定李商隱《馬嵬七律》首二句“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必受《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一節的暗示④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45、36、47、50、229、121、125頁。。

談畢《長恨歌》,陳寅恪繼而比較了又一組可謂“同題競作”的元白詩——元稹《琵琶歌》與白居易《琵琶引》。兩詩同贊琵琶絕藝,同為貶謫閑散之地所作,用句亦多有相似,“霓裳羽衣偏宛轉”“六幺散序多籠撚”等皆可為例。《琵琶歌》作于元和五年(810),《琵琶引》作于元和十一年(816),陳寅恪認為后者是依前者改進,乃“所作同一性質題目之詩”,“其因襲變革之詞句及意旨,固歷歷可睹也。”⑤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45、36、47、50、229、121、125頁。但陳寅恪論定白詩較元詩更為精進,兩者“工拙殊絕”:一是白詩遣詞更講究;二是白詩主題更鮮明;三是白詩更具真情。《琵琶歌》“償文債”、自抒遷謫之懷的意旨似嫌庸淺,而《琵琶引》“相逢何必曾相識”可謂“主賓俱化”。此外,陳寅恪還將李紳《悲善才》一詩引入這一同題競作中,認為李詩勝過元詩,但在意境上稍遜于白詩的“人我雙亡”⑥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45、36、47、50、229、121、125頁。。

陳寅恪不僅敏感于詩的同題競作,還著眼于文化的整體性,避免文學體裁乃至文史之間的機械分割。他看到元稹《連昌宮詞》融唐代小說之史才、詩筆、議論為一體。在《韓愈與唐代小說》一文中,陳寅恪又論證“古文運動”乃“古文”試作小說而成功,此為中國中古文學史上一大問題⑦Tschen Yinkoh.“Han Yüand The T’ang Novel.”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1.1(1936):pp.39-43.。在他看來,“昌黎欲作唐春秋,而不能就,樂天則作新樂府,以擬三百篇,有志竟成”⑧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45、36、47、50、229、121、125頁。。白居易《新樂府》以樂府古詩之體“改良當時民俗傳誦之文學”,正同于“古文”試作小說之旨意及方法,堪稱“吾國文學史上之盛業”⑨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45、36、47、50、229、121、125頁。:

樂天之作新樂府,乃用毛詩、樂府古詩及杜少陵之體制,改進當時民間流行之歌謠。實與貞元元和時代古文運動巨子如韓昌黎、元微之之流,以太史公書、左氏春秋之文體試作毛穎傳、石鼎聯句詩序、《鶯鶯傳》等小說傳奇者,其所持之旨意及所用之方法,適相符同。……由是言之,樂天之作新樂府,實擴充當時之古文運動,而推及之于詩歌。⑩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45、36、47、50、229、121、125頁。

陳寅恪指出,《新樂府》的總序如毛詩大序;每篇一序,仿毛詩小序;每篇首句為其題,效《關雎》為篇名之例。可見他洞悉了白居易創作“唐代《詩經》”的宏愿——“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白居易:《新樂府序》,《白居易集》,顧學頡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52頁。。

元稹亦寫過新樂府詩《古題樂府》。在這一“同題競作”中,陳寅恪再次比較,元詩仿效白詩,元詩不及白詩:

微之賦新題樂府,其不及樂天之處有二:(一)為一題涵括數意,則不獨詞義復雜,不甚清切……,感人之力較一意為一題,如樂天之所作者,殊相懸遠也。(二)為造句遣詞,頗嫌晦澀,不似樂天作品詞句簡單流暢,幾如自然之散文,卻仍極富詩歌之美。且樂天造句多以三七言參差相間雜,微仿古樂府,而行文自由無拘牽滯礙之苦。微之所賦,則尚守七言古體詩之形式,故亦不如樂天所作之瀟灑自然多矣。……若取二人所作同一題目比較觀之,則相形見絀……①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310、202-207、24頁。

綜合《元白詩箋證稿》和學生課堂筆記來看,陳寅恪還從結構、情思等方面比對了元白二公的作品。結構上,白居易《新樂府》組織有機而嚴密,以年代、官位為序,含有詩史之意;情思上,白詩《馴犀》《弦彈》等切題深摯,筆系時事,感情激越深沉,而同題元詩卻迂遠浮泛②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310、202-207、24頁。。

可見,陳寅恪每檢視一部作品,皆能考察其流變軌跡,注意它所代表的整套文本系列或互文系統,以貫通求真解。

三、于詩、史、思交融中求“誠”

陳寅恪在互文網絡中解讀元白,將此段文學史視為一套大“文本”,一層是研求文字,更進一層則定位為史學研究。

1932年,陳寅恪在清華開設研究課“唐代詩人與政治關系之研究”,特別指明“本學程專研究作者與當時政治之關系,以解釋其作品。不僅以唐史釋唐詩,并以唐詩證唐史也”③卞僧慧:《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卞學洛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144頁。。1944年,陳寅恪致函陳槃,提及《元白詩箋證》“意在闡述唐代社會史事,非敢說詩也”④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89-90頁。。由此可以理解他為何會為被詆為“輕”和“俗”的元白辯護,因為若著眼于史,則“輕”“俗”恰是優勢,比精英之語、雕龍之作更能折射世相民風。

在陳寅恪看來,中國詩的歷史維度格外突出。他曾結合《安祿山事跡》及《新唐書·五行志》,知天寶初婦人時世妝有步搖釵,從而相信白居易“云鬢華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一句“不僅為詞人藻飾之韻語,亦是史家紀事之實錄”⑤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310、202-207、24頁。。難怪陳寅恪對學生說:

中國詩和外國詩相比較,外國最好的作品,多講宗教、哲學,而《全唐詩》中,很多作品是講的實際的環境,個人的狀況,如某年某日遇某人,或游某地,這在外國詩中是少見的。這樣的詩,在歷史上有用,可以補足正史。

……中國歷史多是政治史,社會經濟、民風民俗等方面的材料極少。即使是政治史,即實錄之類,在唐武宗以后也是不完全的,后段很缺。詩人的詩,對這些正史不載的,多有記述,元、白二位尤很注意這方面的內容。所以,用元、白二家的詩來作考證,不僅是他們在時間介于中間,也還有這個緣由。

唐史里面,有許多是想當然,錯誤甚多,時、地、人的關系,混雜不清,難下結論。唐詩卻是清楚地談到時、地、人,談到人的感情、關系,融成一氣。這在外國詩中確實少見。⑥劉隆凱整理:《陳寅恪“元白詩證史”講席側記》,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頁。

實際上,陳寅恪此論并非孤明先發。比他更早或其同時代學者中,倡導以詩觀史者并不罕見,劉師培、梁啟超、陳垣等皆有相關論說。稍晚者如嚴耕望,其著《唐人習業山林寺院之風尚》《唐代交通圖考》廣泛取材《全唐詩》。而陳寅恪是援引文學入史學的“標桿人物”①蔡鴻生:《〈讀鶯鶯傳〉解讀》,見陳寅恪:《中西學術名篇精讀·陳寅恪卷》,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版,第16頁。。他的《柳如是別傳》借立傳來修史;他論定唐代古文運動實由安史之亂、藩鎮割據所引起;……陳寅恪尤能察覺唐代政治與文學的關聯,指出彼時小說“兼備眾體”是為進士科“溫卷”;元稹、白居易等唐代士人的詩學主張,有其社會、道德、哲學關懷。這一觀點在包弼德(Peter K.Bol)等學者那里亦有余響,即唐代思想文化是一種“文學”文化②[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劉寧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頁。。

這不僅是“詩史互證”,更是“詩、史、思”的交融。由白居易的詩文,陳寅恪剖析出三教合一的構造。他認為白氏“外為儒者,習儒業,內中則有佛道思想”③劉隆凱整理:《陳寅恪“元白詩證史”講席側記》,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61-62、126、40、40頁。,更進一步則是“外雖信佛,內實奉道”④陳寅恪:《白樂天之思想行為與佛道關系》,《嶺南學報》1949年第1期。。陳寅恪還從“丹藥之行為”與“知足之思想”兩方面論證白居易實屬“老學者”。他敏銳地指出道家“知足”與佛家“忍辱”的根本差異⑤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337、84、102、85-89、327頁、340。。

至于元稹,陳寅恪則采取“觀其言而察其行”的闡釋路徑,由元氏詩文透視其道德行為。陳寅恪對元稹的文學造詣不吝贊美之辭,高贊其“絕代之才華”⑥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337、84、102、85-89、327頁、340。,肯定其艷詩和悼亡詩“特具寫小說之繁詳天才”⑦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337、84、102、85-89、327頁、340。。然而,陳寅恪更重人事剖析,《讀鶯鶯傳》一文即鞭辟入里。如蔡鴻生所見,陳寅恪“憑借通識的眼光和精微的思路”“剝開了主角身上的偽裝,讓人看到婚宦、尊卑乃至胡漢關系交織的唐代風習”⑧蔡鴻生:《〈讀鶯鶯傳〉解讀》,陳寅恪等著:《中西學術名篇精讀·陳寅恪卷》,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版,第14頁。。自南北朝至唐高宗武則天時期,統治階層、社會風習變動,仕宦若非清望官,婚姻若不結高門第,則政治地位和社會階級難免低降淪落,陳寅恪從“婚”與“宦”切入,論定元稹“不肖為巧得利成功”⑨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337、84、102、85-89、327頁、340。。

陳寅恪對白居易則以回護為主。對于白氏生平,他從《舊唐書》《新唐書》《北夢瑣言》《南部新書》等史料中,明晰了白居易父母婚配違反禮律的事實,痛惜白居易無辜受牽連,經此打擊而加重“消極知足”思想⑩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337、84、102、85-89、327頁、340。。對于白詩立意,陳寅恪堅定地予以辯護。比如,南宋洪邁稱《琵琶引》事跡不合禮法,而陳寅恪說,琵琶女與商人屬同居,非結發夫婦,故白氏邀琵琶女相見為風俗許可,不犯禁律?劉隆凱整理:《陳寅恪“元白詩證史”講席側記》,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61-62、126、40、40頁。。他進而指出,天涯淪落之感在《琵琶引》中非第一要義,“弟走從軍阿姨死”的反戰精神才更深刻隱晦。又如,白居易《昆明春》“思王澤之廣被”等語有奉承之嫌。陳寅恪卻說:“漲昆明池,是恩澤,但還不夠廣,可做的事還有很多:于是,白氏寫出了自己的希望:罷吳興的茶稅,罷江西的銀稅。這兩個地方都近水并遠離京都,……稅之恩應該普及。這里申陳了人民的疾苦,與那種奉承的頌詞,明顯有高下之分。白氏是在作善意的勸導。”?劉隆凱整理:《陳寅恪“元白詩證史”講席側記》,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61-62、126、40、40頁。再如,白詩往往被人指責自足思想過于頻繁,陳寅恪認為這是不得已,白氏因身世所系而被迫隸屬牛黨,惟有消極方得在黨爭中全身?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337、84、102、85-89、327頁、340。。

授課時,陳寅恪曾明確對比元白的行止,稱“白氏的人品是高過元氏的”?劉隆凱整理:《陳寅恪“元白詩證史”講席側記》,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61-62、126、40、40頁。。他推定,唐代君主喜愛文學作品,元稹靠太監進呈《連昌宮詞》,但白居易較為剛直,“他不是靠逢迎進入翰林,而是他的詩流傳民間,為皇帝所看重”?劉隆凱整理:《陳寅恪“元白詩證史”講席側記》,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61-62、126、40、40頁。。

由詩至史,陳寅恪看到了元白這一對“詩友”之間的差異,字里行間崇白抑元。那么,陳寅恪為何如此激賞白居易,且注目元白詩文與品行的分殊?

陳寅恪尤其敬慕杜甫,而白詩的“平民性”較杜詩更為突出。王闿運等人曾指出“白居易歌行純似彈詞”①王闿運:《論唐詩諸家源流答陳完夫問》,馬積高主編:《湘綺樓詩文集》第1冊,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版,第532頁。,陳寅恪則在《論再生緣》中自嘲“論詩我亦彈詞體”②陳寅恪:《陳寅恪集·寒柳堂集》,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86頁。。觀陳寅恪詩作,取材廣泛而活躍:朝鮮亡國、清室遜位、王國維之死、巴黎和會、通貨膨脹等時事;描摹英倫、瑞士雪山、西南邊疆、清華故居等中外景致風情;敘說失戀同學、古史辨派、眼疾手術等親歷的人與事。他以詩保存歷史,盡管晚年受制于環境而采用隱辭曲筆,構成余英時眼中的“暗碼系統”③張求會:《陳寅恪叢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03、108頁。,但中青年時代的詩筆卻是朝著“彈詞體”平易生動的方向努力的。

陳寅恪對白居易的贊揚,也與他撰寫相關著述時的心境有關。在陳寅恪關涉元白的詩文中,有多篇撰寫于1944年的成都④張求會:《陳寅恪叢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03、108頁。,“生活最困難,亦眼疾日益惡化之時”⑤蔣天樞:《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35頁。。1946年,他賦詩題曰:“來英治目疾無效,將返國寫刻近撰《元白詩箋證》”,吟出“歸寫香山新樂府,女嬰學誦待他年”⑥胡文輝箋釋:《陳寅恪詩箋釋》上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72頁。。白居易詩是陳寅恪在困境中的慰藉,寫《元白詩箋證稿》是他保持意志不墜的支柱,他要將此詩意傳諸后世,希望幼女美延來日學誦。

史家的敏銳和人世的磋磨,令陳寅恪讀出了“白真元偽”。元稹的品行歷來飽受爭議,聚訟紛紜,陳寅恪的指斥絕非標新立異,但他批評的重點不在元氏人品的風流諂媚,而是其詩文的偽飾性。他認為,元稹通過文學創作塑造了一個在愛情和政治上都恪守節操的自我形象。

陳寅恪據史料質疑元稹在《鶯鶯傳》中“內秉孤堅,非禮不可入”的自況,指出元氏“以守禮夸詡,欺人之言也”⑦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91、92、223頁。。在元稹的婚姻情愛方面,《元白詩箋證稿》的第四章即評述元氏“艷詩及悼亡詩”,直斥“存誠”“誓忘”是始亂終棄的虛言。有學者認為,元稹并未獲得妻家直接幫助,故陳寅恪謂元氏“以巧婚而致通顯”并不妥⑧孫鴻亮:《元稹評價考論——讀陳寅恪先生〈元白詩箋證稿〉》,《唐都學刊》2002年第4期。。然而,這一觀點本身亦有不確,陳寅恪并不認為元稹是為進身才與韋家結親。他曾指出,元氏在登科后娶韋氏,此時韋夏卿已無實權,而元稹少年得志,反倒是韋家在攀附他。韋家不介意元稹的門第,“沒有遵守魏晉以來要求不但高中,而且門第亦佳”,這是新思想;而元稹羨慕韋氏的高門,則是魏晉舊例⑨劉隆凱整理:《陳寅恪“元白詩證史”講席側記》,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頁。。

至于元稹廣受爭議的悼亡詩,陳寅恪更是認為詩情不符實情——韋氏亡后未久,元稹就納妾安氏,后又娶繼配裴淑,違背終鰥之誓。陳寅恪能理解“唐世士大夫之不可一日無妾”,但令他反感的是,元稹與韋氏的情感“決不似自言之永久篤摯”,悼亡詩并不是詩人真情的自然流露⑩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91、92、223頁。。

陳寅恪說,元稹“巧婚”正符合其“巧宦”。例如,元氏作《連昌宮詞》攛掇皇帝游幸,阿諛之態遭眾人哂笑。及穆宗即位,眾翰林諫阻皇帝游華清宮,推元稹執筆,元稹便撰《兩省供奉官諫幸溫湯狀》一文洗刷自己。可他卻又在長慶二年(822)寫下《進馬狀》,獻馬勸帝游幸,“不出二年,而一矛一盾,自翻自覆,尤可笑也。”?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91、92、223頁。相似地,陳寅恪在《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系》一文中指出,山濤和王戎并尚老莊與周孔、自然與名教,此類人易名利雙收,可謂“最無恥之巧宦”?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97頁。。

較之元稹,陳寅恪判定白居易要真誠得多。《元白詩箋證稿》比較元白的多組同題競作,不僅品味詩技異同,更點染人品差距。如李紳、元稹、白居易都有詩以“馴犀”為題。陳寅恪說,元詩泛談老莊無為而治;而白詩指出德宗未能堅持勵精圖治,情意真切,“他秉性剛直,不合時宜,正如犀的不合北方天氣。詩與作者是有密切關系的,不似元氏之作有泛泛之言”①劉隆凱整理:《陳寅恪“元白詩證史”講席側記》,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頁。。再如,陳寅恪據《舊唐書》《新唐書》和《通鑒》,明了白居易《驪宮高》中“吾君在位已五載”“吾君愛人人不識,不傷財兮不傷力”等句諷諫唐憲宗,而元稹《兩省供奉官諫幸溫湯狀》一文“進不以正”“救己蓋愆”,斷定兩人“人格之高下,相去懸絕”②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223頁。。

由此,陳寅恪“崇白抑元”的傾向實則出自他對“誠”的看重。《周易》言“修辭立其誠”,“誠”是文教的根基。《孟子》《莊子》《荀子》等均曾討論“誠”,如孟子即由誠身而歸重于明善,《中庸》里“誠者,天之道也”“至誠如神”等句尤為著名。趙宋以來更講求“誠”,嗣后“誠”之概念的詮釋難以脫離朱熹的影響——“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③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1頁。而陳寅恪對朱熹一向頗為肯定,曾謂朱子“最公正,最深刻”④卞僧慧:《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卞學洛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367頁。。可見,陳寅恪秉持現代學術尤其史學科的實證精神自不待言,他還追求為學問與修身、為文與為人的齊一。

在分科治學日漸盛行的時代,陳寅恪以史家身份“跨界”文學,屢有論見。他關切文學史的書寫,大概正因為史學家尤能咀嚼“史亡而后詩作”的意味——作為集體記憶的歷史或許已被重塑,而文學卻可能存有更微妙、多元、立體的過往。陳寅恪不僅憑依文學來追溯歷史真相,更以文學所折射的道德抉擇來觀照歷史人物的動機與情志,透視人性與社會的沖突。綜而觀之,陳寅恪由“同題競作”描繪文學演化的軌跡;他主張“修辭立其誠”,以求追問價值的應然,故“崇白抑元”。

主站蜘蛛池模板: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欧美成人一级|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一级|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久久特级毛片|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色综合五月婷婷|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亚洲第一视频网| 操国产美女|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美女一级免费毛片|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国产91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 日韩国产高清无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青青草久久伊人| 搞黄网站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欧美天堂在线| 婷婷伊人久久|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天天综合网在线|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大学生|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日韩专区第一页|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尤物视频一区|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97se亚洲|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 亚洲免费播放|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久久91精品牛牛|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欧美日韩v| 伊人网址在线|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日韩成人|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 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少妇精品网站| 欧美激情第一区| 国产精品.com| 青草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2区|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无码一区18禁| 欧美不卡二区|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538精品在线观看|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色成人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