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正艷
在“雙減”政策的指引下,初中數學教師需要更新教學觀念,把煩瑣的數學內容精簡、優化,為學生設計合理有效的學習內容,做到“少而精”,“減負”不“減質”,從而讓學生愛上數學學習,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立足學生數學實際水平設計分層課堂作業,即遵循差異化原則。首先,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立足最近發展區設置作業,讓每個學生都能不斷突破自身的數學能力。作業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并將其轉化為能力的必要手段。教師要留心觀察課堂效果,根據課堂作業反饋結果,適當調整數學作業的難度、數量等,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或者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數量和難度,充分發揮作業的鞏固與評價作用。這樣,數學作業可以取得因人而異的效果,既能保證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數學作業,又能兼顧不同學生自主學習的不同需要。
其次,分層次、分批次開展課后輔導。對成績優異,記憶力、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競賽、難題訓練或增加更多的課后實踐要求;對于能力相對來說較弱的學生,教師課后輔導時,以加強和鞏固基礎知識為主。教師按照學生層次設置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結構和學生差異,規定每個學生的階段性學習目標并將其納入總體教學目標中;在講解、分析作業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問題的核心,形成正確的數學思維過程,減少學生學習數學的壓力。由此,保證各個層次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習力,在實踐中真正感受知識的重要性和價值,增強自信心,實現“減負增效,建設優質課堂”的目標。
例如,在教授“與三角形有關的角”時,教師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利用“找一找我們身邊的三角形”等微視頻,布置預習作業。這樣,學生在課前自主觀看視頻并進行獨立思考,可以較系統地認識將要學習的知識。教師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將教材與實踐相結合,布置作業時,讓掌握較好的學生動手制作鈍角、銳角、等腰等形狀的三角形并回顧三角形知識,聯想生活中的自行車車架、籃球架、相機三腳架等物品,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課堂上,教師還可以設計“為什么生活中有這么多三角形”“構建三角形的優勢是什么”等啟發性問題,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完成學習目標,提升學習效果。
要真正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數學教師應該精心設計和安排課堂教學,抓住學生的興趣點,積極把教材上的知識轉化為學生喜愛的、熟悉的語言和事物,注重知識在生活中的實用性,把隨處可見的數學知識帶進課堂。數學知識比較抽象、難懂,教師更應該將其與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聯系起來,比如把實踐調查、辯論、數學游戲等融入課堂教學中,提高數學教學的趣味性與生活性,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實現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有利于學生保持數學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時,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方式,引入手工游戲,讓學生從切割和拼接的角度切入本堂課的知識點,即三角形中位線。首先,要求學生剪一張任意形狀的三角形紙片;其次,任意取兩條邊,分別標記中點并連線(畫中位線);再次,沿該線段將三角形剪成兩部分,得到一個小三角形和一個梯形;最后,將得到的小三角形通過旋轉,拼裝在梯形上,就可以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完成拼裝后,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與合作。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猜想剪開的那條線段與三角形的第三邊的關系,驗證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理。中位線定理推論的探究緊接上述過程,教師同樣可以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合作、交流和討論來學習,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要點,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帶著學生觀察教室,尋找他們熟悉的三角形,讓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更具體地感受數學知識。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對典型問題進行分類,進而為“減負增效”整理思路,做好鋪墊。
再如,在教授“有理數”時,教師可從訓練學生使用不同計算規則的能力入手設計作業,選擇計算量適中、難度適中、涵蓋多種算法的混合計算題,從而讓學生達到熟練運用不同規則解決問題的目的;在作業形式上,可遵循多樣化的原則,無論是選擇題、計算題、簡答題,還是應用題,都盡量選取新穎、有趣、易懂的題目,從而使作業具有趣味性、擴展性和綜合性,讓學生能一步一步地做下去,提升學生的數學歸納能力。
精心鉆研數學教材內容,構建數學系統知識框架,要求教師保證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高效的學習,為學生的每一堂課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首先,教師應認真學習和研究數學教材,理解教材,合理安排教學,精簡教學內容,豐富教材內容呈現形式,給予學生更多的探索時間。其次,教師要充分備課,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與實踐能力,優化教材知識,引導學生分析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性,使學生能夠理解并舉一反三。初中數學教材知識涉及的重難點較多,教師應適當設計教學,確保每節課的重點都能得到落實,從而逐步圍繞這一重點開展教學,為了避免過于復雜的知識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可以多利用黑板、多媒體等教學工具輔助學生學習。最后,教師還要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做到教學與反思相結合,從而確保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與學生學習負擔的減輕。
例如,在教授“全等三角形”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講解三角形的定義,以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特征的理解,然后優化課堂教學模式,選擇盡可能符合學生年齡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在積極探索教材知識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學習點,解決傳統課堂教學面臨的問題,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總之,教師應該致力于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數學體系,將雜亂的數學知識點整合在一起,讓學生理解并記住核心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安排適量的作業,幫助學生構建系統性的知識框架。
為了實現學生心理“減負”,教師應該優化教學評價機制,通過弱化分數來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在教學評價中,教師可以從多方面調查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合理分配相應的課后任務,真正體現課后作業的價值和作用,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與創新行為,給予學生正面、積極的教學評價,多鼓勵、贊揚學生,進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真正投入課堂學習中,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由此提升學生的數學熱情,真正落實減負增效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授“整式”一章時,教師可以安排一些涉及整式加減法的基本作業,如合并同類項、去括號等類型的問題,同時利用多媒體制作數學游戲,讓學生上臺觸碰屏幕,運用整式的加減法解決應用題等,從而實現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目的。此外,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遵循針對性原則,仔細篩選練習內容,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指定數學練習,選擇典型問題,引導學生逐漸養成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及時整理錯誤問題的習慣,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如“笑臉”“大拇指”等,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
總之,落實減負增效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從學生角度出發,可以嘗試通過優化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與教學評價,設計分層作業等方式,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引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地學習,從而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