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敬婷
(福建省漳州市第七中學 福建 漳州 363000)
什么是激勵?美國管理學家貝雷爾森(Berelson)和斯坦尼爾(Steiner)給激勵下了如下定義:“一切內心要爭取的條件、希望、愿望、動力都構成了對人的激勵。——它是人類活動的一種內心狀態。”人的一切行動都是由某種動機引起的,動機是一種精神狀態,它對人的行動起激發、推動、加強的作用。因此,激勵理論是關于如何滿足人的各種需要、調動人的積極性的原則和方法的概括總結。激勵的目的在于激發人的正確行為動機,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充分發揮人的智力效應,做出最大成績。
激勵理論是管理心理學的范疇。自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國外許多管理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結合現代管理的實踐,提出了許多激勵理論。這些理論按照形成時間及其所研究的側面不同,可分為行為主義激勵理論、認知派激勵理論和綜合型激勵理論3大類。
激勵理論一開始被用于在工作上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激發全體員工的創造力,是開發人力資源的最高層次目標。二十世紀以來,激勵理論開始被廣泛應用于教育中,特別是中小學教育,有一些理論成果,但并不完整。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外就開始研究激勵理論,多年以來,激勵理論已經廣泛地被人們應用于各種管理實踐活動中。中學教育作為教育系統中一個舉足輕重的部分,其管理活動不可忽視此項研究,符合學校學生的條件。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經常會碰到一個現象:好多學生在入學時各方面能力都相差不多,但經過一個學期下來他們取得的成績卻優劣各不相同,更有原本一些能力較差的學生的成績反而超過了能力較強的學生。雖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造成這一情況的最主要原因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激勵沒有做到位。很多研究資料表明,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主要取決于學生自身的素質能力和激發自身學習興趣的程度,由此不難看出,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關鍵在于通過激勵機制從情感和態度層面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我們知道,現階段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素質,以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為根本任務和目標,同時也需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通過及時的激勵制度,一是被激勵的對象學習熱情高、學習困難生學習積極性有所改善,二是能減輕學生心理負擔,使過重的學習壓力降為適度的學習壓力,三是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特別是要重視激勵機制給學生帶來愉悅感和成就感。例如,在學校中常有對各種先進學生的表彰活動,而且現如今表彰活動盡量做到面廣、多樣。這就是一種激勵機制。又如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對某道題做對的同學及時表揚,激發他的積極性,促使學生更踴躍發言,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而許多同學也會對某個問題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的同學十分欣賞。因此,如何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形成自主學習、不斷探索、勇于創新是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
2.1 內在激勵模式。所謂內在激勵是指學生自身產生的、發自內心的一種激勵力量,具有社會歷史性、個別差異性、主觀能動性等特點。內在激勵大致具有責任感、榮譽感、良心感等幾個方面。教師在學生中創設學習是一種責任感和榮譽感很強的學習活動,及時激勵并動態監測,從而使學生保持學習的能動性。
2.2 情感激勵模式。所謂情感激勵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情感因素的作用,激發學生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最大特點就在于關心愛護學生、幫助學生、尊重學生,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切實地感到自己受到重視和尊重。情感激勵能夠激發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的學習熱情,能促進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能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推動教學相長。
2.3 精神激勵模式。精神激勵是以滿足人的精神需要為著眼點的一種內在激勵方法,人們對于精神激勵的關注最早始于1924-1932年間梅奧等人的“霍桑實驗”,此后經過不斷的修正和完善,最終形成了比較有代表性的“內容型”精神激勵理論、“過程型”精神激勵理論以及“綜合激勵模式”精神激勵理論。而不同的形式精神激勵理論的提出與完善,為精神激勵實踐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也使得精神激勵得到長足發展。精神激勵模式的主要方法如下:
2.3.1 目標激勵。目標代表個體的方向,具有導向、激勵和凝聚的作用。當然,目標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學生實際。例如,有位男同學從不愿動筆做題,不想動腦筋,他們覺得太難了。因此,我就要求他們先做很簡單的選擇題,這樣他們感覺也沒那么難,他就很愿意跟著一起學習。而且,他也能從中找到成功,感受學習知識的快樂。慢慢地,他覺得做數學題并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我對他說“每天小進步,每月大進步”的口號,激發他逐步樹立起自信心。
2.3.2 活動激勵。開展活動,激勵學生,使學生最終達到所制定的目標。如開展“每月之最”評選活動(上課最積極舉手發言的人、進步最大的人、作業完成最認真的人等)。每個學生都有他的閃光之處,只有使學生不斷發現自身的閃光點,正確認識自我,學生才能樹立自信心,從行動上鼓勵自己向好的方向發展。開展“每月之最”活動,便是從這個目的出發,讓學生在每個周末總結自己在學習方面的表現,肯定自己做得好的方面。
2.3.3 參與激勵。讓學生參與班級工作,是一種重要的激勵方式。參與可以激勵學生的主人翁精神,使他們自覺地為班級出點子,想辦法,積極主動地完成分配的任務。參與激勵要求老師有高度民主的精神,不以成績的好壞為標準,信任學生,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并放手讓他們去干。例咱班有三位“吵包”,有一次我召開班級數學組長會議時,特地邀請了這三位同學參加,共同討論數學學習工作。這出乎意料的舉動大大滿足了這些孩子的自尊心。會上,他們爭先恐后地提出了許多建議。我不但接受了他們的合理建議,還根據他們的特長與能力委以重任。從此,這些學生漸漸把精力移到班級工作上,也不再惹是生非了。另外,我們還可以想辦法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為班級做點事,比如在班級中實施“數學組長大循環”,“最佳座位輪流制”,“個人崗位責任制”等等,讓每個學生參與班級管理中,讓他們體會到參與的樂趣,時時意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
2.3.4 成功激勵。一般來說,只要付出了努力,就會或多或少獲得一點成功。成功可大可小,一次小小的成功可能令你陶醉一番,一個大點的成功會讓你更加信心百倍。對于一些在某方面較差的同學我們不能把他的目標和要求定得太高,可一層一層由小到大,讓其在逐步感受成功、獲取榮譽的時候更加有自信心、有勇氣地向更大的目標前進,去獲得更大的成功、更多的榮譽。
2.4 物質激勵模式。物質激勵是指運用物質的手段使受激勵者得到物質上的滿足,從而進一步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主要方法如下:在過去的一個學期里,對表現好,上課非常積極或進步比較大的學生,我常常會分層次頒發一些小獎品給他們,如糖果、作業本等。如做難度一般的題型時,成績較差的學生可得4顆糖,成績一般的學生可得2顆糖,而成績較好的學生只可得1顆糖。或者他們所得的獎品一樣,但成績較差的學生只需做對一道題,成績一般的學生要做對2道題,而成績較好的學生卻要做對3道題。這樣分層鼓勵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3.1 尊重個體差異,制定合理目標。由于每位學生都存在不同的學情,教師首先要通過考核成績,將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分層教學,以確保三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對基礎知識的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礎上再給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符合他們水平的目標,在執行分層目標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中上等的學生努力向前發展,并有步驟地提高學習難度,開闊學習知識面,同時也要穩定中下等的學生情緒,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挖掘他們的學習潛力,使他們掌握基礎知識,能夠跟上學習進度,直至達到達標要求。這樣才能激勵他們完成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進行了一次成功的激勵。否則如果學生的目標都是一樣的,成績好的學生覺得沒有動力,輕松達到目標,進而喪失進取心;對成績差的學生或許來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覺得反正達不到就不想學等。
在目標激勵中,一定要將目標細化,形成一種“分級目標”模式。在講解中,也要做到詳略不一,側重點不同,適時地提醒學生掌握的分寸及范圍,在上課過程中,遇到提問環節,對基礎問題、容易問題,先讓C組或B組學生回答,對于邏輯思維較強,概念綜合程度較高的問題,可讓A組學生回答,也可分解成識記、理解、綜合分析三個層次的問題,讓A、B、C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在數學教育中,實踐操作形式有練習和作業兩種,也要進行分層。所謂訓練分層也就是對不同層次學生要求的作業和練習的質與量是具有層次差別的,對C組同學的要求一般是以課后練習題和習題中簡單題目為課外練習或作業,且量較少;而B組或A組同學要求的基礎上適當選做課后習題B組題目。例如在北師大版七年級“探索軸對稱的性質”一節的教學中,教師應把本節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劃分,讓C組學生在理解軸對稱的性質后,能根據題目要求找到對稱線段、對稱角相等;對于B組學生能利用所學的軸對稱性質在日常生活中運用;A組同學則要完成以上兩個小組的學習任務的前提下,學會利用軸對稱性質進行繪圖設計。
做到以上分層教學,在激勵學生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克服學習時的某些心理障礙,激發學習欲望,逐步形成學習活動時的最佳心理,提高不同層次的學生課堂教學的有效參與度,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3.2 堅持公平原則,實施典型激勵。學生都認為老師處理事情都是公正、公平,如果某一件事讓學生感到不公,就會對老師的印象大打折扣,不再信任和喜愛老師,進而影響他們對這個科目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所以一定要對取得同等成績的學生給予同等的獎勵,對犯同等錯誤的學生也應受到同等次的懲罰。同時,我們可以采取典型激勵的方式,通過對學生進行外部刺激從而激發他們的競爭意識。例如,在課堂上對于某一些優秀學生某一個閃光點進行表揚和獎勵,從而帶動周邊同學相互激勵、相互進步。再有一段時間要進行階段性表揚,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時常關注而獲得成功的喜悅。
3.3 把握適度獎懲,達到激勵效果。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做到獎罰分明、有度,獎勵過重或懲罰過輕都會影響激勵的效果。比如,如果學生在上課總是喜歡開小差、講話、做小動作等,應當給予適當的懲罰,既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錯誤行為會導致不良后果,又要讓學生有改過的希望,假如懲戒過度,學生會產生逆反的心理,最后變成“破罐子破摔”,完全喪失學習的興趣就不好了。同樣,如果學生認真聽講、成績突飛猛進卻給予過輕的獎勵則起不到激勵的效果,或者讓學生感覺不被關注重視的感覺。
3.4 注重實效性,使激勵最大化。激勵性評價是具有短暫性和時效性的,我們要時常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不吝嗇的多鼓勵學生,并且要及時地進行,特別是對有畏難情緒和不喜歡學習數學的學生,更要特別地為他們創造機會,及時、經常地激勵性評價,使之漸漸走上“我愿學”、“我要學”的軌道上。俗話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時機的選擇也很重要,要在適合的時間進行激勵性鼓勵,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勵學生,達到最大的效果。比如,某學生在數學競賽中獲得名次,應及時表揚和獎勵,不能等比賽結束幾個月后才來表揚。學生的積極性早就消失了,對于表揚與否也無所謂了。[1]
4.1 多鼓勵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也認為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本身的內在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是學好功課的重要前提。學生數學學不好,很大原因是對數學還未產生興趣,缺乏動力與興趣去投入時間開動腦經思考問題。為此我們應多鼓勵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在具體教學中,對于數學問題,我們可以多設計幾個問,從易到難,讓成績較差的學生來解決較易問題,并及時給予鼓勵肯定,循循漸進從而讓學生慢慢樹立信心獲得成就感,對數學產生興趣。其次在課后作業的批改上,要善于發現學生在作業上的進步,一旦有進步我們就應該給予鼓勵,我們可以在其作業本上寫上“有進步”,“加油”,“不錯”等字眼給予肯定,讓學生知道他是在進步的,給予其積極的信號,使其充滿動力。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將數學跟實際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興趣,數學是靈活的科目,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比如當我們教三角形時我們學到了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特性,那么它在生活中有哪些體現與應用呢?以此激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意識到數學也是實用的跟生活息息相關的科目,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
4.2 采用榜樣的力量進行激勵。在學習中總有成績突出,或通過努力不斷進步取得佳績的學生,我們對他們加以表揚肯定,同時要求大家向他們學習,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這就是所謂的榜樣激勵。有時一個班可以不止一個榜樣,可以以小組的形式,每個組選出一個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來自于同班同學,對其他同學而言,榜樣就是一面鏡子,一個方向,一個活生生就在眼前的事例,一個努力要超過的目標,同時榜樣自身也會有所動力,在這種競爭的氛圍下也有利于榜樣自身的自我提高,而且會在本組起到引領大家的作用。這時小組里的其他成員在心理上就會不時提醒自己要努力,從而克服自己的惰性,不良情緒,充滿動力,不斷進取取得突破。
4.3 團隊協作,競賽激勵。數學本來就是一門比較抽象的思維科學,講課的方式也比較的嚴謹,如果方式過分單一,總總是老師在那講,很容易讓學生生厭,造成課堂寂靜無聲、死氣沉沉,學生仿佛是在夢中一樣,心思根本不在課堂上,只有老師一個人在講臺上興致勃勃的授課。長此以往,老師和學生之間就會漸漸失去情感上的溝通,不僅學生對數學沒興趣,不喜歡上數學課,教師也不樂意去教數學課。因此我們必須倡導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從而使數學教學活躍起來。在眾多的教學方法中,競賽激勵式教學方法是一種很不錯的教學方法[2]。在教學中我們將學生以4人為單位進行分組,小組成員中同時含有差中優的學生。老師對于上課的知識整合成若干問題、任務布置下去,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解決,并派一代表進行搶答,老師對學生每次的回答效果進行給分,并在一段時間內統計分數進行公布,對優勝組給與獎勵表揚。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不僅可以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并暢所欲言而且又可以在小組成員交流過程中對本堂課所學知識有更深的認識。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喜歡展現自我,獲得別人的肯定,所以學生在這樣的競賽環境下會變得更積極主動。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對學生而言,自然會對數學慢慢產生興趣,進而喜歡上數學,樂于上數學課,更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數學水平。
總而言之,在初中教學中合理應用激勵機制對提高學生的成績及各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作為老師我們應認真貫徹教學激勵機制,以此來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水平。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習質量的提高。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通過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錘煉、敲擊、磨礪,反復地反思,調整,借鑒使我們的課堂更生動有趣,使學生樂學,愛學,發自內心的喜歡數學,從而更加主動的進行學生,更好地加深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