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興 李 洋
新農人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融合發展中的實踐探索
孫振興1李洋2
(1.蘭州工商學院甘肅蘭州730101;2.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蘭州730101)
新農人作為現代農業的領軍群體正在發揮越來越強大的作用;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現代農業的運作平臺在我國越來越普及。農民專業合作社進步需要產業融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需要人才。新農人要憑借自身知識和技術優勢,憑借對市場和各種主體的溝通協調優勢,發揮出積極的促進作用。文章從農民專業合作社融合發展的人才需求角度,對新農人實踐發展的營造社會認同、提供政策和資金保證、加大技術投入和培訓指導、加強產業融合等方面進行探索,以期為新農人的實踐發展提供一些有益思路。
新農人;農民專業合作社;三產融合;現代農業;實踐;探索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定要把 “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2月4日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通過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1]。新農人將在新戰略時期,以自身的特點優勢,結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做出新的貢獻。
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三產融合,因地制宜積極探索不同類型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進而形成適合本地區的發展模式,逐步將現代(特色)農業和手工業、加工業、旅游業、流通行業相融合,充分發揮各要素的積極性。
實踐證明,農村三產融合有助于各種生產要素的協同發展,有利于實現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有助于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的有效改變,促進新型城鄉關系的建立,改善農村生活面貌,推動城鎮化的有效進程[2]。
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融合中,人的要素尤其重要,勞動者是生產力的基本構成要素。高質量人力資源是市場各要素發展的基礎推動因素。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三產融合發展過程中,需要結合現代市場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現代農業的最新知識和技術進行基本操作和融合運營。這對經營主體提出了新時代的新要求。近年來,一個新的主體名詞誕生—“新農人”。他們將逐漸以嶄新的形象支撐起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逐步帶動我國從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東曾撰文《新農人與新農人現象》提道:新農人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中的一支新的生力軍,應該從三個“新”來認識和定義,即農民的新群體、農業的新業態、農村的新細胞[3]。阿里研究院則從互聯網角度將新農人定義為“農業+互聯網”或“‘三農’+互聯網”[4]。杜志雄則從生態及產業鏈視角出發,指出新農人是那些在農業全產業鏈上從事生態農業生產、產品營銷或為生態農業生產與營銷提供服務和支持的企業和自然人,這就更加清晰和擴大了新農人的內涵[5]。綜上可知,新農人是不同于過去以傳統種植方式、從事簡單農業生產的農業從業者,其構成主體既有傳統的農民,也有主動參與到農業中的其他社會從業者,是圍繞現代農業開展全業態工作的群體。
(1)年齡學歷新。新農人的新,首先表現在是一群以年輕人為主體的生機勃勃的人群。從王繹程對傳統農業大省安徽省做的調研可以看到,41歲~50歲的新農人最多,占新農人總數的45.36%,31歲~40歲的新農人,占新農人總數的27.5%。而新農人的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高中或中專和大專階段,占新農人總數的78.93%[6]。而以45歲為基點,在改革開放前后出生的一批人,他們普遍接受了較好的文化教育。相比上一代農人群體,他們知識和技能更為先進,更有利于從事農業生產。
(2)境遇機會新。如上數據所知,今年45歲以下的人群,是在1976年以后出生的,20歲以后伴隨著我國信息化建設的迅速發展接受了大量新的知識和信息,迎來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期,無論是微觀的農業發展本身還是宏觀的國家經濟發展,正是一個經歷激蕩調整、有質的飛躍的時期。這是個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時期,也是各種技能可能實現的時期,更是年輕人可以實現理想抱負的好時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認識到這一點。
(3)思維理念新。思維是行動的指南。新農人,已不再把農業生產當成養家糊口的無奈之舉,也不再僅當成父輩們傳統生活方式的簡單延續。他們有著更高的追求和目標,在追求現代農業生產思維的理念下,改變自我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帶動家鄉的建設和發展,學以致用,實現理想和抱負。他們善于借助外部力量,更懂市場規則和國家政策,更能積極動態地調整生產經營行為,從而產生更為廣闊的綜合協同效應。
(4)知識技能新。由于新農人的年齡結構低、學歷高,這些新農人群體的各項綜合知識水平較高。他們能從農業生態和宏觀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解讀和實踐農業發展。在消費知識、金融知識、法律知識、生產知識方面的學習和應用能力更強,故能有效利用新的技術,積極利用互聯網知識來助力農業生產和銷售,進行農業相關業態經營和服務,并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反哺和更新自己的內在認知。
(5)市場眼界新。新農人由于自身的知識背景和成長經歷,更能將生活和奮斗的視野放在更加廣闊的范圍看待問題,這與信息化的普及和應用密不可分。由于眼界的開闊、信息獲取的及時和多元化,他們能及時獲取最新的市場需求信息和技能信息,根據這些信息進行精準分析,從而做出合理的經營計劃,并能對自我的行為做出及時調整和糾正,這就為經營行為的市場效率提升提供了可能。
新農人的顯著特點決定了他們對現代農業的影響較大,會逐漸將我國農業從農業大國發展為農業強國。首先,在農業生產產量方面,新農人可最大化實現農作物增產增收。新農人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的速度和能力較強,可將生產的新技術以恰當的方式應用于現代農業,這是農業高產的有力保證。其次,在聯合協調多方利益主體和融合產業業態方面,新農人的作用更加明顯。現代農業是一個全新產業鏈建設的過程,農民在生產的同時要時刻關注市場和消費的變化,這就要求新農人在生產的過程中,不僅要做一個耕種者,還要做一個市場決斷者,而我國目前正處在農業從傳統方式向現代方式轉型的時期,各種政策的解讀、各種資源的有效利用,都需要新農人具備較強的利益主體溝通協調能力,他們在這方面的溝通協作能力已經得到了實踐的檢驗。最后,在示范帶動方面,新農人將開啟我國現代農業的嶄新篇章。實現鄉村振興,不僅是產量的振興、技術的振興,更重要的是農業生態產業鏈的振興、是農民整體生活方式的振興,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新農人的持續努力。
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七號)顯示,全國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02億人,占總人口的63.89%(2020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5.4%);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1億人,占總人口的36.11%。總體來看,城鎮人口呈逐年上升態勢[7],城鎮化是現代化的特征之一。新農人的增加不是讓更多的人回到農村當農民,而是讓更多具有現代農業生產和管理知識和能力的人以新的農業經營方式從事于現代農業產業鏈的行業中。其中既有農民群體,也有非農民群體;既有成長起來的原有農民群體,也有新加入的圍繞農業產業鏈的群體。他們將以更少的群體數量,進行更優質高效的農業產業鏈的經營和發展。現在這種新農人的整體數量偏少,據劉鎧銘在《“新農人”培育的現實困窘與實踐路徑》一文中的研究,“新農人”已超850萬人[8]。這個數量從總體來看較少,尤其是廣大的西部地區,仍采用傳統的耕作方式,更需要滲透和補充大量的新農人。
農業大國,大在數量,農業強國,則強在效率,而效率的提升則需要科研技術的強大。優質高產種業的培育、節水灌溉的普及、土壤持久肥力的保持、綠色有機的生產均是以高科技為基礎支撐。農產品的再生產加工、農產品儲存運輸、物流基建、市場供給等更是信息化與技術化的高度結合。目前,經濟發達地區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在逐步上升,如從種植到田間護理,從生長的全過程管理到收割儲存,都展示了科技的助產與助銷等積極作用。而在西部欠發達地區,新知識、新科技對農業的積極作用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例如受氣候、市場信息、作物儲存運輸等因素影響,還需新科技和新技術的大力引進和普及性開展,特別是一些偏遠落后地區,更要積極采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武裝農業的大發展。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多數年輕人到城里去打工,農村“空殼化”現象嚴重。返鄉創業的新農人專業技術水平有限,多數地區對當地新農人的培訓缺乏系統化和針對性,故相關部門需要開展更具針對性和專項內容的持續培訓,讓新農人感受到社會和市場的積極支持和扶持力量。在引領方式方面,多是一些具有前瞻思維和眼光的新農人,自發投入到現代農業發展中,各地需要從現代農業發展對人才需要的根本性變革進行積極宣傳,從而形成社會共識和強大號召力,吸引更多群體和個人進入現代農業的發展領域。
農業發展因其脆弱性特點,對資金的依賴尤為明顯,特別是現代農業的發展,隨著新技術、新方式、新工具、新平臺的廣泛應用,對資金的依賴更為迫切。目前,我國新農人的實踐過程中,正處于事業的初創期,對資金的依賴較強。由于新農人需要與科學種養、系統管理、電商平臺、物流服務、通信保障等各方要素進行配合,故需要更加靈活、更具針對性的資金支持。金融機構的貸款類資金、政府部門的扶持性資金、社會主體的參與性資金、其他要素的折換性資金等,需要積極關注現代農業的發展,支持新農人的實踐需要。目前,實力較大的金融機構對農業的金融扶持還有待提升,對落后地區的農業發展資金更需要大幅跟進。政府扶持類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方式各地還需進一步探索適合本地發展特點的方式進行扶持。社會主體的參與性資金不能急于一時盈利,要看到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向放長眼觀進行投資。
現代農業強國的實現,需要整體產業鏈和現代農業生態系統的建立和完善。村集體土地流轉、農業基礎建設資金、各地發展政策扶持、交通運輸物流、新媒體運作等方面,都需要各方力量的協同推進。同時,由于配合和協同不暢,依然存在只追求個人利益的行為;也存在面對新事物不敢嘗試、不去作為,只求明哲保身的消極應付,從而造成了整體協同效應的低下。這就要求新農人面對現實,找到多種主體的有效合作方式,進而提高主體間的協同效應。
目前,各地涌現出一批具有時代特點和成果閃耀的新農人,其中,有的是當地的致富帶頭人,有的是返鄉青年和大學生,也有的是一直在當地勞動的農民。新農人以新的組織方式進行生產種植或加工銷售,給農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開啟了社會對農村的新認知,讓更多的人意識到,我國農業已經悄然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讓更多人從整體上、全方位認識這種改變,這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現階段,主流直播平臺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農人的新形象、新作為。新農人的新成果、新做法得到了社會的接納,新問題也能及時傳達出去,引起相關關注,得到解決,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新農人的認同感。在此基礎上,各合作社要抓住典型做法和典型人物,積極通過媒體的作用,進行大力宣傳,發揮新農人的典型示范作用。
現代農業發展是系統性的協同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鏈的建立和完善是一個整體協調推進的過程。例如,在農業生產與加工協作、場地使用和承擔主體、金融保險和物質保證、加工儲存和交通運輸等方面,都需要建立完善不同主題間的合作機制,其成效就是融合發展,共同協調推進的過程。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平臺,新農人是該平臺的運作主體。目前,國家已經明確提出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融合發展的要求,然而,在形成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新農人的力量有限。各地需要對本地區現代農業融合發展需要的政策支持進行研究和及時跟進,促進其融合效應的產生。例如在現代農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過程中,積極跟進扶持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政策,在部分地區已取得較好的成效[9]。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產業融合需要借助外部各主體的不同優勢進行互補式融合。現代農業因高科技化和高度市場化的特點,比傳統農業對資金的需要更大。各地需根據自身不同的發展情況,進行資金的專項配套支持。一方面,資金供給方如大型國有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基本農業扶持資金基礎上,需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和政策的靈活積極跟進。各地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靈活多變、輻射細致的特點,深入到不同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資金的精準跟進。政府扶持性資金要及時有效到位和使用,加強管理的有效性和使用率提升。另一方面,需求方如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新農人要有更科學合理、論證全面的資金使用需求說明,為積極爭取各方資金提供合理根據。此外,其他社會資金要積極看到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有效將資金投向現代農業[10]。
新農人因其年齡和知識的優勢,在社會交流方面,相對于傳統農民更具有融合不同主體的知識、學識、思維和溝通優勢。合作社的融合發展,融合的是不同產業、不同主體的互贏力量。新農人需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打開發展眼界,聯系接洽不同主體,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范圍和方式進行合理擴大和聯合,形成利益互惠的產業鏈。在生產環節需要聯合科學指導的主體,將農業的生產科技進行質的提升;在加工環節,其需要與不同加工主體進行聯合發展,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優勢;在銷售環節,現代物流的引進和合作、新媒體的宣傳和網絡平臺的推廣與銷售,這些都需要全方位社會力量的參與。從管理層和新農人,以及社會各方力量都要積極對接和配合。在西北治沙過程中,以前僅出于治理沙漠化的基本目的,開展較大力度的植樹造林進行防風治沙;現在除了造林治沙,還進一步向沙漠探索其經濟效益,通過林區養殖家畜家禽、林區種植經濟作物、現代電商宣傳、推廣、售賣等,使得治理沙漠有了進一步的突破,探索產業融合的新領域。
沒有新知識和新技術,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用知識和技術武裝農業及裝從業者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新農人在農業發展實踐中有了問題會向專家、科研工作者請教,積極向成熟地區學習和借鑒。首先,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新農人要從農業發展的全鏈條角度,積極推進新知識和新技術在現代農業的全面應用;從農業發展的融合角度,依靠新知識和新技能,綜合利用現有資源進行產業融合,增加當地農民經濟利益的實現方式,拓寬農民增收的內容和渠道,用知識和技能積極實現融合發展的擴大效應。其次,政府相關部門需要積極進行新知識和新技術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及新農人的對接和針對性培訓,形成長效機制,使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新農人的實踐有堅實的新知識和新技術支持,真正實現新知識和技術的現代農業全面應用。第三,社會其他服務機構和群體要積極向現代農業發展投入更多科技支持,包括技術、產品及專利等方面,從而形成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知識和技術的堅強整合力量。
新農人實踐發展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新興強大主體,我國新農人的發展前景廣闊。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新時代下農民聯合經營的主體,可以有效抵御單個農民面對大市場的各種風險,是一種有效的組織和協作平臺。新農人的發展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融合發展,其憑借自身的知識、技能、思維、協作等優勢,必將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融合發展的運作效率,改變其運作方式,帶動農業走向現代化,從而推動鄉村振興進程。
[1]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2018-02-04)[2022-08-08].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2]梁瑞華.我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實踐探索與推進建議[J].中州學刊,2018(3):51-55.
[3]汪向東.“新農人”與新農人現象[J].新農業,2014(2):18-20.
[4]陳亮.新農人:中國未來農業的中堅力量[J].中國農村科技,2015(3):68-70.
[5]杜志雄.“新農人”引領中國農業轉型的功能值得重視[J].世界農業,2015(9):248-250.
[6]王繹程.新農人鄉村創業發展問題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21.
[7]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七號)[EB/OL].(2021-05-11)[2022-08-08].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105/t20210511_1817202.html.
[8]劉鎧銘,李期.“新農人”培育的現實困窘與實踐路徑[J].新西部,2022(5):64-67.
[9]李亞男.特色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探究:以山西藥茶為例[J].廣東蠶業,2022,56(5):121-123.
[10]向雯茜.基于扎根理論的新農人創業行為過程研究[D].成都:四川農業大學,2020.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New Farmers in th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Sun Zhenxing1Li Yang2
(1.Lanzhou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College, Lanzhou, Gansu, 730101; 2.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Gansu, 730101)
As the leading group of modern agriculture, new farmers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powerful role; As the operation platform of modern agriculture,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China. The progress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needs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needs talents. New farmers should rely on their own knowledge and technical advantages, and on the advantages of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market and various subjects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lent demand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new farmers in terms of creating social identity, providing policy and capital guarantees, increasing technical input and training guidance, and strengthening industrial integration, so as to provide some useful ideas for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new farmers.
New Farmers;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ntegration of Three Industries; Modern Agriculture; Practice; Exploration
10.3969/j.issn.2095-1205.2022.10.46
F324.1
A
2095-1205(2022)10-153-04
2021年度甘肅省教育廳高等學校創新基金項目“甘肅農民專業合作社三產融合提質增效策略研究”(2021B-347)
孫振興(1979- ),男,漢族,甘肅蘭州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市場營銷與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