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東 胡玉杰 王宗琦
淺析農村社區建設的農民參與與動員
潘明東胡玉杰王宗琦
(山東化工職業學院管理工程學院山東濰坊261108)
在農村社區建設中,對農民的動員直接影響到其參與狀況,而農民的參與狀況直接影響農村社區建設的成效。在目前的農村社區建設中,仍存在農民參與意愿不強、對社區建設重視程度不高,參與社區建設活動頻率低、社區參與層次低等諸多問題。文章通過挖掘影響農民社區參與意愿和參與行為的因素發現,農民的參與意愿和參與行為與動員主體密切相關,自組織動員模型相比其他類型的社會動員模型,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更高,更能體現出農民的主人翁意識。應重視對農民的動員,提高農民的社區參與積極性和動力,使其主動參與到農村社區建設中來,從而促進農村社區建設的和諧發展。
農村社區建設;農民參與;動員
社區居民作為社區建設動員的主要群體,在相關政策的實施與落實階段必然要肩負起重要責任。早在2015年7月2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城鄉社區協商的意見》,提出“提升城鄉居民參與協商的能力”,要“引導群眾依法表達意見,積極參與協商”。由此可見,社區建設政策的落實終端仍是社區居民的參與。參與是社區建設的應有之義,居民參與能提升社區建設的效率。良好的社區建設除了有效的社區外部所供給的有限資源之外,合理開發社區本身的潛能也至關重要。居民廣泛參與有利于提高社區成員對社區發展的認知,征詢社區成員對社區發展的不同意見和建議,可以從中發現當前所開展的社區建設活動存在的誤區或不足,從而及時更正社區發展的方向。并且,深入的社區居民的自我剖析和交流,更有利于發現本社區區別于其他社區獨特的社區文化,進一步去激發與利用,將會形成社區獨特的建設方式。而促進社區居民有效參與的主要方式是社會動員。
社會動員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動員主體、動員行為、動員客體以及動員結果。本文引用BertKlandermans對社會動員的定義,動員在于贏得人們的參與,勸說(persuading)人們以物質和非物質形式支持運動組織。參與是動員的結果,是衡量一項動員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而在新型農村建設動員中,動員主體通過各種方式,如提供物質幫助、完善體制制度、注重教育和技術的支撐等,其最終的目的便是引導和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基于此,本文通過對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農民的參與狀況進行分析,從而評估社區建設動員所采取方式的可行性以及能夠取得的效果,發掘影響農村社區參與的因素,從而提出相應的改善方案,以使得社區建設動員方式更加合理,最終使農民參與到農村社區建設中來。
目前國內外對于社區參與的研究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視角進行歸納。有關社區建設動員的方式,朱力等將動員劃分為政府動員和民間動員,不同動員方式的效果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針對動員目標所面向的客體選擇最為合理的動員方式,便顯得尤為重要[1]。甘泉等通過對社會動員特點的劃分,指出社會動員具有協同性,即社會動員是對社會系統內各種力量和資源的動員[2]。資源動員理論認為,動員主體通過對成本—收益的考量,從而決定是否發起一項動員,以及動員方式的選擇[3]。在社區參與影響中個體層面的因素方面,郎友興等提出,農民之間的互動和參與越頻繁,社區居民間的信任程度越高,社區的關系網絡越緊密,社會資本總量越多[4]。
在現行的農村管理體系以及農村經濟實力相對薄弱的情況下,國內農村社區建設仍存在很多的缺陷。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農村社區建設中農民的參與表現情況,筆者在山東省進行實地調查,共在9個村發放調查問卷1 500份,回收有效問卷1 293份,有效率為86.2%,并對42位村民進行了深度訪談。運用實地研究和問卷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對相關的數據資料進行了整理匯總。下文將主要從農民參與心理和參與行為兩個方面對社區建設中農民的參與表現進行分析。
農民的社區參與會受到農民社會心理的影響,包括價值觀、功效感以及對社區建設的認同感。農民的社區參與心理是農民對社區建設的內在評估和判定,良好的參與心理將激勵農民主動參與到社區建設中。關于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的心理研究,主要從參與意愿和重視程度兩個維度進行分析。
1.1.1 參與意愿
參與意愿表示參與者對活動所表現出的主觀性參與與否的態度。理性行為理論認為,人是具有理性的,任何行為或意識形態都是個體通過對多種結果進行理性的比較分析,從而選擇最利于自己的行為活動或意識觀念,即個體行為是受意志的控制的[5]。因此,參與意愿在社區動員農民參與社區建設活動過程中顯得至關重要。
在本次問卷調查中,詢問受訪者“是否愿意參與社區建設活動”,對調查信息的匯總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是否愿意參加社區建設活動”問題調查結果
從圖1中可以發現,針對“是否愿意參與社區建設活動”問題,持否定態度的村民占了總受訪人數的20.42%。其中,表示不愿意參加社區建設活動的占總受訪人數的8.66%,表示較不愿意參與社區建設活動的占11.76%。而表示愿意參與社區建設活動的占調查總人數的32.56%。其中,比較愿意的占27.22%,非常愿意的占5.34%。這部分人對社區建設持非常樂觀與接受的態度,是社區建設的主要推動者,是社區活動的主要參與對象。最后,便是持“無所謂”態度的群體,占調查總人數的47.02%。這部分人作為社區建設主要的動員對象,也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力量,將這部分村民轉化為積極的社區建設者是社區動員的主要任務,其轉化率也是考核一項動員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
1.1.2 重視程度
有關社區居民對社區建設活動的重視程度的評估,本文采取困境選擇比較法,提出問題:“當你要參與的社區建設活動與你要從事的其他活動相沖突時,你會選擇哪一方?”理性情緒理論告訴我們,當面臨兩種或兩種以上抉擇時,人們會對各種情況做出理性分析,從中選擇對自身最有利的一種情境。對訪談中農村居民所做出的選擇進行整合,匯總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要參與的社區建設活動與其他事情相沖突時村民的選擇
在面對“是否繼續參與社區活動”的詢問時,65.74%的村民表示不確定,即視情況而定,說明大部分村民持觀望態度。此外,有接近四分之一的被訪者表示會放棄社區活動,具體比例為24.75%。只有9.51%的村民表示會繼續參與社區活動,他們往往是活動的組織者或者社區建設的工作人員。也就是說,如果社區舉辦一項需要100名志愿者參與的活動,最終的動員結果很有可能是只有10人參與,不足10%的低參與率很可能導致活動的舉辦方選擇延遲或取消活動。
有學者提出“村民自治的許多具體制度大都是由農民創造出來的”,著重強調了農民個體行為也影響著社會動員和社區建設[6]。參與行為是最為直觀表現社區建設動員成功與否的方式,本文通過對參與社區建設的頻率、方式以及在參與社區活動中扮演的角色進行分析,來評估農民的參與行為。
1.2.1 參與頻率
參與頻率簡單來說就是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參與社區活動的次數。本研究在問卷調查階段針對農民參與社區建設活動的頻率設計了相關的問題,通過對問卷數據的匯總和分析,得到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農民平均每月參與社區建設活動的次數
從圖3中可以看出,農民參與社區建設活動的頻率不高,平均不足每周1次。其中,有23.05%的農民沒有參與社區建設活動,而每月參加1次~2次的占了總訪談人數的49.34%。如果把這兩項合并為“幾乎不參與社區活動”的類別,可以發現72.39%的農民幾乎不參與社區活動。而把每月參與社區活動次數在3次及以上的劃分為“積極參與社區建設活動”的類別,只有27.61%的農民會積極參與社區活動。這表現出了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不高。
1.2.2 參與方式
參與方式是指農民參與社區建設活動時是以怎樣的形式表現這種參與行為。參與方式是評估社區活動的一個重要指標。通過整理調查問卷數據,在社區建設活動中農民的參與方式及分布如圖4所示。

圖4 農民在社區建設活動中的參與方式
從圖4中可以看出,主動深入參與活動中,即選擇“多做準備,建言獻策”的農民僅僅占了總調查人數的9.05%,即使加上選擇“出席并動員他人”的這部分農民,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也只占20.73%。24.13%的農民表示會出席活動,這部分人是社區潛在的發展動力。社區建設的主體不僅要關注經常主動參與社區建設的“老伙伴”,而且要在活動中尋求“新朋友”的支持。剩余55.14%的受訪者表現出對社區活動沒有參與意愿,但其也是社區發展所必須爭取的資源。動員主體可以通過更加深入的宣傳與推廣,以及發展其身邊的積極個體,努力將他們擴展到“出席活動”的人群中。
1.2.3 參與角色
尼斯比特(Nisbet)認為,居民參與將促進社區更加穩定團結,同時良好的社區參與氛圍有利于社區關系網絡的建立,完善社區內部組織體系[7]。農民在參與社區建設中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表達出對社區發展的個體需求,同時了解社區動員主體所面臨的困境,構建農民與社區動員主體良性的交流與互動,有利于共同實現社區建設的目標。本文通過對受訪群體在參與社區建設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行分析,得到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農民在社區或社區組織中扮演的角色
調查問卷中,將社區活動中參與者所能扮演的角色分為普通成員、堅實力量、角色人員以及意見領袖,可以發現,農民在參與社區活動過程中往往處于較為被動的情境。根據圖5,扮演“意見領袖”和“角色人員”的農民比例合計為15%,加上作為“堅實力量”發揮作用的部分群體(8.58%),總比例僅達到23.58%,說明大多數參與社區活動的農民只表現出了參與行為,并未發揮主要作用。
從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在參與社區活動行為性質類別中,更多的人僅僅表現出參與活動的行為,而沒有真正地融入活動。良好的社區建設活動,除了動員主體的控制與引導之外,更重要的是鼓勵參與者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去,能夠對社區的建設方案以及活動的開展有獨立客觀的評析,同時又能在社區居民中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通過對當前農村社區建設中農民參與現狀的調查分析,可以發現我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農民在參與社區建設活動方面存在著諸多不足,主要問題歸納如下。
2.1.1 農民參與興趣較低,參與意愿不強
從上述對問卷信息的整理分析中可以直觀地發現,農村社區建設中存在著農民參與興趣較低,參與意愿不強的問題,阻礙了社區建設方針的落實。并且在訪談中,提問“是否有意愿參與社區活動”或“是否對社區建設所開展的活動表現出興趣”時,多數受訪者的回答是否定的。當今社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提升了單位時間的價值,如果社區活動的影響力不足,很難吸引社區居民花費時間來參與活動,再加上社區居民本身參與社區活動的積極性不高,更愿意花費時間在他們認為能獲取更大利益的事情上,而非參加社區活動,會導致社區建設活動難以取得實效。
2.1.2 農民對社區建設重視程度不高
問卷調查結果表明,農民對社區建設的重視程度不高。在社區活動與自身事務時間相沖突的情況下,多數農民會選擇放棄社區活動,從中可以看出農民對社區的歸屬感不強。對訪談的信息進行整理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即多數居民對社區建設的進展以及社區活動的相關信息有著很強的求知欲,但本身對某一具體的社區活動卻表現出冷漠的態度。基層社區建設動員主體與社區居民在信息上的交流障礙,導致動員主體所宣傳的“集體意識”很難讓多數參與者理解,而社區居民也會因信息的不對等而抱怨、質疑社區建設活動,因此會產生冷漠、拒絕的情緒,這些都不利于社區建設工作的開展。
2.2.1 農民參與社區建設活動頻率較低,獲取社區活動信息的方式有限
根據問卷調查可知,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的頻率較低,時間投入有限并且參與方式大多選擇間接式參與形式。在社區開展集體活動的前期,部分受訪者表示很少關注這方面的信息,也不會主動收集相關資訊,活動開展的通知往往是通過傳統的方式進行宣傳,或是社區工作人員直接上門告知相關信息。社區建設活動的開展是社區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進行相互協作的過程,活動的動員主體、動員方式、客體的接收能力以及最終的內化都決定著社區活動是否能夠正常開展。
2.2.2 社區參與層次低,農民參與仍處在表象行為層面
農民作為社區參與的動員客體,其參與活動可能是因為自身有著大量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也可能是受到活動期間所要派送的獎品的吸引,他們雖然表現出參與行為,但可能對活動的深層意義甚至活動本身都不是很了解,這是當前社區建設活動中的普遍現象。上述有關農民在社區建設活動中所扮演的參與角色的調查信息中,76.41%的參與者明確表示其參與社區活動僅僅是作為普通的參與成員,其參與行為的可持續性以及對活動所能做出的建設性的反饋都是不確定的,這種不確定的累積可能會致使活動的延后或取消。
為研究在社區建設中農民參與的心理狀況,本文將影響參與心理的因素分為參與意愿和重視程度。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的心理活動是決定其參與行為的重要指標,想要更好地了解當前社區建設的動員以及農民的參與行為,首先就要分析農民對社區活動的參與意愿。參與行為作為社區建設動員的結果,是衡量社區動員效果的重要指標。
相關分析發現,年齡與社區參與意愿呈正相關,年齡越大的農民,對社區建設的參與意愿越強。例如,在25歲以下年齡組中,“不愿意”和“較不愿意”的比例之和為23%,而在40歲以上年齡組中,“不愿意”和“較不愿意”的比例僅為18%(見表1)。在實地調研中也發現,年輕人參與社區建設活動的意愿更弱。

表1 不同年齡村民社區建設參與意愿部分表
此外,受訪者的社區建設參與意愿還與動員主體呈顯著相關。越是采用較為正式的動員主體,社區居民的參與意愿越弱。例如,如果動員主體是社區工作人員,不愿意參與社區建設的比例達到22.4%;而社區朋友動員的群體中,不愿意參與社區建設的比例為17.5%(見表2)。

表2 動員主體與社區建設參與意愿的交叉表
可見,動員是影響村民參與意愿的一個重要變量。同時根據統計也發現,動員方法對參與意愿也有影響。自組織動員和能人動員的村民參與意愿最大,行政動員的村民參與意愿最弱。
研究發現,村民對社區建設的投入程度與社會動員主體密切相關。動員主體越正式,村民參與社區建設的投入程度越低。可見,動員主體仍是影響村民社區投入行為的一個重要變量。進一步分析發現,社區居民的參與率與社區動員主體性質密切相關,社區工作人員動員的社區居民全年參與社區活動次數為1次的占21.4%,為4次以上的占39.9%;而社區動員是居民自己去的年參與次數為1次的占9.9%,為4次以上的占52.3%(見表3)。

表3 社區動員主體的性質與社區居民參與次數的關系
此外,社區動員方式也與居民的參與次數顯著相關,自組織動員、項目動員和能人動員全年參與4次以上的比例比較接近,而行政動員的社區參與次數明顯偏低(見圖6)。

圖6 不同社區動員方式下居民全年參與4次以上的比例
因此,要提升社區居民的參與次數,需要適當調整社區動員主體,更多地采用自組織動員、項目動員等方式,減少行政動員的使用。此外,還需要完善村民參與社區建設的渠道,豐富社區內的社區組織,增強社區居民的歸屬感等。
本文通過對山東省9個村的實地調查和對村民的問卷訪談發現,在農村社區建設中,農民的參與程度較低,農民的參與意愿和參與行為不佳。當前農民在農村社區建設的參與心理方面存在著參與意愿不強、對社區建設重視程度不高的特征。在參與行為上,存在著參與社區建設活動頻率較低,獲取社區活動信息的方式有限;社區參與層次淺,農民參與仍處在表象行為層面等不足。同時,村民的參與意愿和參與行為與動員主體密切相關。動員主體的性質影響了村民的參與意愿和參與行為,動員主體越正式,村民的參與意愿越弱,參與行為越少。社會動員的方式也影響到村民的社區參與意愿和參與行為。自組織動員、能人動員對提升村民參與意愿有重要助力,而行政動員下村民的參與意愿較弱,村民一年內參與社區建設的頻率也較低。以上發現說明要提升村民的社區參與意愿,可以從社會動員方面尋找思路。
根據相關理論和國外社區建設的經驗,自組織動員模式將是未來社會發展、農村社區建設中社會動員的必然趨勢,也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生動體現。在自組織動員模型中,通過血緣關系、趣緣關系組織起來的合作社等自發性組織,相比其他類型的社會動員模型,不管是傳統型的還是現代型的,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更高。因為這種動員模型的動力機制是以理性需求為導向,平等協作、共同一致完成共同的興趣和目標。當下,自組織動員這種新型社會動員模式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也是農村社區建設中社會動員的發展方向。本研究的調查結果也證實,自組織動員能使村民產生較強的參與意愿和較高的社區參與率,能夠體現出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有助于真正辦好社區建設大事。
[1]朱力,譚賢楚.我國救災的社會動員機制探討[J].東岳論叢,2011,32(6):40-46.
[2]甘泉,駱郁廷.社會動員的本質探析[J].學術探索,2011(6):24-28.
[3]石大建,李向平.資源動員理論及其研究維度[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5(6):22-26.
[4]郎友興,周文.社會資本與農村社區建設的可持續性[J].浙江社會科學,2008(11):68-74,127.
[5]于丹,董大海,劉瑞明,等.理性行為理論及其拓展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心理科學進展,2008(5):796-802.
[6]袁小平.村民自治視野下的鄉村關系:一個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解釋視角[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5(4):97-99.
[7]NISBET R A.Community and Power[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Analysis on Farmers' Participation and Mobilization in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an MingdongHu YujieWang Zongqi
(School of Management Engineering, Shandong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Vocational College, Weifang, Shandong, 261108)
In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e mobilization of farmers directly affects their participation,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directly aff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the current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such as farmers' weak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low emphasis 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low frequency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and low level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By digging out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farmer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the paper finds that farmers'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bilization subject. Compared with other types of social mobilization models, the self-organization mobilization model makes farmers have higher enthusiasm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which can better reflect farmers' sense of ownership.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mobilization of farmers, improve their enthusiasm and motivation for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make them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Farmer Participation; Mobilization
10.3969/j.issn.2095-1205.2022.10.40
F323.6;F327
A
2095-1205(2022)10-1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