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東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城南第二實驗小學)
思辨能力不僅是人的一種基本能力,更是人的重要素質。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對于發展學生思維、挖掘學生潛力、增強創新精神、塑造獨立人格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為此,教師通過深度挖掘教材,設定思辨能力培養點,引導學生圍繞學習內容,瞄準思辨能力培養點進行辯證思考,則對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十分有效。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有許多的教學目標都具有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價值,設定得好,則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嚴密思辨、智慧思辨的習慣。抓住這一特點,在設定學生思辨能力培養點時,就要選擇具有思辨性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進行辯證思考。例如,學習“認識我自己”,教師可以挖掘具有思辨性的教學目標——學會了解自己,并學會傾聽別人和尊重別人的評價,進而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審視這一教學目標,其教學內容的思辨性在于:“學會了解自己”即可以理解為“正確看待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其中,長處和短處也是相比較而言的,需要辯證看待;“學會傾聽和尊重別人的評價”,也可以理解為“正確對待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無論別人對自己評價是好是壞,是客觀還是帶有主觀情感的,都需要辯證看待等。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教師設定的這一思辨能力培養點,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的學習,在達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對自己進行全面、辯證分析,并客觀分析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在分析自己時,可以從容貌長相、高矮胖瘦、性格品質、意志毅力、記憶理解、溝通表達、愛好特長等方面進行全面、辯證認識。在分析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時,可以對照自己對自身的認識以及別人評價的自己為依據,進行客觀、深入地認識。這樣,通過自我評價、同學評價,從內在和外在方面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辯證對待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從而學會了解自己并正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可見,通過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課時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進行辯證分析,“一分為二”看問題,就能增強學生的辯證思維意識,有效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習慣,進而激發學生潛力,教給學生站在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看待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思維的活躍與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的營造、和諧開放的課堂交流環境大有關系。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也是如此,教師善于營造一個輕松活潑、和諧開放的課堂學習環境,課堂氣氛就輕松,學生思維就活躍。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大膽、敏捷地進行交流,不僅能夠提升學習效果、增強思辨能力,而且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有效激發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的熱情。所以,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對于激活學生思維、密切師生關系都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利用這一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設置一些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且彼此相互矛盾的問題,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動下進行思考和爭論。例如,同樣是學習“讀懂爸爸媽媽的心”,我們可以抓住爸爸媽媽的“喜怒無常”,設置一些比較矛盾的問題:同樣的事情,有的時候爸爸媽媽對自己比較嚴厲,有的時候又對自己比較溫柔;甚至于,自己明明做錯了事,等著讓爸爸媽媽“收拾”時,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態度反而又“一反常態”,這究竟是怎么回事?這樣,抓住孩子的好奇心,設置思維碰撞點,讓學生在好奇心驅動下探究、思考、爭論這些十分矛盾的問題,就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再如,在“我愛我們班”一課的學習中,我們可以設置這樣一個問題:當你發現自己好朋友身上的缺點或者與好朋友產生矛盾時,你是否愿意繼續與他做朋友?面對這一問題,學生各抒己見,有說不再與他做朋友的,有說只要他改正缺點或者樂意解決矛盾,就繼續和他做朋友。針對不愿意再和有缺點的伙伴做朋友的認識,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是不是因為我們的朋友有缺點或和我們產生了矛盾就和他不再友好呢?如此激發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學生就會認識到朋友之間友好相處的正確做法。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
小學生年齡較小、知識面窄、思考能力不強,面對學習的內容或知識往往停留在生活現象或問題表面上,不能進行深入地思考和分析。換句話說,在課堂中,小學生面對學習內容在思維上往往留有空白點,沒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意識或方法,這就需要教師抓住學生思維上的空白進行點撥、引導,以全面、深入、辯證地思考彌補思維的空白,養成“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習慣。例如,學習“讀懂爸爸媽媽的心”時,抓住教材插圖中父母批評孩子的內容,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父母的批評,讓學生認識到父母對自己看似無情的背后,深藏的是對兒女深深的愛。生活、學習中,這樣的事比比皆是。防疫中社區對居民的嚴格管控,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嚴格管理,等等,也許一時之間我們接受不了,但是透過這些嚴厲的要求,我們認識到的是社區對居民的負責、老師對學生的負責。這份愛,也許沒有流露到表面之上,但是,從本質上分析、看待這些做法,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如此引導學生從回憶父母批評自己的情景,到深入分析爸爸媽媽批評自己的出發點或本質原因,再引申、分析生活、學習之中的這類現象,學生不但能夠正確認識父母對自己的“兇”“狠”,而且能夠去正確對待生活、學習之中的這類現象,養成“透過現象看本質”或者“刨根問底”的習慣,彌補思維上的空白點,有效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為了和現實生活相對接,小學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涉及了一些“兩難問題”。這些問題都具有特殊性,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就會有不同的答案。在“道德與法治”課上,用這一類問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往往效果很好。例如,學習“大家排好隊”這一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一般情況下,排隊時不能隨便插隊,要遵守先來后到的排隊規則。但是,在繪本故事中卻出現了不守規則的事情。年老體弱的一位老爺爺和年幼無知的一個小男孩卻插了隊。針對這一特殊情況,引導學生思考“該不該讓他們插隊”的問題。結果,一部分學生認為不該插隊,因為無論是誰都要有規則意識;一部分認為插隊也無可厚非,因為中華民族有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再說不能“死治司馬懿”,還要特殊情況特殊對待。像這樣,通過“兩難問題”思考點的設置,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就會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在交流和傾聽中活躍思維,增強思辨能力,明辨是非,培養良好的思想品質。
小學“道德與法治”旨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分辨美丑、是非的能力。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要借抓課堂生成,組織學生在圍繞具體情境或問題中進行隨堂辯論,辨明是非曲直,分清真偽美丑,以此在思維上提高思辨能力,在思想道德上提高認識水平和判斷能力。例如,在學習“吹向世界的中國風”時,在交流“學習武術的好處”這一話題的過程中,有的學生認為,“學習武術可以制服壞人”。面對學生的這一認識,教師抓住時機,拋出“武術能制服壞人/武術不能制服壞人”,讓學生選擇辯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學生對武術有了更為全面的看法,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思辨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
小學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許多內容都適合開展辯論活動,但由于課堂學習時間緊張,教師在課堂上組織辯論的時候很少。為此,結合教材內容,教師可以在課外活動或托管時間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活動,創設學生思辨能力的“實訓場”,讓學生圍繞教材中含有辯證思維知識點的內容進行辯論。這樣,既可以為學生創設一種訓練自己思辨能力的具體情境,又可以幫助學生將教材中的知識進一步內化成自身品質或道德思想,達到熟練運用知識、積極訓練思維的效果。例如,學習“我們和誠信在一起”一課之后,在托管時間組織學生以“講誠信吃虧/講誠信不吃虧”為辯題舉辦辯論會。這樣,通過辯論雙方的積極準備,學生既搜集了大量能夠證明自己一方觀點的典型事例,又進行了分工、預演;在辯論過程中,辯論雙方圍繞各自的觀點,按照辯論順序,據理陳述,針鋒相對,既做到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又做到了以客觀事實說話;既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敏銳性、發散性,又訓練了學生語言的思辨性、縝密性,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辯證思維品質。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故事,大多來自生活。用這些故事做引導,搜集現實生活中與之相關聯或相類似的故事,為學生明確觀察思考的方向,并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評價,對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也至為重要。因為它既能夠對課內所學知識進行鞏固、拓展,又能夠對課內所學的分析方法進行訓練、拔高,還能夠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生觀察、思考生活的敏感度,達到觸類旁通的思考效果。例如,學習了“我很誠實”一課中張強的故事,由他在上學路上不小心撞壞一輛名貴轎車的后視鏡而留下紙條去上課的做法,聯系生活中與之相類似的事情進行思考、分析、評價,則對于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觸類旁通的思考能力和誠實守信的品質等,都具有顯著的作用。
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詩中寫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課堂中學習的知識、方法,還需要把它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指導學生多觀察,多思考,以此增強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思辨能力。事實上,生活中的許多事物或現象都需要我們思考。以生活中具有思辨價值的現象或事物為素材,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就既能活躍學生思維、增強思辨能力,又能豐富學生生活經驗、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為此,教師就要以生活資源為素材,引導學生辯證思考問題。這樣,學生有了關注社會生活中所見所聞的意識,能夠思考發生在身邊的各類感人行為和焦點事件,現實生活就會成為學生提升思辨能力、積累人生經驗、記錄自身感悟的珍貴資源。例如,聽到老人跌倒后好心人不敢扶的事情,自己會如何看待?再如,不會游泳的少年跳進水中救落水兒童,應該不應該?還如,學校托管后,家中無作業的時候爸爸媽媽要求自己看名著,自己是怎么想的?等等。像這樣,引導學生關注、思考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或現象,并有意識地和老師、同學進行交流,就會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形成思維的碰撞,從而幫助學生認識社會生活、辯證思考問題、養成優良的道德品質。
學習的主要目的還在于運用。學生通過課堂中的學習,已經對一些道德和法治事件有了一定的認識。教師如果更進一步,引導學生用課內所學的理論解決現實中的問題,那么,就等于為學生創設踐行理論的“舞臺”。例如,在學習“大家的‘朋友’”一課時,學生認識到課堂中學習的“朋友”指的是道路兩旁的垃圾桶、公園里的長椅等這些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基礎設施,盡管這些公共設施沒有生命,但我們的生活一刻也離不開它們。所以,這些公共設施需要我們像朋友一樣愛護它們、保護它們。再如,學習“家人關愛我成長”之后,通過自己做家務的實踐,體會父母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勞動,以此體會勞動之苦與生活之甜,從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體貼家人、孝敬父母,培養自身的家庭責任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和優良品德。這樣結合生活實踐踐行書本理論知識,學生的思考就會更深刻、更全面,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目的。
總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培養學生優良的思辨能力要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得法思考。這樣,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探索科學的思辨能力培養方法和策略,對于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優良道德及“三觀”的形成,都具有顯著的作用。所以,這些策略應該受到廣大“道德與法治”課教師的高度重視。