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彬
(貴州省遵義市第四十二中學 貴州 遵義 563000)
對于初中英語教學來說,教師在科學的教育理念下,精心設計課堂活動,就是為了讓學生多聽、多看、多說、多寫,即英語的輸出。但是很多英語課堂活動過度重視學生的英語語言輸入,輕視了輸出,導致英語課堂活動不能充分培養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借此我將從語言輸出角度出發,為初中英語課堂活動提供一些教學建議。
教學的目的是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以在初中英語語言輸出指向中,要以學生發展為目標,關注其認知水平、興趣需求等方面。將學生作為課堂活動的主體,結合其情況確定課堂活動目標。充分利用學生需求的事物激發其學習動力,教師先思考學生當前學習的真實狀態,然后知道學生需要達到的理想狀態。對于學生現狀的分析,可使用分解方法。如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現狀分成幾個主要方面,然后依次調查并記錄。以七年級下冊動物園主題為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先分析學生的娛樂活動需求。對于學生來說,逛動物園是其常見的娛樂活動,在此基礎上可以轉換語言環境,帶領學生到動物園進行參觀,不但要求學生讀懂動物園中的英語標識,還要知道動物的英語名稱,對這些動物基本知識的掌握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急切的需求[1]。所以教師創建的課內活動目標,可設置為學習常見動物名稱、輸出動物的基本信息等。如Where are pandas from?They are from China.此是從學生的需求出發,促使其在課堂活動中有效輸出。在確定了教學目標后,教師就可進一步思考要借助什么活動完成這一目標。有效識記詞匯,借助簡單的圖片,讓學生在指認下識記,可以將此放在不同的語境中,有效熟悉并鞏固詞匯,以此實現課堂活動目標。
另外語言輸出目標的確定,還需思考學生的興趣,如果學生對一個英語話題不感興趣,那么在活動中此學生就不會有參與的意愿。更不會發現自己的語言輸出與目標語之間的差距。在此教師要將學生的興趣作為確定活動目標的重要考量因素。以“話題”為主題設計的語言輸出活動目標建立的時候,可利用學生崇拜的偶像為內容,讓學生能夠準確流利的描述偶像外貌特征,以此激發學生的英語輸出欲望。
2.1 精選活動內容,實現有意義的輸出。教學內容的確定要以教材為主,然后結合學生的個人經驗生成課程資源。初中英語教學中,可以借助多種英文形式,為學生呈現學習材料,變為課堂活動中的內容。在此不能忘記活動要依附教材,不能隨意創造教學內容。在此需要教師整合教材與其他材料,結合教學目標,組織最適合的課堂活動內容。結合語言輸出功能,讓學生先是意識到自己輸出的語言與目標與之間的差距,然后主動學習語言輸出[2]。以七年級下冊第十單元的內容為例,活動目標是使用食物的詞匯,嘗試進行餐廳中的對話。以聽說課為例,需要先讓學生思考在什么場景中,才能輸出關于食物的詞匯,若在課堂活動設計中,讓學生簡單表述自己喜歡與討厭、健康與不健康的食物等,讓其有話可說。教師可創建情境,即設計一個同學的生日聚會情境,讓學生邀請同學到家吃飯,并詢問大家喜歡吃什么,不喜歡吃什么,以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what do you want to eat?等進行語言輸出。然后讓學生將自己的輸出記錄下來,做好總結。在此活動中,讓學生們都優化可說,保證每一名學生都經歷了語言輸出的活動。雖然教師沒有提供具體的句型,但是學生在語言輸出的時候,自然就會回憶學習過的句型并使用。
2.2 選擇適合活動類型,實現有創新的輸出。傳統英語教學模式包括呈現、操練、產出,即“PPP”教學模式,自此課堂活動也被割裂成三部分,學生的語言輸出行為便在操練與產出中產生,是建立在呈現基礎之上。課堂中的“呈現”活動,即教師為學生傳授新的英語知識,引導學生輸入。將輸入作為輸出的基礎。在此的語言輸入不能是教師照本宣科,割裂單詞與語法,科學為學生傳授知識,否則學生的語言認知難以拼接完成,也能以將接受到的語言知識,轉化為具體情境中的實際話語。教師要創建多種適合的情境,引導學生將語言融合其中,并使用多種圖畫、實物、動作等多種形式。接下來學生的練習活動包括“操練”、“產出”等環節。此類練習類的活動,還可分為活用性活動、控制與半控制性的活動。活用性活動重視的是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輸出,即精準且恰當;控制性活動則為一種機械性的練習,完全由教師帶領;半控制性活動則是教師引導與幫助,讓學生的語言輸出,逐漸從形式向內容過渡,為學生提供一定創造空間。
近幾年的英語教學法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英語交際法與任務教學法。這兩種方法都強調英語語言的交互功能與語用功能,強調學生在語言輸出的過程中學習語言。此也是基于學生語言基礎與語言運用的差距基礎上提出來的。但是這兩種方法雖然是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但不是顛覆,需要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補充擴展教學內容,此對教師的教學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任務教學法為例,此更加注重英語語言的交際功能,強調學生正確語言形式的使用。結合其他學者對“任務”的定義,我們可以總結出英語課堂中任務教學法的基本特征,即基于真實生活、借助目標語溝通??梢詫⑷蝿战虒W法分成確定目標、創建情境、展現過程、呈現結果這四個結構。在此基礎上的指向語言輸出的英語課堂,需要在情境中交際,實現語言的科學運用。對于人物教學法中,任務的設置,可分為五步驟:第一,分析學情,創造學生有興趣、有需要的話題與任務,提升初中生語言輸出的欲望。第二,引導學生頭腦風暴。教師創建的學生感興趣的任務,要是以交際性為目的,并有精準的目標導向。如讓學生制作圖書館的設計指南、規劃海洋在過去十年的變化海報等。以此設計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任務,讓學生有指向的進行學習與交流,完成語言輸入與輸出,最終以作品的形式呈現任務結果,實現學生的精準輸出[3]。第三,評估任務成果。在學生完成語言輸出后,教師可針對其內容進行評估,評估的標準為:學生是否樂于接受,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是否迎合課時安排等。第四,選擇語言項目。先是思考學生在完成任務后,語言能力提升等級,以此便于教師調整任務的設計。然后教師要盡可能多的羅列出,學生在完成此任務時需要掌握的語言知識。因為適合的時候,教師要在學生完成任務之前,做好一切準備活動,包括學生在完成任務時,教師做好為學生提供何種語言引導的準備。第五,準備材料。借助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完成任務,進行語言的輸出,需要輸出的內容不只是跨課時,還要是跨單元的,有時候甚至是跨學科的,所以需要教師提前做好有關材料的準備。
2.3 適當使用分層形式創建活動,實現差異輸出。在英語課堂活動中,使用分層教學,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基礎知識與現有能力,將其分成幾組水平相近的群體,區別對待,利用此方法促使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獲得好的發展。借助學生現有水平進行層次劃分,可以讓每一個層次水平的學生都能得到提升。英語課堂活動中的語言輸出,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所以學生間也有一定差距。如果活動難度較大,那么對于英語能力弱的學生來說,會超出能力范圍,語言輸出沒有效果。如果活動難度不足,對于基礎能力強的學生來說,則不能有效提升現有水平,活動效果還是不理想。在此教師要盡量為學生提升語言輸出能力,提供適合的機會,而分層活動則是有效實施途徑。以七年級下冊“Can you play the guitar?”教學為列,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并運用情態動詞組成的常見句式;熟練使用sing、swim、dance等動詞??蓜摻▋扇艘恍〗M的對話練習,以“Can you play the guitar?”為例。讓學生反復進行句型的對話。此類對話活動進行的語言輸出,符合學生日常交際要求,讓學生在與同伴對話中,獲得有效信息[4]。這種語言輸出活動,對學生英語水平要求低,所以幾乎所有的學生經過練習都能完成。然后教師深化此對話內容,使用“How long have you been doing this?”、“what is the most pleasant moment when you doing this?”等問題引導學生繼續交流。以此讓學生的對話練習不再局限于一個固定的句型中,而是從淺層到深層,獲得更多的句型知識。另外,當學生的學習訴求有一定差異的時候,教師也可使用分層的形式,為學生布置不同的活動,讓每一名學生都有成長的機會,特別是進行語言輸出活動中,教師要輸入更多的智慧與精力,為學生提供更多語言輸出的機會。
2.4 突破活動時限,提升輸出深度。英語課堂活動的時長設計,不但要考慮教學目標,還要思考學生的實際操作。課時包括多個“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的過程。在此教師設計的課堂活動,作為課堂的主要組成,需要打破課堂的時長界限,通過跨課時的手段,組成完整的活動鏈條。在新課程標準中提倡單元教學的現在,英語課程活動中,需要打破傳統課程探索模式,運用單元整體教學形式。例如七年級下冊的“I’d like some noodles”單元教學為例,傳統的教學是以“食物”為話題進行,第一與第二節課的教學目標為讓學生熟記食物詞匯與相關句型,分別開展英語聽說課與語法可,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書面練習的形式進行學習;第三、第四節課以聽說課與閱讀課為主,學習新的食物詞匯,掌握不同國家中生日的特色食物;最后以寫作課結束,讓學生為學校餐廳寫一則廣告。在教材與教學大綱的指導下,每一節英語課程都有明確的任務,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課程內容。但是如果在單元整體教學觀念下,教師就需要打破界限,建立節與節互相銜接的活動,引導學生在貫穿的情境中,學習并運用語言,完成自動化輸出?;诖说慕虒W設計,先要教師使用多種形式,帶領學生進行新詞匯的輸入,如視頻、實物、詞匯卡片等。讓學生在隱性與隱性學習環境下自主學習。此處的顯性學習,即教師的顯性講解,讓學生對語言輸入的內容產生有意注意,然后增加攝入,提升學生學習語言的效率。顯性學習,需要學生在知識輸入中建立直覺,即對語言知識產生下意識的認知。如頻繁出現的語塊,經歷一遍又一遍的輸入后,會變為自動化的有效輸出。
一方面,激發學生內部動因,促使其自主輸出。從心理層次分析,能夠推動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包括:興趣、目的、成就欲望。對于學生學習動機的分類,還包括外在動機與內部動機,內部動機可以借助學習活動,觸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對于學生內部動機的推動,應該是穩定而持久的,在此基礎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會越來越強烈,并逐漸變為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動學生學習。在此教師要有善于激發學生內部學習動機的能力,促使其享受英語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為了提高英語成績而學習。在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使用其感興趣的話題為主要材料,如喜歡的活動、崇拜的偶像等,都可作為學生英語輸出的材料,以此感受英語語言美,展示英語魅力。
在此讓學生可以用英語表達自己,展示事件??偟膩碚f,教師要激發初中生英語輸出的決心,可以在課堂活動中,提升教學質量。
另一方面,創建語言輸出的外部條件,促使學生實現全員輸出。實際上在英語課堂外學生難以進行英語輸出,因為周圍沒有英語輸出的環境。即使是在英語課堂中,一旦產生了自由輕松的中文交流氛圍,學生就“懶得”去輸出英語,并開始認為課堂中,用漢語表達是正常的事情[5]。在此教師就要在課堂活動中,創建良好的輸出氛圍。在此,外部的英語文化氛圍是“隱性課程”,可以潛移默化影響學生。“隱性課程”指,學校內活動的各種情景,潛在影響學生的學習。所以,教師要努力創造英語輸出的文化氛圍,如在課中為學生進行全英英語教學、與學生交流時也使用英語。課堂外還可舉辦英語口語沙龍、口語比賽、寫作比賽、英語廣告設計比賽等。幫助學生養成用英語輸出的良好習慣。
綜上,面對英語課堂活動的困境,教師轉變傳統觀念,活化活動形式,讓學生高效快速實現有意義的輸出。初中階段,學生開始系統地學習英語,走進英語世界,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興趣,實現高效輸出,真正創建有價值的課堂活動,增強學生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