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民樂縣第一中學 徐龍成
高中政治教學中,通過深入了解現代學生的學習特點,不難發現學生對政治課的關注度得到了有效提升。為了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師應使其學習方式由低階學習向深度合作學習轉變。鑒于此,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破學生當前的學習方式,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從而使師生在課堂學習的互動性得以提升,同時使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更具吸引力。目前,深度學習的相關研究,為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及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提供了相應的經驗,同時,教育部在基礎課的教材發展中進行了“深度學習”的項目研究,教育部也正式頒布了新版的高中課程標準以及課程方案,并宣布了將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作為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目標。因此,在高中政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深度學習的開展,以促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同時實現政治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1976 年美國的著名學者Ference Marton 和Roger Saljo 在《學習的本質:結果和過程》當中明確指出深度學習的內涵,并對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的兩個概念實施對比。此后,許多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對深度學習的含義進行了定義,在國內最早提及深度學習的教育學者有黎加厚、何玲等,他們在2005 年的時候,在《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文本中首次運用到深度學習的內涵。直到今天,學術界對深度學習還沒有明確的認可以及統一界定。立足于國內外的深度學習相關研究成果,與高中政治的教學實踐相結合,明確提出了深度學習主要指教師經過活動情境的創設,指導學生通過學過的知識,發現與解決教學活動中的問題,以促使學生形成問題解決能力、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同時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學中開展深度學習是極其必要的,具體表現為:
第一,深度學習與學科素養的本質和立意相一致。立德樹人是全部學科核心素養的總體要求,通過該要求,政治學科明確提出了學生的科學精神、政治認同、公共參與、法治意識等內在的核心素養。開展深度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將已有的知識應用于新情境中,促使學生實現持續學習。基于此,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和深度學習開展的本質和立意是相一致的,其二者通常是互為促進、相輔相成的。因此,深度學習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保障,且核心素養又能促使學生進行高效的政治內容學習,從本質上講,二者是互相促進且相輔相成的。
第二,深度學習符合新高考的要求。隨著高考政治題的探究性與開放性不斷增強,通常要求學生擁有創新意識與問題意識。政治題在相應的情境材料下提出相應的問題,在答題的時候就需依據問題的邏輯性,提出相應的要求,并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時代要求、價值引領等相結合,對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及學科能力進行綜合考查。而新高考的導向則要求政治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索,由淺層學習逐漸轉變為深度學習,以促使學生的政治學科素養以及綜合素質得到顯著提高。想要更好地實現政治學科新高考的導向,在具體教學實踐當中,政治教師就要注重培養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以及問題的解決能力,并探索出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方式。由此可知,深度學習的開展,不僅能與新高考的改革目標緊密契合,還是政治學科素養培養的價值趨向,彰顯出了素質教育下的教育導向。
在當前高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已經成為相對普遍的問題。出現此類問題的最主要因素在于,現如今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授課方式和教學模式相對滯后。由于該課程內容中存在較多的基礎性知識,且一定程度上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但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有時會過于重視教育目標和教學進度,而忽視了在課程中激發學生的創新力和想象力,甚至有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始終沿用單一說教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只是在課程教學中為學生講解書本中的理念和已經設定好的案例等,強硬地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全面遵守書本內容所提到的各類準則和規范,因此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主動性不強。
與其他教育階段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同的是,高中階段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側重于宏觀的感悟和微觀的舉例。如,針對高中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宏觀角度下教師會指導學生對國家、社會、美好生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微觀角度下教師會通過英雄、模范的實際事跡讓學生在意識層面受到感悟和熏陶。但是,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往往無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主觀能動性不強。例如,在課堂授課中教師會應用不同類型的案例,但是究其根本,此類案例并沒有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深入分解和理論分析,導致學生對此類案例的體會和理解相對較弱,甚至缺少與案例的共鳴和對課程的參與感。
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需要明確課堂教學的作用和價值,教師同樣也要強化實踐活動,對學生綜合能力和道德素養進行全面的提升,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法治觀念和對社會的了解。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打破書本、教材內容和理論知識,強化理論與生活實踐的有機結合,讓學生能夠將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各類理論知識和道理應用在現實生活中,提高實踐性。但是不容忽視的是,一部分高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過于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和文化成績,并沒有過多強化課程教學中的實踐活動和生活實際的聯系性和密切性,導致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觀念始終難以得到同步強化。思想道德與法治教育在內容上側重于對社會正向價值觀的傳遞,讓學生可以初步建立一個符合社會規范和社會發展原則的判斷體系,以此促進學生正向思想道德價值的培養。
高中政治的實際教學中,政治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充分掌握相關的知識點,還要關注政治知識的橫向與縱向的關系,以此使學生深入地學習與掌握相關的政治知識,并通過學過的政治知識解決實際生活與學習過程中的問題。針對“經濟常識”的相關學習內容,政治教師要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政治學科思想,也就是效益思想,以引發出相關的概念與聯系,通常包含了價值規律、貨幣規律、商品類型等。當前的社會環境,市場經濟屬于一條主線,而效益是市場經濟的基礎與靈魂。因此,在對經濟常識進行學習時,可通過經濟效益構建內容全面的一個知識網絡。而在對“哲學常識”的有關內容進行學習時,教師要準確把握“方法論”的思想,換而言之,哲學常識都是服務于實踐的,對現實指導有著深遠影響。其中,客觀與主觀的歷史統一通常是哲學相關知識學習的主線,而“方法論”的思想通常是哲學的基礎與靈魂。對哲學常識實施分析,可深入聯系到國家職能、國體、共產黨性質等相關知識,從而實現政治課堂相關知識的橫向與縱向的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通常指教師選擇一些有挑戰、有困難的學習主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當學生遭遇困難的時候,政治教師要注重引導,以促使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感受到解決困難的喜悅,并在政治知識的學習中逐漸成長。同時,政治教師給予學生的鼓勵與信任,通常可以使學生對政治知識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對后面的政治學習充滿期待。鑒于此,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創設合理、科學的情境,在情境創設時需立足于實際生活,以促使學生感到親近的同時能夠將相關抽象知識實現具象化轉變,充分理解相關政治知識,并依據學習的知識做到舉一反三。例如,在文化生活課的教學中,政治教師可設置合理化的教學情境,在我國,日本動漫“海賊王”“鬼滅之刃”等備受高中生的喜愛,而美國的科幻電影,如DC 系列電影、漫威系列等也備受高中生喜愛,韓國的電視劇也備受高中的女學生所喜愛。此時,政治教師可選擇相應的題材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果讓你們自主選擇,你們會選擇什么?為什么這么選擇?這些電影、動漫、電視劇又有什么意義?”政治教師的舉例需注重與當前的流行影視作品相結合,根據相關的真實舉例,不斷深入與解剖相關的教學模式,以切實提高學生在政治課堂的學習積極性,并促使課堂教學氛圍更加熱烈,以實現學生高效學習。同時,政治教師在課堂舉例的時候,可適當地播放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影視視頻,充分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的同時,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觀察能力的提高。而學生在回答教師所提的問題時,不僅有助于自身對新知識的有效學習,還能實現對舊知識的有效鞏固。
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深度學習更提倡不唯書、不唯上、不迷信的教學精神,該精神的落實,不僅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深刻理解與掌握相關的政治知識,還會使學生通過批判性思考形成新知識,并在相應程度上對一些復雜的情境與問題進行解決與處理。在政治知識的學習中,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通過批判、質疑的思維進行學習,學生就能對相關政治知識進行深層次的研究與探討,并實現深度學習的目的。同時,學生在后期的學習工作中,也會形成發現、提出、處理問題的良好習慣。另外,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學環境的營造也是極其重要的,當學生在充滿信任以及鼓勵的環境中學習,就會對政治知識的學習充滿積極性與興趣。鑒于此,政治教師需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積極性,引發學生對政治知識的思考與關注。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學習政治知識的批判性思考進行深度學習,還能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實現高效學習,從而使高中政治的教學效果得到切實提高。
依據新課改的相關規定,政治課堂的教學想要真正實現深度學習,就需注重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引導與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走向社會,勇于面對社會當中的挑戰與競爭,以促使學生對自己的人生進行合理規劃,并促使學生在社會當中得到相應的發展空間。對于深度學習而言,其不僅是讓學生深入地學習相關政治知識,還需教師引導學生準確找出各知識之間的連接點,以達到學生思想以及行為能力提高的目的。同時,政治教師要經過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等各種方法,引導學生合理地學習相關的政治知識,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政治課堂教學的主體,并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地與他人對話、與社會對話,從而實現積極主動地學習。
探究主要指對事物本質實施深入探究以及反復研究。對于探究性教學而言,其屬于開放性、自主性、實踐性相結合的一種教學策略。第一,探究性教學具有相應的自主性,在高中政治的具體教學中,更注重學生在政治課堂的主體性,而教師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在實際探究中有正確的方向,及讓學生自主選擇活動的主要途徑及結果展現的方式。該教學策略主要是對學生的綜合知識進行整合,引導學生多視角地看待事物,以促使學生形成相應的思維辨析力。第二,探究性教學有實踐性。從認識論的角度,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認識與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既是政治學科的基礎,又注重政治學科不能與社會實際相脫離,從而使學生學習政治知識時與社會形成關聯。高中生則通過該關聯加以探究,對問題進行發現、分析與解決,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實踐能力,還能使學生形成思維辨析力。由于政治學科具備相應的特殊性,和社會具有密切關聯,因此教師要注意課題內容、組織形式、參考資料等各個方面,不能只停留于學校或課堂,還要放眼于整個社會。同時,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或多或少都存在差異,因此開展探究性教學時,教師要促進學生的思維發散。不論是探究材料、內容、形式等各個方面的設置,還是學生給出的答案都應該是開放的。由此可知,開展探究性教學時,教師需引導學生通過學過的知識認識與實際生活有關的問題,促進理論與實際的聯系,這不僅有助于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能使學生形成分析與解決政治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充分了解社會,并實現社會責任感的增強。
綜上所述,學習就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一個過程,教師通常扮演著播種者、傳授者的角色,而學生則是傾聽者。學習的主要對象為學生,學習并掌握知識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通過理解、知道其中的意義,才能實現深度學習。鑒于此,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注重自身作用的充分發揮,并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引,通過正確的方式,促使學生形成獨立思考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并在深度學習中充分掌握相關的政治知識,實現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