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通渭縣馬營鎮第二小學 石作柱
近年來,在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創新和改革的背景下,人文素養的教育理念已經延伸到了各門學科教學中,這可以有效地擴大國家對綜合型人才培養的途徑。語文學習是所有學科的入門基礎,所以國家加強對語文素質教育的培養是很有必要的,而且義務教育階段是學生各種能力培養和習慣形成關鍵時期,因此國家對義務教育的語文教學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社會對此階段教學的關注度也在逐漸地加大。所謂的語文素養就是指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通過外界的不斷影響和自我思考、總結,而形成一個全新的人生價值觀,同時在此過程中能體現出的文化水平和素質修養。語文素養是一種抽象化的存在,它會完全地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中。因此,培養初中生的語文素養對個人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語文素養也深入到了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
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師對學生的課程講授是尤為重要的,但是有很多學校都沒有意識到人文內涵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和影響有多大。在教學方面,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堂幾乎都是以教材為中心,以傳統的背誦為主線,教師沒有讓學生真正地去理解和領悟語文知識的含義,僅僅讓學生停留在淺層的認知上,這樣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法對學生人文內涵的培養是很不利的。在學習方面,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時并沒有真正地去理解其中的含義和人文情懷,只是單純地依靠背誦去解決語文問題,而且學生全程緊跟著教師的思路和想法,沒有形成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思維,這樣的學習方法不利于學生人文內涵的培養。
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由于在身心發展上的局限性,他們往往缺乏科學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再加上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他們對教師的模仿心理較重,因此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形象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學走向,而良好的師生關系也對教學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幫助。然而當前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忽視了對師生關系的構建,對自身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很多教師認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在理解能力和執行能力上較為欠缺,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更多掌握著教學主動權,他們為學生擬定全部的學習規劃,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更多只是盲目地執行教師的命令,并且由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自控能力和自律意識較差,因此教師對學生的管理也更多是強制性的,師生之間缺乏溝通,最終導致教師在教學方法的使用上沒有貼合學生實際情況,使教學質量的提升受到制約。
發展心理學理論認為,維持學生學習活動的最大動力就是學生的興趣,尤其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而言,這時期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較強,因此,學習活動是否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并滿足其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學生能否在學習活動中集中注意力并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而當前在對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現狀調查來看,很多學生缺乏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除了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熱情較低以外,還有教師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的原因,很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把教學重點更多放在對基礎知識的講解上,相對忽視了在學習方法和學科技能上的教學,并且教師缺乏對語文教材的深入解讀,教學內容只停留在對教材表層的講解上,并沒有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和開放性的探索,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拓展,最終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的削減。
縱觀各階段的語文教材我們不難發現,教材所收入的很多文章往往都具有深厚的內涵,往往兼具了文學價值和社會價值,因此在對這些文章的學習中,僅僅掌握基礎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加深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挖掘和感悟,也是重要的教學目標。并且感悟能力作為學生在學科技能上得以提升的重要體現,感悟能力的掌握也能促使學生在語文學科素養上的提升。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在對文章基礎知識的學習過后,及時對教材進行拓展,在課堂上滲透人文內涵,使學生對文章情感起伏的理解更為準確,從而掌握正確的文本理解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在精神上也能受到熏陶。另外感悟力的提升對學生的自主學習也能帶來巨大幫助,使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更加廣泛。
語言文化之所以貫穿在學生生涯的始終,就是因為其內涵的人文特質能對學生的精神品質和基本素養進行熏陶,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尤其對我國而言,作為擁有數千年文明的文化古國,語言文化凝聚了我國歷史上無數人民的生活智慧,并且經過時代的洗禮,很多正面的、積極的價值觀借助語言文化流傳了下來,而在對這些內容的學習中,對引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重要意義,語文教師就扮演了這一重要角色。通過在語文教學中融入人文內涵,能幫助學生領悟到生活的意義,加深學生對生命乃至世界的看法,為塑造學生正確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并且對人文內涵的挖掘也是對教學內容的創新,能一改傳統教學模式下刻板、片面的教學內容,為語文教學增添了更多活力,使學生在人文素養得以提升的同時,對基礎知識的學習效率也大大提升。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求教師以課程安排大綱為標準、以教材的實際內容為主線。初中語文課程是最為基礎性的學科,語文教材中也存在很多篇的名文佳作,這些都是教育研究人員根據初中生的文化水平需求而挑選出來的內容,它不僅符合初中生的能力培養需求,而且每一篇課文內容都極具精彩,初中生理解起來也沒有任何問題。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精彩內容,把那些獨具人文精神的文章和片段截取下來,在課堂教學上讓學生去體會其中的獨特點,然后把這些內容當作課堂重難點給學生進行講解。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深深地表達了作者對閱讀者的人文關懷和獨特蘊意,而且每篇課文傳閱給讀者的精神都不盡相同,教師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與作者進行深度的思想交流,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自覺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繼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素養。
1.促進師生互動,營造和諧氛圍。把視角深入到傳統的教學,我們會發現教師主要負責講解教材上的知識,學生只是在講臺下聽講,被動式地接受著教育,把一個完整、和諧、互動性極強的課堂分離成了兩部分,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也不利于師生之間良好關系的建立。不僅如此,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以應試教育為中心,真正能讓學生學習、感知的內容并不多,這就導致了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欠缺和不足。對此,語文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職業思想,認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在學習上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同時在備課時,多設計一些師生互動的部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想法、見解和才能,在此過程中讓學生掌握和熟知課堂上的重要內容,讓他們學會在學習中感悟,在感悟中探究的學習方法。
2.開展教學活動,發揮學生才能。在網絡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互利網技術和手段深入到了各個行業中。在初中教學中,教師也應該結合網絡信息,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不斷創新和改革教學模式。使用多媒體教學,教師更利于選擇各種教學模式,從閱讀課文的角度來說,教師可以考慮讓多媒體自動播放誦讀模式,也可以選擇讓學生默讀,或者還可以鼓勵全班學生一起朗讀。多媒體教學可謂是多一種選擇,教師還可以在多媒體上放映各種視頻、圖片,不斷地去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學生易于理解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文情懷,教師也在授課過程中更有條理性。此外,教師還可以多開展一些教學活動,通過多媒體的投放和精講,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內容,進一步感悟作者人文精神,同時在此過程中讓學生不斷地發揮自己的才能。
3.加強實踐教學,領悟人文風采。語文素養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實踐性教學,因為人文風采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師應該多開展一些課外實踐教學活動,并且重視在此過程中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讓學生擺脫教科書的限制,走出校園去了解更多的人文精神。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去體驗大自然的威嚴,在此過程中搜集更多有關課堂內容的資料,最后教師把這些資料都集中起來,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展示,每個學生都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悟,用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讓學生理解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以及學習這些課文對他們的意義和影響。
為進一步提高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對人文內涵的認識和熟知,學校應該多開展一些有關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課外交流活動。這些活動可以由學校領導和語文教師共同去完成,設置一些適合此階段學生學習和掌握的一些文字游戲,讓他們在游戲放松的過程中不斷地領悟其中的人文素養,在此期間教師可以安排一場講座,有關文人的歷史故事和英雄事跡,談起唐詩宋詞我們就會聯想到李白,他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一位詩人,被世人稱為“詩仙”,寫的詩詞不僅具有詩意,而且其中蘊涵著自己深深的情感。對他的事跡可能人盡皆知,但是他背后的故事又有幾個人認真地領悟和感受過呢?對此,教師可以結合李白的背景,向學生以講座的形式讓學生領略其間的情懷。這樣的活動開展可以讓學生對詩詞感興趣,對語文知識的積累也會越來越多,繼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地領略其中的人文情懷,厚植人文內涵。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閱讀能力的高低和語文素養之間存在直接聯系,加深學生的閱讀積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提高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而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所有教師都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首先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學生的主觀層面上改變其對閱讀的看法,激發學生對閱讀學習的積極性,這不僅是提高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身為一名語文教師的職責。然而在義務教育階段,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雖然他們對閱讀的興趣較為濃厚,但是受限于識字量較少,因此他們更喜歡圖文結合的閱讀形式,這時教師就可以選用帶有拼音或者大量色彩艷麗的配圖書籍,并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累字詞,以此培養對閱讀的興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字詞積累不斷提升,直到實現自主閱讀。而對小學高年級乃至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教師可以選用一些具有一定深度的文學名著或者百科類書籍,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實現知識積累,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并幫助學生從瀏覽性的閱讀進步到精讀或研讀,以此鍛煉學生的閱讀技巧。最終,在積累了大量閱讀的前提下語文核心素養得以提升,而學生也能在閱讀中汲取更多人文精神的動力,從而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具有豐富的文學技巧,也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和社會價值,尤其對一些選入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材的文學名著而言,其人文內涵更為深厚,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從作品的思想。情感方面進行挖掘,還要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以及社會背景。例如,魯迅的文章在義務階段教材中占據的分量頗重,而要想深入閱讀魯迅的小說,首先要對魯迅所寫小說的特征進行分析,在魯迅先生的小說作品中的人物群體中,農民和知識分子的占比最大,而這兩種角色的出現也和魯迅的生活經歷有關,魯迅所處的時代正值軍閥混戰、新舊社會交替的時期,在遭遇家庭變故以及四處求學的經歷后,魯迅對世態炎涼的感悟更加深刻,因此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更加生動且發人深省,因此,對魯迅小說人文內涵的挖掘就必須要結合魯迅的個人背景,對其他的文章也同樣如此,對文章作者背景故事的分析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對文本背景的挖掘至關重要。
總之,教師要創新學模式可將一些有關人文情懷和素養的知識點也融入課堂,培養學生的人文內涵。同時,學生也應該積極地配合教師,在課堂上認真地聽講,積極地參與課堂,課后對教師所講的內容多加鞏固和思考,如果遇到疑問可以及時跟教師交流,在學習上有任何創新的想法都可以跟教師溝通,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創新思考能力,也加強了對知識的進一步鞏固。同時,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采取多樣化、全面性的教學方式,進一步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進而強化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