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涂嶺中心幼兒園 蔡淇云
教師與幼兒的雙向互動是在教師和幼兒互動中發生在雙方間的一切相互作用及影響,它是幼兒和教師人際關系互動系統之間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在幼兒園里教師與幼兒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行為及過程。教師應以尊重的態度和幼兒進行友好交往,耐心傾聽和努力觀察理解幼兒的想法及感受,支持和鼓勵幼兒的大膽探索與表達,讓幼兒在和教師的互動中獲得發展自我,建構自己的良好行為,發展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培養幼兒友善良好的師幼人際互動交往關系和適應集體生活的能力。借此筆者著力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探索中班師幼互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以期望構建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環境,提高教師和師幼互動的質量,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促進幼兒的身心和諧健康發展。
據筆者觀察,正常的教師與幼兒雙向互動中,存在著各自互為行為、互動主體的關系,有時是教師發起互動以教師為主體,有時是幼兒發起互動以幼兒為主體,行為的發起和行為的反饋雙方都具有主動權才是正常的師幼雙向互動關系,才能營造和諧良好的班級互動氛圍。可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更多地處于主導者的地位,占有絕對的互動主導權,幼兒在師幼雙向互動中主體地位常常沒能得到教師的足夠重視,而處于服從或依賴的被動地位,導致師幼雙向互動關系失衡。《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師幼互動的明確要求,隨著教師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理念更新及調整改善,正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被逐步認識和落實,師幼雙向互動的新型關系正在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中逐步形成與發展,并不斷影響及促進幼兒的健康和諧發展。
經常看到在幼兒園的集中教育活動中,教師常以教育者組織者和管理者的身份控制著整個教育活動的過程,師幼雙向互動的主動權掌握在教師的手上,幼兒則被要求安靜傾聽,舉手才能發言,有事情要先報告等,有時甚至要求幼兒不經教師允許不要隨意打斷教師的教育進程。幼兒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方式單一,表現為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指導者與被指導者、照料者與受照料者的互動傾斜模式。長期受到師幼互動形式單一的影響,幼兒在發起互動的時候主要表現為向教師請示或征詢活動許可、展示畫作結果、向教師告狀等;缺少主動發表個人意見,提出材料需求,展示自己作品成果的機會。教師雖有時意識到要為幼兒創設良好和諧的班級氛圍,引導幼兒積極探索,主動表達探究結果和過程,但當幼兒活躍其中或積極尋求幫助的時候,教師卻又缺乏參與和指導,使互動沒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班幼兒愛說、好動、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弱,有時候會以自己為中心,解決遇到問題的能力比較弱,語言表達還比較欠缺邏輯性和完整性,同伴間的交往互動中常會產生焦慮或退縮攻擊性行為等。因為每個班級的幼兒家庭環境不同,家長的文化程度和教養方式不同,幼兒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個性差異,認知水平參差不齊,學習風格和理解能力各不相同。造成了幼兒在一日生活中的交往和溝通存在著不穩定的個體差異,也導致師幼雙向互動的差異性。
教師和幼兒互動質量的提高,關鍵在于讓幼兒在與教師積極雙向互動的相互作用過程中身心得到主動和諧的發展。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只有在幼兒的發展和教師的發展之間不斷尋找平衡點,實行彈性班級教學管理方法,營造積極有意義的雙向師幼互動模式,才能真正促進幼兒的健康和諧發展。
教師應創設自由輕松的教育環境,引導幼兒自主感知和想象,感受并有個性地表現及創造。這充分說明了促進師幼互動的因素與心理環境的創設是分不開的。比如,當前很多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上,更多的幼兒園重視墻面的裝飾性和美化作用,卻忽視了幼兒的參與。例如,筆者任教班級開展“舌尖上的涂嶺”主題活動,在創設環境時沒有充分考慮幼兒,導致在每個區域都要教師做,缺少了讓幼兒自主參與的過程。筆者認為在班級環境創設的過程中,幼兒和教師共同參與布置環境,充分利用各種材料打造自己的班級環境是幼兒自主活動的責任和權利。教師可以與幼兒共同協商討論材料的使用、色彩的搭配、想要解決的問題,然后共同收集材料、家園合作動手制作,家長的參與也能讓幼兒產生積極的信賴感和小主人的責任感。教師則可及時調整教育的需要和跟進幼兒的需求積極改變教育策略,真正實現師幼雙向互動,共同創造班級自主探究環境。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幼兒,教師是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幼兒生性好奇、好動,對周圍的事物,他們總是喜歡看摸試玩,只有在他們親自探索嘗試的過程中,才能讓幼兒逐步獲得相關的知識經驗和個性的發展。因此,在教師與幼兒雙向互動中,良好師幼互動環境的創設者是教師,同時也兼任著積極互動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只有教師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才會在教育過程中進一步關注幼兒的活動需求與情感需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及時察覺幼兒的敏感需求和反應,適時捕捉收集幼兒在游戲和活動中發生的有價值和意義的信息,及時調整和改變教育行為。把握時機選準角度延遲介入活動,鼓勵幼兒針對問題積極參與,并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師幼雙向互動中教師深入有效地參與,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師幼雙向共同努力能更好地促進幼兒主體性的發展,在幼兒相互滋養、共生共長的教室里,他們能身心放松,精神愉快、積極愉悅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以及傾耳靜聽幼兒細語輕聲的交流;而師幼雙向互動關系的建立恰恰需要教師從內心深處用心傾聽幼兒身體或表情所發出的無聲的語言開始。
教育活動過程中要實現良好的師幼雙向互動,依賴于教師積極有效的鼓勵支持等教育行為。教師作為幼兒主動探索學習的共同者和合作者,既要懂得蹲下來聆聽童聲,又要敏銳察覺透視童真。活動或游戲過程中教師要及時關注幼兒活動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和新需求,從幼兒的興趣和愛好出發,在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幼兒的發展特點,以及認知規律,依據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創造性地設計教育活動,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多鼓勵表揚,支持幼兒的發展,只有適合幼兒需要的活動才是好的活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能喚起幼兒的求知欲和探索熱情,教師的積極鼓勵和支持能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活動,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經驗,實現良好的師幼雙向互動。例如,在一次區域活動中,熙熙和媛媛在美工區制作蝴蝶。正當兩人做完蝴蝶時,熙熙就站著大叫:“老師,我們做好了。”教師沒有馬上與她互動。于是,兩個幼兒站著分享自己的作品,有說有笑地等教師來。這時教師走過來對她們說:“蝴蝶做得真漂亮哦!”教師接著摸摸她們的頭說:“蝴蝶還有別的顏色嗎?我們還可以怎么做呢?”在教師的點撥下,隨后兩人一起合作做起了《三只蝴蝶》故事中的三只蝴蝶,還邀請教師扮演了其中一只蝴蝶的角色,一起表演起來。此互動活動中,教師既關注到幼兒的發展需求,同時又發現了幼兒的興趣點,推進幼兒的進一步學習,幼兒與教師找到了共鳴點,從而能引發幼兒的自由地表現和表達,促使幼兒主動建構知識和人格。由此可見,只有適合幼兒需要的活動才是好的活動,才能喚起興趣激發熱情并全身心投入活動,從而實現師幼良好的雙向互動。
1.靈活調整教育目標,讓師幼互動更精彩
中班幼兒的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學習比較6和7的兩數關系的過程中,有的能力強的幼兒已經能目測數量并快速地分別說出兩排蘋果和梨的總數,而有的幼兒還處于手口不一致、點數不清中;如果問幼兒7比6多幾?有些幼兒就會搖搖頭說不知道,但這個時候如果教師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及時地調整教學目標,分別出現6個梨和6個蘋果等實物,引導幼兒一一對應地進行點數,分別得出總數6,然后再增加1個蘋果問幼兒,是蘋果多還是梨子多,蘋果比梨多幾個?梨比蘋果少幾個?幼兒就能直觀地發現是蘋果多了1個,梨比蘋果少1。7比6多1,6比7少1,就能直觀地解決6和7的兩數關系多1和少1的問題。當讓幼兒運用比較的方法發現生活中多和少的關系時,幼兒有了很多創造性而有趣的回答,有的說:“家里的大人比小孩多。”有的說:“自己的襪子比帽子多。”還有的說:“幼兒園的幼兒比教師多”等。當活動延伸用繪畫方式表達自己的發現時,幼兒更是將家里的碗和筷、杯和勺、鞋和襪等物品進行充分的比較和描繪,可見,及時調整教學目標能讓幼兒的學習更精彩。
2.適時進行有效提問,讓師幼互動更具有趣味
中班幼兒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但比較缺乏生活經驗,總是好奇周圍事物并愛提問題。本班幼兒由于年齡差異關系,部分幼兒在遇到陌生人時都不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因地處鄉鎮與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有一定的差異,因此,在日常活動中,筆者常根據幼兒的活動情況進行隨機提問:“馬路上的小狗沒有吃的怎么辦呢?”“下雨了,樹上的小鳥去哪里了?”“大海離我們有多遠?”等。通過問題引導幼兒增加和教師互動的機會,并在幼兒的回答中給予及時表揚,遇到困難及時鼓勵,活動中經常用“一定行!你很棒!”等語言,加上親切的表情,使幼兒信心倍增地參與活動,讓師幼互動更加有趣。
3.隨時進行觀察指導,讓師幼互動更加有效
中班幼兒的同伴交往需求與能力的發展,需要良好的班級社會性發展氛圍的支持。隨著幼兒區域互動游戲逐漸增多,游戲水平也會不斷提高,也為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如農家樂區域,筆者提供了石磨和花生米供幼兒自由探索。游戲開始時,萱萱、芯芯、晗晗、博博這四位小朋友選擇了這個區,他們看到新提供的材料,都躍躍欲試。一開始,萱萱先嘗試磨花生,芯芯在一旁幫忙放花生米。對第一次使用磨具,他們是既新鮮又陌生,幾個一起探討著要往哪個方向磨比較好。后面經過教師及時觀察引導,多次探索后他們達成共識:要往逆時針的方向磨才是對的,他們磨著磨著發現花生碎掉出來了。晗晗小朋友見狀趕緊拿來一個綠色筐子放在下面接住磨好的花生碎。這時博博說了句:“哎呀,這個花生碎好粗啊!”“沒事,我們倒進去再磨一下就細了”博博自信地說。他們覺得博博說得有道理,決定嘗試一下,每個人互相幫忙,互相輪流磨花生碎。最后終于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花生碎磨得很細了,大家都露出來了開心的笑容。在游戲中筆者發現:對新投放的這個磨具,幼兒剛開始是處于懵懵狀態的,不知道如何研磨才是正確的,探索嘗試后得出了正確的方法:逆時針研磨。游戲中幼兒在發現問題后,能同伴間協商,從粗花生碎到細花生碎的變化,讓研磨花生的過程伴隨著幼兒的探索慢慢掌握了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及時地引導但不替代,對幼兒勇于探索的精神并主動解決問題的行為給予及時的鼓勵表揚,并利用游戲分享環節,邀請幼兒看看視頻中發生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難?游戲中的幼兒是怎么解決的?將個別幼兒的游戲經驗分享給所有幼兒。教師發現了幼兒的興趣后,要及時幫助幼兒保持良好興趣,并且及時提供幫助讓幼兒在興趣的驅使下不斷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這也是促進其創造力的培養,進一步激發幼兒探索精神的動力所在,教師的及時觀察和指導,關注和呵護幼兒的積極性,是師幼有效的互動潤滑劑,能促進師幼互動的良性循環。
綜上所述,教師與幼兒的雙向師幼互動中,如果能在新的教育觀與兒童觀的引領下,充分尊重和了解幼兒的基礎上進行適時指導,用幼兒的眼光蹲下來觀察幼兒的世界,體悟幼兒的心情和態度,優化師幼雙向互動過程。那么,幼兒就會感受到來自教師的理解與尊重、信任與支持,從而產生滿足感和信任感,進而能滿足自由表現與表達,主動建構知識和人格的自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