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中關于寫作和閱讀,提到了三個學習任務群:“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這三個學習任務群緊緊圍繞著核心素養,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讀與寫)組成,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
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我緊緊抓住統編語文教材,以構建微作文訓練為抓手,探究語文讀寫融合的新境界,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把握,優化學生由讀到寫的遷移能力。
統編教材在全國使用之后,大家都覺得閱讀的量和寫作的點比較多。實際操作時,如何有針對性地進行大單元教學,將讀與寫有機地融合,值得探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那么,用好教材這個例子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微作文訓練序列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將微作文和文本研讀有機融合,將寫作滲透到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加深對教材的理解,這對寫作能力的提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從教學實踐中發現,很多教師將預學任務比較簡單地停留在標注小節、劃分層次、生詞注音、內容梳理等要求上面。這樣的一些預學任務比較單一,學生往往從《課課通》《教材幫》上面非常容易地找到答案,這其實不能有效地促使學生深入文本開展閱讀。因此,我讓學生在預學后撰寫100 字左右的讀后感悟,從源頭上促使學生真正地對文本進行梳理和概括。這種任務驅動式的學習主導序列特別有效。
統編教材中,幾乎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兩篇課文后面的“思考探究”或者“積累拓展”屬于片段寫作的題目。比如《社戲》課后第五題:“體會一下,作者通過寫不同的看戲經歷,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思?”這要求學生仔細品讀作者的幾次不同看戲的經歷,結合寫作背景,探究看戲之中所蘊含的不同情感。這是評價類的實用小作文。再比如《大自然的語言》一課之后第五題“為課文補充一些例證”,或者“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決定因素”。這是屬于說明類別的實用文寫作范疇。完成這樣的題目,需要學生對“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決定因素”洞悉于心,才能找尋到合適的例證。
用好這樣的現成題目,對于進一步掌握教材中的文本,有著不可或缺的推進作用。更能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展思維,提升核心素養。
文本閱讀是掌握知識、獲取信息、提升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一堂生動有效的語文課,一定是師生浸潤在課堂中,有著精彩紛呈的活生生的對話。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從文本中找尋閃耀著智慧的火花,從一點出發激發自我,拓寬思路,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適時地進行寫作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比如,在《老王》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有一天傍晚,我們夫婦散步,經過一個荒僻的小胡同,看見一個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幾間塌敗的小屋;老王正蹬著他那輛三輪進大院去。后來我在坐著老王的車和他閑聊的時候,問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說,住那兒多年了。”一次,我在課上帶領學生賞讀到這里。有學生忽然插嘴說:“老王答非所問!”另一學生也說:“這是什么原因?為什么他不回答這里就是他的家呢?”我順勢引導:“是啊,看起來,老王的確是有點答非所問。他為什么不正面回答是或不是呢?是不是里面有些原委呢?請你站在老王的立場上,仔細想一想,為什么這樣回答?請用一百來字寫一寫老王的內心世界。”這一下子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課堂即時微作文生成了。從課堂教學的效果來看,這個環節的設計,對于理解老王的處境和社會地位,以及對后文情節開展的理解,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統編版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典范之作,值得學生反復涵泳咀嚼,模仿練筆。在實際教學中,我選了教材中的精妙文段,找出仿寫點,讓學生按部就班地進行訓練,在基礎化的寫作要求中,不斷打磨屬己性的亮句。這已經成了微作文序列中的重點項目。
比如,《安塞腰鼓》對后生雄渾豪壯的腰鼓表演現場的氣勢的鋪陳,讓我們讀后心潮澎湃,感受到安塞腰鼓磅礴的力量。在對這一特寫鏡頭進行仔細揣摩之后,學生明白了文段是從哪些點上進行描摹的。我接著播放新冠疫情期間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建設工地新聞視頻資料,讓學生仔細觀看視頻,然后仿照課文中精妙段落的寫法,對建設場面進行描摹。再比如,《壺口瀑布》中對壺口瀑布的“聲”與“色”方面的刻畫,《登勃朗峰》中充滿動感的文筆,都是值得仿寫的絕佳素材。
語文教材很多作品中有情感上的“留白”處,留給讀者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學習“留白”部分內容,更能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更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比如,泰格特的《窗》這篇小說的結尾是這樣一句話,“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這和小說中前面的情節相比,有一種陡然的落差。而這種戲劇性的結局可以說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說意料之外是因為與“近窗的病人”描述的截然不同;說在情理之中是因為卑劣丑惡的靈魂,是不會也不可能找到真善美的境界的,這是他內心陰暗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學生可以進行續寫,補上之后的情節,讓自己對作品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對小說主旨的領悟也能更深入透徹。再比如,《賣炭翁》一詩中,當賣炭翁被“黃衣使者白衫兒”強行擄掠走了滿滿的一車炭后,“半匹紅紗一丈綾”,更加突顯了賣炭翁的絕望、無助。學生進行續寫,可以加深對人物形象和當時社會黑暗的領會。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教師要引導學生寫出真實發生的事,寫下自己的真實感受。新課標在“發展型學習任務群”中明確要求學生“發現、欣賞、表達和交流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熱愛生活,感恩生活”。王棟生在《在熟悉的地方“發現”》一文中這樣說:在目前應試為中心的教學狀態下,除了做題與考試,一名學生關注的事物很有限,他非但不關注社會大問題,對周圍的一切,很可能也是漠然的。因此,教師要設法使學生擁有一雙慧眼,在熟悉的地方“發現”美麗的風景。比如,帶領學生參觀學校美麗的校園,從一草一木、亭臺廊道中發現真善美。再比如,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指導學生分階段進行微寫作,設置身邊人、身邊事、身邊景等話題,讓學生追根溯源,關注點滴,展現生活的美好氣息。當然,根據不同的寫作話題內容,確定好教學策略,制定好實施教學的具體目標,也是必需的。
當今世界變幻萬千,時政要聞層出不窮,更為關鍵的是,學生不能脫離社會,在成長的歷程中,一定要關注社會的發展,懂得、理解和評價社會中重要的人和事。因此,在微作文訓練序列中,對時事政治相關內容的評論,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補充。
首先,要注重評論的針對性,要進行客觀科學全面的分析,實事求是地評價。其次,要旗幟鮮明,有自己的看法,千萬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要用陳舊的俗套的話語來呈現。再次,如果需要用材料或事實進行證明,更需要精心挑選適當的事例。時事政治類的微作文,還要注意寫作的一般順序,從描述現象到分析原因,再到形成的影響,最后給出合理的建議等。這樣的微作文,一定能讓學生在感性認知和理性思維上獲得雙豐收。
立足教材,關注生活。在文本研讀中進行微作文的教學實踐,幫助學生在文本深度解讀與語言能力提升、寫作技法把握之間架設起便捷橋梁,實現文本研讀與寫作訓練的互促共進。此外,教材之外生活情境化的微作文訓練也是有益的補充。這樣全方位、立體化地構建微作文訓練平臺,能實現讀寫融合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