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第一小學 楊偉國
長期以來,由于沉重的升學壓力和激烈的學業競爭,很多小學生都承擔著非常繁重的課業負擔并要參加各種“興趣班”“特長班”,而這也使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形成了以“題海戰術”和“疲勞戰法”追求高分數的教學思維習慣。這種現象的存在不但非常不利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就數學教學成績的提升而言也有著“揠苗助長”的潛在風險。隨著“雙減”政策的頒布,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壓力頓時減輕了不少,然而又一個難題被擺在了小學數學教師的面前——數學本就是一門需要大量練習才能取得優異成績的科目,如何才能在不增加小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繼續保持甚至進一步提升教學成績?對這個問題,優化家校之間的數學教學合作似乎可以成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家校合作并不是一個非常新鮮的概念,很多小學數學教師都將家校合作視為優化自身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然而正如筆者之前所說,大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對家校合作的意義只停留在更好地管理學生層面,而忽視了其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所具有的獨特作用,更沒有真正將家校合作在“雙減”政策實施背景下所產生的新能量、新價值完全發揮出來,這無疑是非常不利于教師教學工作的進一步優化的。在筆者看來,“雙減”形勢下的家校合作的開展,在數學教學方面至少具備以下幾點意義:
通過開展良好的家校合作,小學數學教師能將原本必須在課堂上完成的一部分教學任務轉移到課下交由學生和家長共同完成,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課堂的任務壓力,讓學生能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對課程重點和難點知識的理解與消化中,并獲得更多的完善“雙減”向工作的素材獲取渠道和執行資源;此外,相較于課堂而言,家庭對小學生來說無疑有著更為輕松的氛圍,在家庭環境下依靠父母的指導進行課程學習,能在更大概率上激發小學生的學習潛能和靈感,進而取得更為豐富的學習成果;最為重要的是,利用家校合作教學,家長能對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和動態形成及時而準確的認知,從而更具有協助教師完成對學生的課業輔導、成果檢測和短板補齊等工作的必要條件,讓學生能得到更全面、更完整的數學學習外界引導和監督鏈條,在客觀上更加保障了學生數學良好學習狀態的形成與維系。由這些內容不難看出,實行家校合作教學在總體上起到了分散學生精力消耗模塊和增加學生知識學習輔導環節的作用,而這一“散”一“增”便可有效減輕學生的數學學習壓力、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教育是一項需要多方面力量共同施展方能取得真正成效的工作,而有效合作的前提就是各方面之間建立在互相理解、彼此體諒基礎之上的和諧關系。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不少學生家長和教師之間由于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基礎的信任,雙方在教育理念和具體方式、方法上存在不小的差異,進而對家校合作的良好開展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通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家校合作,家長可以更為方便、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到學校和教師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而做出的一系列努力,也能更為真實地感受到學生在這種理念和改革的影響下所發生的積極改變,從而在主觀上對學校、教師的工作給予更大的配合;而教師也可以在這種交流、合作中更多地了解家長為子女的成長而投入的精力、時間和耐心,進而也會在日常工作中從更多角度照顧家長的感受、滿足家長的合理要求。這些對促進家校和諧關系的進一步構建都是大有裨益的。
家校合作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在本質上來說就是將針對學生的輔導工作按照相應的方法和標準同時分配給教師和家長,這對小學數學教師而言無疑可以大大減輕自身的工作負擔。憑借這一模式,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更多的精力在課程設計和課堂引導上,而將一部分課下輔導和簡單的作業監督、訂正等任務移交給學生家長,并在客觀上減少了很多由于家長和子女、教師之間的溝通不暢而可能導致的合作摩擦,從而使對學生來說更具思維啟發和技能強化效力的課堂學習得到質量上的更多保障,最后獲得的學習效果也必然會實現質的優化。
對家校合作資源在“雙減”形勢下小學數學教學效率提升方面的開發和利用,小學數學教師應將主要的目光集中在對微課教學、親子互動實踐作業以及家長委員會等組織的利用上,并通過對自身和校方現有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強化二者之間的共向兼容性。具體而言,以下這幾點策略可以成為小學數學教師落實上述思路的入手點。
根據既往經驗不難看出,很多學生家長都非常愿意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卻由于缺乏必要的專業素養和業務知識而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雖然小學數學的難度相對較低,但是如何能讓學生準確地理解這些低難度的知識?如何又能讓學生將這些知識準確地應用到實踐中?這些均是讓很多學生家長難以解決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小學數學教師可利用微課教學實現對課堂教學資源的長效儲備。微課教學是指以長度在5~10 分鐘之內的短視頻為載體,對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做集中解析的教學模式。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根據每堂課的教學內容與要求,提前制作或現場錄制相應的微課視頻,將每一課的重難點分布、關鍵例題解析、知識和技能內容提煉以及課堂上具體的教學儀態等都以視頻的形式記錄、保留下來,而后再將視頻統一上傳、存儲于本班群文件或家校論壇中,以便學生家長在居家輔導時能隨時調閱、參考。這樣一來,學生家長對“教什么”“怎樣教”和“教到哪兒”就都有了準確的參照,也能更好地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例如,在講解“觀察物體(三)”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搜集素材并通過PPT 或“愛剪輯”等軟件制作一部微課幻燈片或視頻,介紹幾種生活中常見物體的形象及其三視圖的樣子,而后從中以動畫的形式提煉學生學習過的幾種幾何體,再對這些幾何體的三視圖做動態展示。講解完成后,教師可將這些資料統一打包上傳至家校微信群文檔中,讓學生家長隨時可以調取、下載、觀看,使家長能通過瀏覽視頻快速掌握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和主要方法,并幫助孩子完成居家復習和練習。
由于社會節奏的日益加快,很多學生家長對家校合作不但感到沒有時間參與,還會覺得這是一件增添了自己生活負擔的“苦差事”。其實導致家長產生這種想法的根源,通常在于很多家校合作教學活動并沒有讓家長感受到與孩子之間很強的互動感,缺乏一個能同時調動起學生和家長積極性的平臺與契機。針對這個問題,小學數學教師應從課后作業的布置環節入手,轉換傳統的“學生做,家長看”的思路,更多地以具有很強互動操作性的親子活動作為作業形式,讓學生和家長以通力合作的方式執行、完成某個學習任務,既能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有效地理解、運用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也能讓家長感受到陪伴子女學習、成長的快樂,從而很好地調動起學生和家長配合教師開展數學教學的熱情。需要強調的是,這類活動作業的難度不宜過高,強度也不宜過大,要照顧到學生的課余休息,也要充分考慮家長日常的作息安排,避免活動的開展適得其反。比如,在講解完“折線統計圖”這一課后,教師可以布置給學生一項需要和家長共同完成的長期活動任務:在半個月的時間里每天走訪小區或學校附近幾家自己經常光顧的超市,調查并記錄食鹽、大米、蘋果、衛生紙、牙膏和晾衣架等幾種常見食品與日用品每天的平均售價,而后根據上述數據繪制出一幅反映不同超市常見商品半個月內的物價走勢圖,借此為自己日后的購物提供必要的參考;如果條件允許,家長和學生還可以根據這幅圖中折線的走勢預測一下未來幾家超市的物價發展,看一看最后的結果是否和自己預期的一致。
在很多教育工作者看來,家長委員會主要參與學生管理方面的工作,對專業性較強的教學類工作則沒有什么發揮作用的空間。這種想法其實是比較片面的。家長所從事的職業不同,對教育,特別是具體的數學教學自然無法進行系統的專業指導,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正是由于家長豐富的職業經驗和社會經歷,使他們在幫助教師進行教學優化時能提出更多、更全面的建議,而這些正是實現教學質量不斷提升的必要條件;除此之外,家長是最了解自己子女的人,學生的真實性格、興趣愛好和居家表現等盡入家長眼簾,且學生通常也更愿意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和主觀訴求告知家長,那么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雙減”向教學方式調整時就可以從家長方面了解到學生最為真實、全面、具體的情況,從而讓調整工作能真正切入要害、抓住關鍵。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日常工作中積極借助家長委員會等組織的力量和智慧,對各個教學環節的具體設計和開展進行富有針對性和靈活性的調整,以求在最大限度地兼顧課程教學的內容完整性和學生主觀訴求、客觀條件的滿足性和適應性。例如,在對統考試卷進行組題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委員會代表參與這項工作,將考查范圍、方向、深度以及組題大綱、備選題庫等資料提供給家長,并設立1~2 日的建議征詢期,對有家長代表匯總上來的意見和建議進行甄選、分析和應用,從而對學生的真實情況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和考量思維,以保證統考的代表性、檢測力和鍛煉效用。
小學生雖然還沒有經歷真正意義上的身心發育高峰期,但是由于先天因素和諸多后天條件的綜合限制,每個小學生在學習能力、思維習慣、知識基礎和興趣愛好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個體差異,且這種差異必然會反映到不同學科的學習中。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根據每個學生的學情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從教學的內容、形式和評價標準上實現對學生的“量身定做”;而要想確保這些學情檔案的完備性和準確性,小學數學教師就必須在更大程度上表現出對家校日常交流平臺的深度利用。具體而言,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學生在校期間的課堂學習表現及時向家長反饋——特別是一些學生所出現的消極學習行為,并詢問家長學生是否了解學生上述表現產生的具體原因;而在假期或放學期間,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通過交流平臺從家長方面獲悉學生的居家數學學習表現,或從家長和學生的談話中了解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從而給自己后續的課堂教學優化提供明確的方向。比如,教師可以定期通過家校微信群或釘釘群等平臺召開視頻家長會,一來向家長介紹學生總體的在校課堂學習表現,并通過私信的方式單獨向一些存在一定問題的學生的家長做情況介紹,將學生的課堂數學學習情況完整地告知家長,使家長的居家輔導做到“心中有數”;二來則可聽一聽家長反映的子女居家期間學習數學的狀態和具體問題,并對一些關于課堂教學和在校輔導方面的疑問予以必要的解答,讓家長能結合這些信息對子女的數學學習近況形成更全面的認知;等等。
除了以上措施之外,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利用學校開放日或家長接待日等機會,組織學生家長開一次教學家長會,將自己近一段時間以來的教學安排、教學成果和未來一段時間內具體的教學目標詳細匯報給家長,并且可就一些表現相對特殊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做重點約談,通過這種方式更為詳細而全面地與家長做數學教學方面的家校溝通。如果情況允許且確有需要,小學數學教師還可在每個學期舉行一次公開課,邀請學生家長代表到教室里和學生一起聽一節數學課,讓家長能更為直觀地感受課堂教學的模式、環節安排和進度,以便于家長在課后進行輔助課業輔導時能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
教育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成功的教育不僅需要教師的傾心付出,還需要學生家長的鼎力配合。小學數學教師要在“雙減”背景下切實認識到利用家校合作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意義,采取多元手段幫助家長認識到家校合作對提高學生數學成績、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獨特作用,通過微課教學和課后實踐作業布置等方法為家長更好地履行教育配合工作提供便利條件和良好體驗契機。只有這樣,家校合作教學才能真正推動小學數學教學的快速發展,小學生也才能真正實現數學學習方面的“減負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