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生垠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新華鎮李府小學)
小學生正處在快速成長和成熟的階段,他們的思想認知更多來源于對于外部世界的判斷和理解。在心理特征方面,他們有著對于外部事物十分濃郁的好奇心,擁有對于未知事物積極探索、追求真相的沖動。受到這種心理狀況的塑造,部分學生在外化層面的行為常常表現為自由散漫、十分自我、不愿意受到外部約束。對于班主任來說,這樣的小學生狀態對于開展班級管理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挑戰。班級管理在制度與執行過程中,缺少了嚴格的要求和約束,就會使學生滋生自由散漫的習氣,最終導致班級成為一盤散沙。但是相反的,如果班主任采用十分嚴厲嚴格的秩序化管理,則會導致學生的天性受到遏制,過猶不及。因此在班級管理當中,班主任應當堅持寬嚴相濟的管理機制,將情緒和理性兩個維度的管理思維融入管理當中,實現巧妙且有序的相互轉化,使二者能夠成為班主任在開展班級管理過程中的重要養料、有力手段,形成管理資源,最終提高班主任參與的班級管理的整體質量。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學校教育的質量也有了顯著的提升,同時社會公眾對于學校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成果等也有了更高的關注度,無論是家長群體抑或是社會媒體,都會將目光放置在學校教育教學當中。因此,對于學校教育工作的全面展開和持續優化來說,外部關注既是創新動力,同時也是開展工作的持續壓力。在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的近些年,學校教育需要更多地關注對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通過提高對于學生的要求,持續優化教學方式使教學資源與學生的成長需求相配套,來最終達到更高水平的教學目標。與此同時,學校在教學管理方面也需要做到自查自省,其中班主任群體更是需要時刻針對自身在班級管理工作當中是否出現了不當的做法、是否存在錯誤的情緒或者錯誤的管理方式進行反思,才能夠從根本上保證班級管理能夠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事實上,小學階段學生處于十分重要的成長階段,這一階段當中,每一個細微的外部影響或者心理暗示,都會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一些負向的情緒甚至會伴隨學生一生。對于班主任這一與學生日常生活關聯緊密的成年教師來說,班主任的責任十分巨大,他們更需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成長狀況等要素,來開展相關的教育工作。其中情緒與理性之間的關系的確立,如何進行二者之間的相互平衡和轉化,如何巧妙地進行二者之間相互整合,發揮不偏不倚的教育管理作用,成為當前班主任群體關注的重點。班主任需要通過不斷進行管理機制的革新,不斷嘗試探索出一條全新的管理路徑,來最終解決情緒和理性二者之間可能出現的持續失衡的問題,為學生打造一個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的班級環境,為學生的天性發揮與健康成長鋪平道路。
班主任參與的班級管理工作與一般管理服務不同,其核心在于班級管理所面對的小學生群體對象本身存在較為獨特的特點。小學生普遍存在自我管理意識薄弱、思維模式相對簡單的問題,針對一些具體的生活問題難以做出準確的判斷。同時,學生的情緒波動通常較大,容易受到身邊一些細微的小事的影響,產生出一些負面的情緒,并導致他們在學習當中產生注意力分散等情況。小學生還有著好奇心強的特點,在日常生活中會憑借好奇心來進行問題的分析判斷,導致他們的是非判斷能力薄弱,很難從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所持觀點出發,來看待整個學習過程。班主任在面對小學階段學生管理時,常常感到困惑,一些經驗不足的班主任在面對小學生時很容易失去管理的耐心,進而在管理過程中陷入十分嚴厲的“高壓”管理當中。因此,對于班主任來說,在開展情緒與理性的管理協調平衡控制中,要全面且認真地關注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認識到管理過程中管理服務對象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才能夠更加精確、更加有意識地進行情緒與理性的調控,帶動班級內部的管理效率持續提高。
班級管理中的主體為班主任和學生,情緒化問題的出現最為顯著的一般是缺少自我情緒調控能力的學生。小學生的年齡偏小,他們正處于好動愛玩的成長階段,對于外部事物的好奇心較強,導致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容易出現快速的情緒波動。同時,受到年齡的影響,小學生很少會理性處理同伴之間的關系,容易導致雙方矛盾的激化。相應的班主任在管理當中,需要拋棄成年人的管理視角,而是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嘗試理解學生的情緒變化特點,針對性地進行情緒的引導和管理,使學生能夠快速實現情緒的平復,感受到溫暖具有親和力的班級環境對于自身所完成的心理建構,獲得正向的情緒價值。
除了學生的情緒之外,班主任也同樣面臨情緒因素,需要正確理解自身情緒在管理當中的作用。長久以來,班主任參與班級管理工作中,面臨調皮好動學生表現較為頭痛,產生了一定的師生矛盾。但是作為管理者,班主任必須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更加冷靜地從學生本身的興趣愛好、自身脾性等方面出發,提高自身的管理智慧,打造班級管理環境的藝術性,避免師生雙方都受到情緒影響陷入管理僵局。班主任要盡可能地避免出現意氣用事等情緒化管理氛圍,采用冷靜、清晰的管理手段來幫助學生進行情緒管控,最終營造一個和諧的班級管理環境,通過良好的班級氛圍來為學生的情緒進行引導。
理性是社會生活當中社會個體必須具備的思考分析問題的行為能力,人們只有通過理性的思考與分析,理性地處理事物,才能夠發現事物的規律,做好事物發展過程的判斷,更好地完成問題處理。小學階段學生本身的思維能力偏弱,他們有好奇心和天真爛漫的心理特征,難以真正建構起理性思維,進而更容易受到情緒情感的左右,做出一些錯誤的、情緒化的選擇。因此,需要班主任在班級管理當中通過理性的控制手段,來針對性地進行教育規范,幫助學生形成是非對錯的界定和判斷,使學生能夠逐漸養成規范自律的行為品格。班主任的理性思維能力是班主任能夠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勝任崗位的重要前提,班主任既要面對生活壓力保持自身冷靜,同時也要在面對學生時做到理性對待,只有擁有了這兩點,班主任才能夠在日常的教學管理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不會出現偏頗。
小學生的情緒化問題突出,其中低年級學生缺少自律能力,在課堂環境當中常常出現起哄搗亂、聊天、不聽從安排管理、不認真聽講等破壞班級秩序的行為。班主任在參與管理當中,要保持恒久的耐心,同時運用管理技巧,最終提高管理效果。首先,班主任要向學生傳遞更為明確的管理信息,幫助學生了解當前班級管理當中的嚴格制度,并對逾越制度的后果進行制裁,使學生產生對破壞制度的行為的厭惡情緒;隨后,班主任在執行紀律和管理制度中,要將管理工作所起到的教育愛護的目的體現出來,避免陷入為了制裁而管理的錯誤旋渦當中。班主任要堅持合理的制度執行,才能夠使學生信服,獲取班級管理的主動權。
學生在日常的生活當中,違反紀律的情況也同樣會發生,班主任很難采用時刻跟蹤的方式,來處理學生的生活瑣事。但是從學生的心理情緒角度來看,如果班主任未能及時處理問題,未能秉公處理問題,班主任在學生心中的形象便會大打折扣。因此,班主任在參與管理當中,需要通過理性的管理手段來對學生的情緒變化進行調控。班主任可以通過選舉的方式,建立多個紀律小組,由小組負責學生的紀律管理,并對紀律問題的前因后果進行觀察,幫助班主任來做好原因結果判斷,從而有效化解矛盾。管理當中,班主任還可以通過量化積分的方式,來對紀律問題、發生因素、主要責任等進行認定,再通過定期物質精神激勵方式,來對學生進行鼓舞,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投入到遵守紀律的環境當中,學生逐漸學會了對于自身亢奮情緒的有效控制,避免出現極端的問題,班級內的環境也逐漸平和。
小學班級管理同樣也需要合理控制“度”,班主任運用教學管理智慧,發揮情緒的作用,使情緒能夠成為理性管理的助力。在班級開展集體活動項目中,常常出現部分學生表現不夠主動、不夠積極的現象,這種現象值得班主任高度關注,在管理當中嘗試從情緒角度分析學生不夠積極主動的主要原因,通過做好學生思想工作的方式,解決學生可能面臨的心理問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班主任在活動組織當中,可以嘗試開設一些多樣化選擇的主題活動,將選擇活動內容的權利交付給學生,由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來自行選擇活動內容,參與到活動當中。通過多樣化的活動設計,能夠實現對于不同心理特點的學生情緒的兼顧,其中一些性格內向、不愿參加集體活動的學生,也能夠在自主的活動選擇當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產生主動參與的心理動力,獲得熱情高漲的情緒環境。班級活動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活動形式幫助學生獲得自我歷練,從而實現個人成長,因此多樣化的活動設計能夠為不同學生的鍛煉成長提供空間。不過,想要實現多樣化活動對于全體學生需求的輻射,班主任需要完成幾個方面的任務:首先,班主任要能夠深入到學生群體當中,認真傾聽學生的訴求,了解每一名學生的心理狀況和性格特點,做到不落一人。其次,班主任在活動設計當中應當投入更多的精力,不能僅僅對以往成熟的活動項目進行照搬,要從教育創新、智慧投入等角度,選擇一些新穎的能夠激發學生參與動力的活動項目,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最后,班主任還可以通過設置活動“大獎”的方式,帶給學生以精神層面的激勵,幫助學生能夠產生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其中的動力,提高活動效果。
班主任在班級管理當中需要不斷創新理念,融入新的方法,使班級管理能夠呈現出動態化發展的理想特征。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做到適時調控班級氛圍,幫助學生在情緒化的環境中,逐漸進入到理性認知、理性思維的自我管理意識當中。實際的班級管理活動中,要避免極端做法,采用兼容并蓄的管理原則,為學生提供十分舒適同時又能夠使學生明確遵守課堂紀律的現實意義,才能夠引導學生從情緒到理性。例如上課時,班主任要幫助學生認識到上課環境需緊張和認真,要保證態度的嚴肅;而在下課時,學生要能夠釋放天性,更加自由自主地選擇活動項目。通過上下課的相互配合,幫助學生感受到情緒和理性之間的平衡點,引導學生更好地與班主任相互配合,參與到班級管理工作當中來。
情緒的一大特點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難以受到主觀意識控制的作用,一旦情緒無節制釋放就會導致問題擴大、矛盾激化,不可收拾。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想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須堅持理性管理情緒的基本路徑特點,通過管理手段,使理性能夠形成對于情緒的控制。班主任在日常管理當中,要利用潛移默化的價值觀引導,幫助學生產生科學規范的行為意識,理解班級管理當中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學生只有在潛意識當中認可了規則和規范的價值,才能夠在出現情緒的過程中,通過自我調節,憑借理性來進行自我管控。同時,班主任及時發現學生面臨的情緒問題,通過理性手段進行處理,幫助學生走出情緒陰霾,避免情緒的擴大化。
情緒的影響在班級當中有著正向的應用,即通過情緒來促進理性。情緒所帶動的價值認同,是小學生能夠生成規則意識的前提,學生只有在規則當中感受到了心理的正向反饋,獲得了積極的情緒體驗,才能夠自覺主動地進行規則堅持,嘗試通過自我約束來獲得心理反饋。班主任在管理當中要合理認識到情緒的作用,通過管理手段和心理環境的引領,來發揮情緒所具有的影響作用,使情緒能夠成為塑造理性的前提和支撐,幫助學生在情緒當中獲得正向價值,避免產生負向價值,最終建構起情緒進路,引導學生在情緒的體驗當中收獲理性,堅持原則,打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情緒與理性象征著班級管理兩個極端的狀況,班主任在參與班級管理當中,要做到雙向平衡張弛有度,利用二者之間的相互轉化、互相影響等內在機制,打造良好班級環境氛圍,提高管理制度標準,形成剛柔并濟、寬嚴同步的管理新秩序,提高學生對于班級管理的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