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懷中
(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石橋鎮初級中學 甘肅 隴南 742211)
教育對國家發展來說是國家大計,直接影響著未來人才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當前,隨著社會精神文明的不斷進步和演進,在教育的過程中也不再僅僅局限于專業知識和基本能力,而是更多的增加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教育的相關內容。根據我國的特殊國情,經歷過長期的抵抗外爭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這過程中形成了我國特色的紅色文化,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融入紅色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此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分析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和滲透紅色文化教育的相關內容。
本文以初中學段為主要研究對象,也是根據學生的特點而展開,小學階段學生的理解和學習能力有待提升,仍然是以教授基礎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而高中階段有著沉重的課業壓力,對專業知識和語文綜合素養方面的培育尤為重視。因此初中階段是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最好契機,一方面,學生在這一階段具備了基本的語文能力,可以對相關文章和事跡有自己基礎的認知,另一方面,在這個階段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也有重要的推動和幫助作用。因此本文以初中教學語文學科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滲透和融入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具體來說意義體現為以下三點。
1.1 推動學生形成文化認同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能夠實現文化長期傳承下去的最關鍵因素,在于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著強大的認同感,只有從內心深處認可這一文化,認同這一文化的意義,并愿意主動去承擔傳播和弘揚這一文化的歷史重擔,這樣傳統文化才能經歷歲月的洗刷而不斷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對于中國另外一種重要文化紅色文化來說,也具有同樣的作用機制。事實上,紅色文化的發生時間距離我們已經過去許多年,在那個年代當時的中國人民為了抵抗外國侵犯,保衛中國領土,為了維護全中國的統一和人民的基本生活,歷經了多年戰爭,在戰爭中無數人為此付出了生命和家庭才換來了新中國,換來了我們后來的美好生活。這樣一種紅色文化,不僅需要當時身處戰爭年代的人們為之警覺,為之震撼,更多的是需要享受成果、享受美好生活的后代,深刻認知和了解當時戰爭背景和艱難的抗爭歷程,發自內心地感謝英勇無畏的前輩們,學習他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頑強奮斗的精神,從內心深處樹立起認同感,才是傳承紅色文化精神的重要渠道。通過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如講解一些與紅色文化相關的課文內容,像聞一多事例、聞一多詩詞等,以此來進行耳濡目染式的教育,使學生深刻了解當時發生的背景和情景,借此來培養學生的認同感,進一步促進紅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1.2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初中階段的學生正值思想發育和成熟的初期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學生將會根據自己所處的情境、所學習的知識,樹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價值觀、世界觀,因此在這個階段中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對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事實上,正確的價值觀應該包括兩方面的組成內容,一方面包括待人處物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是對文化相關方面的認知和認同。在上文我們曾經提到過,學習紅色文化將培養學生的認同感,但是單單有認同感還遠遠不夠,需要在此基礎上將認同感發展為價值觀,才能進一步使其在學生的內心生根發芽,在未來發展過程中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倘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沒有樹立好正確的價值觀,那么在其日后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消極情緒,錯誤的處事方式,甚至嚴重者可能會做出違反社會道德法律的惡劣事件。不僅使個人發展由此受阻,甚至可能給社會帶來重要危害,因此對學生樹立價值觀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紅色文化不僅代表當時艱辛的抗戰歷程,更多的是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和頑強無畏的奮斗精神。只有具備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那么才能緊緊圍繞祖國母親而開展各項事業工作,一切以國家的發展為重要前提。只有國家變好,每個人的生活才能有實質的提升。此外,頑強無畏的奮斗精神用在任何背景、任何年代都是適用的。對于學生來說,學習過程何嘗不是一種奮斗過程,只有在這個過程中耐得住寂寞,堅持下去,刻苦學習,才能收獲優異的成績和美好的未來。通過學習紅色文化教育所傳導的這些精神,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增強自己的意志品質,完善綜合修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1.3 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語文學科學習。語文學科區分于其他學科的關鍵點在于它是一門集語言、文字、文化等多方面內容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在語文學科學習和教學的過程中,考察的不僅僅是一些解題的專業能力,更多的是一種綜合的文化修養。學生需要在語文學習之后不僅具備基本的閱讀寫作能力,并且還要形成文化鑒賞、文化傳承和綜合表達等多方面的素質。通過學習和引入紅色文化教育這一重要教學內容篇章,不僅實現了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的內容豐富和多樣化,更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促進語文學科綜合能力的學習。在學習紅色文化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進一步鍛煉了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更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文化鑒賞的實踐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萌生了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并自覺承擔起弘揚傳承紅色文化的歷史重擔,汲取文化中寶貴的愛國精神和奮斗精神,將之融入自身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去。這一階段恰恰是語文學科綜合素養鍛煉和培養的重要實踐例子。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鍛煉了綜合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并弘揚、傳承和學習紅色文化,起到了紅色文化和語文學科教育融合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事實上,目前很多學校已經推行了初中語文教學和紅色文化融合的教學內容,多個版本的初中語文課本中也出現了多篇和紅色文化相關的課文內容。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然面臨著一些問題,導致語文教學和紅色文化融合的效率不高,教學效果不明顯。具體來說,這些問題呈現為以下幾點:
2.1 語文教學效率較低,導致紅色文化學習不夠充分。語文教育效率較低,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還在于語文學科的內容體系較為復雜。在上文中我們曾經探討過,語文學科不僅包括基礎專業能力的傳授,更多的還包括語言、文字等多方面綜合內容的學習教學。事實上,在語文教育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不僅需要掌握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還要學習文言文理解記憶、習題講練、課外知識補充、課外書閱讀等多項內容,這些內容就導致語文學習的負擔過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倘若無法抓住重點,或者錯誤地抓住的重點,那么就會造成語文學科效率較低,課程內容學不完的嚴重后果。事實上,在很多學校教育的過程中也表現出了這一趨勢,導致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進一步滲透紅色文化教育,直接影響紅色文化教育的傳播和發展,阻礙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學習進程。在下一步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語文學科帶頭人必須對此引起高度重視,借此機會研究語文學科的教學重點和次重點,有針對性地詳略得當,開展各項教學內容教學工作。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語文學科教學混亂的局面。并且有針對性地滲透紅色文化教育課程,重新規劃和調整語文學科課程設置,為語文學科提升效率,為紅色文化的滲透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2 語文學科教學模式單一,教學主體地位固定。在初中教學過程中,語文學科仍然是以教師傳授為主要教學內容,教師占據著教學主體地位,更多的學生是處于客體地位,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達的各項知識內容。這就導致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過于單一,教學主體地位長期固定,直接與當前素質教育、翻轉課堂等新興教育理念背道而馳。這樣做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習效率較低,學習效果較差,并不能主動融入到學習過程中去,身臨其境地體會知識,尤其是紅色文化知識的重要價值。一切以應試教育和考試為主要目標,使學生變為考試的機器,無法形成自身價值觀和綜合素養。在下一步工作的過程中,語文學科教育必須打破目前這一教學局面,向素質教育、翻轉課堂的方向發展,才能實現語文學科提升綜合素養的重要目標。對于語文學科來說,只有學生身臨其境的去閱讀,去思考,去感悟和品鑒文化,才能形成文化的認同感,愿意主動承擔起傳承文化的歷史重任,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借鑒文化的價值,將其融入到自身價值觀的組成部分中去,為自己日后的長期發展和人生走勢奠定良好的基礎和重要的意義。
2.3 學生對紅色文化的了解面較窄。事實上,語文學科和紅色文化的融合不能僅僅依靠于課本內容,在統編版課本中涉及紅色文化的篇章總共不超過十篇。如果學生單單的依靠課本來進行紅色文化的學習遠遠不夠。因此,在這一基礎上必須增加對課外讀物的閱讀和了解,借助多樣化的課外形式來完善和補充對紅色文化的了解和認知,擴大對紅色文化的認知面。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應該以點帶面,通過講解一篇課文來講解一段歷史故事和一系列精神文化價值,以此來實現拓寬學生紅色文化了解面的重要作用。倘若學生和教師都不能夠做到拓展了解知識面,而是僅僅局限于課本,那么紅色文化教育也喪失了其重要的價值。紅色文化和初中語文學科的結合,并不單單是起到蜻蜓點水的作用,而是形成一種巨大的文化認知和長期的文化傳承,需要各個年級、各個學習階段起到重要的連貫性。因此,在下一階段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對自身的紅色文化學習模式和覆蓋面進行反思總結,并規劃出課外閱讀課下思考的系統性學習策略。
3.1 充分借助當地課外教學資源。在上文中我們分析,單純的依靠課本內的教育教學知識去開展紅色文化的傳播遠遠不夠,還需要進一步拓寬紅色文化教育面,挖掘課外學習資源。對于紅色文化來說,目前主要的課外教學資源,一方面為圖書、影像等,另一方面表現為實地參觀資源,在很多地區都有紅色文化相關的紀念館和展覽中心。充分借助本地的教學資源可以起到進一步拓寬紅色文化教育面的重要作用。在統編版初中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有三篇課文涉及到聞一多先生,不僅包括對聞一多先生的事跡介紹,還有聞一多先生的著作學習。事實上,聞一多先生紀念館和聞一多先生相關的主題展覽館在多地都存在,有這一教學條件的地區可以在學習到聞一多先生相關的事件之后,組織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前往紀念館進行集體參觀學習。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使學生能夠在課外學習的過程中,將課內知識和課外知識進行有效連接,并借此方式了解到與聞一多先生相關的更多紅色知識,學習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做到紅色文化的進一步傳承和弘揚,起到初中語文學科滲透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價值和目標。
3.2 挖掘紅色元素,優化語文學科課程設計。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紅色元素,進一步對教師的教學研發提出了新的標準和要求。教師需要在之前教學、研發和教學重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劃分紅色文化教育的板塊和內容。在統編版初中語文學科課文內容中,直接表現紅色文化元素的課文內容并不多,更多的是要依靠教師在課程研發和備課的過程中主動地去挖掘紅色元素,以此來實現紅色文化價值的傳承和弘揚。
例如,在毛澤東《沁園春·雪》這篇課文中,教師在課研的過程中需要重點對課文這一詩詞寫作背景進行詳細的調研和講解,通過講解《沁園春·雪》的寫作背景,使學生了解在那個年代紅軍生活的惡劣環境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和奮斗精神。借此來實現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使學生學習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奮斗精神,并感激那個年代為之做出英勇獻身的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輩們。在上文中曾經提到,語文學科當前教學過程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課程內容所涵蓋的體系過于復雜導致,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區分詳略點、重難點,直接影響課程教學進度和課程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此基礎上更應該加大科研力度,將紅色文化教育作為教學重點之一進行詳略得當、重難點傾重的課堂教學效果轉變,只有教師區分課程重點,學生才能注意重點內容,引起高度的重視。
3.3 創新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方式多樣化。在上文分析語文學科教學問題的時候曾提到,目前語文學科仍然以教師為主體,教學地位使學生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這樣就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參與度,從而降低教學效果和教學成效。因此,在下一步工作過程中必須以此為鑒,扭轉教學主客體地位,創新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以初中語文《黃河頌》這一篇課文教學為例,黃河頌的寫作背景是1938年抗日戰爭時期,它和我們本文想要傳達的紅色文化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來展開本篇課文內容的教學,恰恰是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典范,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不能主動去向學生講解課文的背景內容,這樣會導致學生對此不能引起高度重視,而忽視對這一部分紅色文化的學習和思考。教師可以借鑒目前先進的翻轉課堂這一教學理念,要求學生在課下完成課文背景預習和學習的課程任務,讓學生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去展示和講解黃河頌寫作背景,使他們在自身參與的過程中,借助主動搜集資料這樣一種方式,自主學習紅色文化知識,這樣可以達到記憶清晰、印象深刻的重要作用,極大地改變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主客體地位,提升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更進一步實現教學成效提升的重要效果。
3.4 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信息技術水平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并且滲透到了各行各業中去,許多行業借助信息技術實現了效率升級、結構優化、工作效率提升的重要效果,對于教學工作來說也不例外。目前多媒體教學工具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多媒體投影設備,而是進一步衍生出了網絡化教學平臺、家校合作教學體系等多種模式。對于本文所探討的初中語文教學學科和紅色文化傳導來說,也具有同樣的借鑒和使用意義,通過多媒體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工具手段,實現初中語文學科和紅色文化教育的教學效果提升。
以統編版初中語文課文《百萬人民解放軍過大江》這篇課文為例來進行講解和介紹,通過目前的信息技術完全可以實現對百萬人民解放軍過大江這一畫面的視頻再現,讓學生以視頻的方式觀看這一過程,能夠實現這篇課文的生動再現,學生了解這一過程的渠道比之前的閱讀背景了解,進一步增加了視頻觀看,視頻觀看可以給學生留下生動的印象,學生也可以在視頻觀看的過程中通過挖掘某一個細節,實現對這篇課文所傳導的精神的感悟??梢哉f這樣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是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使學生多種感官都能得到重要的刺激,以此來激發他們內心深處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奮斗精神。
總而言之,紅色文化教育和初中語文學科的融合和滲透需要多種方式、多種策略,在下一步工作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對這一重要教學內容進行充分的課程研發和科學的課程設置,進一步提升課程教學效果,優化學生學習效率,切實起到紅色文化傳承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樹立學生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目標,讓學生真正成為新時代素質教育下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