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杰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教育局 甘肅 隴南 746000)
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而這一教育理念直到今天仍然備受推崇。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滲透生活化教育理念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符合現代化教育理念,對于改善教學質量有顯著效果。但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或是對生活化教育認知不足,或是缺乏生活化教育經驗,作文教學未實現深度的生活化,有待進一步改革,本文對此進行探討。
作文教學作為初中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課改不斷深化的背景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卓越成就,但這并不意味著完美無缺,就當前作文教學實踐情況來看,存在問題仍然較多,其中最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寫出來的作文缺乏情感,比較機械化,而且素材單一,難以讓讀者產生閱讀興趣,而且讀者在閱讀后很難產生情感共鳴。這有教師層面的原因也有學生自己的原因,先就教師教學方面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重寫作技巧輕生活體驗,即寫作過程與現實生活脫離,這是當前作文教學的短板,也是阻礙學生寫作水平提升的絆腳石。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重視寫作方法、寫作技巧的傳授,目的就是追求時效性,旨在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學會寫某一類文章,尤其是具備寫某個文體的能力。如初中階段要求學生會寫記敘文,教師通常將記敘文知識教給學生,再講幾篇優秀的記敘文案例,學生有了初步認識然后就開始寫作。經過幾次練習,輔以教師幾次點評,他們就自認為具備了較高的寫作水平。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讓學生短時間內學會寫作,但忽視了寫作的本源,也就是與生活的聯系,所以容易出現寫作模式化、寫作內容陳舊等問題。
作文中存在的這些問題除了教師層面的原因以外也有學生自己層面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缺乏寫作動機。很多初中生在面對寫作任務時怨聲載道,抵觸情緒嚴重,在交作文的時候經常出現拖拉問題,寫作態度不夠端正,甚至一些學生通過網絡搜索類似的作文,然后抄襲其中的句子或段落,通過拼湊的方式組成一篇新的作文。由于內心比較抗拒寫作,所以多數初中生將寫作視為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務,而不是圍繞作文題目將心之所悟、目之所見寫出來,所以在作文中經常出現素材單一、無病呻吟等問題,敷衍應付的痕跡嚴重。二是缺少對生活的感悟。作文高于生活但源于生活,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都是重要的寫作材料。如今初中生語文作文中存在的情感虛假、內容空洞、素材單一等問題,究其根源,是他們對生活缺乏感,對任何事物的觀察都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停留在表面。以《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次出游》這個主題的作文為例,很多學生在開頭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如“從小我就跟著爸爸媽媽玩過很多地方,我去過青島看過大海,去過泰山看過日出,去過北京看過長城,但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上海。”學生們去的地方不一樣,但是開頭形式幾乎是一樣的,接著寫在上海看到了哪些景點,完全忘記了作文題目中的“印象深刻”,沒有將這次出游中印象最深刻的行為寫出來,也沒有重點去闡述它與其它次旅游的不同之處,更沒有針對這次出游的獨特感悟。很多學生在諸如此類的命題作文中存在這樣的問題,只是寫出具體的出游過程,忽視了旅行感悟,停留在出游表面。深入剖析這些作文的問題可以發現,學生沒有完全進入到生活中,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只是生活的旁觀者,對于生活缺乏自己的認知。所以他們在面對教師布置的作文任務時,最先想到的并不是作文題目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也沒有想到自己是否在生活中經歷過這類事情或產生感悟,而是回憶一下自己是否寫過類似的作文或者看過類似的作文,這些作文中是否有值得本次寫作運用的技巧和方法等。實際上,對于優質作文的生成,掌握寫作技巧是一方面,但是更關鍵的是學生自己對生活的感悟與觀察。若是作文內容缺乏生活感悟,就如同一個人沒有靈魂,這樣的作文是很難激發讀者心理以及情感共鳴的。
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也是如此,回歸生活才是作文教學的關鍵。就當前初中生語文寫作情況來看,缺乏素材、缺乏真情實感、缺乏寫作興趣等問題普遍存在,一些學生甚至談“文”色變,對寫作抱有逃避、畏懼心理。而滲透生活化教育理念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將作文教學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能夠從心理層面縮短學生與作文的距離,讓學生產生親切感,消除其畏懼、抵觸等負面心理[1]。更關鍵之處在于,切切實實的生活體驗能夠讓學生在表達上更加真實,更能引起讀者的心理共鳴與情感共鳴,這才是寫作的初衷。此外,生活資源非常豐富,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處景色,一個人物,皆可以成為寫作對象,也能成為作文中的一個素材。換言之,有生活打底,學生不用擔心沒有素材可用,相反,他們寫出來的內容豐富、充實。
3.1 寫作命題生活化,激發學生書面表達興趣。在初中階段,教師通常給學生布置一些比較經典的題目,方便他們寫作,而學生則圍繞題目展開思考,調動所儲存的寫作知識,從而完成一篇作文。這樣的教學流程是最簡單的,可以避免資源浪費,效果也非常顯著,但是大多數學生在這樣的寫作環境中往往處于被動位置,也就是為了寫作而寫作,寫出來的作文結構完整、語句通順、主題突出,但經常會出現一個問題,即缺乏真情實感。寫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抒發情感的過程,所以教師先要揣度學生對于哪些東西是有話說的,再去設置相應的題目。具體來說,要想讓學生寫出好的文章,先要保證他們有話可說,這就需要教師了解學生的興趣,考慮他們個人的想法,然后去命題。初中生的寫作思維具有深刻性、靈活性、獨特性,不同于小學階段寫作模式性、依賴性較重的特點,也不再喜歡灌輸式的作文教學模式,而是樂于寫視角獨特、引人深思、貼近生活的作文[2]。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清楚認識到寫作的過程就是學生自我表現、自我表達的過程,所以對于題材的選擇盡可能選擇一些讓他們有話可說的,比如讓他們反省自己、暢談未來理想、評價社會道德問題等,鼓勵學生自己去命題,自己去選擇方向,這樣他們才會愿意傾聽內心真實的聲音。這種情況下寫出來的作文會少一分模式感,多一分真情實感。
例如,在寒假結束后的第一個星期,筆者對學生說道:“我們的寒假肯定過的多姿多彩吧,今天就來寫一篇關于假期生活的作文,題目自擬,好不好?”學生們很開心,學生A說到:“太好了!我的寒假過的太有意思了,有好多好多話想說,這樣的作文我很喜歡。”學生B說到:“我正想和大家分享我的寒假呢,這個寒假我學會了一個新技能就是滑雪,我剛好可以通過作文將這個有趣的運動分享給大家。”學生C說到:“這個寒假我過的太開心了,收了很多的紅包。”“看樣子大家的寒假生活都很精彩啊,每個人都有開心的、獨特的經歷,有很多想要傾訴的想法,那我們接下來就在作文的世界里暢所欲言吧。”這樣的生活化命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能動性,每個人都認真、專注、開心地投入到寫作中。
3.2 寫作準備生活化,幫助學生奠定寫作基礎。寫作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下筆如有神。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學生沒有做好準備就下筆去寫,寫出來的作文內容空洞,難以激發讀者的共鳴。寫作之前的準備工作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立足實際認真觀察,養成認真細致觀察的良好習慣,這樣有助于搜集寫作素材。另一方面,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在初中生作文中,有的學生語言精練、優美,有的學生語言啰嗦、重復,這與他們平時的口語表達習慣有一定的關系。雖然書面語言不同于口頭語言,但是它由口頭語言潛意識生發而來的,假如學生平時沒有注意語言表達,在寫作中也會不由自主地體現出來[3]。為了指導學生寫出優質的作文,教師應指導學生做好生活化準備。
對于搜集寫作素材這一層面的準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寫日記,或者結合實際情況給他們布置一個特定的任務,讓他們認真觀察和傾聽生活。如筆者曾以“傾聽聲音”為主題讓學生寫一篇周記,要求他們一周內認真傾聽身邊的聲音,將它們記錄下來。通過學生呈上來的作業,筆者發現他們收集了豐富的“聲音”,如有的學生認真傾聽了雨聲,表示淅淅瀝瀝的雨聲讓人心情放松;有的學生認真傾聽了雪壓在樹枝上的聲音,通過對這個聲音的傾聽感受到了世界的靜謐;有的學生認真傾聽了媽媽在廚房里忙碌的聲音,嘈雜但卻讓人溫暖。養成這種傾聽和觀察生活的習慣,有助于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這樣在運用的時候就會信手拈來,而且運用這些的素材去寫作會讓作文充滿真情實感。
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寫作準備,好的作文往往不是辭藻華麗的,而是語言樸實自然、不造作的,即我們生活中的語言[4]。在實際生活中,一些學生經常不注重自己的語言表達,講話很隨意,如“我開門先”“我已經吃過了都”,這樣的語言表達很容易造成思維定勢,導致書面表達中也經常犯這樣的低級錯誤。因此,教師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語言表達,說話之前要三思。除此之外,可以鼓勵學生通過看央視新聞、影視劇以及名著等學習和借鑒他人優秀的語言表達方式,以此鍛煉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做好這一準備工作有助于學生寫出語言形象生動、結構清晰的作文。
3.3 寫作過程生活化,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寫作過程實際上就是謀篇布局、語言組織的過程,應當體現生活化思想,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寫出來的作文具有真情實感,充滿生活化氣息,而不是單純地文字堆砌[5]。與此同時,很多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有很高的雷同率,沒有自己的個性化觀點,這樣的文章即使語言再優美但是沒有亮點,也無法引起他人的共鳴。此外,一些學生寫出來的作文觀點比較淺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樣的文章缺乏新意。優秀的作文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有作者的個性化見解。而這些能力是教師無法直接給予學生的,必須通過具有生活化的實踐活動進行訓練,以此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使學生寫出有個性化的作文。
初中生思維敏捷,好勝心強,教師可以抓住這一點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賽活動,通過辯論的方式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獨特的觀點,在鍛煉他們語言組織能力的同時提升其邏輯思維能力,為學生寫出有亮點、有深度的、有個性的作文奠定基礎。例如,筆者曾為了鍛煉學生的思維組織他們開展了一場主題為“我們應該/不應該感謝貧窮”的辯論賽活動。要求學生課前搜集資料,在辯論賽上闡述自己的觀點并回答對方的提問。這個辯論賽上,正反兩派爭得面紅耳赤,有一個畫面讓筆者印象深刻:認為我們應該感謝貧窮的小組列舉了課前搜集的很多經歷了貧窮而最后通過努力實現了人生逆襲的成功人士的例子,由此稱頌、感謝貧窮。這個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因為論據充分,而且這些案例都是真實的。但是對手卻否定了這個觀點,其中一個學生說到:“你說的這些人,他們的成功的確離不開貧窮的激勵,不置可否,但是讓他成功的動力并不是貧窮,而是他們的主觀努力,所以應該感謝的是努力而不是貧窮。”接著,該學生列舉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因為貧窮生病了得不到治療而離世,列舉了一些人因為貧窮忙于生計無法實現人生理想等例子。學生們爭鋒相對,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同時思考如何駁回對方的觀點,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均得到鍛煉。經常組織學生開展這類具有生活化的實踐活動,有助于他們寫出有深度、有亮點、有特色的作文。
3.4 寫作評價生活化,提升學生語文作文水平。寫作評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在傳統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通常以自己為中心去評價。通俗來說,學生作文的好壞完全憑借著教師自己的主觀意識去決斷,這樣的評價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壟斷性,不能將學生的真實寫作水平反映出來。而且只以教師的喜好去評判作文的好壞,容易造成全班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千篇一律。因此,為了提升學生作文水平,教師應對評價進行生活化、多元化處理,讓評價更具有客觀性,能夠真實地反饋學生的寫作情況。
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的作文發送到家校通、微信群等平臺上,讓家長也參與到評價中;可以建立微信公眾號,將學生的作文推送到公眾號平臺上,接受家長、其他教師以及諸多網友的評價;還可以在教室里開拓一塊展覽區,每次寫作后對學生的作文進行為期一周的展覽,每個人可以互相提意見。這樣的教學評價讓學生切實了解自己的寫作水平,認識到優勢和不足之處,從而有針對性地彌補不足,實現寫作水平的提升。
綜上所述,作文源于生活,所以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滲透生活化教育理念具有較強的可行性。一系列的教學實踐結果表明,生活化教學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因此,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教師應具備與時俱進的思想,對作文教學進行生活化處理,這樣才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和喜愛,促使他們寫出有內容、有觀點、有個性、有真情實感的作文,實現作文教學的根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