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琳
(福建省大田縣城關第二小學 福建 大田 366100)
《音樂課程標準》的頒布與實施,對中小學音樂課程改革的推進起了重大作用。音樂課改實現了教與學的變革。作為音樂教師,必須要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中,樹立心的教學觀念,建立新的教學方式,才能適應新課改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合作小組式學習模式能給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自己情感的學生帶來十分有利的幫助,因為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通過不同同學的審美角度來提升自己音樂審美體驗。例如在《我的家鄉日喀則》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以學習小組式學習模式有效提升自己對歌曲的審美感受。此外,獨立的、模仿式的學習方式能有效提高性格活潑、創造力和想象力豐富的學生的學習效率。比如:教師在講學過程中可以先通過微課進行課前課后知識的講解,為這部分學生自主學習帶來便利。例如:筆者在教學《夢幻曲》時,讓學生嘗試以奏代學、以娛代聽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聽賞這優美的鋼琴曲時,回憶自己童年的趣事、對未來夢幻的憧憬,結合自己的美好想法來欣賞感受曲子的優美意境。讓學生的音樂審美力在自主探索中逐步提升。在興趣和活動的影響下,學生高效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并獲得了新的音樂審美知識。
音樂是一種在聲波振動中存在的聽覺藝術,具有一定的非語義性和非具象性,它不像語言文字那樣有具體而確切的概念和定義,而是主要通過人的聽覺器官來引起人的各種反映。正因如此,我們只有反復的聆聽和鑒賞才能提升審美感知能力,真正的感受和理解到音樂中所表達的情感。當然為了防止反復聆聽的單調與枯燥,音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教師范唱、對唱等手段,來豐富聆聽形式,慢慢熟悉、掌握樂曲,了解音樂作品的各個結構和細節,感受和欣賞樂曲中蘊含的意境與內涵。
例如:進行的一年級欣賞課《玩具兵進行曲》的教學,第一次聆聽:聆聽樂曲的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做一些簡單的聲勢動作,用肢體語言形象的表現樂曲;第二次聆聽:帶著問題聆聽教師范唱,感受樂曲表現出的情緒特點;第三次聆聽:聆聽教師根據樂曲節奏創作的童謠,嘗試著自己唱一唱;第四次聆聽:聆聽音樂,小組合作用小打擊樂器演奏出樂曲中的節奏;第五次聆聽:教師利用多媒體示范根據樂曲的旋律和節奏畫出旋律線……音樂教師利用“反復聆聽”的方法結合各種教學手段,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完整的感知到樂曲中的音樂形象,提高他們的音樂鑒賞能力,引導他們自主探究音樂中的美,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聆聽樂曲這一過程不再枯燥而無聊。
審美體驗式教學策略需要學生和教師間進行融洽的配合。例如:筆者在講述“滑音”的相關音樂知識時,讓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積極表現自己的音樂學習方式。通過高效的課堂互動游戲,筆者掌握了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并適時調整教學策略。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對“滑音”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夠有效掌握滑音的練習方式與技巧。又如:筆者在講授《讓歌聲更美好》時,利用多媒體教室讓學生坐成半圓形的課堂座位,并讓不同性格的學生擔任不同的角色,營造了融洽和諧的課堂氛圍,有效提升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音樂是一門十分具有藝術氣息的課程,它其中蘊含的情感是十分細膩的,因此能夠正確領會其中的情感是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將學生的審美情感激發出來,這樣才能夠有效地發揮音樂教學的作用。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的為學生創設合適的情境,展示音樂之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學習關于“春天”的音樂課程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思考“春天是什么?”“哪些東西可以代表春天呢?”通過問問題的形式來激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再給學生播放一些優秀的音樂表演視頻,讓學生走進春天,帶領學生發現自己平時忽視的美麗。對于年級比較高的學生,教師還可以鼓勵學會積極展現自己,比如唱歌、演奏等等,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學會去發現美,逐漸形成自己的審美觀。
以往小學音樂教學的傳統模式運行下,部分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學習興趣不足,這種情況的出現往往會降低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質量。對其產生原因進行分析后可以發現,小學生對具有一定抽象特點的基礎音樂知識理解難度較大,不能很好的掌握音樂作品韻律性,阻礙了學生音樂審美觀念的形成,降低了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興趣,進而產生了惡性循環。現階段,為切實解決上述問題,教師可以在考慮到學生音樂基礎以及興趣愛好的基礎上,通過將網絡資源與課堂教學目標融合到一起,并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教學資源展示到學生眼前的方式,以此充分吸進學生的眼球,讓學生能夠進入音樂學習的情景當中去,從而深化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此外,在傳統的音樂教學過程中,伴奏主要是磁帶、電子琴、手風琴這類占地面積較小的樂器,對學生的音樂學習進行輔助,但由于這些輔助方式較為“單薄”,并不能令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作品中雨聲、風聲、動物叫聲等聲音的魅力,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同樣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利用聲樂模擬軟件帶領學生體驗自然、人造的各種聲音,在加深學生對各種聲音音色理解的同時,為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教師必須重視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培養。首先,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音樂學習的重要性。音樂可以放松人的心情,在緊張的學習之后來首歌,學生的心情能夠很快放松下來,這有利于學生下一節課的投入;音樂還可以豐富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在給學生用PPT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時,可以加入一些輕音樂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其次,教師要改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教師在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在講授音樂理論知識時也要注意學生吸收、內化知識的能力,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適當調整課程進度,轉變教學方式,從而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避免學生對音樂產生厭煩抵觸心理。
音樂教育本身就是美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同于文學作品的文字表述,也不同于美術作品中的繪畫表達,音樂是通過聲音這種特殊的形式,讓個體感受到別樣的情感,通過悅耳動聽的樂音形成特定的聲音語言,從而凌駕于情感之上,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用情感去帶動內心的聲音,用聲音去傳遞思緒和理念,推動情感與聲音的和諧相處。對此,音樂教師也需要在課堂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要引導學生懂得去欣賞美學,懂得去觀察作品中的精妙之處,引導學生懂得審美感知,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及時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并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在長期積累中獲得更多的經驗和教訓。例如,在學習《美麗的草原》這一音樂作品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在活動正式開始之前制作出精美的課件,讓優美的聲音轉化為可視化的資源,讓學生獲得更加突出的視覺沖擊,促進學生在音樂中美的感受度。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設置不一樣的情景,或者是借助語言再現的方法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觀賞音樂中描繪的美好畫面,例如草原上美麗的景色,日升日落,潮起潮退。
小組相互合作進行學習,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教師按照學生的喜好和音樂知識的專業性,將學生按照各方面的情況分成幾個小組,內部互相討論學習,可以討論學過的音樂,也可以對新學習的樂理知識進行探究學習。例如在學習第三單元“賣報歌”,現代學生對于賣報并沒有深入的概念,對于歌曲還是有一定的生疏。在學習歌曲之前教師可以適當地講解一下賣報時代的歷史,在互聯網興起之前,新聞的主要來源就是電視和報紙。而在民國時期,電視較為少見,幾乎都是利用報紙了解新聞。而賣報紙的小朋友在當時的街道最為常見,通過講解讓學生對于歌曲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在進行引導教學,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已經一個大概的學習方向,再學習中也較為容易,也能更好地掌握音樂的樂感,進一步增強自己的學習水平。又如“森林與小鳥”的欣賞音樂,在欣賞歌曲之前,教師可用多媒體設備投出森林世界,里面的一草一木,大大小小的動物,以及叢林的鳥叫聲,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帶來的音樂,隨之教師在進行播放欣賞歌曲,學生在提前接觸之后再進行欣賞音樂。小組之間互相討論欣賞音樂的后感,對于旋律和節奏在討論之后要有明確的定義,隨后由教師對于各組討論的結果信息進行采取,理解不足的地方加以改進,經過教師的點撥,學生對于音樂的審美能力逐漸加強。隨著課程的不斷加深,學生會形成獨有的審美能力,離開了教師的指導,也可以自己去欣賞音樂中的美感,這正是在音樂課程中培養學生審美的內在意義。
小學階段的學生貪玩、好動,教師在授課中要將這些特點和教學結合起來。音樂作品的實踐活動形式多樣,可以和各種內容融合,教師可以借助不同的音樂器材,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再創作,最后表演出來,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音樂的藝術性和趣味性。例如,在《我們的田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本節課的歌曲內容,讓學生聆聽和感受歌曲所描述的田野景色。之后引導學生根據歌曲內容和自己的理解,把自己心目中的田野描繪出來,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美的認識,最終描繪美。
例如,在《讓我們蕩起雙槳》的學習中,教師將歌曲內容播放出來,讓學生進行哼唱。之后將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選擇自己喜歡的樂器,重新對歌曲進行編排和演繹。各小組根據教師播放的伴奏帶,插入自己樂器的演繹。學生逐漸磨合后,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上舞蹈或動作表演出來。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將心理和音樂作品融合起來,體會到現代生活的美好和富足,在珍視美好生活的同時,也堅定了學生創造美好未來的決心。
小學音樂教學也是一種情感的藝術,在音樂教學中融入情感,能夠讓學生更多的提升審美意識。審美教育事實上也是一種情感教育,情感是音樂活動當中最為活躍的心理因素,也是對學生審美教育進行開展的中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要注重把握情感因素,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融入到音樂當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審美教學不能單純的依靠手腳,也不能灌輸,要通過以音樂教學作為載體,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教學中所具有的審美內涵,要注重構建民主平等的氛圍,教師要將情感的紐帶拋向學生,從而讓學生在氛圍當中更好地習得相關的知識內容。
小學音樂教學中,要注重通過環境的方式滲透審美教育,借助音樂所具有的審美特點,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為學生構建優美的聽覺和視覺環境,通過兩者之間的和諧,從而為學生審美教育提供一定的外部條件。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音樂教學中采用的基本的手段是聆聽。音響的美能夠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聽覺環境,通過清晰的音質,悅耳的音響,能夠給人們的聽覺帶來快感。為此,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能夠為學生塑造外在美的環境,以此對學生的審美意識進行培養。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通過聽覺讓學生對美進行感受,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音樂藝術開展的實踐主要是通過聽覺的方式,聽是人們對音樂進行感知的一種能力。小學音樂教學中對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進行培養,就是通過耳朵去聽,用眼睛去發現,以此更好的探索音樂作品所具有的美感。例如在欣賞《美麗的草原》作品時,在教育教學中可以采用現代化教學形式,制作多媒體的方式制作課件,利用情景演示的方式,讓學生在情境中更好的感知音樂,讓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想象自己身在大草原的場景,以此在情境中對學生的審美意識進行培養,以此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學生的想象是進行創造的源泉,在音樂學習中可以讓學生在想象中帶來審美的享受,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讓學生的審美能力更上一個階梯,在教育教學中要注重為學生塑造空間和平臺,對學生的審美想象能力進行培養。
音樂能夠陶冶人們的情操,充實人們的精神世界,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必須重視審美教育的重要性,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必備的音樂技能,還要讓學生學會欣賞音樂之美,感悟音樂的魅力,進而達到凈化心靈的作用。在素質教育的全力推進下,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然而小學生的思想以及心智還不夠成熟,對事物的認識還停留在直觀化和形象化的狀態之下,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設置適宜的音樂審美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欣賞音樂,并感知音樂,這樣更有助于學生理解音樂中的意境。此外,環境也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語言以及行為習慣,通過音樂環境的創建,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可以被有效激發,這也能為教師的音樂教學提供情感環境基礎。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應該將學生的心理與音樂審美結合起來,營造一個音樂審美的環境。然而,在音樂上產生共鳴是很難得的,所以教師需要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與學生展開良好互動。教師可以通過增加學生處在音樂情境中的時間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可以播一些輕音樂或讓學生觀看音樂劇的視頻,這樣不但渲染了音樂氛圍,還培養了學生的音樂情操。教師通過創設音樂情境來增加產生共鳴的次數,能夠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喚起學生內在的審美意識。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引導。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會形成一定的影響,小學生本來好奇心強,在沒有更多的生活經驗的情況下,他們只能依靠模仿來獲得經驗。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對學生進行良性的音樂引導,帶領學生用心體驗音樂的魅力,讓學生發現音樂之美,從而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有效地實施審美教育。
音樂素養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養出來的,需要教師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從音樂情感出發,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首先,教師要調動起學生的情感。凡是美好的東西都是有情感的,就像人生一樣,只有人們賦予其一定的意義,這些美好的事物才會變得更有價值。因此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就要激發學生的音樂情感。音樂能夠直接進入人們的情感世界,這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而情感也是音樂中最為活躍的因素。所以,學生需要用心去聽、去學,從中發現音樂中的美好。其次,教師要帶領學生進入音樂世界進行情感體驗。教師要先讓學生深呼吸,等學生靜下心來后再帶領學生進行音樂的欣賞,教師需要提前準備好優秀的音樂作品,帶給學生盡善盡美的情感體驗,使音樂教育更加符合學生的審美標準。最后,教師要帶領學生欣賞好的音樂作品。音樂素養的提高,都是從知道什么是好的音樂開始的,接著對不同的音樂作品進行辨析,最后發現音樂的魅力所在。欣賞的音樂作品可以是國內,也可以是國外的;可以是古典風格的,也可以是搖滾等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進行音樂欣賞和創作時不拘泥于某種固定的音樂類型。音樂是有活力的,富有創造力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欣賞,能夠發現不同的美,從而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進而提高審美趣味和藝術素養。
現階段音樂審美教育在實踐中的問題很多,這些問題既有學生自身的局限性,也和教師的自身素養和教學方法有關。音樂教師在對這些問題分析后應該認識到阻礙審美教育推廣的因素,積極創新,將音樂的藝術性提取出來,促使學生在審美教育中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