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笑微
(浙江省東陽市實驗小學 浙江 東陽 322100)
互動教學是指教師借助各種教學資源,利用各種教學設備,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利用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教材之間等的互動形式,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內容,從而完善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互動教學能夠讓學生降低學習難度,放松學習狀態,使學生持續保持高漲的興趣。相對于傳統的灌輸式課堂,互動教學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1.1 建立平等師生關系,啟迪學生心靈。新課改理念明確指出,學科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應當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平等對話有助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促進學生深度理解知識[1]。只有建立平等關系,學生才會樂于提問、敢于提問,教師也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采取針對措施進行引導。另外,學生也能在平等的師生關系中,更加積極和活躍。學生的心里會產生更多幸福感,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也能得到很好的凸顯。
1.2 生生之間有效互動,碰撞更多靈感。互動課堂不僅僅是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同時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也同樣重要。學生之間有相同的年齡和認知能力,共同語言也更多,如果在語文課堂上,學生之間能夠自由交流,大膽想象,各種想法在碰撞中會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理解傾聽能力產生較好的推動作用。學生之間也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會在交流過程中產生更多的靈感,從而提高創新能力。
1.3 教師深度理解教材,挖掘更多資源。開展高效的互動式語文課堂,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設計。作為教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和設計者,教師首先應當認真研究教材內容,對每一個詞、每一段話、每一篇文章,甚至每一個標點都應當認真研究,從多角度感受作者的行文思路以及傳遞的思想。在互動教學模式下,教師會更好的理解每篇文章背后的意義和價值觀,挖掘更多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在課堂上會帶給學生更多、更優秀的教育資源,幫助學生更準確的抓取作者的用意。
2.1 缺少深度互動內容。現階段一些小學語文課堂上,雖然教師能夠意識到互動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在開展互動教學時,由于教師對互動教學沒有深入理解,只認為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對話就為互動,這樣的形式無疑與互動教學的理念相悖。一些教師將互動過程經過包裝,或者由教師進行牽線搭橋,學生按照教師的指令進行教學活動。看似師生之間有更多的對話,但實則整個課堂上仍然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在教師預設的框架內進行活動,這樣的互動模式中往往缺少實質效果。
2.2 缺少科學互動方法。課堂上的互動是指學生按照教學目標的引導,展開深入思考,并與教師、學生以及教材之間進行互動。互動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章。但是一些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設置互動問題時過于開放,學生的討論結果直接脫離目標,最終導致浪費時間,或者出現一些學生在鬧中偷閑的現象。教師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討論時間,也沒有為學生的討論提供方向,這樣的互動方法既不科學又沒有實際意義。
2.3 缺少互動評價標準。素質教育理念提出以來,國家各級各類院校也開始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希望能夠更好地貫徹素質教育理念。語文教學從傳統的教授學生知識到提高學生能力,離不開科學全面的評價標準。但現階段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互動過程時,沒有做到全面、針對性的評價。例如對學習表現較好的學生給予肯定、鼓勵的評價,而對學習較差的學困生則通常采用批評、否定的評價形式,這樣一來,不僅會為學生帶來心理陰影,同時也難以提高班級整體學習水平。
3.1 互動主體多元化。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若要高效開展互動教學方法,應當高度關注互動主體的多元性。課堂上盡可能多的讓更多學生參與,或者讓學生參與更多次數,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互動教學的充分有效開展[2]。教師應當搭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互動平臺,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暢所欲言。如此一來,課堂氛圍更是輕松愉悅的。相對于傳統課堂上教師單向灌輸的模式來講,多元互動主體更能促進學生的競爭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的提升。
3.2 互動內容多維化。互動內容多維化是指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語文知識既來自教師的提供,也來自教材的內容,更要來自于學生的思想中。因為學生對知識的體驗不僅僅與所學內容相關,同時也會緊密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互動內容形式多樣,可以是問答互動,可以是競爭互動,互動內容越多樣,整節課堂中的信息量越大。教師在課堂上應當時刻注意,摒棄包辦教學內容的弊端,盡量讓學生也參與到備課和上課環節中,站在學生的角度,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用更多的視角感悟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這樣一來,課堂上的學生都會高度集中注意力,保持高漲的興趣,仔細聽講,認真思考。
3.3 互動形式多樣化。傳統的語文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多數是以教師講,學生聽,或者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形式。很顯然,這樣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更不能為學生的能力提升提供幫助。語文課堂上,教師應當借助多樣的互動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充分發揮多種互動形式的優勢,讓學生持續研究和探索知識。多樣的互動形式還能很好地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例如,充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借助游戲、辯論賽等多種互動形式,激活學生的大腦細胞,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學習中感到滿足,在學習中感到成就,最終會達到教師樂于教、學生樂于學的效果。
3.4 互動媒介豐富化。互動教學模式離不開教育媒介的利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媒介已經出現在學校教室中,教師也在嘗試利用媒介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并且有效借助媒介還能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例如,創設情境,讓學生靠近文本,與作者產生對話。教育媒介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實物類、虛擬類和物理能類。實物類是指一些卡片、掛圖,或者場景、動植物等。虛擬類是指教師提前制作的微課視頻、幻燈片課件等。物理能類主要是指一些學生能夠看見的顏色,能夠聽到的聲音等,借助這些媒介,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拓寬學生視野,由此帶來的互動關系也會更加緊密。
4.1 借助分層次教學法,促進學生全面合作。每個班級學生眾多,不同的學生受到生活經驗、成長環境、性格特點等的影響,在學習中表現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也各不相同。語文教師應當關注不同學生的不同差異性,采用分層次教學法,開展所有層次學生都能參與的互動形式。首先,教師應當明確教學目標。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的目標可以不同。其次,建立相應的評價制度[3]。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的評價標準也應當涵蓋基礎知識、綜合能力等內容。最后確定互動形式。確保學生既能復習所學知識,又能在互動中提高應用能力。
例如,在學習《三顧茅廬》時,教師提前將學生分成不同學習小組,保證每個小組平均水平持平。教師在提出問題時,可以選擇每個小組相同水平的學生回答。例如每個小組中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回答以下問題“本篇文章的創作背景是什么?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樣的中心思想?”學生在回答過程中,若出現思維錯誤,教師也應當善于引導。對于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就可以提出以下問題“課文中的主人公分別有哪些特征?”教師還可以留給學生足夠的討論時間,每個小組互相討論,最后由小組代表匯總本小組的討論結果,上臺展示。其他小組負責傾聽和補充,最終由教師進行總結和評價。這樣的互動形式不僅能夠保證所有學生的參與,同時也會收獲良好的效果。
4.2 持續完善提問內容,促進師生共同合作。在語文課堂上,教師為了能夠帶領學生逐步靠近教學目標,勢必會進行一些提問。提問也是一門科學,正確有效的提問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考,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中。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時也應當不斷優化和完善,使提問環節成為本節課的一大亮點。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僅要結合教材內容,同時也要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或者接受能力。通過問題拋磚引玉,引導學生合作學習,進而促進師生之間互動關系的建立。
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一課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桂林山水優美的景色,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視頻,學生邊看邊聯想,仿佛置身于這美麗的景色中。教師再進行提問,例如桂林的山有什么特點?桂林的水有什么特點?教師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回答問題,然后再對照書中作者描述,讓學生思考哪種表達方式更貼切。為了降低學生的思考難度,教師在提問時也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選擇問題,學生回答是或不是。通過降低回答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例如在學習到一些修辭手法時,教師就可以直接提問“這句話是用比喻修辭,還是排比修辭?”學生可以直接找出答案。當初步學習完成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教師在重點段落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引導,在教師的帶領下,師生之間通過合作,遨游在文章作者刻畫的桂林山水美景圖中。
4.3 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彰顯學生主體地位。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意識到,在課堂上無論開展何種形式的互動教學,最終的目的都是促進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中[4]。而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自己引導者和啟發者的作用,幫助學生夯實語文基礎知識,逐步提高學習能力。隨著學生年級升高,也會意識到語文科目對其他科目也有著重要的幫助。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和時間賽跑》這篇文章時,文章主要內容是通過外祖母的去世,作者受到父親的啟發,明白時間的一去不復返,自己感悟到珍惜時間的重要性。通過本篇文章的學習,教師也應當為學生滲透相應價值觀。例如在學習“所有時間里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時,這句話對學生來講理解有些難度,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形式互相討論,哪些事物是時間里的事物。學生可能會說昨天的太陽,童年的時光等。在學到作者每天和太陽賽跑或和西北風賽跑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如何和時間賽跑。例如學生會說提前預習下章節的內容,提前收拾書包等。如果學生能夠說出與價值觀相符的句子,證明學生對文章的感悟是正確的。
4.4 結合多種教學模式,指導學生深度合作。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在開展深度講解時,往往需要借助多種教學方法。不同的教學方法有不同的作用,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當對教材文本進行深入了解,確定教學方法的合理使用。除此之外,語文教師還應當重視在課堂上教學方法選擇的時間和時機,靈活變換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在更緊湊的教學氛圍中,有效掌握語文知識,同時也能提高師生合作的層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5]。
例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時,單純的一種教學方法無法凸顯文章的紅色革命精神。教師可以在初次講解時,采用問題情境法,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抗日戰爭的片段,通過提出問題“如果你身處這樣的環境,你會怎樣做?”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為再次講解做鋪墊。再次學習文章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分層次教學法,指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在復習本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選擇五名學生分別扮演狼牙山五壯士,在課堂上為學生再現當時的情景。再借助教具、語言、肢體動作等,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在一旁進行必要的指導,這樣的語文課堂上,教學效果必然非常理想。
4.5 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拓寬互動學習渠道。人教版語文教材采用單元主題式編排形式,每個單元一個主題,除了教材中提供的文章之外,還為教師和學生推薦了類似的課外讀物[6]。教師在進行文章教學時,也應當站在單元角度,為學生設計語文課堂。選擇精講的校內文章,同時也要為學生大致講解課外讀物的主要內容,必要的時候,可以選擇課外讀物的精彩段落進行深入分析。教師應當注意到,教材的內容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主要參考,只有明確教材內容,學生才能完善自己的語文知識儲備。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時,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領略童話的魅力。對于小學生來講,童話中神奇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能夠時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材中為學生推薦的課外讀物為《安徒生童話》,在該童話中涉及到很多有趣的人物,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不同的閱讀任務。例如,按照小組的形式,每個小組閱讀一篇童話故事,然后利用晨讀等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分享,一來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二來可以節約學生的閱讀時間,使學生在分享的過程中接受更多知識。
4.6 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良好互動氛圍。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一直以來是重點和難點,教師在開展寫作教學時,也應當重視與學生的互動。通過互動,為學生構建寫作思路,豐富寫作素材。信息技術的加入使得語文課堂可以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在寫作時,教師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構建互動氛圍,讓學生邊聽、邊看、邊想、邊寫,在互動中感受寫作的樂趣。
例如學習完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之后,本單元的習作中主題是“推薦一個好地方”,如果教師單純讓學生自己寫作,學生會感覺到無從下筆[7]。此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例如江南水鄉小鎮、蘇州園林等,還可以為學生展示身邊的公園美景。教師在展示圖片時,與學生共同探討該圖片美在哪里,有什么值得推薦的地方。學生在暢聊中,活躍寫作思維。最后,教師再讓學生把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寫在作文中。如此一來,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思路也會更加順暢。
綜上所述,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當始終貫徹生本理念,除了滲透必要的知識之外,還要展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備課環節,教師也應當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以及學生的基本學情,為學生拓寬學習渠道,促進學生知識儲備的持續提升。語文課堂上只有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教學活動,才能稱得上一節成功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