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 李剛俊 張慧云 (成都工業學院智能制造學院)
為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著重強調了“立德樹人”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教育思想。[1]中國正處在高速發展的重要階段,急需一大批高品質的優秀人才為國家的發展建設做貢獻,高等院校肩負高素質人才培養和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課堂教育和引導是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崇高理想的主要陣地。應用型大學有效的課堂思政是“三全育人”的重要體現,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課程思政溯源于上海市2014年啟動的《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建設專項計劃》,致力于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實踐。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把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各類課程教學之中,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教育部于2017年底出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要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2]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強育人、育德相結合,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充分體現立德樹人的責任意識。[3]
當前教育重文輕德現象十分常見,在各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少有體現思政教育環節,很多學生只關心考試能否過關,部分老師只關注該課程的及格率,“課程思政”理念受重視不足,缺乏社會認同感。
應用型大學人才培養過程中,理論教育和實踐教學占據幾乎同等的地位,如何有效地進行思政教育,目前還沒有一套可以廣泛推行或效仿的制度,尤其是應用型大學人才定位大多基于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其課程思政應有其各自的特點,比如化工方面,就應強調安全、責任意識;制造方面,就應強調產品質量和精度,提倡“大國工匠”精神。課程思政管理機制不健全,沒有形成有方向性的指導,同時存在較為顯著的形式主義問題。
思政教育中,教師是直接的引領者以及落實者。教育內容、教育組織和教育實施是課程思政效果的重要特征。在性別、年齡、教育背景、個人修養、個人信仰、性格特征等方面,教師素質參差不齊。
課程思政實際是課程教學改革的一種表現,在課程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一種極端是為了思政教育,在課堂上長時間大談思想政治,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卻忽視了課程知識的講授。另一種極端就是弱化思政教育,淺嘗輒止,輕描淡寫,一句帶過,走形式。[4]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教育大國。教育部最新發布,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740所,含本科院校1258所、高職(專科)院校1482所;成人高等學校265所。這3000多所大學肩負著我國新時期各類人才培養的重任,而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質則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提倡的“課程思政”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認識的一個重大轉變,是我國“德智體美勞”教育方針的重要體現。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崇高理想”是每位教師落實新時期黨中央確定的“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方針義不容辭的責任,每位教師要堅定不移地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課程思政是課程建設和課程教學實施中的重要環節,在教學準備中需要增加基于課程之外的思政教育的各種素材,在教學過程中要恰當自然的引入、引導,對其效果要有一個可信的研判。課程思政教育是對學生實現潛移默化引導的過程,高校黨委統領課程思政全局,做好頂層設計,對應用型大學各專業的課程分類建立相應的制度,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組建相應的研究團隊,分析各課程理論教育中思政內容的合理性以及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建立一套有組織、有領導、有實施、有考核、有評價的管理體系。[5-6]
在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思政教育方針時,各高校都有自身的特點,有研究理論型的,有應用實踐型的,面對不同的專業要求,課程思政應有其各自的特色。不同的學校,其文化背景不同,培養人才的目標不同。特別是應用型大學應結合各地、各專業及相應的課程研究其思政元素,結合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綜合素質深入挖掘適合本校本專業本課程的思政元素,不能隨便地將一些思政內容植入課堂。如果幾門課都是同樣的思政內容,只是講一些大道理,學生是無法理解和消化的,反而會產生厭倦。因此,要根據專業課程特點“對癥下藥”,引導學生理解和消化思政內容,樹立正確的立場、觀點和價值觀。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增長技能的地方,也是素質提升的地方。一般課程教學按教學進程進行知識的傳授,在課程的教學計劃中,根據知識的特色,設計適合知識點的思政元素,恰當切入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的效果。[7]如:“液壓與氣壓傳動”中有一部分“流體動力學”知識,主要講授的內容有流量連續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動量定理。對沒有學過流體力學這門課的學生來說,這部分知識理解較困難。為了增強學習信心,引入國家電液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學教授、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流體傳動與控制領域專家楊華勇院士的一段講話視頻“《科普中國》楊華勇的盾構中國夢”,并介紹他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盾構裝備自主設計制造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的研究,推動了我國高鐵技術和產業飛速發展,帶動了相關領域的群體性技術革命。通過課堂講授和觀看視頻,傳遞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中國力量”,讓學生切實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取得的偉大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勇做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學生認真負責、踏實敬業的工作態度,鼓勵學生尋找問題、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知難而進的意志和毅力。
課堂教學中開展契合現實生活實際的有針對性的思政教育是正確引導大學實現健康成長的關鍵要素,塑造學生與專業相關的價值觀,更好地指導學生走向社會、貢獻社會、實現人生價值。
課程思政內容要由課程團隊來共同分析、探討并且最終確定,要研究這門課的哪些部分需要思政教育、思政內容應是什么,要有符合本課程的思政理念,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要有推動意義。課程骨干教師要開展針對該課程思政資源方面的挖掘和研究,結合該課程內容模塊并確定對應的思政教育內容,通過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研討、教學評價等方面建立“課程思政研究團隊”。[8]通過校內合作、培訓和校—校學習等多種方式,提煉課程思政的內容,豐富課程思政的方法。不斷探索新的思政教育方式,在應用型大學人才培養中,注重實際應用方面的思政教育,把“大國工匠”精神、創新精神、精益求精精神、攻堅克難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等融入課程思政的資源庫中,推動思政課程建設。
當代中國教育正處在改革關鍵時期,高校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不適應的情況仍然突出,市場對應用型人才需求量還很巨大,高知、高能、高素質人才成為各企業爭相搶奪的對象。華為高薪聘用的天才少年張霽,厚積而薄發,努力拼搏,放棄國外高薪,成為我國高科技人才,體現了高校人才培養導向的重要性。思政教育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思想基礎,高校課程思政是人才培養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尤其在應用型大學廣泛推行思政教育更有利于帶動整個社會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教師在課程思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要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教育理念,提高應用型大學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