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偉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富嶺中心小學 福建 浦城 353416)
將紅色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紅色文化時代的獨特魅力和價值,這樣可以更好的建設學生的理想信念,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進而促進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偉大斗爭中的先進文化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方向。而且小學階段是培養小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初級階段,因此,紅色文化與小學德育與法治學科是小學生道德發展的關鍵,能有效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
在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創造的中國先進文化是紅色文化,是新中國成立和發展的重要精神資源。這是因為紅色代表勇氣、奮斗、歡慶和美麗,象征著重生,是火和革命的顏色,同時也是我國的民族精神,所以紅色文化具有深刻的道德內涵,已經融入了人們的血液和基因[1]。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由于紅色文化教育已發展成為更加全面的教育模式,而且教師在教學中也有意的滲透紅色文化,所以也體現出紅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而紅色文化已成為重要的文化教育資源,有著豐富的革命精神以及歷史文化內涵,誕生于革命戰爭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具有關鍵的教育價值。其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為了向學生滲透革命精神,教師將紅色文化的傳統歷史內涵、思想觀念、價值觀和行為意識融入小學德育與法治課程,根據紅色文化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紅色文化的影響下有意識的體會其內涵,進而通過宣傳和弘揚紅色文化,讓學生充分認識黨的光榮傳統,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愛國主義情懷。其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為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將紅色文化與小學德育與法治融合在一起,可以這是因為教會在教授學生時會擴充教材,而在實踐活動,教師就紅色文化中革命先烈和人民團結奮斗的故事,幫助學生吸收和內化課程內容,進而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提高課堂效率。其三,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建設以學生為主的課堂環境,改變小學德育課堂的傳統教學模式,進而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將紅色文化通過小學德育與法治教學研究、情景教學、主題教育、實踐內化等方式進行融合,有利于推動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轉變傳教方式,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在講課的同時加入紅色文化,讓學生充分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他們優良的吃苦耐勞素質。這是因為人民群眾在艱苦的革命斗爭中共同創造的優秀文化,繼而形成了紅色文化,具有豐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時代文化,是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所以在紅色文化的指導與激勵下,可以啟發學生的心靈,樹立正確的三觀。
3.1 有助于了解革命歷史。想要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可以利用建設時期的革命文化,對學生進行滲透。通過學習革命史,可以知道它是幫助人民翻身解放,幫助人民當家作主,幫助人民幸福生活的黨,并且以革命先烈為例,充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進而學習和弘揚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所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通過無數偉大的革命先烈以堅定的愛國主義信念鑄造了“鋼墻”,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而紅色文化的加入,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革命歷史以及革命先人的史實,以此讓學生傳承紅色精神[2]。
3.2 有助于激發愛國情懷。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是愛國主義,是各民族的精神鏈接,是紅色文化的精髓。通過學習革命英雄的事跡,學生充分感受到革命先輩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責任感,所以紅色文化對愛國主義教育起著重要作用,而小學階段是培養道德品質的關鍵時期,所以將健康、積極、簡單的紅色文化內容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可以激發學生的奮斗欲望,更好的促進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同時也可以繼承前人的優良傳統,進而增強民族歸屬感、榮譽感和認同感,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繼承紅色精神,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3.3 有助于培養優秀精神品質。通過紅色文化教育,學生知道了革命先輩為民族解放而流血流汗的感人事跡,明白人們在困難的時候要團結一致,互相鼓勵,從而共同度過難關,如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北大荒精神等等,進而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以此喚醒學生內心的情感意識,不忘歷史,激發學生自覺向革命先烈學習的愿望。但在外來消極文化以及網絡技術的影響下,一些人沉浸在虛擬世界中,缺乏相互溝通和合作的團隊意識,進而形成了一種享受感。而小學生未來的希望,是社會主義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小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影響著國家未來的方向,也影響著國家發展的質量,所以教師應該對小學生細心培養和引導,播下紅色文化的種子,為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三觀。所以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進行紅色文化宣傳,讓學生在革命先輩英雄事跡的影響下,潛移默化地傳承紅色文化中的“艱苦奮斗、吃苦耐勞、自強不息、樂觀”等精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是紅色文化,同時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勇敢堅韌、艱苦奮斗、愛國奉獻、自強不息的優秀精神品質。與此同時,紅色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是中國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在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共同創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但是在將紅色文化滲透到道德與法治這門課中,產生了以下問題:其一,對紅色文化資源挖掘深度不夠。大多數小學仍然注重課堂教學,有的教師只從字面意義上解讀紅色文化,表現形式枯燥、單調,導致學生對學習紅色文化失去興趣,進而無法達到小學德育和法治教育本身的教育目的。所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普遍現狀是忽視了紅色文化時代的鮮明特征,缺乏深刻研究紅色文化資源的內在精神。其二,對紅色文化教育缺乏長效機制。在小學階段,小學生的三觀還未形成,若缺少精神食糧,小學生的思想就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蝕,從而偏離了小學德育法制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并且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發展,紅色文化的內涵也會不斷的豐富和發展。所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紅色文化的傳播容易偏離學生的主導地位,若讓學生被動的接受紅色文化,就會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可以說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紅色文化教育往往是支離破碎的、階段性的,并不能覆蓋學生的每個學習階段,也就導致紅色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果降低。其三,對紅色文化教育意識較薄弱。由于對紅色文化先進性的忽視,導致無法將紅色文化與課堂教學相融合,彌補不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短板。同時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小學只重視學生的成績,忽略學生三觀的形成。
紅色文化的外在表現是道德信念、公平正義、敬業精神、實事求是、勤奮努力、愛國奉獻,所以紅色文化是中國人的理想信念、愛國情懷、服務宗旨和艱苦奮斗精神的高度簡潔的表達,具有豐富而全面的教育內涵。首先加強意識形態建設,凈化社會不良思潮。學校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將紅色文化與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從小就端正思想觀念,加強思想建設。之所以融合紅色文化是因為西方通過電影、電視、游戲、娛樂等文化載體大肆向世界傳輸,讓許多年輕人在錯誤觀念的沖擊下,如自由主義、拜金主義等,導致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發生了改變,影響到我國的意識形態領域。所以學校要加強學生的意識建設。其次,提供教學內容,深化教育思想。紅色文化擁有大量的紅色故事和典型人物,體現了革命時代中國人的精神內核。所以教師可以將紅色文化充分融入教學內容,向小學生展示共產黨的思想和人文精神,繼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豐富性和有效性,加深教育思想。這是因為紅色文化中的內容既滿足了德育與法治教學目的,進而引導學生的思想。最后,拓寬教學路徑,提供教學載體。教師在教學中將紅色文化通過搭建情境、塑造角色或展示案例的方式將其展現出來,為現代教育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法。這樣教師既可以通過紅色文化教育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又可以通過運用紅色文化提高課堂效率,繼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小學德德與法治教學中,加入紅色文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以及法治觀念。這是因為紅色文化蘊含著我們革命先輩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豐富的歷史文化,是先進分子和人民在革命戰爭中創造的中國特色文化。所以在小學生思想道德法治觀念還未成雛形的階段,對塑造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3]。
6.1 全面了解紅色文化。正因為小學階段是學生道德與法治觀念培養的關鍵時期,讓小學生全面了解紅色文化,幫助小學生樹立報國的精神,增強愛國情懷,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樹立建設祖國的遠大理想。但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違背了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無法有效的提高學生綜合能力,這是因為教師大部分時間都在引導小學生進行文化學習,重點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紅色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獨一無二的文化,學生只有充分了解紅色文化,才能更好的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所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實踐教學中,可以通過舉辦一些有趣、生活化的講座,或是觀看些愛國主義教育視頻,這樣可以幫助小學生充分了解紅色文化,進而傳承中華文化,促進民族發展。
比如在《開天辟地的大事》這一節中,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播放《建黨偉業》的片段,這樣學生就可以知道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群不畏艱難險阻,促進中國解放,通過視頻中的片段以及教師的相關介紹,學生可以充分的感受革命先行者中的頑強不屈的理想拼搏精神,開括進取精神以及對人民忠誠奉獻的精神,并且通過人們建立博物館的方式,對這一時期的事跡進行銘記,加深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
6.2 從教材中挖掘紅色文化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滲透。《道德與法治》雖然是圍繞學生的日常生活編寫的教材,但教材也具有教育的全面性,很容易與紅色文化聯系起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認真研讀教材,挖掘出與紅色文化相關的內容,這樣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結合教材更好的滲透紅色文化,進而達到紅色文化教育的目的。
比如在《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一章節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關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內容,進而讓學生了解國歌、國徽以及國旗所代表的意義以及背后的故事,以此激發學生對新中國成立的自豪感,對革命先輩的崇敬感,讓教師更好的在教學中滲透紅色文化教育。
6.3 創設充滿紅色文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情境。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創設充滿紅色文化氛圍的教學情境,進而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內涵,加深對紅色文化的理解,以此拓展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我們神圣的國土》這一章節中,用多媒體播放長江、黃河、井岡山、瑞金、延安等的圖片,同時配上優美的音樂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欣賞祖國的名勝古跡和紅色地區,感受我們的神圣國土。這樣,不知不覺激發學生的愛國激情,升華學生的愛國情懷,將學生對祖國的深情熱愛在心中生根發芽。并讓學生以情懷贊美祖國,從而將紅色文化教育認知提升到道德情感,為轉換道德行為奠定情感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若只依賴教師講述,將無法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感受紅色文化的內在意義。
6.4 講述革命故事,深度感恩紅色人物,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教師在教學過程可以通過講述革命故事來吸引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從而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而且用榜樣的力量引導小學生,可以讓小學生感受到自己的變化,而且在塑造小學生道德觀念和法治觀念的黃金時代,小學生的學習模仿能力很強,所以使用榜樣可以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意義的指導,因此為學生樹立榜樣就是最有效的方法。紅色人物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色彩,讓學生在學習紅色文化的同時了解紅色人物,引導學生欣賞紅色文化,向優秀人物學習,同時將其作為今后學習和生活中的榜樣,讓學生可以樹立正確的道德法治觀念,同時感受自己的進步,以此增強自信心。
如在《請到我的家鄉來》這一章節,教師可采用自己講述革命故事的形式,或有條件也可請當地老紅軍、老游擊隊員,講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的形式,給學生心中樹立榜樣的力量。如果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僅僅是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這樣小學課堂就會變得枯燥乏味,進而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以生動的故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更好的理解紅色文化。
6.5 有效舉辦紅色活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在多元化的紅色文化活動中,提高小學生道德法治觀念。由于紅色文化活動具有啟發性和實用性,可以有效的激發小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踴躍參加,促進學生往兩個方向發展,同時將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而紅色文化滲透到小學道德法治教學實踐中,讓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與時俱進,進而舉辦一些有效的小學生紅色文化活動,營造相應的氛圍,鞏固小學生關于紅色文化的知識。
比如教師在確保小學生安全的情況下,為了讓學生了解紅色文化,樹立道德觀念和法治觀念,可以通過帶領小學生參觀烈士陵園讓小學生體驗身邊的紅色文化,并且教師還可以舉辦一些關于如紅色手寫報紙活動展的文化活動,在設計手抄報的過程中,教師向學生講述所設計主體的意圖,以此加深學生了解關于紅色文化的背景以及意義,同時讓學生在參與其中能夠有一定的體會。
綜上所述,紅色文化是我國的寶貴財富,孕育著深刻的內涵。而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當代小學生能夠接觸到的信息也逐漸豐富,文化多樣性也逐漸形成,進而使學生的意識形態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所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創設紅色文化教學情境,利用紅色文化進行德育教育,滲透隱性教育,這樣有利于學生道德素質的發展以及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