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琴
“雙減”政策給新升入初中的學生帶來很多變化。如何做好“小初銜接”工作,是學校和家庭面臨的新挑戰。
“雙減”政策落地實施后,我校對施教區范圍內的五所小學進行了調研,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從在校時間、課程設置、作業布置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分析,并提出了應對措施。
小學上午8:20 開始第一節課,初中不得早于8:00,那么初中生大概比小學生要早到校20分鐘。課后延時服務開展后,小學的放學時間是18:00,初中的放學時間是20:30。參加課后延時服務的初中生比小學生晚放學2.5 小時。初中生在校總時長達到12 小時30 分鐘,比小學生多出2 小時50 分鐘。
從時間上看,校園已經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主陣地。初中生在校時長比在小學階段多出2 小時50 分鐘。針對這一情況,學校積極進行校園環境和文化布置,為學生打造學校“家文化”,營造家的氛圍,讓學生喜歡學校,喜歡校園生活。
學校優良的師資、豐富多彩的課程及活動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沃土”。因此,學校開設多種課程與活動,滿足學生的需求。同時,學校與小學建立密切聯系,經常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促進“小初銜接”的順利進行。
教師還利用課后延時服務和托管服務時間,對部分學生開展輔導,幫助后進生答疑解惑,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為了引導學生愛上閱讀,學校成立文學社,實施“閱讀百千萬”工程。學校依托“學科+”課程設置思路,開設海量閱讀課程,引導學生會閱讀,勤思考,提升學生的思維品格,助力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七年級學生每周的課比六年級時多8 節;升入八年級后,增加物理學科;升入九年級后,增加化學學科。相比于小學,初中增加了中考考試要求。
教師層面。小學教師需培養學生重視預習、復習、自我反思的習慣;七年級教師需注重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獨立作業、不懂就問的習慣。
學校層面。豐富課后延時服務內容,滿足學生多元發展需求;組織六年級教師與七年級教師聯合教研,開發“小初銜接”校本課程,形成“小初銜接”項目化教科研共同體;組織優秀學生介紹學習經驗、優秀作業展示等活動,能夠激勵學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科學習習慣。
家庭層面。學校引導家長多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進行良性的家庭教育。
“雙減”政策對學生的作業總量和時長提出了明確要求,小學3~6 年級書面家庭作業完成時間不得超過60 分鐘,初中不得超過90 分鐘。初中生作業時長比小學生多出30 分鐘。
初中和小學各門學科的課標能級要求不一樣,因此,在作業設置方面,初中和小學的作業對學生的思維品質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初中教師應加強對作業的研究,減量不減質。自課后延時服務開展以來,我校加強作業研究與管理,教研備課組發揮集體備課優勢,整合了網絡優質資源,形成學科優質校本資源庫、學科校本作業集。絕大部分學生能夠在學校完成作業,學業負擔切實減輕了。
“小初銜接”的關鍵,在于建立家校協同育人機制,凝聚最大教育共識,這才能讓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因此,學校在圍繞素質提升、課堂提質,加強“小初銜接”研究的同時,要聯合家長,通過召開家長會、開設家庭教育講座等方式進行家庭教育指導,引導家長遵循教育規律,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成才觀,真正做到為學生減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