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亞平
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可以應用議題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創新型教學方式下有效提高自身的道德與法治素養。
在部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的課堂教學中,對議題式教學的應用效果不甚理想,其中的主要原因與具體表現如下:
首先,部分教師對主題的設定不夠上心,僅僅在簡略地閱覽了教材后就匆匆定下議論的主題,沒有對教材中的細節進行深度挖掘。
其次,部分教師在引導學生討論的時候,沒有營造良好的議論氛圍,讓議論過程過于枯燥,提不起學生的探討熱情,使議題式教學流于形式。
最后,部分教師在劃分小組時沒有考慮學生的差異性,難以讓小組成員優勢互補。
為此,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對議題式教學的概念、應用方法和意義進行深層次的研究,為學生打造出高質量的道德與法治課堂。
教師首先要確立優質的議題。深刻的道德與法治理論需要依托一定的表現形式,教師需要依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專業知識,以及對本班學生學習情況和性格特點等的了解對理論內容進行轉化,將其表現為議題的形式,并在挖掘教材內容的同時確立優質的議題,以此協助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理論的理解。
主題直接決定了學生的思維路徑和思考方向,倘若主題有所偏差,在設定上不夠合理,那么學生的議論過程將基本趨于無效化,學生也難以通過議題式教學取得預設中的收獲。教師要在主題上進行足夠的思考和評判,緊緊圍繞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設置主題;要對道德與法治的教材進行深度的挖掘,詳細分析教材中適合被引申為主題的內容,將教材的教育意義充分地發揮出來,從而為學生構建高質量的議題式教學。
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網絡改變世界》這一課為例,本課的核心思想是網絡對世界的影響,既包括積極的,也包括消極的,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在學習過本課知識后,能夠客觀地、辯證地去看待網絡,由此形成正確的網絡價值觀。基于此,教師可以以“網絡游戲對大家日常生活的影響有哪些”為主題引導學生討論,激發出學生的議論興趣,使學生以小見大,通過網絡游戲對生活的影響來向本課的核心思想靠攏,深入探索網絡對世界的影響,構建高效的議題式課堂教學。
為了能構建出高效高質的議題式課堂,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理論的理解,教師應當利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和輔助工具去為學生創設議題情境,幫助學生進入到所設置主題的思想情感氛圍中,提高學生對議題的辯論熱情和議論過程的專注度,鍛煉學生聯系理論與實際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品格、道德和情感等個人素養,并在實際生活中切實踐行。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引入生活元素等方式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情境,并在學生的議論過程中予以適當的指引,避免學生脫離情境,保證議題式教學的順利開展。
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這一課為例,本課的內容與人們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如人們排隊進行安全檢查,紡紗工人按操作規程工作,行人、自行車、機動車各行其道,以及人們在公共場所保持安靜等,這些都是來源于生活的鮮活素材,蘊含著深刻的道德與法治理論。教師合理引導,學生可以從中發現引人深思的要義。教師可以從教材中挑選一些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更為接近的場景,如“人們在公共場所保持安靜”,將此設定為主題,通過教學語言來增強學生的代入感,創設相應的生活情境,使學生能夠迅速進入狀態,圍繞此議題進行激烈的討論。如此營造良好的議題式教學氛圍,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果。
在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對學生的道德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等思想觀念有著重要的影響,決定著學生對法律和政治常識的掌握情況和理解程度。教師必須要對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率予以足夠的重視。為此,在應用議題式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學生,對議論小組進行科學合理的劃分。
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做守法的公民》這一課為例,教師要圍繞本課的核心思想開展議題式教學,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個人特點來科學合理地劃分議論小組。教師可以將能言善辯的學生、法律常識掌握得牢固的學生、思維縝密的學生,以及日常行為規范端正的學生劃分到一個小組中,使小組各成員間能夠取長補短,互通有無,相互之間學習彼此的優勢,使小組在議論過程中充分合作,提高議題式教學的效率。
綜上所述,在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對學生的個人成長有著深遠意義的學科。為了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應用議題式教學方式,深入挖掘教材,制定優質的主題,為學生創設相應的生活情境;科學劃分小組,使議題式教學發揮出應有的輔助教學效果,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