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有富
(溫州技師學院 浙江 溫州 325000)
“匠心筑夢,家國情懷筑人生。”[1]中職教育擔負著為國家培養一線高素質技能人才的任務,“立德樹人”的育人機制貫穿于整個中職階段的教育教學中。“育人之本,立德鑄魂”,青少年正是人生茁壯成長的階段,要培育德藝雙馨的一線勞動者,不僅需要重視中職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而且要強化學生的職業操守培養,更要在教育過程中厚植家國情懷與民族擔當。“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以技強人”,只有在專業領域引導學生培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才能真正通過教育將中職學生培養成為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全國學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色彩構成》是中職所有設計類專業的基礎課程,是設計工作者培育的必修課之一。設計工作者作為文化的傳播者,信息的表現者,生活的美化者,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通過思政思維的引導,能夠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中華道德情懷,樹立中華文藝的民族自信力,培養社會責任感和設計正能量。設計人員使用色彩的認知和內涵能夠在室內設計,建筑裝飾,環境藝術,產品設計,多媒體制作領域的作品中得到傳播,給用戶傳遞不同的情感態度,表達不同的心理認知。在中職《色彩構成》課程中實施課程思政,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讓他們的作品能夠承載更多的情懷,責任與擔當。
另外,21世紀已經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產品技術的更迭可謂日新月異,如何培養新時代的勞動者們不忘初心,守正創新也是當代教育必須去正視的課題。新成長起來的“大國工匠”必將面向社會,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他們立足于設計的專業能力,跟隨中國新時代發展的腳步,這也是將色彩知識推陳出新的一個過程和新契機。課程思政能夠將當下的民族意識,中國符號進一步發揚光大,曾經世界只知道中國紅,而如今中國還有中國藍,中國綠水青山。如何讓中國的色彩面向世界,走入人心除了依靠杰出的設計師,還要依靠無數在一線工作的設計技術人員一同去感知華夏大地上的點點滴滴,去提煉,去創新,去傳遞——共同打造更多中國符號的色彩。
作為一個設計技術工作者應當深知自己是一個傳播者,設計的作品是一股傳播的力量,色彩是這股力量中的一個符號——能傳遞情感,傳達美學意識,引起人的想象與共鳴。設計技術人員自身及其作品應當有社會責任感,有擔當意識,有家國情懷。對此,教師應當在課程實施中對學生循序漸進,潛移默化進行傳達。將課程思政與中職《色彩構成》融合并實施,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3.1 博古:色彩知識體系的講解融入中國傳統人文元素。工業革命以后,啟蒙運動首先在西方國家發展起來,色彩學也首先在西方各國確立。然而將這些科學理論與中華文化相結合或借助科學的力量將中華傳統進一步發掘出來正是當代中國人的使命。
在《色彩構成》的課程中,一方面要結合科學知識講解釋義色彩的原理,調和方法等;另一方面要通過課程思政融入更多的中華美學意識。在“色彩三屬性”的課程實施中,教師一般讓學生做以下練習:用顏料調出黑白無彩色五-七級漸變。我們引入中國傳統人文元素與知識點相結合的思政理念,在課程實施階段分析“江南素材國畫”的案例。江南題材的中國水墨畫通常用黑白灰的墨色去渲染粉墻黛瓦的水鄉韻味。課堂上讓學生從江南題材國畫中尋找若干處明顯的無彩色明度變化,分析作品案例中通過明度的不同所傳達出的由近到遠的空間感,煙雨蒙蒙抑或水光瀲滟的環境特色;學生互動結束后教師出示蘇杭江南特色建筑群的實景照片讓學生聯系“水墨江南”的實景與畫作對比,感受明度變化帶來視覺體驗與心靈感受。作業任務實施階段,以黑白灰五到七級漸變或有彩色明度五到七級漸變為知識點基礎,結合“夢里水鄉”主題讓學生設計圖形和色彩(色彩構成課程在平面構成之后,學生已經具備設計圖形的能力)完成鞏固練習。
本次課程項目,學生在學習色彩的明度變化原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剖析了不同明度下的“江南”,從教材走向現實場景。“夢里水鄉”主題的作業旨在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明度變化,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探索身邊的“水鄉”文化結合自己的構思做融合與提煉,又能將明度的知識點融會貫通。通過這次練習學生能逐漸對生活中的素材引起關注,中國大地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也正是色彩的知識寶庫。“色彩三屬性”在色相的教學實施中可以結合“中國二十四節氣”的色彩變化讓學生分小組做系列作品色彩設計與表達。“二十四節氣”提示著中國農耕飲食文化與天候的關聯,時間充裕的條件下可以讓學生先做研究和分享,再進行結合知識點的創作與表達。
中國傳統人文的瑰寶若只是靜靜地保存,我們就只能去瞻仰那“曾經留存的東西”,若在課程中以色彩的名義發掘出來將有更多的可能與新的時代發生碰撞,形成新的中國符號,中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把這種思維和作法傳授給學生,借助課程思政的導向性培養學生發掘中華文化的意識和自覺性,色彩的教育與探究也應當在民族文化與傳統的傳承與發揚中做出專屬的貢獻。
3.2 通今:著眼當下社會生活的點滴,通過色彩傳遞正能量。色彩教學常說“與自然對話”,“從生活中找元素”,而當下的中國社會正涌現著一個個最美中國人,一個個拼搏的勞動者,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色彩構成》的課程更應當立足當下,將當代社會正在發生一切正能量以課程思政的形式融入課堂,讓學生真正去發現這些點點滴滴,從色彩與設計的角度與時代產生共鳴。
在“色彩的采集與重構”課程實施中,教師可以以項目教學的形式帶學生進車間去搜集勞動者的色彩,通過幾個小時的勞動實踐和觀察讓學生實地實物感受機械車間的工作,鉗工的汗水,機械工作服,數控切削液,讓學生帶著實踐的感受去采集當代工匠的色彩。課后再通過微課視頻和自己搜集資料去回味80年代的工廠車間,通過研究和對比,結合實物樣本,現場照片等方式做色彩的采集。項目作品呈現的教學實施階段讓學生分析整理采集的色彩,重構80年代勞動者和新時代勞動者的色彩形象,作色彩表達,將設計內涵概括出要點文字,結合色彩形象做成手繪海報,分小組路演和點評。
圖片信息所承載的內容是有限的,但研究和體驗要盡可能地設身處地,這是一個設計人員的自覺。制造業目前是國之重器,課題的展開應當立足于社會生活與實際。中國制造業傳遞著中國幾代人的努力與汗水,人民對于中國工人的感恩之情以及中國社會中所傳承的社會主義正能量更應該成為課程思政的載體。[2]本項目的實施可以充分利用校園里的機電類專業實訓室或者校企合作的車間,讓學生在實地感受調研的基礎上結合色彩的知識方法,通過訓練去真正了解色彩采集與重構的方式方法,并能夠立足現實社會去弘揚時代的正能量,謳歌勞動者。
騰飛的中國正不斷孕育著新的藝術作品,比如羅中立的油畫——《父親》,以古銅色黝黑的皮膚歌頌了農民的樸實與憨厚,這正是一種正能量的色彩表達。新時代的學生激揚青春,贊頌活力,而他們更應當體會一種責任與擔當。在“色彩的情感表達”課題中,作為整個課程較為深入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去詮釋責任或者感恩。教師可以在課題中引入消防員的故事,白衣天使的故事,結合“蠟炬成灰淚始干”等諺語激發學生靈感。幸福的生活離不開勞動者的汗水,和平的年代離不開無名英雄們的默默付出,教學的實施要去將這些社會中的正能量引入課堂,潛移默化地將溫暖,感恩的種子在學生的心中播種下去,讓中職色彩專業課既傳授知識,也讓學生將專業和正能量的當下之間達到“共情”。
3.3 面向世界:《色彩構成》教學要“聆聽”國際發展的動態趨勢。人們所熟知的蒙賽爾色立體由美國創立,奧斯特瓦德色立體由德國創立,另外還有日本色彩研究所色立體,《色彩構成》的課程應當要學習到國際先進的學說和知識體系——學成當為我用。中國古代的色彩表達追求“寫意”,西方古典繪畫重視色彩的“寫實”與光影的表現。《色彩構成》的教學應當帶著虛心去汲取世界的營養,感受世界的不同;也當帶著信心去看中國設計走向世界。
在“色彩的對比與調和”的課題中可以讓學生去搭配“地中海風格”的色彩,“美式鄉村風格”的色彩,“北歐風格”的色彩,讓學生的色彩認知與國際接軌,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色彩使用習慣產生一些初步印象,并引導學生通過建筑,服飾,家裝等各方面去進一步了解國際上各個地區的色彩使用偏好。授課教師也要時時了解米蘭設計周,巴黎時裝周,世博會等設計展會訊息,時時把國際上的前沿色彩信息帶入課堂,不斷更新自身及學生們的色彩眼界。在此基礎上定期對國內北京設計周,上海設計周做資料整理,鼓勵學生去觀看國內的展覽,有條件的學生在旅游的時候多去欣賞旅游地的藝術展館,了解國際化的色彩使用模式,讓學生的色彩意識立足中國,“聆聽”世界。華為,海爾等中國品牌已逐漸走向世界并形成自身的色彩視覺體系;湖南衛視,浙江衛視也用了芒果黃,中國藍的色彩符號——這些中國元素都可做為課程思政的案例融入色彩構成的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面向國際的色彩認知。
3.4 創新:《色彩構成》教學要重于發掘中國智慧,本土特色。“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品鑒模仿,學成的時候在專業領域的創新與實踐才是中等職業教育的方向和目標。設計的創新實踐是所有設計類專業所提倡的,而懷著中國心的實踐,也應當是所有設計相關學科所應當對學生加以引導的。近兩年興起的“國潮”,“國漫”等一系列中國特色的設計風格與流派正是“中國智慧”的體現。
中職色彩教育的“中國智慧”還要因地制宜,發掘本土特色,充分結合本土元素。在“色彩的心理與情感表達”課題中可以讓學生以描繪家鄉的詩句(這里以溫州為例)為創意素材,提煉詩句中的關鍵情感,用色彩對其做表達詮釋與設計實踐,本案例中讓學生做“鄉情明信片設計”。
溫州故稱“永嘉”,是中國山水詩的搖籃。以謝靈運為代表的山水詩人們在此處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謝靈運《登池上樓》寫道:“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讓人不知春已悄然到來。王叔本《江心避暑》詩云,“追涼來古寺,露頂坐蒲團。云散諸天凈,江空六月寒。叢林開雪竇,曲檻落風湍。一入清涼界,頓令心地寬。”給人以“靜”和“禪”的心靈慰藉。在本課題的課程實施中教師要先給予學生創作的引導。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教師授課時可以引導學生去聯想春日永嘉楠溪江綠意盎然,水光瀲滟,水鳥停靠蚱蜢舟那生機勃勃之景,再結合永嘉楠溪江的宣傳視頻和介紹作為范例為學生深入勾畫可提煉的設計元素,并為學生做圖形和色彩設計示范。作為設計基礎類課程,本課程強調色彩搭配,學生可借鑒相關圖形圖案,做抽象化加減修改;也可以以手繪圖片日記的形式,通過結合詩詞的色彩表達呈現出完整的明信片來傳遞色彩的心理情感。在講解《江心避暑》的“靜”和“禪”的時候,教師可以聯系江心古寺為學生做分析和引導。學生創作實踐的教學實施階段再讓學生自行搜集描繪家鄉的詩句做提煉表達,此處教師也可以給出一些詩句供基礎較弱的學生選擇創作。
本教學采用150X100毫米尺寸做明信片,學生可以將同等比例手作繪制在紙上,然后進行掃描,附上文字后聯系網絡商家做成明信片上交。課程評價階段,教師將全班的明信片在展板上做展示,匿名投票選出最有“鄉情”的明信片。
從本土開始創新,為中國而創新。在課程實施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跳出畫紙結合涂鴉等不同的藝術形式做色彩設計,設計主題或創意形式可以融入“地方”特色元素,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與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少數民族元素相結合,將身邊更多特色的文化變成色彩符號呈現出來,讓創新的種子從身邊萌芽,為中國智慧寶庫注入更多新鮮的活力。
中職的教育旨在為國家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設計技能型人才作為一個傳播者,在學習之初就應當受到思政思想的熏陶,讓其在學習生涯中,職業生涯中能夠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在全過程育人機制下,新時代的中職畢業生也要秉承一個設計工作者的擔當,培養自己的中華文化認知與民族自信,呼喚自己的中國心與家國情懷,追隨時代的腳步,為中國設計走向世界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闡述了課程思政與《色彩構成》課程融合與實施的初步探索,今后還將不斷完善,讓課程追隨時代的腳步,結合不同設計類的專業的特點,更好地踐行“立德樹人”的機制,培育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