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暉
茶旅融合助力茶鄉發展策略探究——以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區域特色美麗茶鄉為例
楊朝暉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茶旅融合是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茶鄉精準扶貧的有效路徑選擇。茶旅一體化發展延伸了茶產業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給茶鄉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但在茶旅融合發展的進程中尚存在許多問題,茶旅產業急需突破困境不斷創新。全國評選出的“區域特色美麗茶鄉”成為茶旅融合發展的典范,其共同特點為建設和發展茶鄉提供了豐富經驗。茶鄉旅游要實現提質升級,基本的發展策略是系統規劃發展格局,科學構建生態茶園,清晰定位主題旅游,深入挖掘區域特色。
鄉村振興;茶旅融合;茶旅一體化;區域特色;茶鄉
茶產業是中國傳統產業,也是特色優勢產業。茶旅融合可以整合旅游資源,拓展多元產業鏈,帶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促進茶農富裕、茶經濟發展。2020年5月21日首個“國際茶日”評選出40條茶旅精品線路。2021年5月22日,第三屆茶鄉旅游發展大會上,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茶產業委員會、中國茶產業聯盟聯合發布30個“區域特色美麗茶鄉”,大力推進了茶鄉旅游發展。研究美麗茶鄉發展的樣本經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可以助力茶鄉脫貧攻堅,共建美麗茶鄉,讓鄉村成為城里人的“詩與遠方”。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國家大力倡導發展生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茶鄉迎來了發展的重要機遇。鄉村振興統籌推進茶旅融合發展的趨勢就是要促進一二三產業共同發展,打造宜業宜居宜養宜游的美麗茶鄉。茶文化產業涵蓋了物質、制度、精神、行為四大層面的文化內涵,使其具備了與鄉村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的豐富資源[1]。茶旅融合發展激活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有效地提升茶產業的綜合效益,進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然而,茶鄉發展整體滯后。第一,茶鄉旅游缺乏區域特色,主題定位不明確,茶旅產業鏈延伸不夠,規模小,集聚效應不強,尚未形成精品茶旅線路。第二,由于加工技藝落后,研發創新不足,茶旅產品開發不深入、結構單一、設計滯后,難以利用茶葉的多元價值發展特色旅游項目吸引游客。第三,茶旅一體化發展缺乏系統規劃,資源整合重組、業態延伸結合、產品組裝拼接等方面還處于茶旅融合模式的淺層次。第四,資源利用能力欠缺,茶文化資源挖掘不夠,茶文化和茶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未得到充分利用和保護。第五,環境治理是短板弱項。部分群眾多年陋習糾正難,背街小巷垃圾多,道路兩側雜草多,亂堆亂放、亂倒亂扔、亂搭亂建問題得不到及時治理。第六,在茶旅融合發展的新產業新業態下,能夠適應產業跨界聯動的專業人才極度缺乏。
鄉村旅游是依托農村旅游資源帶動旅游產業發展、服務城市居民、提高城鄉生活質量、促進鄉村地區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助推器[2]。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國家大力倡導發展生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茶鄉迎來了發展的重要機遇。鄉村振興統籌推進茶旅融合發展的趨勢就是要促進一二三產業共同發展,打造宜業宜居宜養宜游的美麗茶鄉。
第一,以產業振興夯實物質基礎,文旅茶融合發展形成特色產業聚合效應,使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均衡發展,在帶動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和美麗中國建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第二,以人才振興確保后繼有人,茶旅融合發展,要加大培養本土人才與回流人才,使村民成為懂技術、會經營、愛農村的新型職業人,成為增收致富的領頭羊,吸引年輕人回鄉創業,招納不同背景的人才,對傳統制茶手藝進行創新,技術賦能茶產業發展。
第三,以文化振興煥發文明新風,組織豐富的茶事活動和文化藝術節,講好茶文化故事,宣傳茶技藝,保護茶制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認同感。另外,以生態振興建設美麗家園,發揮鄉村環境優勢,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以組織振興確保安定有序,夯實黨建基礎,領跑產業發展。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引領作用,建立多種合作社機制,推進茶旅融合發展。
此次全國評選出的30個區域特色美麗茶鄉,長江以南地區居多,浙江6個,湖北5個,福建4個,湖南3個,安徽2個,四川、貴州、重慶、廣東、江西、廣西、云南各1個,長江以北的陜西、河南、山東各1個。從樣本分析來看,美麗茶鄉發展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被評選出的區域特色美麗茶鄉是全國產茶的重點區域。茶葉及其相關產業為當地支柱產業之一,有名優茶品種、茶產業基地、大型茶企業和茶生產科技示范區。截至2021年5月,陜西省紫陽縣茶園面積達25萬畝,開發出茶產品40余種,年產茶葉8 800余噸,實現綜合產值50多億元,帶動12萬茶農穩定增收。湖南省古丈縣有生態茶園19萬畝,實現全縣人均超過一畝茶,位居湖南省第一,全縣近70%的農業人口直接或間接從事茶產業。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擁有15.84萬畝優質早茶基地,截至2020年全年茶葉總產量超9 006噸,全區種茶農戶13 150戶49 442人,人均種茶收入12 135元,人均增收1 860元。
茶園所在地的氣候天然優越,森林覆蓋率達50%以上,空氣條件良好。休閑觀光茶園數量多、面積大。湖南省茶陵縣素有“好山千疊翠,流水一江清”的美譽;浙江省松陽縣田園風光優美,是融山水之勝、田園之韻、民俗之美于一體的現代桃花源,被《中國國家地理》稱為“最后的江南秘境”。江西婺源旅游風景名勝眾多,成為首批入選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縣區之一,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高達82.6%,“粉墻黛瓦馬頭墻,綠水青山茶飄香”,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
在區域特色美麗茶鄉,餐飲、住宿、交通、衛生、購物等綜合性服務設施齊全。擁有一定數量的三星級以上酒店和鄉村民宿,有地方特色美食和特色飯店,旅游區域交通條件好,“進得來、出得去、散得開”,有一定的旅游承載力。江西婺源雖地處江南丘陵地區,但交通便利,有五條高速公路,兩條鐵路,一小時車程內還有黃山機場、景德鎮機場、衢州機場和三清山機場,區位優勢明顯。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凸顯婺源的區位優勢。地接服務接待能力好,有一定數量旅行社和旅游從業人員。墨戎苗寨是湖南古丈縣旅游開發最成功的景點,平均日接待游客5 000人。
江西婺源曉起村被譽為“中國茶文化第一村”。村內旅游資源豐富,山水風光獨特,村落原始風貌保存完好。天人合一順應自然,拓展鄉村旅游模式,四季皆有看點。保護弘揚傳統文化,開發茶文化旅游項目,整村打造茶文化旅游,鄉村旅游度假有亮點。
貴州省貴定縣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新鋪苗族“長衫龍”原生態舞蹈被譽為“東方探戈”,云霧苗族蘆笙長鼓舞被專家們譽為苗嶺文化活化石。游客徜徉于古樸獨特的民俗文化中,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浙江省松陽縣保留著100多座傳統村落,被稱為至今仍活著的“古典中國”;湖北省五峰縣栗子坪村,擁有肌理清晰的明清時期傳統精美建筑土家村落,被載入“傳統村落名錄”。
湖南茶陵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是歷史上唯一以茶命名的行政縣。“茶之為飲,發乎神農,千年國飲,始于茶陵”。福建省安溪茶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亮麗元素。安溪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安溪鐵觀音成為世界上中國茶的代表符號,烏龍茶制作技藝是連接兩岸茶業交流合作的重要橋梁。
第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保護好傳統村落和自然元素的基礎上,發展鄉村旅游產業。茶旅深度融合,以茶興旅,以旅促茶,走茶旅一體化之路,把茶旅融合發展同鄉村振興有機地統一起來。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有盤山公路、梯田茶園、觀光生態園、研學基地、茶文化體驗中心、文化藝術中心,茶博園景區沿途布局了具有前店后廠功能的茶廠企業。
第二,突出亮點提升吸引力。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環南灣湖建有十大茶坊,環湖路“百里茶廊”更是成為茶葉種植示范區和旅游觀光區。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的湖北茶博館建筑面積2 000 m2,館內設有主展廳、茶道館等“二廳三館一堂”,由茶源、茶具、茶藝等十幾個展區組成,全面系統地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歷史和茶文化。
第三,發揮區位優勢串聯旅游重要節點。重慶市秀山縣的自然旅游資源富集獨特,處于多個國際知名旅游景區的重要節點上。浙江省新昌縣有著天然的生態優勢,有多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全縣范圍內串聯了300多處人文和自然景觀,是長三角地區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
第四,全域開發精品線路培育茶旅品牌。浙江省松陽縣擁有成熟茶旅路線8條,依托優越的生態條件、獨特的傳統村落,以鄉愁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松古大地為基,以創新創造為徑,以古樸村落為核,打造具有觀光游憩、康體養生、宗教旅游、鄉村休閑、運動健身、文化創意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3]。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整合不同地域旅游資源,全方位、多層次定位打造生態茶園觀光區、特色農業展示區、茶科技示范區、茶文化研學區、民俗文化商業區等,培育茶文化旅游品牌,發揮區域特色美麗茶鄉重點示范村的作用。
生態化、標準化、信息化、機械化構建茶園基礎設施,以實現茶園生態優良,環境優美;邊界清晰,建園規范;管理有序,生產標準;融合發展,效益突出;產量穩定、產品優質的目標。茶園建設堅持綠色發展原則,恪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優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優選綠色生產方式;堅持整體發展原則,將生態茶園納入區域農業生產體系統籌考慮,因地制宜,構建多元化的區域農業生產體系;納入當地美麗鄉村建設,與大地景觀、特色鄉鎮建設等統籌考慮,建設美麗鄉村、美麗茶園。堅持融合發展原則,建設環境優良、景觀優美、設施完備、分區合理的生態茶園,發揮生態資源和地域文化優勢,促進茶產業與旅游、休閑、文化、康養、教育及互聯網等產業深度融合,發揮茶產業的多種功能。
要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生態宜居美麗茶園,實現高質量的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發展生態旅游和山水經濟,做到鄉村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的統一,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全面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設特色民宿、農家樂餐飲、休閑旅游、觀光體驗等多種業態。鄉村面貌靚起來,鄉村旅游火起來,鄉村旅游強起來,使茶鄉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的鄉愁”。
創新茶藝表演發展休閑旅游。結合地方文化和民俗特色,組織采摘、制茶、泡茶、品茗、觀茶藝表演等活動引領論茶品茶新潮流,提升場景消費的體驗感,具備休閑旅游價值。
依托茶產業發展工業旅游。以大型茶企為主體,開展茶工業生產技術研究,建立現代生態工業示范基地,發展茶工藝體驗旅游,開發茶產業特色旅游產品。
利用茶科普發展研學旅游。開發以中小學生為主要對象的茶文化研學旅行,推出以山水生態游為主題的茶鄉科普教育游覽活動。
挖掘茶葉功效發展康養旅游。登名山觀茶園,以茶養生科學品茗,游養結合,在茶區的優美景致中修身養性。
打造茶園環境發展生態旅游。美化茶園環境,保護生態旅游資源。讓高山云霧、秘境森林、濕地湖泊、鄉村田壟成為城里人體驗慢生活的好去處。
拓展茶俗茶事發展節事旅游。要充分利用民間茶俗茶事中的文化內涵,組織茶文化旅游節和茶民俗文化節活動。茶文化與旅游巧妙融合,旅游搭臺經貿唱戲,以茶文化旅游實現整體對外營銷。
弘揚革命精神發展紅色旅游。聆聽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感受英烈抵御外侮、英勇不屈、自強不息的浩然正氣。
打造鄉村旅游文化名片,塑造“一鄉一品”“一鄉一藝”“一鄉一景”的特色品牌。鄉村文化蘊含了民族文化、農耕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多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
全國有數量眾多的中國傳統文化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有著豐富多彩獨具魅力的鄉村文化。它們是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寶貴資源,是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重要支撐。旅游過程中個體的情感體驗即是個體文化認同過程。文旅消費行為不僅是經濟行為,更是文化體驗行為[4]。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就是要把文化貫穿于鄉村振興的各領域、全過程,通過藝術增彩、非遺賦能、文旅助力、文化惠民,提高旅游環境、旅游載體、旅游設施的文化承載力,利用旅游資源稟賦展現鄉村風貌,形成文藝化、品牌化、潮流化的特色文旅生態圈。旅游資源稟賦構成了旅游體驗的對象,是茶鄉發展鄉村旅游的優勢所在。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茶旅融合推動茶鄉旅游的發展。在區域特色美麗茶鄉的示范引領下,茶鄉應結合旅游資源稟賦、歷史文化特點和產業發展現狀,整體規劃布局搭建產業鏈,創新茶旅融合發展模式。茶鄉不僅要增強茶文化和鄉村傳統文化的吸引力,推出一批區域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鄉村旅游品牌,促進地方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多元化發展,還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和全域旅游觀,持續激發茶鄉發展活力,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1]田卉,李景慧.茶文化與鄉村旅游的產業融合分析[J].福建茶葉,2022,44(7):43-45.
[2]王金偉,張麗艷,李明龍.國際鄉村旅游研究的學術脈絡與前沿熱點[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2(3):224-231.
[3]肖黎明,王彥君,郭瑞雅.鄉愁視域下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差異及演變:基于黃河流域的檢驗[J].旅游學刊,2021,36(11):13-25.
[4]傅才武.論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內在邏輯[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73(2):89-100.
10.3969/j.issn.2095-1205.2022.10.38
F326.12;F592.7
A
2095-1205(2022)10-122-03
2020年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職茶藝新形態教材建設與實踐探索”(2020817);2021年湖北省中華職業教育社調研課題項目“聚焦AI技術的現代旅游業發展現狀研究”(HBZJ2021061)
楊朝暉(1967- ),女,江西萍鄉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